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丽;胡成平;吴鄂生;唐发清
从5例手术切除宫颈癌标本中取材进行体外培养,并建成一个新的连续细胞系,命名为湖南宫颈癌上皮细胞系1号(HCE1).该细胞已在体外生存18个多月,传80多代.其生物学特性显示:①该细胞系接种至裸鼠后可致瘤,其移植瘤细胞形态与原实体瘤相似;②电镜下可观察到细胞表面有丰富的微绒毛及核糖体;③检测第25代细胞生长曲线,其倍增时间为45.8 h;④计数6个平皿软琼脂集落形成率平均值为14.8%;⑤染色体核型分析为非整倍体,众数为85条.
作者:吴尚辉;祝和成;顾焕华;黄柏英;刘华英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探讨苯二氮受体拮抗剂-氟马西尼治疗昏迷的临床价值.结果表明:氟马西尼治疗后15,30,60和180 min MGCS得分较治疗前依次增加5.3,8.0,9.4和7.3分,较常规药物组分别增加5.2,7.7,8.7和6.9分(P<0.01).治疗后OAA/S得分也较治疗前增加1.9分(P<0.01).治疗过程中除少数患者出现轻度激越现象和窦性心动过速外,未发现其它副作用.提示氟马西尼能有效地拮抗因急性苯二氮类药物中毒而引起的意识障碍,具有较好的抗昏迷作用.
作者:朱小寒;李金秀;王峰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为了解抗ICA512及GAD65自身抗体在汉人中拟诊断为1型糖尿病的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选择15例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及19例健康者进行血清自身抗体分析, 发现患者组抗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病程<1年的患者,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病程>1年者.提示这些自身抗体的检测有利于糖尿病的分型,糖尿病病程长短影响抗体的检出率.
作者:张英健;陈慧玲;于立平;韩秀云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用5×10-6mol.L-1浓度的全反式维甲酸(ATRA)作用于人肺鳞癌细胞株(TUL细胞),检测细胞生长曲线;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用3H-TdR掺入法测细胞DNA合成情况;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并观察裸鼠成瘤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经ATRA作用后,TUL细胞生长速度减慢,细胞生长曲线平坦,细胞生长抑制率为42.3%,3H-TdR掺入率明显减低(P<0.01),细胞DNA合成减少,透射电镜观察发现,TUL细胞呈良性分化,TUL细胞致瘤性明显降低.提示ATRA能抑制TUL细胞增殖,诱导分化,降低其致瘤性.
作者:苏晓丽;胡成平;吴鄂生;唐发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黄芩甙、地塞米松对大鼠感染性脑水肿白细胞介素-1(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应用大鼠感染性脑水肿模型,采用干湿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ELISA测定各组脑组织水含量、钠离子含量及脑匀浆上清液中IL-1β,TNF-α水平的变化;在光镜下观察各组脑组织的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在大鼠感染性脑水肿(感脑)组脑水含量、钠离子、IL-1β、TNF-α含量均比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在黄芩甙和地塞米松两组则上述指标均下降,低于感脑组(P<0.05);而两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脑组织水含量与IL-1β,TNF-α含量成正相关(r分别为0.9381,0.8349,P<0.01).对照组脑组织结构正常,感脑组织脑组织可见弥漫的灶性水肿区;黄芩甙和地塞米松组水肿明显减轻.结论:黄芩甙、地塞米松对大鼠感染性脑水肿有保护作用,效果相近;作用机制与抑制IL-1β,TNF-α过度产生有关.
作者:俞燕;杨于嘉;陶永光;尹飞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寻找照射致弱尾蚴中起免疫保护作用的抗原分子,为血吸虫病疫苗研究提供新的候选抗原.方法:用紫外线照射致弱尾蚴免疫兔血清筛选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Sj)成虫cDNA文库,并对阳性克隆的插入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分析.结果:经三轮筛选,获10个阳性克隆,其插入的Sj cDNA片段大小为1.5~1.8 kb.初步测序获5个部分序列,其中2个序列分别与Sj动力蛋白轻链5(DLC 5)及Sj线粒体基因明显同源,其余3个序列为未知的新基因片段.结论:获得的阳性克隆插入基因片段可能为编码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抗原基因.
作者:周东明;易新元;曾宪芳;周金春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临床上常常见到某些心脏本身没有器质性病变而经过严重创伤如全身麻醉、大型手术的危重患者,经常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需要使用较多血管活性药物,甚至出现猝死,尽管考虑到这些患者有心肌缺血的可能,但由于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一些非特异性的心电图改变,或与患者交流障碍,以及难以确定升高的肌酸磷酸酶(MB)是否是心源性等原因,使得许多潜在的心肌损伤难以发现.本研究以一种高度特异、敏感且较长时间存在的心肌损伤的标记物--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troponin T,cTnT)水平增高为标记物,揭示这些高危患者的心肌损伤发生率,并与心肌酶学及某些临床征象相比较,使临床医师有一个心肌损伤的概念并为今后的诊治提供参考.
作者:蒋海河;罗万俊;雷凯波;黄日茂;梁日初;陈胜喜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为探讨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分布特点和药物敏感性,对临床确诊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分别采取痰细菌培养及下气道分泌物培养共获得196株细菌.抗生素敏感性测定采用KB纸片法,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结果发现革兰氏阴性细菌(G-)以铜绿假单胞菌(PA)和肺炎克雷白杆菌(KLB)为主,分别占30%和22%;革兰氏阳性菌(G+)以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见,分别占14%和12%.药敏试验示,依米配能、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复达欣、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对G-细菌有效率分别为98%,90%,90%,92%,90%,89%;而万古霉素对G+细菌为100%.提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白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院内下呼吸道感染主要致病菌,依米配能、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复达欣、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万古霉素是治疗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抗菌素.
作者:陈稳成;向旭东;陈平;昝家宁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牙合面沟裂是易发生龋坏的部位,机械性清除--刷牙,只清除光滑面的菌斑,对沟裂龋由于刷毛不易进入窄而深的窝沟,因而造成该部位的患病率高.据调查在小学生中的龋齿>4.19%为窝沟龋[1].因此,窝沟龋是影响学生口腔健康的主要问题.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氟化物局部防龋的方法如氟水漱口、含氟牙膏刷牙等对降低窝沟龋的效果均不理想.本研究采用窝沟封闭的方法,对202名患儿进行了2年追综观察,对其防龋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
作者:罗春芳;阙国鹰;刘向晖;米大丽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良性肿瘤,90%以上生长在子宫体部,发生于子宫颈者仅5%左右,而巨大型宫颈肌瘤则属罕见,国内尚未见类似报道.我院于1998年9月收治一例,报告如下.
作者:吴佳捷;徐碧泉;张怡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利用大于10 kD组分的小鼠骨髓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mBMEC-CM)作刺激物体外琼脂培养CFU-GM,与rmGM-CSF合用培养HPP-CFC获得成功.就培养CFU-GM和HPP-CFC而言,用细胞因子作刺激物与并用大于10 kD组分的mBMEC-CM作刺激物相比较,以后者的CFU-GM及HPP-CFC产率高.
作者:程腊梅;王绮如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报道一种胃镜粘膜麻醉剂复方达克罗宁混悬液的处方、制备方法及质量标准.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达克罗宁的含量.结果平均回收率100.80%,RSD=1.32%(n=6).样品室温留样0,30d,180 d,365 d后,观察外观变化、含量测定,结果均未见明显变化.该制剂配制简单,稳定性好,临床使用方便,插镜成功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廖孝和;蔡惠娟 刊期: 2000年第06期
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方法,测定28例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患者的抗凋亡基因bcl-2蛋白/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APL融合基因异构体分型与bcl-2基因表达、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异构体之间的bcl-2蛋白/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PML-RARα转录构型不影响临床特征和预后.
作者:柳金;齐振华;曹萍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PIH)是产科严重而常见的并发症.
作者:王晨虹;郑湘榕;方建珍;林宜珍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启动子(BCP)区1762位和1764位热点突变对HBeAg存在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错配引物的PCR结合限制性内切酶技术检测90例不同HBeAg状态的HBV无症状携带者的HBVBCP热点突变.结果:60例HBeAg阴性者中HBVBCP热点突变者26例(43.3%),其中20例伴有HBV前C区(Pre-C)区1896位热点突变;30例HBeAg阳性者中仅3例(10%)出现HBVBCP热点突变;无HBV Pre-C区热点突变者中,19例HBeAg阴性者有6例存在HBVBCP热点突变(31.6%),28例HBeAg阳性者仅2例有HBVBCP热点突变(7.1%),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显著性(P<0.05).结论:HBVBCP热点突变在HBeAg阴性HBV感染者中较常见,且常伴有HBV Pre-C区1896位突变,HBVBCP热点突变可能是HBeAg阴性的另一原因.
作者:龚国忠;丁芹;郑宣鹤;李良友;赖力英;黄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硫代修饰c-fos反义寡脱氧核苷酸的潜在药理学价值及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焦虑的动物模型,将硫代修饰c-fos反义寡脱氧核苷酸注入大鼠侧脑室;高架十字迷宫和空场实验评估大鼠焦虑行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Fos蛋白表达,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定量.结果: c-fos反义寡核苷酸减少了下丘脑室旁核部位的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抑制率57.03%.并可以拮抗应激所至的焦虑相关行为,与diazepam效果类似而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结论: 提示c-fos是焦虑形成机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c-fos硫代修饰反义寡核苷酸具有潜在的抗焦虑作用.
作者:卢晓虹;李凌江;李昌琦;罗学港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机会性致病原虫,广泛寄生于所有有核细胞中.它们生存在称之为纳虫泡的囊泡内[1,2].当其进入宿主细胞时,纳虫泡也几乎同时形成,纳虫泡膜上既有宿主细胞成分又有虫体分泌的某些物质掺合与修饰.藉此弓形虫有效地逃避宿主细胞内酶的消化以及活性氧对之造成损伤,故能继续发育与增殖[3].1989年,Cesbron-Delauw等首次报道弓形虫的特化细胞器致密颗粒蛋白GRAL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特性[5](GRA1作为可溶性蛋白分泌进入囊腔中,并与纳虫泡的周边网状结构有关[1]).研究纳虫泡膜的虫体成分对于了解弓形虫的寄生机制及研制单克隆抗体的干扰对其正常寄生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认为GRA1抗体可能具有作为弓形虫慢性、隐性感染的诊断价值,也可能作为筛选候选疫苗.迄今从世界各地的不同宿主组织中分离到多种弓形虫虫株.它们在形态上差异并不明显,但对宿主的感染、致命性、药敏等生物特性方面存在着明显不同.对弓形虫不同毒力株GRA1基因的比较研究报道不多.本研究对上述2株的GRA1基因片段作了体外扩增及酶切鉴定,以比较不同毒力株间的差异,为弓形虫虫株GRA1基因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翠梅;谭德明;欧阳颗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为探讨蒙古沙鼠内侧橄榄耳蜗(MOC)纤维在耳蜗的形态特征及其生理意义,采用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和耳蜗铺片技术对耳蜗不同部位MOC纤维和末梢的分布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MOC纤维末梢的粗细和分布密度依耳蜗的部位而异,以沙鼠耳蜗底回的远端和第二回粗大且分布密集,提示沙鼠MOC传出神经纤维和末梢的形态特征与耳蜗频率分析功能有密切关系.
作者:伍伟景;谢鼎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首先由日本学者报道,我国国内报道甚少,尤其南方尚未见报道.现将我院所发现的一例报告如下.
作者:陈伯中;向旭东;陈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本文利用Access 97软件,以精子库有关信息和数据以及供者人工授精(AID)病人治疗情况为基础,在国内首次建立了一般精子库实验室均能应用的精子库计算机管理系统.本文介绍其建立的方法,并就系统的开发应用、性能及其应用意义进行了讨论.
作者:朱文兵;卢光琇 刊期: 200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