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钱;贾旭东;王伟;李宁
目的 建立动物源食品中12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快速分析方法.方法 以乙腈作为提取溶剂,对试样采用加速溶剂萃取,自动凝胶渗透色谱仪净化预处理,N-丙基乙二胺(PSA)填料再净化,液相色谱柱后衍生化分离,荧光检测器测定,激发波长为330 nm,发射波长为465 nm,外标法定量.结果 12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在样品中的低检出浓度(S/N=3)在0.24 μg/kg(异丙威)~1.02 μg/kg(涕灭威亚砜)之间,当试样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添加浓度分别为0.05、0.1和0.2 mg/kg时,方法回收率在62.1%±8.8%~104.0%±5.6%之间,RSD均小于20%.结论 方法的低检测限和加标回收率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作者:吴刚;王华雄;俞春燕;鲍晓霞;叶庆富;吴慧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自2008年4月起,美国43个州和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地区发生了圣保罗沙门菌暴发,报告实验室确诊病例超过1 400例,病例一对照调查结果显示,暴发可能是由受污染的西红柿或辣椒导致,目前仍在进行食品溯源调查.通过本案例可以窥见美国食源性疾病监测、暴发识别和确认、暴发调查和处置的现况.
作者:张昕;欧剑鸣;冉陆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中国食品中肠炎沙门菌分离株的分子谱别.方法 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技术对从中国11个省市食品中分离的51株肠炎沙门菌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肠炎沙门菌经2种内切酶Xba I、Spe I处理后,均分为11个不同的带型.两种内切酶的分型结果不相同,但其中有部分交叉.2种内切酶的PFGE分型都有2个主要的带型,分别涵盖了分离株的70%,并在两型之间有部分兼容性.通过双酶系统的双重分型,还可以将其中的型别进一步区分为亚型.在各地区之间菌株的型别分布无明显规律,在各种食品之间菌株的型别分布,SpeI酶切后的结果更有规律.分离自羊肉中的4株菌经XbaI、Spe I酶切表现为同-PFGE型别,在Xba I分型结果中为XF型,在Spe I分型结果中为SE型,揭示了一定的亲缘关系.结论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技术是肠炎沙门菌分子分型的有效手段.
作者:李燕俊;刘秀梅;赵熙;吴婷;崔志刚;计融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火麻仁油的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和亚慢性毒性,同时初步研究火麻仁油对大鼠血清抗氧化能力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急性毒性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Ames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和大鼠90 d喂养试验对火麻仁油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并对90 d喂养试验大鼠血清抗氧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 火麻仁油对雌雄性大、小鼠经口LD50均大于每公斤体重21.5 g,属无毒类.3项致突变实验均未显示出致突变性.大鼠90 d喂养实验各项结果均未见明显毒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水平为每公斤体重10.0 g.此外,经90 d喂养,每公斤体重10.0 g组雌、雄大鼠血清SOD、GSH-Px水平提高,MDA水平降低,与大豆油组和普通组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试验条件下火麻仁油为无毒物,未显示有遗传毒性作用及亚慢性毒性;血清抗氧化指标检测结果提示火麻仁油具有一定抗氧化功能,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扈学俸;李永进;王军波;宋晓明;李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完善我国食品强化政策体系,修订相关标准.方法 利用法规文献检索、案例分析等方式研究分析了国内和部分国家食品强化法律法规体系、食品强化目的 、强化类型、强化营养素及强化水平、食品载体等方面的管理模式和主要内容.结果 所研究的国家根据国情采取不同的食品强化管理模式;法规、标准及政策指南等构成了食品强化管理法规体系;通常综合考虑目标人群营养状况、膳食结构、预期营养改善程度、营养素的安全性以及国际上认可的科学资料等因素制定食品强化标准.结论 建议尽快完善我国的食品强化政策指南,结合营养素风险等级和食品营养声称确定强化水平,系统开展某些营养素的危险性评估工作.
作者:李晓瑜;刘秀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对农村家宴干预的效果进行卫生学评价,为监督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在江苏地区对农村家宴进行卫生状况调查和干预研究,干预前调查家宴238家,其中干预组120家、对照组118家,干预阶段调查家宴242家,其中干预组120家、对照组122家,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家宴现场卫生状况得分率、民间厨师个人卫生行为正确率和卫生指标检测合格率均较干预前和对照组有所提高.结论 对农村家宴进行干预是有效和可行的.
作者:严隽德;李婷;周群霞;李延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测定蔬菜水果中拟除虫菊酯残留量的气相色谱法,并应用于广东省食品化学污染物网络监测工作中.方法 用石油醚提取,浓缩后经Florisil固相萃取柱净化,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色谱柱为DB-1石英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 μm).结果 小白菜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6.2%~93.4%.相对标准差为3.4%~8.6%;苹果中的回收率为87.3%~92.8%,相对标准差为2.8%~8.1%.检测了511份蔬菜水果样品中5种拟除虫菊酯的残留量,检出率为17.4%,超标率为0.59%.结论 与GB/T 5009.146-2003比较,方法快速、准确、分析成本低,能满足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痕量残留快速分析的要求.
作者:吕芬;梁春穗;黄伟雄;陈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用油中加入的抗氧化剂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含量的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方法 将适量的供试品溶解于正己烷中,用乙腈分次萃取TBHQ,将含有TBHQ的乙腈溶液进行色谱分析并计算含量.结果 TBHQ色谱峰面积与浓度在1~100 μg/ml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1.0000);方法的低检测限为0.99 ng;定量限为5.94 ng.TBHQ的回收率为94.97%~104.0%(RSD=2.83%).结论 方法准确、灵敏、快捷.
作者:陆岩;张洁萍;王俊秋;周立春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发掘和探讨目前我国大豆异黄酮保健食品在食用剂量及保健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大豆异黄酮类产品的审批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对我国2006年底以前批准的大豆异黄酮保健食品的注册审批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和掌握产品审批情况,并与目前国际上有关大豆异黄酮的科学研究结果以及应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发现我国大豆异黄酮保健食品共涉及9项保健功能,增加骨密度、抗氧化/延缓衰老两项功能占全部功能总数的60%.我国95%大豆异黄酮保健食品的大豆异黄酮摄入量小于126 mg/d.结论 我国大豆异黄酮保健食品在摄入量和功能应用方面符合现有科学研究和应用情况.
作者:宛超;徐海滨;刘珊;孙明;蔡铁全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为制定我国无公害泥蚶养殖规范中铜(Cu)、铅(Pb)、镉(Cd)的安全限量提供参考.方法 以泥蚶为实验生物,应用半静态双箱模型室内模拟了其对铜、铅、镉的生物富集实验,通过对富集与排出过程中泥蚶体内铜、铅、镉的动态监测和对富集与排出过程中监测结果的非线性拟合,求泥蚶富集铜、铅、镉的吸收速率常数(k1)、排出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因子(BCF)、生物学半衰期(B12)等动力学参数.结果 泥蚶对铜、铅、镉的生物富集和排出都很缓慢,对铜、铅、镉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分别为457.3、1 712.6、1 873.7,依次是镉>铅>铜;铜、铅、镉在泥蚶体内的生物学半衰期B1/2分别为39.4、106.6、91.2 d.结论 参考我国农业部无公害蚶标准NY 5135-2005及NY 5073-2001标准中关于铜、铅、镉的安全限量,通过BCF计算可得到泥蚶养殖水体中铜、铅、镉的安全限量.
作者:王剑萍;李学鹏;励建荣;段青源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2004-2006年深圳市各类食品中铅污染水平,根据每标准人日各类食物的撮入量数据,评估深圳市民铅暴露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中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研究方法,制定深圳市食品污染物监测工作方案,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食品中铅的含量,并按2002年广东省居民膳食营养调查中各类食物的摄入量与实测食品中铅的含量相乘得到食品中铅的实际摄入量.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推荐的暂定每周允许摄入量(FIWI)值评价深圳市居民膳食中铅摄入的安全性.结果 12类食品中铅的均值为0.013~1.568 mg/kg,除粮食、水产品、豆制品外,其余食品铅的检测值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以蔬菜及蛋制品上升的幅度大;三年来深圳居民膳食铅的一般摄入量及占暂定每周允许摄入量(PTWI)的百分比分别为:96.11μg (44.85%)、106.16 μg(49.54%)和101.42 μg(47.33%),但膳食铅的偏高摄入量及占PTWI的百分比分别为:362.85 μg (169.56%)、408.32 μg(190.80%)和393.99 μg(183.85%);膳食中铅主要来源为粮食、蔬菜、畜肉和蛋及蛋制品(占80%以上).结论 深圳市食品中铅的平均暴露量是安全的,但偏高暴露量超过PTWI一倍以上.
作者:黄薇;王舟;潘柳波;谭唯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