学术投稿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介入溶栓治疗3例

董和平;魏立平;张勇

关键词:血栓形成, 肠系膜动脉, 介入溶栓治疗
摘要:为探讨急性肠系肠上动脉血栓形成的救治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了3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3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中2例经彩超检出,1例误诊为急性胰腺炎而手术后确诊,均经介入溶栓治疗痊愈.提示提高对该病的警惕性,选用恰当的检查技术,早期诊断,及时介入溶栓治疗是成功救治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vWF和Ⅳ型胶原纤维及层粘连蛋白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血管新生指标vWF和IV胶原纤维(Coll IV)及层粘连蛋白(Lam)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3例肝细胞肝癌的标本进行肝血窦vWF,Coll IV及Lam的染色、计数,并用检测数据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 vWF染色的血管面积与肿瘤的TNM分期及肝内门静脉浸润呈正相关;Coll IV染色的血管面积与肝内门静脉浸润呈正相关、与术后生存期呈负相关;Lam染色的血管面积与肝硬化及术中出血量呈负相关、与术后生存期呈正相关.结论虽然vWF,Coll IV及Lam同为血管新生指标,但在肝细胞肝癌中,vWF及Coll IV的表达量可作为血管新生指标,并与血管浸润有关、为预后的负性指标;而Lam的表达量则与血管新生无关,其结果反映的是肝硬化程度及术中出血量,并与预后呈正性相关.

    作者:朱立新;刘弋;范上达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高压氧对家兔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索高压氧(HBO)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R)的作用及其干预时相.方法阻断兔入肝血流20min后再灌注.术后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时期HBO处理组,观察动物苏醒时间、不同时相谷丙转氨酶(AL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变化,于第11天取活体肝脏组织行电镜观察.结果 HBO立即组的ALT恢复较快,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压氧处理组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各高压氧处理组的MD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镜观察结果:HBO立即组, HBO 24h组,HBO 72h组和对照组的肝细胞凋亡数分别为:偶见/片,2个/片,5个/片和10个/片;细胞水肿程度以立即组轻,对照组重.结论 HBO对肝I/R具有保护作用,处理越早作用越明显.

    作者:夏洪志;肖平田;郭华;刘青红;李汉军;谢小丰;吴致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保留幽门单腔P形空肠代胃术的临床应用

    对27例贲门、胃底体癌病人施行保留幽门全胃切除(TG)后,行单腔P形空肠顺蠕动式间置代胃重建,食管空肠端侧吻合,空肠幽门端端吻合,P形袢间行侧侧吻合手术者,术后观察治疗效果并随访,以探讨TG后代胃重建的有效术式.结果显示: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发生.术后2~ 4个月随访均恢复至进半流质饮食,每日4~6餐,体重增加,血清蛋白正常,无贫血者;钡餐检查代胃空肠充盈蠕动良好,钡剂分别于40~150 min后排空,1例少量钡剂反入食管,很快排出;5~6个月行胃镜检查各吻合口正常,代胃空肠黏膜皱襞增粗,蠕动正常,无食物潴留,食管黏膜正常,3例有轻度胆汁反流;随访1~5年无倾倒综合征,仅1例有轻度反流食管炎症状,2例进食后有轻度上腹饱胀不适感,生存质量均满意.提示P形空肠间置代胃有较好代胃作用,是TG后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代胃术式.

    作者:刘全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肝海绵状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与增殖活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发生、发展与内皮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关系.方法以2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石蜡标本为研究对象,以草莓状血管瘤和正常肝脏汇管区小血管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采用TdT介导的脱氧核苷酸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CHL组内皮细胞增殖指数(13.27±5.79)与正常肝脏汇管区小血管组(10.85±4.79)差异无显著性(t=1.15, P>0.05), 而显著低于草莓状血管瘤组(29.31±8.55,t=6.24, P<0.01).CHL组内皮细胞凋亡指数(3.49±1.36)与正常肝脏汇管区小血管组(2.65±1.06)差异无显著性(t=1.72, P>0.05),显著低于草莓状血管瘤组(11.38±2.66,t=11.18, P<0.01).结论 CHL的发生、发展与内皮细胞的增殖及凋亡无关,此亦可能是CHL未见癌变的生物学基础.

    作者:姜建涛;李国威;王康敏;党双锁;王西京;赵世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医学文献写作(Ⅱ):摘要的写作

    就医学文献摘要的种类、所含要素、写作方式和撰写时容易出现的偏差等方面作一概括,并提出个人的见解.

    作者:薛绍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介入溶栓治疗3例

    为探讨急性肠系肠上动脉血栓形成的救治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了3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3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中2例经彩超检出,1例误诊为急性胰腺炎而手术后确诊,均经介入溶栓治疗痊愈.提示提高对该病的警惕性,选用恰当的检查技术,早期诊断,及时介入溶栓治疗是成功救治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作者:董和平;魏立平;张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微囊化异种肝细胞移植对大鼠爆发性肝衰竭治疗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微囊化异种肝细胞移植对暴发性肝衰竭(FHF)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ACP微囊化处理原代豚鼠肝细胞,于诱发FHF前24h移植到大鼠腹腔内大网膜附近,采用90%肝切除法诱发FHF.在FHF诱发后24h取静脉血检测大鼠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清蛋白(ALb),总胆红素(TB),血糖(BS)和凝血酶原时间(PT)等指标;取腹腔移植入的微囊进行组织学检查观察细胞形态、功能及数量的变化;动态全程观察大鼠生活质量及存活时间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大鼠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出现共济失调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腹水的时间明显延长.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大鼠的ALT,Alb,TB,BS和PT均明显改善并且与对照组均有差异的显著性(P<0.05).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大鼠平均生存时间为60h,空白对照组为22h(P<0.01).组织学检查:移植后72h开腹,约有80%微囊呈无粘连游离状态,镜下见微囊周围纤维化率约为8%,囊内肝细胞形态正常.未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则很少见到正常的肝细胞,且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结论对异种肝细胞进行微囊化处理后移植治疗FHF大鼠,可以减少移植排斥反应,提高治疗效果,是一种治疗FHF的较好方法.

    作者:胡安斌;郑启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12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经验

    目的介绍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手术质量和疗效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73~2000年间采用PD传统Child术式(41例)和闭锁式胰腺套入吻合Child术式(85例)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率.结果闭锁式胰腺套入吻合Child手术组术后胰瘘发生率、手术死亡率分别为2.4%和4.7%,较传统Child术式组有显著降低(P<0.01).结论闭锁式胰腺套入child术式是安全、合理而实用的术式.

    作者:高德明;马庆久;赖大年;鲁建国;何显力;褚延魁;武永忠;梅乐园;何泽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原位肝移植术后动脉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动脉并发症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80例次原位肝移植术后动脉并发症的监测、诊断与处理. 结果动脉并发症发生率为5.0%(9/180),其中肝动脉血栓形成(HAT )5例,肝动脉狭窄(HAS)3例,腹腔动脉狭窄1例.8例动脉造影证实,1例尸检证实.彩色多普勒超声(CDI)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9%和95.9%;术中超声(IOUS)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6.0%,66.7%和100%.3例患者接受介入治疗、3例接受再血管化手术、2例分别接受再次肝移植和非手术治疗.3例治愈,6例死亡.结论 CDI是监测动脉并发症的首选方法;IOUS有助于术中的早期诊断.HAS 和HAT治疗应首选再血管化或再次肝移植;介入溶栓的疗效不佳;个别患者可尝试非手术治疗.

    作者:杨扬;陈规划;陆敏强;蔡常洁;何晓顺;朱晓峰;王国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回盲部巨大憩室扭转、坏死1例

    患者男,45岁.于2002年3月15日入院.入院前4d发生右下腹疼痛,3d前转为全腹痛,且伴呕吐、不排便排气.

    作者:蔡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肝细胞癌中nm-23H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癌组织中nm-23H1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显示:89例肝细胞癌组织中nm-23H1阳性表达34例(34/89,38.20%),阴性表达55例(55/89,61.80%);有直接浸润或远处转移的49例病例中12例nm-23H1表达阳性(12/49,24.49%),无直接浸润或转移的40例病人中22例表达阳性(22/40,55.00%);51例能手术切除的肝癌中28例nm-23H1表达阳性(54.90%),38例未能手术切除的病例中6例表达阳性(15.79%).提示有转移浸润的肝细胞癌组织nm-23H1基因阳性表达远低于无浸润转移者,说明nm-23H1基因与肝细胞癌的转移浸润有着一定的关系;病灶能手术切除者其nm-23H1基因阳性表达率显著地高于不能手术切除者(P<0.01),因此认为肝细胞癌的nm-23H1表达可作为术前判断肝癌能否切除的参考指标.

    作者:李为民;郑方;杜继东;萧荫祺;许红兵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犬急性肝衰竭一种新模型的建立

    目的为进行生物人工肝治疗等研究制备一种新的犬急性肝衰竭模型.方法采用一期门腔端-侧分流、胆总管切断结扎术制作模型.观察其生存情况、肝功能、血氨、Fischer比(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BCAA/AAA),并观察模型肝脏病理变化.结果模型犬于术后血氨、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逐渐升高,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Fischer比下降,于2周时为明显;14d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动物逐渐死亡.肝脏病理检查显示典型的淤胆、汇管区炎症、肝细胞变性、坏死表现.结论一期门腔端-侧分流、胆总管结扎切断术制作犬急性肝衰竭模型成功,该模型可望用于生物人工肝的研究.

    作者:陈钟;丁义涛;徐庆祥;余德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先天性胆囊缺如1例

    患者女,44岁.2002年8月15日入院.1年来进油腻食物后反复发作上腹部感胀痛不适,伴腰背部疼痛,近3个月来患者出现上腹部胀痛、黄疸,全身皮肤瘙痒、大便陶土样改变,无寒战、高热,及肝炎史.

    作者:张鑫;李珊珊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严重腹部多发伤138例诊治分析

    为评估腹部严重多发伤的早期诊断和处理对抢救病人生命的临床意义,总结分析138例腹部严重多发伤病人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特别是肝挫裂伤并大血管损伤,胰十二指肠损伤,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及术后ICU的监护和治疗.治愈127例(96.4%),死亡11例(8.0%),发生并发症22例(15.9%).提示腹部严重多发伤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恰当处理,术后ICU进行进行多参数监护及呼吸支持可提高抢救成活率.

    作者:袁治夷;张灿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乳房结石4例

    1 病例报告 例1 女,29岁.因右乳房肿块3个月入院.体查:双侧乳房对称,右乳房外下象限可触及一约0.7cm×0.8cm×0.5cm肿块,质硬,表面光滑,界限清楚,可活动,与皮肤无粘连,腋窝淋巴结无肿大,X线摄片可见局部密度增高影,诊断:右乳腺纤维瘤.行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物呈乳白色,质脆,较硬,与周围无粘连.术后给予口服抗菌素治疗.病理组织学检查肿块为均匀红染无结构物质,未见组织细胞成分,用物理化学方法分析其主要成分为钙、磷、钠、钾、镁等,病理诊断:乳房结石.随访半年,无任何不适.

    作者:于海泉;史立信;薛金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外科休克患者血清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笔者采用前瞻性研究观察血清组织释放酶对外科休克患者的临床意义: (1) 外科休克组(I组)20例, 在低血压休克期, 第5day(已纠正休克)、9day及出院前空腹抽静脉血备用;(2)全麻手术组(II组)20例,术后24hr内空腹抽取静脉血备用. 查血清酶AST、LDH、HBDH、CK、CK-MB,观察上述血清酶中各酶的升高情况以及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变化趋势.同期监测心电图波形、心率.观察两组患者异常临床征象. 结果示:I组在低血压休克期内85%人心电图有异常,25%伴有胸闷、心悸、心前区不适;II组心电图均在正常范围内,患者无不适.I组在低血压休克期内血清酶较正常时明显升高,II组血清酶在正常范围,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提示血清酶对外科休克患者的病情判定和指导治疗有一定价值.

    作者:孙志华;艾宇航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创伤性肝破裂的治疗:附86例分析

    总结近11年收治的86例创伤性肝破裂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手术治愈69例(80.2%),非手术治愈11例,有36例发生并发症,手术治疗中死亡6例(8.7%),主要死因为大出血,急性呼吸窘迫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笔者认为手术是创伤性肝破裂治疗的主要方法,快速有效复苏、缩短术前准备时间、正确选择手术方式可提高治疗成功率,非手术治疗仅适用I~II级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单纯性轻型肝破裂.

    作者:董昕;苏继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严重胰腺损伤的诊治

    目的探讨严重胰腺损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20年32例3~5级胰腺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腹腔穿刺液淀粉酶升高占50%,血淀粉酶升高者占60%(12/20).B超检查10例,3例提示诊断.CT检查8例,3例提示诊断.术前诊断胰腺损伤仅10例.32例均手术治疗,术中证实胰腺损伤属3级者20例,4级10例,5级2例.治愈25例,死亡7例,死亡率21.9%.并发症有腹腔脓肿、胰瘘、胰腺假性囊肿等.结论严重胰腺损伤合并伤多,术前诊断困难,术后并发症多和死亡率高.早期确诊、术中仔细探查,合理的手术方式是关键.术中B超和术中造影有助于诊断.生长激素和生长抑素的应用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唐伟镖;林展雄;陈熙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p27kip1基因蛋白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及20例肝硬化组织中p27kip1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原发性肝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显示: p27kip1蛋白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7.5%,明显低于肝硬变组的80.0%(P<0.01).p27kip1蛋白表达与原发性肝癌大小、Edmondson组织学分级、门静脉有无癌栓、肿瘤有无包膜、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p27kip1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预后有关(P<0.05);p27kip1蛋白表达阳性患者较p27kip1表达阴性者预后好.提示:p27kip1基因蛋白的表达异常可能在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与原发性肝癌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有密切关系,可望作为一个新的判断原发性肝癌预后的标志物.

    作者:王一;史光军;胡义利;李洪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外伤性肝破裂的CT诊断与手术对照

    为探讨CT检查在外伤性肝破裂病人诊断中的意义,回顾性分析52例CT检查并手术治疗患者的CT表现及术中所见.结果显示:52例CT检查准确检出率98%.肝包膜下血肿4例, 肝挫伤5例, 肝实质破裂并腹腔积血44例, 腹膜后血肿12例.对肝损伤程度、部位、腹腔积血的判断与手术所见相符,对复合伤的发现及腹膜后血肿的鉴别可提供重要依据.笔者认为CT对肝脏创伤的检查不仅为临床提供正确的诊断依据,而且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信息.

    作者:齐生伟;陈振生;刘丽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