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鼻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手术对嗅觉功能的影响

乌优图;白吉伟;李储忠;桂松柏;张亚卓

关键词:
摘要:导致嗅觉障碍的原因众多,约2/3的嗅觉障碍是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外伤、副鼻窦疾病损伤嗅觉神经上皮细胞所致.其他因素还有年龄、神经退行性病变、吸烟、医源性损伤等[1-2].在神经外科领域经鼻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嗅觉障碍并不罕见,但却往往易被忽视.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经鼻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嗅觉障碍的流行病学资料和相关的机制研究也较少.可是嗅觉在人类生命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有报警作用,还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人们在闻到如煤气、酒精或强酸等刺激性气味的时候会反射性的躲避,再如闻到美食的香味时会反射性的分泌胃液等.所以在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当今社会,嗅觉障碍应该得到足够地重视.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后的外科治疗技术

    自从1991年意大利学者Guglielmi等[1]电解脱铂金弹簧圈技术引入神经外科领域,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又开创了弹簧圈栓塞这一里程碑式的治疗手段.虽然此项技术不断改进完善,但术中及术后各种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病例报道也逐渐增加并成为治疗难题.199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Gurian等[2]首次报道了21例颅内动脉瘤栓塞后患者的外科治疗,随后不断有类似病例报道,但多为数十例的小宗病例报道.2011年Romani等[3]报道了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中心医院治疗的81例此类病例,该医院也是到目前为止报道例数多的研究机构.笔者发现国内可供参考借鉴的此类文献极少,更无相关综述,故笔者在此将国内外主要文献整理如下.

    作者:王凯;杨莎莎;杨连松;邹积典;隋强波;郭庆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超高场强磁共振深部脑刺激电极周围组织的病理改变

    目的 通过对比超高场强MRI(7.0T和3.0T)与高场强MRI(1.5 T)下深部脑刺激(DBS)电极周围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深入探讨射频磁场中DBS电极热效应对周围组织的影响.方法 雄性新西兰白兔18只,随机分人7.0T组(n=6),3.0T组(n=6)及高场强1.5T组(n=6).各组动物以左侧丘脑腹后核为靶点,植入全套DBS电极和刺激器.术后进行对应场强核磁共振扫描,24 h后对针道周围脑组织进行HE染色及电镜检查,并对组织损伤进行评估.所有统计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SPSS 19.0医学统计程序进行单向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结果 HE染色及电镜检查显示在距针道相等距离位置,7.0T组及3.0T组的细胞损伤程度与高场强1.5T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高场强磁共振(3.0T及7.0T)并未造成DBS电极周围出现明显热损伤,提示体内植入DBS设备的患者进行超高场强磁共振扫描可能是安全的.

    作者:石林;杨岸超;王秀;刘焕光;张鑫;张建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治疗体会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椎管内肿瘤的不同手术方式及远期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423例椎管内肿瘤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评估不同术式的临床效果.结果 有效随访的205例:采用后正中入路全椎板切除术135例,其中有7例由于术后骨性结构缺失而出现脊柱退变加剧,2例术后肿瘤复发,2例出现下肢疼痛麻木;后正中入路全椎板切除+椎板棘突复合体复位重建手术45例,随访未见不适;后正中入路全椎板切除+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20例,1例术后出现下肢牵扯样疼痛,持续2个月后逐渐缓解;半椎板切除手术5例,术后痊愈.结论 手术为首选治疗策略,以保全患者神经功能及脊柱的稳定性为主要目标,行个体化治疗,以达到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盛泽;林健;陈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经胼胝体入路治疗丘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经胼胝体入路显微外科技术在丘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应用经胼胝体入路手术治疗的丘脑出血患者25例的临床资料,评价患者手术效果及预后转归.结果 本组手术病例中术后无颅内感染及再出血患者,术后3个月存活20例.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BI >60分(生活基本自理):5例;40< BI< 60分(中度功能障碍):9例;40< BI< 20分(重度功能障碍)4例;BI <20分(完全残疾):2例.结论 经胼胝体入路显微外科技术可有效清除丘脑血肿,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可行的治疗丘脑出血的临床方法.

    作者:李罡;苏治国;陈镭;刘振林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直接电刺激在脑功能区病变性癫痫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术中直接电刺激(direct electrical stimulation,DES)联合持续皮质脑电监测(electrocorticography,ECoG)在脑功能区病变性癫痫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2年7月经手术治疗的脑功能区病变性癫痫49例.所有患者术中联合应用皮质及皮质下DES与持续ECoG监测技术.结果 48例成功识别定位功能区.术后神经功能情况:术后1周评估,12例神经功能障碍加重,均于术后半年内逐渐改善;术后半年评估,3例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癫痫控制情况:随访1.5 ~6.0年,平均(40.0±14.4)个月,Engel Ⅰ级34例,Ⅱ级6例,Ⅲ级3例,Ⅳ级1例.结论 脑功能病变性癫痫手术中联合应用皮质及皮质下DES和持续ECoG监测技术能够相对准确、安全、可靠地识别定位脑功能区,并协助定位致痫皮层,达到减少术后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改善癫痫控制效果的目的.

    作者:王逢鹏;张小斌;姚一;林志红;高志莹;江建东;蔡铁良;颜志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垂体腺瘤相关microRNA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垂体腺瘤发生及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从未停止,试图从基因、蛋白的水平认识这种高发肿瘤,以期获得更好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及治疗.miRNA作为非编码RNA,参与靶基因的转录后调控,从而影响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分化、迁移等生物学过程[1].近年来,miRNA成为肿瘤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本文对垂体腺瘤相关的miRNA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满韦韬;马顺昌;胡业帅;杨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床突旁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床突旁动脉瘤血管内治疗长期效果的影响因素,评价其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并有6个月以上DSA随访资料的129例床突旁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照随访结果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分析患者临床状况、治疗策略与材料选择、动脉瘤形态学对介入治疗长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瘤体大径大小、体颈比和即刻栓塞结果在复发组(n=19)和未复发组(n =110)两组间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床突旁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复发的因素有高血压(P =0.0094)、破裂动脉瘤(P=0.0108)和瘤体大径(P =0.0197).结论 床突旁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具有一定的复发率,高血压病史、破裂动脉瘤及瘤体大径较大与复发相关.

    作者:吕楠;许奕;洪波;赵文元;刘建民;黄清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内镜经鼻上颌窦翼突入路切除Meckel囊区肿瘤二例

    Meckel囊位于中颅窝内侧、海绵窦后外下方,是由后颅窝向中颅窝的硬膜突起所形成的非密闭腔隙,内有三叉神经根及半月节[1].既往对于该区域肿瘤都采用开颅手术,需要牵拉脑组织且不能完全暴露三叉神经前内侧,肿瘤易残留[2].我们对2例左侧Meckel囊区肿瘤运用内镜经鼻、上颌窦、翼突人路进行了有效的切除.病例报告例1男,49岁.“左面部麻木、咀嚼无力4个月”人院.

    作者:顾晔;张晓彪;余勇;王学建;胡凡;谢涛;孙崇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的成因及机制探讨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梗死的临床特点、高危因素及发病机制.方法 分析2012年至2013年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发生脑梗死(24例)与未梗死(46例)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经治疗后梗死组的好转率(58%)明显低于非梗死组(83%);梗死组患者入院24 h内的高体温为(38.1±0.8)℃,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75%)明显高于非梗死组(26%)(P<0.05);梗死组大脑中动脉痉挛发生率(75%)高于非梗死组(35%)(P<0.05).结论 脑梗死严重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脑血管痉挛、血管结构的损害和压迫是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梗死的高危因素.

    作者:刘胜文;王胜;刘星;万学焱;张所军;徐钰;杨洪宽;舒凯;雷霆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XeCT灌注成像在颞浅-大脑中动脉搭桥术的评估作用

    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导致相应供血区灌注不足的常见因素,对此类患者可实施颅外-颅内动脉搭桥术以改善血流.XeCT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灌注成像能够定量检测脑组织的血流灌注,与其他半定量技术相比具有数据准确、重复性好等优势.本研究回顾我院神经外科2010年8月至201 1年11月连续实施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middle cerebral artery,STA-MCA)搭桥术11例的临床资料,分析XeCT脑血流灌注成像对手术前后血流变化的评估作用.

    作者:黎劭学;陈锦华;白小欣;林浩;张燕婷;邹志敏;李颖彬;蔡军;陈锐聪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及预后研究

    目的 评估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CMs)的术后出血风险、疗效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至2010年手术治疗的242例脑干CMs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女比为1.3:1.0,平均年龄32.6岁.入院、出院、目前随访的改良兰金评分(mRS)分别为2.2分、2.6分和1.5分.术前年均出血率和年均再出血率分别为5.0%和60.9%.病变全切率为95.0%(230/242).平均随访(89.4 ±42.8)个月,147例(60.7%)改善,70例(28.9%)平稳,25例(10.3%)恶化.术后年均再出血率为0.4%.术后永久并发症率为26.9%.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发育性静脉畸形及非全切除.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为年长患者(P =0.025)、多次出血(P=0.017)、腹侧病变(P=0.048)及较重的术前神经功能症状(P =0.001).结论 精确的手术可获得脑干CMs良好的长期预后,并显著降低术后的年出血率.在保证小神经损伤的同时应尽量全切病变;术后并发症可在术后逐渐好转.

    作者:杨阳;李达;郝淑煜;汤劼;孟国路;肖新如;吴震;张力伟;张俊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PDGF-B在脑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肿瘤,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45%,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等方法并未明显提高胶质瘤病人的预后.因此迫切的需要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以提高胶质瘤的临床疗效.近几年来,随着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s,PDGFs)家族研究的增多,PDGF-B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信号通路、肿瘤血管生成以及基因甲基化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PDGF-B及其受体作为靶点调节胶质瘤相关信号通路或者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可能成为胶质瘤治疗的新途径,本文将在上述几方面展开综述.

    作者:周益强;金贵善;刘福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颅脑创伤后脑积水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一、概述颅脑创伤后脑积水(post-traumatic hydrocephalus,PTH)是颅脑创伤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由于脑脊液分泌增多、或(和)吸收障碍、或(和)循环障碍,引起脑脊液循环动力学的异常改变,使得脑脊液在脑室内或(和)颅内蛛网膜下腔异常积聚,使其部分或全部异常扩大者[1-10].PTH的发生率报道差异很大,随着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救治成功率的提高,PTH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1-2,6-10].二、PTH的分类根据发生时间、压力部位、脑室系统有无梗阻和临床状态,PTH有如下的分类[1-4,11-12]:(1)根据发生时间分类:①急性:伤后≤3 d内;②亚急性:伤后4~13 d;③慢性:伤后≥14 d.(2)根据压力分类:根据测定的压力(腰穿),分为高压性(>正常范围)和正常压力性(正常范围内).(3)根据脑脊液积聚部位分类:①脑室内脑积水:单纯性脑室系统扩大;②脑室外脑积水:脑脊液积聚于脑室外的腔隙中,可伴有(或无)脑室扩大.后者中有积液与脑脊液循环直接沟通和局限性两种类型,也称之为硬脑膜下积液.临床通常认为的脑积水,是指脑室内脑积水.(4)根据脑室系统有无梗阻分类:①梗阻性:脑室系统包括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任何部位的梗阻,都可能导致梗阻性PTH;②交通性:脑室系统并无梗阻,系大脑凸面或(和)颅底蛛网膜粘连,或(和)颅内回流静脉受阻导致脑脊液回吸收障碍而引起.(5)根据临床状态分类:①进行陛:患者有PTH相关的临床表现,并呈进展性;②隐匿性:患者虽然脑室扩大,但并无PTH相关的临床表现;③静止性:患者的脑脊液异常积聚停止,脑室系统也不再增大,PTH相关的临床表现也无进展.

    作者:中华神经外科分会神经创伤专业组;中华创伤学会分会神经创伤专业组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ENC1与无功能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相关性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ENC1基因与无功能垂体腺瘤(NFPAs)的发生及侵袭性的相关性,并比较其在裸细胞瘤和瘤样细胞瘤这两种NFPAs亚型中表达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选择23例裸细胞瘤、20例瘤样细胞瘤和3例正常垂体组织.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NC1在正常垂体组织和肿瘤组织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检测ENC1蛋白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裸细胞瘤和瘤样细胞瘤中ENC1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垂体组织,且ENC1在侵袭性裸细胞瘤的表达明显低于非侵袭性裸细胞瘤的表达(P<0.0001和P<0.005),而ENC1在侵袭性和非侵袭性瘤样细胞瘤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NC1蛋白在正常垂体组织表达呈强阳性,在非侵袭性裸细胞瘤为中等表达,而在侵袭性裸细胞瘤中呈弱阳性.结论 ENC1与裸细胞瘤的侵袭性相关,而与瘤样细胞瘤的侵袭性不相关,其可能是与裸细胞瘤侵袭性特异相关的一个重要基因.

    作者:冯洁;洪礼传;李储忠;于升远;王红云;何乐;李丹;杨晶晶;万虹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术中超声辅助切除脑动静脉畸形临床观察

    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动静脉畸形主要的方法,但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术中如何准确区分畸形血管团内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与正常血管,避免动静脉畸形术后残留,准确定位深在、小型的AVM仍然是难以克服的难题[1-4].近年来我科室应用术中超声对脑AVM进行实时定位和相关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提高了手术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9年10月至2013年5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术中超声彩色多普勒辅助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AVM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

    作者:秦立森;张新源;孙关;郭俊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后颅窝多发骨折骑跨血肿、鼻漏抢救成功一例

    患者 男,60岁.于2012年5月20日在医院建筑工地不慎从四楼跌落,头部直接撞击二楼的钢管脚手架上枕部出血、昏迷,经现场处理后紧急转入医院抢救室.检查顶枕部头皮绽裂、出血,伤口长5 cm,扪之局部有骨擦感,伤口与骨折部位相连通,立即行伤口缝合包扎.口鼻出血呈泡沫样喷出,患者处于深昏迷状态.呼吸困难、面部发绀、心率增快、血压不稳、血氧饱和度下降至70%以下.用吸引器不停的吸出口鼻腔的血性液体,但仍不能改善状态.急行气管插管辅助人工呼吸后症状有所改善.行头颅及颈胸部CT检查.

    作者:李彦仓;贡换龙;陆茸;刘博;苏国良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治疗烟雾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治疗烟雾病的疗效、手术要点及术后并发症.方法 28例接受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的烟雾病患者,对其手术前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复查DSA或CTA示吻合口通畅良好,颅脑CT灌注成像示脑灌注较术前明显改善.随访4 ~48个月,无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3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但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较术前均明显减少.结论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治疗烟雾病短期内安全有效,但其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郝继恒;刘卫东;张利勇;张士刚;林凯;王英;谌燕飞;马妍;王继跃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儿童小脑出血急诊手术三例

    30%~50%儿童脑出血是因脑血管畸形破裂引起[1].很多报道50%~ 70%儿童脑血管畸形临床表现为脑出血[2].小脑出血是严重威胁患儿生命的急症.我院从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3例儿童小脑血管畸形出血,报告如下.病例报告例1女,11岁.以突发头痛、呕吐为首发症状.深昏迷状态,GCS:1 +1+2=4分,瞳孔等大,直径2 mm,对光反射减弱,呼吸不规则,节律不等.双侧锥体束征(+).影像学检查:CT示小脑蚓部脑内血肿,量约8~10 ml,第四脑室消失,幕上轻度脑室扩张.CTA提示小脑蚓部见异常血管影.急诊行后颅窝开颅病灶及血肿切除手术.术中见小脑蚓部下方和右侧小脑扁桃体有畸形血管团,给予枕鳞部正中、枕骨大孔后部及C1后弓骨质切除减压,显微镜下清除脑内血肿,切除畸形血管团,术中未出现异常出血和颅内压改变.术后气管插管,保证呼吸及其它生命指标稳定.术后住院21 d,恢复顺利,出院后5个月随诊患者间断有轻度头晕,生活自理.

    作者:孙怀宇;赛勇;王越;田力;刘少月;于世海;刘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外侧裂入路与皮质造瘘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HICH)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其中基底节区出血占70%,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脑出血的疗效,减少死亡率、病残率极为重要,根据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HICH的外科治疗优于内科[1-2],提高手术效果是目前外科治疗发展方向.我们对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HICH患者中,分别采用皮质造瘘及经侧裂-岛叶人路血肿清除术各50例,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朱立平;蒋宽;沈春升;蒋建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胶质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脑功能连接网络“小世界”特性的关系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脑功能连接网络“小世界”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集20例脑胶质瘤患者和20例健康成人脑磁图数据,计算大脑静息态功能连接网络的“小世界”指数.同时进行认知功能测试,测试内容包括注意、言语流畅性、记忆力、运动能力、视觉空间能力及智力等6项测试.结果 健康受试者中,低gamma频段与注意、视觉空间、计算和相似测试结果呈正相关(P值分别为0.049,0.006,0.040,0.000);高gamma频段与视觉空间、计算和填图测试结果呈正相关(P值分别为0.04,0.040,0.023);alpha频段与相似测试结果呈正相关(P=0.040).脑胶质瘤患者在注意力、言语流畅性、计算、数字符号及填图等测试项目的Z分数显著下(P值分别为0.030,0.000,0.007,0.030,0.008),低gamma和高gamma频段“小世界”特征消失.脑胶质瘤患者中,高gamma频段与言语流畅性测试结果呈正相关(P=0.030);alpha频段与计算和填图测试结果呈正相关(P值均为0.020).结论 脑功能连接网络低gamma频段和高gamma频段“小世界”指数与认知功能存在广泛相关.脑胶质瘤患者高gamma和低gamma频段“小世界”特性消失与认知功能障碍明显相关.

    作者:胡新华;雷霆;刘永;徐华中;杨坤;吴婷;杨露;邹元杰;刘宏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