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 国际刊号:1672-7347
  • 国内刊号:43-1427/R
  • 影响因子:1.45
  • 创刊:1958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0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2004年教育部科教司颁发的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2000年6期文献
  • 消炎痛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病人NK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观察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病人在口服呋喃氟尿嘧啶的基础上加用消炎痛(吲哚美辛)(治疗组)和不加用消炎痛(对照组)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发现:治疗组治疗后NK细胞活性较治疗前及较对照组治疗后显著提高(P<0.05,P<0.01),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提示消炎痛能增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NK细胞的活性.

    作者:袁伟建;陈凤英;张桂英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不同种类的百日咳菌液致大鼠感染性脑水肿模型的比较

    目的:了解不同种类的百日咳菌液致大鼠感染性脑水肿(感脑)模型的差异,以寻找一种新的感脑模型.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粗制百日咳菌液组(PBR)和精制百日咳菌液组(PBP).分别使用粗制百日咳菌液和精制百日咳菌液制作感脑模型后,检测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EB)含量和钠钾离子含量.结果:PBR组和PBP组大鼠脑含水量、钠离子含量和EB含量较NS组明显增高,钾离子含量明显降低(P<0.01).PBR组全部大鼠左半球脑组织明显蓝染;而PBP组仅6只大鼠脑组织出现蓝染.PBR组大鼠脑组织EB含量明显高于PBP组(P<0.01).结论:粗制百日咳菌液和精制百日咳菌液均可致大鼠感脑模型,前者以混合性脑水肿为主,后者以细胞内毒性脑水肿为主.

    作者:尹飞;杨于嘉;刘纯谦;陶永光;毛定安;虞佩兰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维甲酸对肺鳞癌细胞株增殖分化的影响

    用5×10-6mol.L-1浓度的全反式维甲酸(ATRA)作用于人肺鳞癌细胞株(TUL细胞),检测细胞生长曲线;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用3H-TdR掺入法测细胞DNA合成情况;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并观察裸鼠成瘤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经ATRA作用后,TUL细胞生长速度减慢,细胞生长曲线平坦,细胞生长抑制率为42.3%,3H-TdR掺入率明显减低(P<0.01),细胞DNA合成减少,透射电镜观察发现,TUL细胞呈良性分化,TUL细胞致瘤性明显降低.提示ATRA能抑制TUL细胞增殖,诱导分化,降低其致瘤性.

    作者:苏晓丽;胡成平;吴鄂生;唐发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99mTc-ECD SPECT 脑血流定量方法的建立和临床应用

    目的:建立99mTc-ECD SPECT非采血的脑血流定量方法.方法:在常规99mTc-ECD SPECT脑血流显像的基础上,结合三室数学模型和计算机参数寻优技术建立非采血的脑血流定量方法测定对照组和病例组的全脑血流量(CBF)及局部脑血流量(rCBF).结果:8例对照组和16例病例组的CBF分别为(57.16±4.21)和(38.80±8.21)ml.min-1/100 g,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结论:该定量方法所测脑血流量结果可靠,简便易行,并可提高诊断的灵敏度,使病变定位更准确,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邓豪余;潘爱银;施高瞻;任力锋;李新辉;谢嘉平;肖敏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细菌菌株分布特点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为探讨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分布特点和药物敏感性,对临床确诊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分别采取痰细菌培养及下气道分泌物培养共获得196株细菌.抗生素敏感性测定采用KB纸片法,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结果发现革兰氏阴性细菌(G-)以铜绿假单胞菌(PA)和肺炎克雷白杆菌(KLB)为主,分别占30%和22%;革兰氏阳性菌(G+)以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见,分别占14%和12%.药敏试验示,依米配能、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复达欣、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对G-细菌有效率分别为98%,90%,90%,92%,90%,89%;而万古霉素对G+细菌为100%.提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白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院内下呼吸道感染主要致病菌,依米配能、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复达欣、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万古霉素是治疗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抗菌素.

    作者:陈稳成;向旭东;陈平;昝家宁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患者血清中ICA512及GAD抗体的检测

    为了解抗ICA512及GAD65自身抗体在汉人中拟诊断为1型糖尿病的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选择15例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及19例健康者进行血清自身抗体分析, 发现患者组抗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病程<1年的患者,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病程>1年者.提示这些自身抗体的检测有利于糖尿病的分型,糖尿病病程长短影响抗体的检出率.

    作者:张英健;陈慧玲;于立平;韩秀云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国产氟马西尼的临床应用

    探讨苯二氮受体拮抗剂-氟马西尼治疗昏迷的临床价值.结果表明:氟马西尼治疗后15,30,60和180 min MGCS得分较治疗前依次增加5.3,8.0,9.4和7.3分,较常规药物组分别增加5.2,7.7,8.7和6.9分(P<0.01).治疗后OAA/S得分也较治疗前增加1.9分(P<0.01).治疗过程中除少数患者出现轻度激越现象和窦性心动过速外,未发现其它副作用.提示氟马西尼能有效地拮抗因急性苯二氮类药物中毒而引起的意识障碍,具有较好的抗昏迷作用.

    作者:朱小寒;李金秀;王峰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对血管舒张功能的损害作用

    目的: 评价血管平滑肌功能(硝酸甘油引起的血管舒张)不全与内皮功能不全的联系,并同时探讨糖尿病与高血压对内皮功能的损害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用高分辨率超声波仪测定肱动脉对硝酸甘油(NTG)的扩张反应及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EDD).结果:平滑肌功能受损与 EDD受损呈正相关(r=0.5413,P<0.01);单纯糖尿病或高血压仅EDD较对照组降低(分别P<0.05和P<0.01),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EDD和平滑肌功能均受损(均P<0.01).结论:导致血管内皮功能不全的病理过程可能同样损害血管平滑肌机能.2型糖尿病与高血压相互作用加重血管舒张功能不全.

    作者:马立宁;赵水平;李江;周启昌;高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启动子热点突变与HBeAg存在状态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启动子(BCP)区1762位和1764位热点突变对HBeAg存在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错配引物的PCR结合限制性内切酶技术检测90例不同HBeAg状态的HBV无症状携带者的HBVBCP热点突变.结果:60例HBeAg阴性者中HBVBCP热点突变者26例(43.3%),其中20例伴有HBV前C区(Pre-C)区1896位热点突变;30例HBeAg阳性者中仅3例(10%)出现HBVBCP热点突变;无HBV Pre-C区热点突变者中,19例HBeAg阴性者有6例存在HBVBCP热点突变(31.6%),28例HBeAg阳性者仅2例有HBVBCP热点突变(7.1%),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显著性(P<0.05).结论:HBVBCP热点突变在HBeAg阴性HBV感染者中较常见,且常伴有HBV Pre-C区1896位突变,HBVBCP热点突变可能是HBeAg阴性的另一原因.

    作者:龚国忠;丁芹;郑宣鹤;李良友;赖力英;黄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IFN-α及其联合GM-CSF对CML患者骨髓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IFN-α及IFN-α联合GM-CSF调节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CP)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NCs)bcr-abl,bcl-2和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淋巴细胞分离液离心富集14例CML-CP患者骨髓MNCs,经干扰素-α(IFN-α)及IFN-α联合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培养24 h后,采用相对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扩增片段光密度扫描分析bcr-abl,bcl-2,c-myc及β-actin基因表达水平,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组间差异.结果:IFN-α(200 U.ml-1)及IFN-α(200 U.ml-1)联合GM-CSF(10 ng.ml-1)均显著抑制bcr-abl基因表达;IFN-α部分抑制c-myc及bcl-2基因表达;GM-CSF在IFN-α作用的基础上部分促进bcr-abl及c-myc基因表达和显著抑制bcl-2基因表达.结论:IFN-α及IFN-α联合GM-CSF均可抑制抗凋亡基因bcr-abl和bcl-2基因表达,并调节c-myc基因表达水平.通过促进细胞凋亡而抑制恶性克隆增长是IFN-α或IFN-α联合GM-CSF治疗CML的可能作用机制.

    作者:汤立军;陈汉春;彭兴华;罗志勇;罗赛群;陈方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融合基因异构体分型与bcl-2表达、临床预后的关系

    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方法,测定28例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患者的抗凋亡基因bcl-2蛋白/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APL融合基因异构体分型与bcl-2基因表达、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异构体之间的bcl-2蛋白/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PML-RARα转录构型不影响临床特征和预后.

    作者:柳金;齐振华;曹萍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非心源性疾病手术中的心肌损伤

    临床上常常见到某些心脏本身没有器质性病变而经过严重创伤如全身麻醉、大型手术的危重患者,经常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需要使用较多血管活性药物,甚至出现猝死,尽管考虑到这些患者有心肌缺血的可能,但由于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一些非特异性的心电图改变,或与患者交流障碍,以及难以确定升高的肌酸磷酸酶(MB)是否是心源性等原因,使得许多潜在的心肌损伤难以发现.本研究以一种高度特异、敏感且较长时间存在的心肌损伤的标记物--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troponin T,cTnT)水平增高为标记物,揭示这些高危患者的心肌损伤发生率,并与心肌酶学及某些临床征象相比较,使临床医师有一个心肌损伤的概念并为今后的诊治提供参考.

    作者:蒋海河;罗万俊;雷凯波;黄日茂;梁日初;陈胜喜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内毒素诱导淋巴细胞凋亡

    内毒素(LPS)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成分,它可以引起宿主的广泛病理生理效应,如休克、组织损伤,甚至宿主死亡.LPS也激活免疫系统,但主要作用于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LPS是否能影响T淋巴细胞,一直是研究者们感兴趣的课题.本研究对LPS体外诱导淋巴细胞凋亡进行初步观察.

    作者:彭小宁;易红;范学工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

    1994年,Kim等人报道了癌症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之间的相互关联性[1],并在24种以上癌症组织中检测出端粒酶活性.本文检测了142例有血尿症状患者的尿脱落细胞中的端粒酶活性,其中包括98例不同级别的膀胱癌患者和44例非癌患者.84.7%的膀胱癌患者的尿液中可检出端粒酶活性.82.5%的低级别的膀胱癌患者的尿液中可检出端粒酶活性,而它们在细胞学检查中多呈阴性,现报道如下.

    作者:伍勇;唐银;蒋志强;陈正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窝沟封闭预防沟裂龋的临床疗效观察

    牙合面沟裂是易发生龋坏的部位,机械性清除--刷牙,只清除光滑面的菌斑,对沟裂龋由于刷毛不易进入窄而深的窝沟,因而造成该部位的患病率高.据调查在小学生中的龋齿>4.19%为窝沟龋[1].因此,窝沟龋是影响学生口腔健康的主要问题.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氟化物局部防龋的方法如氟水漱口、含氟牙膏刷牙等对降低窝沟龋的效果均不理想.本研究采用窝沟封闭的方法,对202名患儿进行了2年追综观察,对其防龋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

    作者:罗春芳;阙国鹰;刘向晖;米大丽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新肝炎病毒TTV经性传播的初步研究

    研究表明,经输血传播的新肝炎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在非甲-非庚型肝炎病人,血液透析或多次使用血制品的病人、慢性肝炎病人、肝炎肝硬化或肝癌病人以及静脉内吸毒者中,均有较高感染者[1,4].亦有TTV通过肠道传播的报道.但TTV经性传播的可能性仍不甚明确[5].本研究从男女无保护性性滥交者中检获若干血清TTV DNA阳性者,并对其中1例进行了分子克隆和基因序列测定,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煜煌;郑宣鹤;杨旭;黄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妊高征患者血清对内皮细胞分泌NO与ET-1的影响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PIH)是产科严重而常见的并发症.

    作者:王晨虹;郑湘榕;方建珍;林宜珍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难治/复发的急性白血病患者P-170的表达与染色体异常

    化学治疗(化疗)是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手段.患者初治采用化疗一般能取得疗效,但终仍然死于复发.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肿瘤细胞产生抗药性;这是治疗中大的难点,亦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将重点放在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的研究上,其中研究较深入的是mdr-1基因编码的P-糖蛋白(P-170)的过度表达,而MDR与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国内报道较少 .本研究采用细胞免疫化学ABC法检测7例难治与复发的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P-170表达,并观察其染色体的异常情况,旨在探讨急性白血病MDR与遗传学的关系,为MDR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作者:林秀梅;谢兆霞;陈朝晖;李宁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CAPD蛋白质丢失与小分子溶质转运的关系

    连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是治疗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主要并发症之一是蛋白质丢失[1].随着CAPD连接系统的改进,腹膜炎发生率已大大降低,导致生存率低的重要原因是透析不充分.因此,如何提高小分子溶质转运,减少蛋白质丢失是改善透析患者生活质量,提高透析效能的关键.尿毒症毒素物质一般分为小分子(分子量<500!dal),中分子(分子量500~5000!dal)和大分子(分子量>5000!dal)三类.小分子毒物通常以尿素、肌酐和胍类为代表.为探讨腹膜透析中蛋白质丢失机制,预防和减少腹膜透析时蛋白质丢失而不降低小分子溶质清除的措施,本研究观察了20例CAPD患者蛋白质丢失与小分子溶质转运的关系.

    作者:刘伏友;段绍斌;彭佑铭;李军;谭小月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胃良、恶性病变组织中Cath D表达及意义

    组织蛋白酶(Cathepsin D, Cath D)为一种溶酶体酸性蛋白酶,具有刺激细胞生长、溶解基底膜、细胞外基质及结缔组织能力[1].近年发现Cath D是评价肿瘤预后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标记物指标[2~7].作者应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胃良、恶性病变组织Cath D表达及其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竹林;李永国;黄生福;罗贵卿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弓形虫两种毒力株GRA1基因的比较研究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机会性致病原虫,广泛寄生于所有有核细胞中.它们生存在称之为纳虫泡的囊泡内[1,2].当其进入宿主细胞时,纳虫泡也几乎同时形成,纳虫泡膜上既有宿主细胞成分又有虫体分泌的某些物质掺合与修饰.藉此弓形虫有效地逃避宿主细胞内酶的消化以及活性氧对之造成损伤,故能继续发育与增殖[3].1989年,Cesbron-Delauw等首次报道弓形虫的特化细胞器致密颗粒蛋白GRAL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特性[5](GRA1作为可溶性蛋白分泌进入囊腔中,并与纳虫泡的周边网状结构有关[1]).研究纳虫泡膜的虫体成分对于了解弓形虫的寄生机制及研制单克隆抗体的干扰对其正常寄生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认为GRA1抗体可能具有作为弓形虫慢性、隐性感染的诊断价值,也可能作为筛选候选疫苗.迄今从世界各地的不同宿主组织中分离到多种弓形虫虫株.它们在形态上差异并不明显,但对宿主的感染、致命性、药敏等生物特性方面存在着明显不同.对弓形虫不同毒力株GRA1基因的比较研究报道不多.本研究对上述2株的GRA1基因片段作了体外扩增及酶切鉴定,以比较不同毒力株间的差异,为弓形虫虫株GRA1基因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翠梅;谭德明;欧阳颗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槐米中的芦丁含量

    芦丁(Rutin,C27H30O16)是豆科植物槐树花蕾-槐米(Flos sophorae immaturus)的主要有效成份,具有维生素P样作用,有助于保护和恢复毛细血管的弹性,调节毛细血管的渗透性,可作为高血压和脑溢血的辅助治疗;还可以作为防晒剂[1]和合成乙基芦丁的原料等.关于芦丁的测定方法已见报道的有紫外分光光度法[2,3]、荧光分光度法[4]、薄层色谱法[5]、化学发光法[6]、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7,9].已报道的HPLC法采用的流动相中酸的含量过高,容易对色谱柱造成损伤,影响色谱柱的使用寿命,不能作为常规分析用.笔者采用甲醇水作为流动相,对槐米中的芦丁进行了测定,获得满意的效果;并利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对色谱峰的光谱性质和纯度进行了鉴定.

    作者:邓富良;陈本美;陈国华;梁绍先;周平;夏令伟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沙鼠内侧橄榄耳蜗传出神经在耳蜗的分布

    为探讨蒙古沙鼠内侧橄榄耳蜗(MOC)纤维在耳蜗的形态特征及其生理意义,采用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和耳蜗铺片技术对耳蜗不同部位MOC纤维和末梢的分布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MOC纤维末梢的粗细和分布密度依耳蜗的部位而异,以沙鼠耳蜗底回的远端和第二回粗大且分布密集,提示沙鼠MOC传出神经纤维和末梢的形态特征与耳蜗频率分析功能有密切关系.

    作者:伍伟景;谢鼎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用小鼠骨髓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代替造血刺激因子培养CFU-GM和HPP-CFC

    利用大于10 kD组分的小鼠骨髓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mBMEC-CM)作刺激物体外琼脂培养CFU-GM,与rmGM-CSF合用培养HPP-CFC获得成功.就培养CFU-GM和HPP-CFC而言,用细胞因子作刺激物与并用大于10 kD组分的mBMEC-CM作刺激物相比较,以后者的CFU-GM及HPP-CFC产率高.

    作者:程腊梅;王绮如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紫外线致弱尾蚴免疫兔血清筛选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

    目的:寻找照射致弱尾蚴中起免疫保护作用的抗原分子,为血吸虫病疫苗研究提供新的候选抗原.方法:用紫外线照射致弱尾蚴免疫兔血清筛选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Sj)成虫cDNA文库,并对阳性克隆的插入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分析.结果:经三轮筛选,获10个阳性克隆,其插入的Sj cDNA片段大小为1.5~1.8 kb.初步测序获5个部分序列,其中2个序列分别与Sj动力蛋白轻链5(DLC 5)及Sj线粒体基因明显同源,其余3个序列为未知的新基因片段.结论:获得的阳性克隆插入基因片段可能为编码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抗原基因.

    作者:周东明;易新元;曾宪芳;周金春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宫颈癌细胞系HCE1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从5例手术切除宫颈癌标本中取材进行体外培养,并建成一个新的连续细胞系,命名为湖南宫颈癌上皮细胞系1号(HCE1).该细胞已在体外生存18个多月,传80多代.其生物学特性显示:①该细胞系接种至裸鼠后可致瘤,其移植瘤细胞形态与原实体瘤相似;②电镜下可观察到细胞表面有丰富的微绒毛及核糖体;③检测第25代细胞生长曲线,其倍增时间为45.8 h;④计数6个平皿软琼脂集落形成率平均值为14.8%;⑤染色体核型分析为非整倍体,众数为85条.

    作者:吴尚辉;祝和成;顾焕华;黄柏英;刘华英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硫代修饰c-fos反义寡脱氧核苷酸的潜在抗焦虑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硫代修饰c-fos反义寡脱氧核苷酸的潜在药理学价值及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焦虑的动物模型,将硫代修饰c-fos反义寡脱氧核苷酸注入大鼠侧脑室;高架十字迷宫和空场实验评估大鼠焦虑行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Fos蛋白表达,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定量.结果: c-fos反义寡核苷酸减少了下丘脑室旁核部位的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抑制率57.03%.并可以拮抗应激所至的焦虑相关行为,与diazepam效果类似而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结论: 提示c-fos是焦虑形成机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c-fos硫代修饰反义寡核苷酸具有潜在的抗焦虑作用.

    作者:卢晓虹;李凌江;李昌琦;罗学港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黄芩甙、地塞米松对大鼠感染性脑水肿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黄芩甙、地塞米松对大鼠感染性脑水肿白细胞介素-1(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应用大鼠感染性脑水肿模型,采用干湿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ELISA测定各组脑组织水含量、钠离子含量及脑匀浆上清液中IL-1β,TNF-α水平的变化;在光镜下观察各组脑组织的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在大鼠感染性脑水肿(感脑)组脑水含量、钠离子、IL-1β、TNF-α含量均比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在黄芩甙和地塞米松两组则上述指标均下降,低于感脑组(P<0.05);而两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脑组织水含量与IL-1β,TNF-α含量成正相关(r分别为0.9381,0.8349,P<0.01).对照组脑组织结构正常,感脑组织脑组织可见弥漫的灶性水肿区;黄芩甙和地塞米松组水肿明显减轻.结论:黄芩甙、地塞米松对大鼠感染性脑水肿有保护作用,效果相近;作用机制与抑制IL-1β,TNF-α过度产生有关.

    作者:俞燕;杨于嘉;陶永光;尹飞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大型人类精子库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应用

    本文利用Access 97软件,以精子库有关信息和数据以及供者人工授精(AID)病人治疗情况为基础,在国内首次建立了一般精子库实验室均能应用的精子库计算机管理系统.本文介绍其建立的方法,并就系统的开发应用、性能及其应用意义进行了讨论.

    作者:朱文兵;卢光琇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巨大子宫颈肌瘤一例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良性肿瘤,90%以上生长在子宫体部,发生于子宫颈者仅5%左右,而巨大型宫颈肌瘤则属罕见,国内尚未见类似报道.我院于1998年9月收治一例,报告如下.

    作者:吴佳捷;徐碧泉;张怡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原发性喉恶性淋巴瘤一例

    喉恶性淋巴瘤比较罕见,我院于1999年3月25日收治一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洪继东;涂青松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一例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首先由日本学者报道,我国国内报道甚少,尤其南方尚未见报道.现将我院所发现的一例报告如下.

    作者:陈伯中;向旭东;陈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合并恶性黑色素瘤1例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近年已用于某些实体瘤(如恶性淋巴瘤、乳腺癌等)治疗,且获得了较好效果.文献报道,大剂量化疗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疗效明显提高,患者生存期延长.淋巴瘤合并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很少见,用常规手段往往疗效和预后不佳.笔者应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合并黑色素瘤1例.国内尚未见相同报道.

    作者:钟美佐;陈方平;齐振华;唐果成;张国平;欧阳红斌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复方达克罗宁混悬液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报道一种胃镜粘膜麻醉剂复方达克罗宁混悬液的处方、制备方法及质量标准.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达克罗宁的含量.结果平均回收率100.80%,RSD=1.32%(n=6).样品室温留样0,30d,180 d,365 d后,观察外观变化、含量测定,结果均未见明显变化.该制剂配制简单,稳定性好,临床使用方便,插镜成功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廖孝和;蔡惠娟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脑溢安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从神经元能量代谢的角度,探讨脑溢安治疗脑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以组织化学方法结合灰度值半定量法测定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e, CO)活性,配合Nissl's染色和细胞计数.结果:脑溢安可维持大鼠海马CA1区CO活性,减少细胞缺失.结论:脑溢安在脑出血中的神经元保护机制可能与其维持CO活性,改善细胞有氧代谢,增加细胞供能有关.

    作者:唐涛;梁清华;黎杏群;何纲;张花先 刊期: 200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