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成荫;石祥恩;王才永
磁共振成像(MRI)是神经科医生评估颅脑疾病的重要无创检查手段,现MRI设备在我国各大中城市已得到广泛应用.随着MRI扫描技术的发展,部分医院已开始推广使用超高场强磁共振扫描(静态磁场强度>1.5T),规模较大的医院或医学中心已购入7.0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医学研究.超高场强MRI相对于高场MRI及普通MRI,在成像分辨率、扫描时间等诸多方面具有优势,很多常规场强MRI难以分辨的病变及核团在超高场强MRI下可以清楚辨认,因此超高场强核磁共振的应用对提高医疗质量有重要意义[1-2].随着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技术在我国广泛应用,植入DBS设备的患者在磁共振环境下的安全性成为了神经影像医生关注的焦点.研究发现在某些条件下MRI检查可引起DBS电极大量产热而造成脑组织热损伤.本文就MRI引起DBS电极产热问题做一综述.
作者:杨岸超;石林;张鑫;张建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术中直接电刺激(direct electrical stimulation,DES)联合持续皮质脑电监测(electrocorticography,ECoG)在脑功能区病变性癫痫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2年7月经手术治疗的脑功能区病变性癫痫49例.所有患者术中联合应用皮质及皮质下DES与持续ECoG监测技术.结果 48例成功识别定位功能区.术后神经功能情况:术后1周评估,12例神经功能障碍加重,均于术后半年内逐渐改善;术后半年评估,3例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癫痫控制情况:随访1.5 ~6.0年,平均(40.0±14.4)个月,Engel Ⅰ级34例,Ⅱ级6例,Ⅲ级3例,Ⅳ级1例.结论 脑功能病变性癫痫手术中联合应用皮质及皮质下DES和持续ECoG监测技术能够相对准确、安全、可靠地识别定位脑功能区,并协助定位致痫皮层,达到减少术后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改善癫痫控制效果的目的.
作者:王逢鹏;张小斌;姚一;林志红;高志莹;江建东;蔡铁良;颜志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在接受了昂贵、高风险的颅内电极脑电图(iEEG)致痫灶定位“金标准”检查及手术治疗后,仍有许多患者达不到癫痫缓解.因此,无创评估在难治性癫痫的术前评估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头皮脑电图源定位(EEG source imaging,ESI)[1-3]是一种较新的无创定位方法,本研究总结了2013年1月至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癫痫外科手术70例,选取9例接受256导联高密度脑电图源定位(256-channel dense array EEG source imaging,256-ch dESI)检查的MRI阴性难治性癫痫病例,探讨其对难治性癫痫的术前评估价值.
作者:冯睿;胡杰;潘力;吴劲松;郎黎琴;顾昕;郭俊;毛颖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椎管内肿瘤的不同手术方式及远期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423例椎管内肿瘤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评估不同术式的临床效果.结果 有效随访的205例:采用后正中入路全椎板切除术135例,其中有7例由于术后骨性结构缺失而出现脊柱退变加剧,2例术后肿瘤复发,2例出现下肢疼痛麻木;后正中入路全椎板切除+椎板棘突复合体复位重建手术45例,随访未见不适;后正中入路全椎板切除+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20例,1例术后出现下肢牵扯样疼痛,持续2个月后逐渐缓解;半椎板切除手术5例,术后痊愈.结论 手术为首选治疗策略,以保全患者神经功能及脊柱的稳定性为主要目标,行个体化治疗,以达到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盛泽;林健;陈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患者 男,32岁.因“头部车祸外伤后昏迷5h余”入院.患者人院前5h余,骑摩托车时与面包车相撞导致头部受伤,当即醚,右额皮肤外伤性出血,左侧外耳道出血,非喷射性呕吐胃内容物.头颅CT:双侧基底节区及左侧顶叶血肿,脑肿胀,脑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图1a).既往无高血压、头痛、癫痫发作、服用抗凝药物等病史.查体:神志昏迷,双侧瞳孔直径约2 mm,对光反射消失,左侧外耳道可见出血,左侧颜面部见多处皮肤裂伤,少许渗液,四肢刺痛过伸.当天急诊在局麻显微镜下行双侧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并气管切开,术中清除部分血肿后置管于双侧血肿腔引流,术后每天每侧以5ml生理盐水+2万单位尿激酶注入血肿腔,夹管4h后放开引流.常规脱水,抗炎,降温,支持治疗等.术后2d复查头颅CT诊断意见:脑外伤术后表现,双侧基底节区及左侧顶叶血肿,脑肿胀,脑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积血,颅内少量积气(图1b).术后1个月患者持续昏迷,体温38~39℃,无呕吐及抽搐.查体:GCS7分,双侧瞳孔直径约2mm,对光反射迟钝.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湿性啰音.腹软,移动性浊音(-),四肢刺痛过伸.因经济等原因,未行DSA或CTA检查,术后40d转回当地治疗.
作者:李刚;汤华;陈少军;赵东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梗死的临床特点、高危因素及发病机制.方法 分析2012年至2013年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发生脑梗死(24例)与未梗死(46例)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经治疗后梗死组的好转率(58%)明显低于非梗死组(83%);梗死组患者入院24 h内的高体温为(38.1±0.8)℃,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75%)明显高于非梗死组(26%)(P<0.05);梗死组大脑中动脉痉挛发生率(75%)高于非梗死组(35%)(P<0.05).结论 脑梗死严重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脑血管痉挛、血管结构的损害和压迫是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梗死的高危因素.
作者:刘胜文;王胜;刘星;万学焱;张所军;徐钰;杨洪宽;舒凯;雷霆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回顾总结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ⅢPCs)临床表现、影像特点、治疗及预后,优化诊疗流程.方法 回顾10例HPCs病例资料,统计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经过、病理及预后.结果 初发时幕上镰旁4例,中颅底和颅后窝各3例.肿瘤多跨大脑镰或邻近静脉窦生长,内部和周边无钙化,局部颅骨可有侵蚀但无增厚,部分肿瘤分叶状,蒂较窄或缺少脑膜尾征.首次均实施手术,6例全切,4例次全切.术后病理WHOⅡ级7例,Ⅲ级3例,复发者术后均为Ⅲ级.所有患者术后接受放疗,1例化疗.随访时间13 ~ 137个月,平均62.5个月,2例复发.复发病灶再次手术切除,转移灶给予局部放疗,效果满意.结论 虽然HⅡCs极少见、易误诊,但其临床和影像学仍有一些特点;手术全切是治疗首选,术后应积极辅助放疗;手术切除和放射外科治疗可以反复使用以控制复发或转移肿瘤.
作者:徐波涛;漆松涛;王洪筱;吕超;张喜安;彭林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Rasmussen脑炎患者18F-脱氧葡萄糖(18F-FDG) PET的代谢改变特点及其在Rasmussen脑炎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且经病理证实为Rasmussen脑炎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PET检查结果,并将PET的异常代谢区与MRI病灶进行对比评价.结果 PET的异常代谢改变分为低代谢、高代谢及混合型代谢异常(同时具有低代谢及高代谢改变).7例只表现为低代谢,6例表现为混合性代谢异常.3例为发作期PET,10例为间歇期PET.13例均有低代谢异常改变,其中11例的低代谢改变范围超过3个脑叶.低代谢改变常受累的脑叶是颞叶(12/13)、额叶(9/13)及岛叶(8/13).6例有高代谢改变的病例中,2例涉及中央区,2例涉及颞叶,1例涉及额叶、岛叶,1例涉及顶枕叶.与MRI有异常信号的病灶进行对比,低代谢区与病灶并不一致.相反,在6例有高代谢改变的病例中,PET高代谢区在MRI相应部位均能发现病灶.结论 Rasmussen脑炎的PET表现特点是单侧半球弥漫性低代谢以及在低代谢背景上出现高代谢的混合型代谢异常,常受累的代谢异常脑区是颞叶、额叶及岛叶,其特点均支持Rasmussen脑炎的诊断.高代谢区与MRI有异常信号病灶的一致性提示该区是炎症活动或致痫灶,这对选择脑活检部位提供帮助.
作者:王海祥;张玮;陈述花;梅曦;刘晓飞;王志忠;栾国明;刘兴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垂体腺瘤发生及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从未停止,试图从基因、蛋白的水平认识这种高发肿瘤,以期获得更好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及治疗.miRNA作为非编码RNA,参与靶基因的转录后调控,从而影响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分化、迁移等生物学过程[1].近年来,miRNA成为肿瘤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本文对垂体腺瘤相关的miRNA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满韦韬;马顺昌;胡业帅;杨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评估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CMs)的术后出血风险、疗效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至2010年手术治疗的242例脑干CMs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女比为1.3:1.0,平均年龄32.6岁.入院、出院、目前随访的改良兰金评分(mRS)分别为2.2分、2.6分和1.5分.术前年均出血率和年均再出血率分别为5.0%和60.9%.病变全切率为95.0%(230/242).平均随访(89.4 ±42.8)个月,147例(60.7%)改善,70例(28.9%)平稳,25例(10.3%)恶化.术后年均再出血率为0.4%.术后永久并发症率为26.9%.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发育性静脉畸形及非全切除.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为年长患者(P =0.025)、多次出血(P=0.017)、腹侧病变(P=0.048)及较重的术前神经功能症状(P =0.001).结论 精确的手术可获得脑干CMs良好的长期预后,并显著降低术后的年出血率.在保证小神经损伤的同时应尽量全切病变;术后并发症可在术后逐渐好转.
作者:杨阳;李达;郝淑煜;汤劼;孟国路;肖新如;吴震;张力伟;张俊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经胼胝体入路显微外科技术在丘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应用经胼胝体入路手术治疗的丘脑出血患者25例的临床资料,评价患者手术效果及预后转归.结果 本组手术病例中术后无颅内感染及再出血患者,术后3个月存活20例.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BI >60分(生活基本自理):5例;40< BI< 60分(中度功能障碍):9例;40< BI< 20分(重度功能障碍)4例;BI <20分(完全残疾):2例.结论 经胼胝体入路显微外科技术可有效清除丘脑血肿,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可行的治疗丘脑出血的临床方法.
作者:李罡;苏治国;陈镭;刘振林 刊期: 2014年第08期
高血压脑出血(HICH)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其中基底节区出血占70%,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脑出血的疗效,减少死亡率、病残率极为重要,根据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HICH的外科治疗优于内科[1-2],提高手术效果是目前外科治疗发展方向.我们对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HICH患者中,分别采用皮质造瘘及经侧裂-岛叶人路血肿清除术各50例,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朱立平;蒋宽;沈春升;蒋建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自从1991年意大利学者Guglielmi等[1]电解脱铂金弹簧圈技术引入神经外科领域,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又开创了弹簧圈栓塞这一里程碑式的治疗手段.虽然此项技术不断改进完善,但术中及术后各种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病例报道也逐渐增加并成为治疗难题.199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Gurian等[2]首次报道了21例颅内动脉瘤栓塞后患者的外科治疗,随后不断有类似病例报道,但多为数十例的小宗病例报道.2011年Romani等[3]报道了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中心医院治疗的81例此类病例,该医院也是到目前为止报道例数多的研究机构.笔者发现国内可供参考借鉴的此类文献极少,更无相关综述,故笔者在此将国内外主要文献整理如下.
作者:王凯;杨莎莎;杨连松;邹积典;隋强波;郭庆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一、概述颅脑创伤后脑积水(post-traumatic hydrocephalus,PTH)是颅脑创伤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由于脑脊液分泌增多、或(和)吸收障碍、或(和)循环障碍,引起脑脊液循环动力学的异常改变,使得脑脊液在脑室内或(和)颅内蛛网膜下腔异常积聚,使其部分或全部异常扩大者[1-10].PTH的发生率报道差异很大,随着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救治成功率的提高,PTH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1-2,6-10].二、PTH的分类根据发生时间、压力部位、脑室系统有无梗阻和临床状态,PTH有如下的分类[1-4,11-12]:(1)根据发生时间分类:①急性:伤后≤3 d内;②亚急性:伤后4~13 d;③慢性:伤后≥14 d.(2)根据压力分类:根据测定的压力(腰穿),分为高压性(>正常范围)和正常压力性(正常范围内).(3)根据脑脊液积聚部位分类:①脑室内脑积水:单纯性脑室系统扩大;②脑室外脑积水:脑脊液积聚于脑室外的腔隙中,可伴有(或无)脑室扩大.后者中有积液与脑脊液循环直接沟通和局限性两种类型,也称之为硬脑膜下积液.临床通常认为的脑积水,是指脑室内脑积水.(4)根据脑室系统有无梗阻分类:①梗阻性:脑室系统包括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任何部位的梗阻,都可能导致梗阻性PTH;②交通性:脑室系统并无梗阻,系大脑凸面或(和)颅底蛛网膜粘连,或(和)颅内回流静脉受阻导致脑脊液回吸收障碍而引起.(5)根据临床状态分类:①进行陛:患者有PTH相关的临床表现,并呈进展性;②隐匿性:患者虽然脑室扩大,但并无PTH相关的临床表现;③静止性:患者的脑脊液异常积聚停止,脑室系统也不再增大,PTH相关的临床表现也无进展.
作者:中华神经外科分会神经创伤专业组;中华创伤学会分会神经创伤专业组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Chiari畸形Ⅰ型并脊髓空洞症患者术后翻修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4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Chiari畸形Ⅰ型并脊髓空洞症术后患者15例,患者均存在原有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和)加重,或(和)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失,其中初次手术采用后颅窝大骨窗减压术8例,后颅窝骨窗减压+硬膜外层切开术3例,后颅窝成形术+硬膜扩大修补术2例,下疝小脑扁桃体切除术+枕大池成形术2例.翻修手术均采用下疝小脑扁桃体切除+第四脑室流出道探查术,3例行疏通术.结果 翻修术后随访4 ~ 47个月平均24.1个月,症状基本消失者8例,明显改善者5例,无改善者2例.MRI示小脑扁桃体下缘均达枕骨大孔上方,脊髓空洞均缩小.结论 对Chiari畸形Ⅰ型并脊髓空洞症术后疗效不佳者采用下疝小脑扁桃体切除+第四脑室流出道疏通术进行翻修是安全、可靠、有效方法.
作者:王曲;高方友;刘窗溪;韩国强;熊云彪;王俊;姚倍金;尹浩;廖昆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治疗烟雾病的疗效、手术要点及术后并发症.方法 28例接受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的烟雾病患者,对其手术前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复查DSA或CTA示吻合口通畅良好,颅脑CT灌注成像示脑灌注较术前明显改善.随访4 ~48个月,无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3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但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较术前均明显减少.结论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治疗烟雾病短期内安全有效,但其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郝继恒;刘卫东;张利勇;张士刚;林凯;王英;谌燕飞;马妍;王继跃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低颅压性脑积水(low pressure hydrocephalus,LPH)临床罕见,1994年首次系统报道了12例分流术后LPH,提出了LPH的概念和诊断标准[1].近来国际上又有数例案例报道了该疾病,国内鲜有报道[2].LPH影像学表现为脑室增大,但是颅内压力低于正常颅压,经常低于80 mmH2O.这种矛盾的现象即颅内压低和脑室扩大往往引起神经外科医师的困惑.我院在2010至2013年收治的3例LPH,报告如下.病例报告例1男,42岁.因“车祸致意识不清2h”入院,行左额颞开颅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加去骨瓣减压术.术后意识朦胧,只能卧床,遵嘱抬手,能发声,骨窗凹陷明显.CT检查示轻度脑积水.
作者:黄煜伦;王中;周岱;周幽心;虞正权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肿瘤,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45%,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等方法并未明显提高胶质瘤病人的预后.因此迫切的需要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以提高胶质瘤的临床疗效.近几年来,随着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s,PDGFs)家族研究的增多,PDGF-B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信号通路、肿瘤血管生成以及基因甲基化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PDGF-B及其受体作为靶点调节胶质瘤相关信号通路或者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可能成为胶质瘤治疗的新途径,本文将在上述几方面展开综述.
作者:周益强;金贵善;刘福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串联型颈动脉狭窄”(tandem carotid artery stenosis,TCAS)是指颈动脉在不同水平的同时狭窄,发病率约4.8%,可以因为微小栓子脱落引起脑梗死或者脑供血不足等血液动力学改变[1].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支架植入术联合治疗是串联型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2],本科2008年7月至2013年6月共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300余例,其中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和支架植入联合术治疗4例串联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效果满意.
作者:刘卫东;张利勇;张士刚;林凯;郝继恒;王继跃 刊期: 2014年第08期
2014年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刊登了我牵头完成的中国颅脑创伤资料库的初步统计结果:47家医院11 937例急性颅脑创伤住院患者中,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病死率27.23%、死亡和重残率>53.17% [1-2].与近全球大宗颅脑创伤病例报道结果相近[3].本人从事颅脑创伤临床救治经验教训和实验研究31年,对于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颅脑创伤救治成功率提出几点看法,供同行参考.一、必须建立颅脑创伤现场抢救、转运和急诊室规范化诊治流程我国大多数地区建立了120急救系统,使得各类颅脑创伤患者在现场急救和转运等方面得到长足发展.县级医院甚至发达地区乡镇医院都已经装备CT设备,使得颅脑创伤患者得到及时准确诊断,为抢救患者和明确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依据.
作者:江基尧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