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华;杨敏;李静;冯锦珊;周子平;何慧君;潘希彬
放射治疗在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乳腺癌放射治疗的发展动向可以简述为:精、小、快.
作者:余子豪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乳腺癌的外科治疗经历了经典根治术、扩大根治术、改良根治术、保乳手术和保乳手术+前哨淋巴结活检及乳房重建的一个发展过程.
作者:张嘉庆;程琳;郭嘉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微创切除术对副乳腺的疗效.方法 用Mammatome 微创方法 切除副乳腺.结果 从2008 年8 月至2009 年8 月期间,本院对16 例28 个腋窝副乳腺进行微创切除术,切口2~3mm,术后48h 全部治愈出院,无切口感染、裂开及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微创切除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及愈合快等优点.
作者:李瑞华;杨敏;李静;冯锦珊;周子平;何慧君;潘希彬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炎性乳腺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IBC)很少见,约占乳腺癌总数的2%~5%.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其特点为起病快、进展迅速,预后差,临床症状类似急性乳腺炎,因此不容易被及时明确诊断.
作者:肖春花;龚芸;付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2009年美国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SABCS)上,有关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报告无疑是会议的重点和亮点.其中收录了有关他莫昔芬(TAM)的论文6篇、阿那曲唑8篇、依西美坦6篇以及来曲唑24篇.
作者:王东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黄芪桃红汤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乳腺癌术后患者80 例随机分成2 组,治疗组40 例以CEF(环磷酰胺+表柔比星+氟尿嘧啶)方案化疗,同时口服中药黄芪桃红汤;对照组40 例单纯CEF 方案化疗,两组共治疗6 个周期.治疗前后检测两组外周血T 细胞亚群(CD3 + 、CD4 + 、CD8 + 、CD4 + /CD8 + )及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采用成组设计两独立样本t 检验、Mann Wh i t ney 秩和检验及配对t 检验比较两组间细胞免疫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项细胞免疫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CD3 +和CD4 + /CD8 +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Z =-4.18 P =0.00,Z =-2.14 P =0.03),而两组CD4 + 、CD8 + 、NK 细胞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治疗后CD3 +细胞明显高于治疗前(t =5.48,P =0.00),其余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黄芪桃红汤能改善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其主要体现在能升高CD3 + (总T 细胞)和CD4 + /CD8 +指标,从而使机体更有效地发挥抗肿瘤效应.
作者:张卫红;赵春英;张旭峰;郑洁;郑一华;李晓惠;常柳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综合的心理干预措施对乳腺癌术后抑郁症患者的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单盲试验研究方法 ,将术后病理确诊为乳腺癌、符合<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第3 版>中抑郁症诊断标准、初始(诊断抑郁症后第1 次评价)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 项版本)得分≥20并终进入统计分析的87 例女性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病例治疗方法 相同,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41 例实施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46 例在此基础上进行由心理咨询师参与的综合心理干预.采用HAMD 抑郁量表和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量表(FACT-B)分别于初始、第4 周末和第6 个月末对两组患者进行抑郁状况和生活质量评价,并根据患者完成化疗和放射治疗的脱漏率评价其遵医行为.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χ2 检验、两独立样本t 检验及配对t 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HAMD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干预组第6 个月末FACT-B 总分和各领域得分与初始及对照组第6 个月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0);两组间术后辅助化疗和放射治疗的脱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121 P =0.042,χ2 =4.586 P =0.032).结论 综合心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增强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提高其生活质量,非常适合乳腺癌患者各种治疗相对集中的早期.
作者:张爱琴;曾宪红;杨孙虎;杨仲俊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乳腺巨纤维腺瘤临床少见,行肿瘤完整切除术可取得良好疗效,但因肿瘤巨大需要较大切口,难以满足现代女性的爱美需求.本科于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乳腺巨纤维腺瘤患者11例,采用小切口旋切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操作,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婧;朱大江;郭钊轩;陈金桃;宋锦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资料显示每年约有54万人死于该病.
作者:郭妮娜;马建忠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鞘氨醇激酶1(SPHK1)在乳腺癌发生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 收集本院2008 年3 月至2009 年10 月手术后切除经病理证实的各级乳腺不典型增生标本30 例、乳腺癌标本36 例及正常乳腺组织11 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类组织的SPHK1 表达,了解其在乳腺癌发生过程中不同组织改变阶段的表达情况.定量资料采用Spearman 等级相关分析或Mann-Whit ney 检验.结果 SPHK1 在正常乳腺组织中无表达,在不典型增生组织中表达呈逐渐增强趋势,在乳腺癌中有强表达(r =0.797,P =0.000).在乳腺癌组织中SPHK1 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无明显关系(P >0.050).结论 SPHK1 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
作者:张毅;周艳;王姝姝;陈庆秋;姜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检测分析乳腺癌患者外周血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 CK19)及人乳腺球蛋白(human mammaglobin,hMAM)mRNA 表达,探讨其作为判断乳腺癌的相关指标.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 Quantifica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技术对40例乳腺癌患者及10 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CK19 及hMAM mRNA 的表达进行测定.运用χ2 检验和Fisher 确切概率法对各组间差别进行统计学分析;乳腺癌患者CK19 和hMAM 表达相关性分析采用Kappa 检验.结果 乳腺癌患者中CK19 和hMAM 阳性率分别为52.5%(21/40)和55%(22/40),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CK19 阳性为1/10,hMAM 均为阴性)(P < 0.050).乳腺癌患者CK19 和hMAM 阳性表达具有相关性(Kappa =0.849,P = 0.000).CK19 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PR 有密切关系(P <0.050),与ER 、HER-2 无关;hMAM 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ER 、HER-2 有关(P < 0.050),与PR 无关.结论 联合检测乳腺肿瘤患者外周血中CK19 及hMAM 应用于临床动态监测,可起到帮助临床诊断的作用.
作者:颜蕴文;张敬杰;徐晓军;王劲;裴静;任敏;许骏;王本忠 刊期: 2010年第02期
Poland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先天畸形症候群,包括胸大肌、胸小肌缺如或发育不良,同侧乳腺发育不良或缺如,同侧胸廓发育不良,同侧上肢发育不良或缺如[1].
作者:周冰峰;李海平;范忠林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乳腺囊性增生病是成年女性的常见多发病,患有该病的部分女性同时存在恐癌的心理状态.本院于1996~2009年共收治13例患乳腺囊性增生病且极度担心发生乳腺癌的患者,其中3例行双侧乳房切除术,10例行单侧乳房切除术,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宁东;郭徐林;李峻;吕丽春;陈世洪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早期即可发生血行转移,且部分早期乳腺癌患者经规范的治疗后仍终出现复发和转移导致治疗失败.
作者:耿莹;刘剑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帕瑞昔布钠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根据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行全麻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60 例,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布托啡诺行自控静脉镇痛,帕瑞昔布钠组于术毕即刻、术后12 、24 、36h 分别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对照组在各时点给予生理盐水5ml .于麻醉前(T0)、术后2h(T1)、12h(T2)、24h(T3)、48h(T4)抽静脉血,用放免法测定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栻、醛固酮、皮质醇浓度,于T1 到T4 点记录视觉模拟镇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采用t 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帕瑞昔布钠组VAS 于T2 、T3 、T4 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帕瑞昔布钠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栻、醛固酮、皮质醇浓度于T2 、T3 、T4 时与T0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对照组各指标T2 、T3 较T0 明显增高(P <0.05);帕瑞昔布钠组与对照组比较各相指标在T2 、T3 显著降低(P <0.05).结论 联合应用帕瑞昔布钠术后镇痛效果完善,并可抑制术后机体应激反应,对于缓解乳腺癌根治患者术后免疫损伤和炎症反应有一定帮助.
作者:李斌;李建华;胡惠英;程磊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穿膜蛋白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151(CD15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灢7(MMP-7)在乳腺癌中的蛋白表达及其与乳腺癌发生、发展、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构建乳腺癌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 法检测CD151 和MMP-7 的蛋白表达,探讨二者与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定性资料间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Mann-Whitney 检验、Kruskal-Wallis 检验和Kappa 检验.结果 CD151 和MMP-7 在正常乳腺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0.0%(0/39)和10.3% (4/39),在原位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3.3%(10/30)和40.0%(12/30),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9.0%(59/100)和70.0%(70/100),3 组间两种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1.276,P =0.000;χ2 =41.801,P = 0.000).两种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及组织学类型无关联(P > 0.050),但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TNM 分期有密切关系(P <0.050).此外CD151 的表达还与肿瘤大小、雌激素(ER)和孕激素(PR)表达有联系(P <0.050).乳腺癌中CD151 和MMP-7 两种蛋白的表达强度具有相关性(Kappa 值为0.418,P < 0.010).CD151 和MMP-7 双阳性患者复发转移率高于对照组患者(χ2 =6.159,P = 0.013).结论 CD151 和MMP-7 在乳腺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并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有密切关系.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其中CD151 对ER(-)或PR(-)乳腺癌的判断更具有价值.
作者:刘婷;荣玮;赵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化疗、内分泌治疗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中起非常重要作用.随着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分子机制的深入了解以及转化性研究的开展,针对乳腺癌复发转移病灶的靶向治疗取得很大进展.笔者将对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靶向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黄红艳;江泽飞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