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明;宋三泰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合理治疗方式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PCNSL的临床特征、治疗结果及预后因素,运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8例PCNSL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52岁.全组中位生存期(MST)2年,5年生存率21.4%;单病灶19例,多病灶9例. 病理检查为B细胞来源者占78.6%(22/28),病理类型以弥漫性大细胞淋巴瘤为主.依国际工作分类(WF),中度恶性占57.7%(15/2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灶的单发或多发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417) .对B细胞来源、WF高度恶性及多病灶的PCNSL患者,合并化疗的综合治疗效果较好,其中合并非常规化疗的疗效优于常规化疗疗效(P=0.0191).结论 PCNSL较一般的NHL具有独特的预后因素;化疗在PCNSL的综合治疗中极为重要,临床应尽可能采用非常规的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或给药方式.
作者:胡毅;冯奉仪;石远凯;周立强;顾大中;王奇璐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腹膜后MFH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结果 31例患者男性22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2.7±14.1)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和腹痛,肿瘤平均直径为(14.9±6.6) cm.组织学类型以炎症型(16例)和车辐状多形型(10例)多见.术后1,3,5年生存率为61.3%±9.8%,31.6%±11.3%和21.1%±11.4%,中位生存期为(17.0±6.3)个月.手术切除的彻底性是影响术后生存期的主要因素.结论腹膜后MFH治疗应以手术彻底切除为主,联合术后放化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作者:王宝贵;梁寒;崔青皓;王家仓;柳建中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建立具有临床实用性的预后模型.方法采用Kaplan-Meier和Cox回归方法分析114例NSCLC患者治疗前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Cyfra21-1、CA125、IL-2、sIL-2R等6种肿瘤标记物的水平及常规临床因素,如年龄、性别、吸烟指数、KPS评分、临床分期等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临床分期、KPS评分、性别以及治疗前血清Cyfra21-1和CA125水平与NSCLC患者生存率有关.多因素分析表明,Cyfra21-1、临床分期及治疗情况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Cyfra21-1>3.5 mg/L、临床分期为Ⅳ期、治疗少于3周期时,相对危险性(RR)分别为1.691,2.229和3.035.化疗3周期及以上的患者,Cyfra21-1、sIL-2R及临床分期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建立患者治疗前的预后指数(PI)模型:PI = Cyfra21-1+ sIL-2R +Stage.化疗3周期及以上者,PI=0时,中位生存期18个月;PI=1或2时为8个月,PI=3时为5个月.结论治疗前血清Cyfra21-1、sIL-2R和临床分期,是Ⅲ、Ⅳ期NSCLC患者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采用患者治疗前血清Cyfra21-1、sIL-2R及临床分期建立的预后指数模型有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宋丽华;宋现让;刘美芹;张锡芹;郑莉;李秀菊;刘蒲香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单药希罗达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希罗达单药治疗69例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希罗达用药每天2500 mg/m2,早晚两次,餐后服用.连续服用2周,休息1周,为1个周期.结果 69例均治疗1周期以上.总有效率(CR+PR)为16.0%,临床获益率(CR+PR+SD>6个月)为27.5%,疾病控制率(CR+PR+SD)为75.4%.中位治疗失败时间为3(0.7~11)个月,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2(0.7~11)个月.CR和PR患者的中位缓解时间为6(4~11)个月.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手足综合征(HFS),发生率为60.9%(42/69),程度主要为Ⅰ~Ⅱ度.应用大剂量维生素B6进行预防的患者,HFS发生率为55.0%(22/40),无Ⅲ度HFS;而未应用者,HFS发生率为69.0%(20/29),有2例为Ⅲ度HFS;但用与未用维生素B6者,HFS发生率差异未见有显著性(P=0.241).结论单药希罗达对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疗效确切,患者不良反应可耐受.应用大剂量维生素B6进行预防, 可能减轻HFS的症状,提高患者对希罗达的耐受性.
作者:王涛;江泽飞;宋三泰;张少华;申戈;于静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食管拉网细胞中进行食管癌基因检测的方法及可行性,了解食管癌前期病变细胞中p53基因的突变与癌变的关系.方法对四川省盐亭县1982年进行食管癌普查的食管拉网脱落细胞涂片标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方法,检测其p53基因第5外显子及第7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全组48例标本中,食管正常上皮和重度不典型增生上皮各24例,p53基因检测均获成功.食管重度不典型增生上皮细胞中有5例检测到突变,均为p53基因第7外显子突变,而第5外显子未检测到突变;正常食管鳞状上皮拉网脱落细胞中未发现突变.检测到突变的5例食管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者,有3例分别在10年、12年和14年后转变为食管癌.结论 p53基因突变的食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细胞具有明显的癌变趋势;对食管拉网脱落细胞涂片标本进行微量DNA的提取、扩增和基因检测,可作为研究食管癌前期病变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寇瑛琍;张俭荣;周桥;赵雍凡;陈国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γ干扰素(IFN-γ)对人NK细胞识别功能的负调节作用.方法用MTT法测定人NK细胞系(NK92, NKL)的细胞毒活性及细胞增殖能力;用RT-PCR检测NK细胞受体(NKG2D、NKG2A/B、KIR2DL1、KIR2DS1)及NKG2D的识别配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分子A(MICA)的表达.结果 NK细胞系(NK92、NKL) 对MICA表达阳性的肿瘤细胞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对MICA表达阴性者;IFN-γ 1000 U/ml以上可明显抑制NK细胞对MICA表达阳性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并轻度抑制NK细胞的增殖,而对MICA表达阴性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无明显抑制作用;IFN-γ可抑制NK细胞系活化受体NKG2D的表达,增强抑制性受体NKG2A/B和KIR2DL1的表达.结论 IFN-γ可能通过下调NK细胞活化受体的表达,上调抑制性受体的表达,使NK识别的信号平衡向抑制性方向倾斜,从而对NK细胞功能发挥负调节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NK细胞自我调节功能的表现.
作者:张彩;田志刚;张建;冯进波;张建华;许晓群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性(MDR)分子机制,寻找可能参与K562/A02细胞耐药机制的新基因.方法通过长期逐步增加K562细胞培养液中阿霉素(ADM)的浓度,诱导出多药耐药细胞株K562/A02,利用cDNA microarray比较K562和K562/A02基因表达的差别,从中选择NF-H基因进行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验证,并利用反义核酸技术和细胞内ADM浓度的测定,进一步验证该基因与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的关系.结果通过比较发现,有12个基因可能参与了K562/A02细胞的耐药机制,其中7个基因在K562/A02中被下调,5个基因被上调.本研究结果显示,NF-H基因在K562/A02细胞中高表达,并且,将NF-H和mdr1反义核酸同时转入K562/A02细胞后,可明显提高细胞内ADM浓度,而单独转入NF-H反义核酸效果不明显.结论 K562/A02细胞耐药表型的形成是多因素的,除了P-糖蛋白(P-gp)等常见因素外,可能还有NF-H基因的参与.
作者:谭耀红;杨纯正;赵春华;齐静;彭晖;王建祥;周圆;肖瑛;兰岚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鼠抗人单克隆抗体P27Kip1和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为细胞周期G1期和S期转换处正负调节因子,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其在下咽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
作者:陈万军;王天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细胞中癌胚抗原(CEA) mRNA和细胞角蛋白19(CK19) mRNA的表达情况,并探讨CEA mRNA和CK19 mRNA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RT-PCR方法,分别检测50例肺癌患者、25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和37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CEA mRNA和CK19 mRNA的表达,并对CEA mRNA和CK19 mRNA联合检测与单项检测的阳性率进行比较,分析联合检测对肺癌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性.结果 50例肺癌患者中,CEA mRNA阳性表达率为60.0%(30/50),CK19 mRNA阳性表达率为38.0%(19/50),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为82.0%(41/50).联合检测与单项检测相比,能显著提高诊断灵敏度,且并不影响特异性.联合检测与单项检测相比,灵敏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特异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肺癌患者的联合检测阳性率亦均显著高于肺部良性疾病组(25例,阳性率28.0%)和健康对照组(37例,阳性率8.1%;P<0.001).结论外周血循环细胞中CEA mRNA和CK19 mRNA的联合检测可提高肺癌细胞向外周血播散的检出率;随访并扩大样本含量有助于探讨其在检测微转移中的意义.
作者:李旭芬;胡跃;张苏展;郑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乳腺肿瘤摄取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睛 (99Tcm-MIBI)与耐多药蛋白表达水平间的相关性.方法 3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均行99Tcm-MIBI早期显像和延迟显像.对显像阳性的肿块计算感兴趣区与对侧正常相应部位的放射性计数比值,以早期摄取比值(EUR)和延迟摄取比值(DUR)计算滞留指数(RI).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手术切除标本肿瘤组织的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的表达水平.数据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及偏相关分析.结果 P-gp的平均表达水平为0.1183±0.0700,MRP的平均表达水平为0.1195±0.0522.P-gp和MRP的表达水平在RI≥0和RI<0的组中,差异有显著性.P-gp的表达与RI(r=-0.919,P=0.001)、DUR(r=-0.675,P=0.001)和MRP(r=0.549,P=0.002)有相关性,与EUR(r=-0.097,P=0.610)无相关性.MRP的表达与RI(r=-0.547,P=0.002)有相关性,与EUR(r=0.292,P=0.117)、DUR(r=-0.173,P=0.361)无相关性.P-gp与MRP的表达有相关性(r=0.549,P=0.001).偏相关分析则显示,P-gp的表达与RI(r=-0.8847,P=0.001)有显著相关性,MRP的表达与RI(r=-0.1296,P=0.512)无相关性.结论 99Tcm-MIBI乳腺显像与P-gp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与MRP未见有相关性.
作者:张雪梅;张振蔚;吴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抑制剂是新近出现的、对实体肿瘤确有疗效的靶向治疗药物.其开发研究的思路是: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与细胞信号转导中蛋白质酪氨酸激酶(TK)的关系密切[1,2],催化许多重要蛋白质的TK残基的磷酸化,可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而多数肿瘤的表皮生长因子(EGFR)过度表达,与TK活性的升高有直接关系.因此,针对EGFR及其TK开发EGFR的靶向治疗,成为当今抗肿瘤研究的新热点.
作者:徐建明;宋三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其受体c-Met在肾细胞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Northern blot方法检测26例肾细胞癌和10例非癌症肾组织HGF mRNA和c-Met mRNA的表达情况.同时以GAPDH作为内参照.结果 26例肾癌标本中,HGF mRNA及c-Met mRNA表达均为阳性者21例,占80.8%.临床病期分析结果显示,肾癌组织中TNM分期越高,HGF mRNA和c-Met mRNA的表达越强烈,而且c-Met mRNA表达量高于HGF mRNA.但对照组中的HGF mRNA和c-Met mRNA均只有弱表达.结论 HGF mRNA及其受体c-Met mRNA在肾细胞癌的生长、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对肾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预后的判定,可能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作者:石冰冰;张向红;王惠君;李汉忠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脂肪酸合成酶(FASE)、HER-2/neu、bcl-2和 p53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84例Ⅰ期肺癌手术标本进行FASE、HER-2/neu、bcl-2和p53蛋白的检测,分析各标志物与多种临床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FASE、HER-2/neu、bcl-2和p53在Ⅰ期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8%、40.5%、33.3%和39.3%.FASE阳性和阴性患者的术后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8.0%和10.2%,差异有显著性(P=0.050);骨转移率分别为61.5%和23.9%,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7).HER-2/neu阳性和阴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7.7%和67.7%(P=0.008),FASE阳性和阴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5.1%和66.1%,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均=0.008),表明HER-2/neu和FASE的表达与预后明显相关. HER-2/neu和FASE均为阴性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78.2%,均为阳性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36.3%,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2).然而,bcl-2和p53未发现有临床预后意义.结论 HER-2/neu和FASE是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HER-2/neu和FASE阳性患者的预后差.
作者:王燕;张湘茹;付军;谭玮;张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对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片段阻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相应受体结合抑制血管形成的作用进行体内外实验研究.方法应用RT-PCR技术,从胎鼠肝脏扩增Flk-1/KDR片段,重组于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和表达载体pET-28b(+),并行表达、纯化和鉴定.以原代培养的小鼠内皮细胞,观察可溶性受体蛋白对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以脂质体法转染肿瘤细胞系S180和B16,观察基因转染后的体内生物学特点.结果在受精后第9,11天的胎鼠肝组织中分离出1000 bp大小的可溶性VEGFR2片段,连接TA克隆载体,经测序此片段为VEGFR2胞外段部分序列.将可溶性VEGFR2片段克隆入表达载体pET-28b(+),体外实验显示,可溶性受体蛋白能有效抑制内皮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将可溶性VEGFR2片段克隆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并成功转染肿瘤细胞系S180和B16,体内实验显示,转基因细胞系的瘤重减轻,体积明显缩小,且其血管密度明显降低,而Flk1蛋白表达明显增高.结论可溶性VEGFR2片段是一种有效的抑制血管形成的生物工程产品,有望作为抗血管形成基因治疗的靶点.
作者:寇伯君;李玉林;张丽红;朱桂彬;王心蕊;李一雷;王悦增;石英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足叶乙甙(Vp-16)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恶性实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APBSC)的动员效果,并寻找Vp-16 合适的给药剂量.方法按照入组的先后顺序,将30例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15例.A组Vp-16的给药剂量为1000 mg/m2,B组为1500 mg/m2.白细胞(WBC)降至低点时开始皮下注射rhG-CSF 300 μg/d,直至采集结束前一天.WBC恢复到5.0×109/L以上时开始连日采集APBSC,当累计采集的单个核细胞(MNC)≥5×108/kg或CD34+细胞≥2×106/kg时停止采集.结果 Vp-16给药后,A、B两组患者外周血中WBC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的低值及低值出现的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rhG-CSF给药的开始时间和给药次数、APBSC采集的开始时间和采集次数差异均无显著性;在APBSC采集时的循环血量、血流速度和采集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每次APBSC采集的细胞数量和总量差异亦无显著性,B组Vp-16 引起的某些毒副反应略重于A组,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Vp-16 联合rhG-CSF是一种安全、高效的APBSC动员方法, 1500 mg/m2与1000 g/m2的Vp-16均可获得满意的APBSC动员采集效果.
作者:石远凯;何小慧;韩晓红;杨建良;刘鹏;张长弓;艾斌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全瘤溶解物(WTL)冲击的自体树突状细胞(DCs)瘤苗体外诱生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反应.方法在含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的培养条件下,以10例患者的贴壁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衍生不成熟的树突状细胞(imDCs),分别添加肿瘤坏死因子(TNFα)、自体WTL或WTL+TNFα诱导成熟,即分别为DCs/TNF、DCs/WTL和·DCs/WTL,用流式细胞仪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检测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变化及其刺激异基因或同基因的T细胞增殖能力.将·DCs/WTL和自体T细胞共培养1~2周,以诱导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CTL),用计数γ-干扰素(IFN-γ)释放的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试验和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的细胞毒试验,分别检测该CTL中识别自体肿瘤细胞释放特异性IFN-γ的T细胞数和溶瘤活性.结果以30 μg/ml蛋白的WTL体外冲击自体106imDCs,可导致上调DC表型,包括CD1a 、CD83和CD86以及HLA-DR的分子表达,与常规TNFα诱导成熟的DCs表型相似.虽然两者均能显著刺激异基因T细胞的增殖,但其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DCs/WTL却显著高于DCs/TNF(P<0.05).将体外与·DCs/WTL共培养的自体T细胞作为反应或效应细胞,再次与同一患者的·DCs/WTL共培养时,有1/3培养物能检出释放其特异性IFN-γ的T细胞,显著高于仅用DCs/TNF加IL-2或单纯IL-2刺激的T细胞(P<0.05).LDH试验表明,自体·DCs/WTL 诱生的CTLs,虽然杀伤K562细胞的能力与LAK细胞相当,但其杀伤自体肿瘤细胞的能力却显著高于LAK细胞(P<0.05).结论术后肺癌患者单核细胞衍生的DC具有功能性抗原递呈细胞的效能,体外不仅能诱生自体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反应,而且也能增强NK细胞杀伤活性.
作者:尤健;于津浦;任秀宝;王长利;张澎;张熙曾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碘染色图像类型同组织学诊断的关系.方法在食管癌高发现场4000人的食管拉网细胞学普查中,筛出1050例高危个体,其中867例接受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时采用1.2%碘液黏膜染色,染色图像分为4类:第Ⅰ类:深黄色,隆起感,边缘清楚嵌入状,退色后呈粉白色;第Ⅱ类:中黄色,介于深淡之间,病灶平坦,边界清楚锐利;第Ⅲ类: 淡黄色,病灶平坦,边界清楚但不锐利;第Ⅳ类:棕褐色.检查后按上述标准记录归类.黏膜病灶常规咬取活检,送病理检查.将染色图像类别同活检组织学诊断对照研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食管浅表黏膜癌和重度不典型增生的94.4%(68/72)、中度不典型增生的61.8%(73/118)和轻度不典型增生的27.7%(35/126)分布在碘染图像Ⅰ类和Ⅱ类之内,符合碘染后形成不同图像的原理和规律.结论碘染后形成的不同图像与活检组织学诊断密切相关.恶变组织暴露的程度是形成各类图像的病理基础.碘染色有助于食管癌的普查、筛选和早期诊断.
作者:王国清;刘韵源;郝长青;赖少清;王贵齐;吕宁;杨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联合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Ⅰ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病理结果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的9项基因表达指标(c-myc、MDM2、c-erbB-2、EGFR、p53、p14ARF、p16INK4、p21WAF1、nm23).观察患者的总生存率、局部区域性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结果全组5年生存率、局部区域性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分别为71.1%,11.1%和33.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细胞的低分化是影响总生存率的不良预后因素(P=0.028);c-myc与c-erbB-2的高表达均为影响总生存率和远处转移率的不良预后因素;促进肿瘤增殖基因总分组的高分值(P=0.041)与综合肿瘤基因组的高分值(P=0.006),是总生存率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与综合肿瘤基因的联合表达,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本组结果还显示,已行化疗的高危组患者,其总生存率与无远处转移率均优于未行化疗者,但差异尚未见有显著性.结论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与综合肿瘤基因的表达,可能是Ⅰ期NSCLC的预后因素.高危组患者进行术后化疗似有提高疗效的趋势.
作者:蒋治勤;蒋国梁;施达仁;张容轩;傅小龙;钱浩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