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然灾害期间救援食品的安全管理问题及法律适用

张理;舒德峰;曹江涛

关键词:食品, 自然灾害, 救援作业, 责任, 法律
摘要:食品是灾区救援的重要物资,为做好灾害期间受灾地区的食品安全管理,探讨了灾害救援过程中捐赠救援食品的卫生管理在适用法律方面的问题.鉴于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建议应对于捐赠性质的食品及应急的非常态状况下从事救援食品运作和临时调用人员,做出明确的规范或说明.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新疆葡萄中3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分析

    为开发利用新疆葡萄,分析了新疆葡萄中生物活性物质的构成及其含量.采用超声法和回流法分别提取葡萄皮、籽中的齐墩果酸、白藜芦醇和原花青素,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比色法分别测定葡萄皮、籽中齐墩果酸、白藜芦醇和原花青素的含量.葡萄中齐墩果酸主要存在于葡萄皮中,含量可高达1%左右,符合工业化提取要求;地产葡萄品种的齐墩果酸含量相时高于欧洲引进品种;齐墩果酸含量比较:人工发酵葡萄皮>自然发酵葡萄皮>新鲜葡萄皮.葡萄皮白藜芦醇的含量高于葡萄籽;欧洲引进葡萄品种白藜芦醇含量相对高于地产葡萄;白藜芦醇含量比较:人工发酵葡萄皮>自然发酵葡萄皮>新鲜葡萄皮>陈旧葡萄皮.葡萄籽原花青素含量高于葡萄皮;地产与欧洲引进葡萄品种的原花青素含量比较接近;原花青素含量比较:新鲜葡萄籽>自然发酵葡萄籽>人工发酵葡萄籽.由结果可以看出新疆葡萄富含齐墩果酸、白藜芦醇及原花青素等多种具有营养保健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

    作者:马龙;刘涛;向阳;苏德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投稿须知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浅析行政处罚证据规则

    为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对行政处罚证据规则中的行政处罚证明责任、取证规则、认证规则及推定和自认等进行了探讨,对于行政处罚具体实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安洪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一起疑似食用养殖鲶鱼引起的食物中毒

    2004年10月11日,浙江省湖州地区发生一起疑似因食用养殖鲶鱼导致食物中毒事件.共有5户19人食用鲶鱼,4户在烧制过程中未除去鱼卵,一户不能确定是否除去了鱼卵.共有13人发病(男性7人,女性6人),年龄长74岁,小20岁,发病呈家庭聚集性.推算每人食用鱼卵36 g,鱼肉250 g.患者发病潜伏期短,病情发展迅速,症状重,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抽搐和昏迷.除对重症者血透治疗外,对其他患者采取对症治疗,无死亡.经流行病调查、病人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分析,认为该食物中毒可能与食用养殖革胡子鲶鱼卵有关.

    作者:倪胜;蒋贤根;谈国强;陈新泉;丁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HACCP体系在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为加强对餐饮业食品安全的管理,对HACCP系统在餐饮业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通过对国内中式餐饮加工和经营方式的调查分析,提出了适合采用HACCP方法管理的餐饮经营方式、基础条件、加工方式,并对HACCP体系在餐饮业中的应用提出了建议.研究认为,在餐饮业采用HACCP系统进行管理不可以照搬通用的模式,应降低基础条件的要求,针对重点环节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重点放在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上.

    作者:樊永祥;王茂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告2005牟第12号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一起河鲀鱼行政复议、诉讼案件的分析与思考

    为深化河鲀鱼的食用安全管理,通过一起因河鲀鱼(Takifugu)行政执法而引发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对今后我国河鲀鱼的卫生监管工作提出了,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有条件开禁河鲀鱼的建议.

    作者:张卫兵;何循真;喻金恒;许诚;周利剑;金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违法宣传改善性功能产品专项整治情况的通报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告2005年第13号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闽东大黄鱼在养殖和处理加工过程中的细菌污染

    为了解闽东养殖大黄鱼的食品卫生状况,研究了闽东三都湾刚捕获及其经过冷却处理加工的养殖大黄鱼可食部分的细菌总数和细菌相.由于受不同养殖海区卫生状况的影响,刚捕获大黄鱼的细菌总数差别很大,为103~106CFU/g.处理加工后大黄鱼细菌总数变化不明显.养殖密集海区刚捕获大黄鱼菌群中,嗜水气单胞菌居优势(25.2%),阴沟肠杆菌和弗氏柠檬酸杆菌占较大比例.处理加工后,嗜水气单胞菌所占比例下降为0,阴沟肠杆菌有所下降,其它菌群的比例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刚捕获和处理加工后大黄鱼的细菌总数和细菌相表明,大黄鱼的微生物污染主要来自养殖海区,处理加工过程没有明显的细菌污染,但是在处理加工结束时鱼体温度没有下降到0~8℃的冷却链范围,有待改进.

    作者:许钟;郭全友;杨宪时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卫生部关于2005年巧克力等食品国家卫生监督抽检情况的通报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南通市2003年食品污染状况监测与分析

    为系统准确地了解南通市食品污染物的污染状况和污染水平,从而提出相应的预防方法及改进措施.2003年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按照统一的方法对南通市6县2区共8类食品进行了有关食品污染物的污染状况监测.监测指标为铅、镉、甲胺磷.178份样品中有2份铅超标,均为乳类,合格率为98.88%;动物肾脏、鱼、虾中的镉含量高于CAC标准,合格率分别为27.27%、62.5%、71.4%;蔬菜中甲胺磷的平均检出率为15%,检出率高的为小白菜(30%).监测结果提示动物肾脏镉污染严重,应寻找污染源,进一步研究干预措施,从根本上阻断镉在食物链中的迁移.

    作者:赵哲;凌剑;冒小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一起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

    2004年6月14日至18日,闸北区某高级中学116名学生因食用学生食堂饭菜发生食物中毒,发病率为9.48%.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发热.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结果分析,认定这是一起由食堂从业人员带菌污染食堂饭菜引起的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

    作者:周建华;刘俊;张彬;倪伟勇;高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4年8月份获批准的保健食品目录(待续)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澳大利亚的食品召回制度及其特点

    为给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提供借鉴,从澳大利亚食品召回的概况、分级、关键步骤、应注意的问题及澳大利亚境内食品企业如何制定食品召回计划书等方面介绍澳大利亚的食品召回制度,并就其特点作简要论述.

    作者:王若聪;郑增忍;胡永浩;龚振华;祁会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食品中沙门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为建立食品中快速检测沙门菌的PCR方法.选取沙门菌属侵袭性抗原保守基因invA基因上的靶序列设计一对引物,选择适Mg++浓度和退火温度,建立适PCR反应体系,用2%琼脂糖,5μl反应产物(包括EB),100V,40min进行电泳,显像.用该引物对已经传统方法鉴定的22种77株沙门菌和24种24株非沙门菌进行特异性检测,并对人工污染的食品进行检测条件的研究.Mg++浓度和退火温度对该反应体系的影响较小,稳定性较好;经传统方法鉴定的22种77株沙门菌和24种24株非沙门菌验证了该检验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该检测方法可以在19 h内检出含有沙门菌102CFU/g的食品(火腿肠、鸡蛋、散装肉馅).与传统方法比较,该方法快速、敏感、特异,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大量样品同时进行检测,适用于食品中沙门菌的快速、敏感、特异检测.

    作者:李业鹏;钟凯;杨宝兰;李志刚;刘秀梅;计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食品添加剂

    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十五条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的或天然的物质.

    作者:陈瑶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保健食品质量标准编写要点

    为提高保健食品质量标准,就质量标准中的范围、技术要求、试验方法、附录4项要素应包括的内容及编写注意事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为申请人编写出一份符合要求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作者:余超;姜雨;李雅慧;董诗源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卫生部关于2005年第三季度重大食物中毒情况的通报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广东省酱油生产企业现状及监管对策研究

    为了解广东省酱油生产企业卫生状况,对全省312家酱油生产企业进行了卫生学调查,抽查产品108份.调查结果显示酱油生产企业卫生状况呈现两极分化及地区不平衡状况.抽检产品按GB 2717-2003<酱油卫生标准>评价,合格率为89.8%,但氯丙醇指标仅有40%符合欧盟1998年FAC规定的标准,表明其污染问题需引起注意.结果显示,应尽快修订<调味品卫生管理办法>及相关标准规范,将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列入食品添加剂管理;加强对氯丙醇的监测工作和中小型调味品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推行HACCP管理模式,实行行业的规范化管理等监管对策.

    作者:张永慧;陈卫东;黄伟雄;陈慧;池岚;何洁仪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