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影像学难以确诊的额叶癫痫的诊断与定位

郭韬;孙吉林;吴育锦;杜亚丽

关键词:视频脑电图, 脑磁图, 弥散张量成像, 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 诊断, 定位
摘要:目的 探讨常规影像学难以确诊的额叶癫痫的诊断和定位方法,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联合应用视频脑电图(VEEG)、脑磁图(MEG)、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诊断、定位并经手术证实为皮质发育不良(FCD)的28例常规影像学难以确诊的额叶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VEEG显示棘波灶与FCD有很好的重叠性;阵发性或节律性的棘波活动高度提示FCD.MEG提示FCD位置及与功能区的关系,明确DTI感兴趣区(ROI).DTI根据R01的表观弥散系数图和部分各向异性图变化,确定常规影像学难以确诊的额叶癫痫的手术范围.28例癫痫患者行手术治疗,病理回报FCD Ⅰ a型6例,FCD Ⅰ b型9例,FCD Ⅰ c型8例,FCDⅡa型5例.全部患者术后随访12~26个月,平均17.3个月.Engel Ⅰ a级7例,Ⅰb级10例,Ⅱ级8例,Ⅲ级3例.结论 联合应用VEEG、MEG和DTI技术可以准确诊断、定位常规影像学难以确诊的额叶癫痫,为精确切除致痫灶,提高额叶癫痫控制率提供保障.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垂体腺瘤伴发前交通动脉动脉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国内外文献均有报道垂体腺瘤合并动脉瘤的病例,有研究认为其动脉瘤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也有研究认为这仅仅是偶然现象[1-2].随着影像学等诊断技术的进步,该疾病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对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治疗策略等尚不清楚.本文报道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例垂体腺瘤合并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并复习文献探讨该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策略.

    作者:周杰;黄昌仁;张海旺;邓华江;夏祥国;郭庆喜;龙然;陈礼刚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大脑半球后象限切开术治疗颞顶枕叶癫痫二例并文献复习

    对于一侧大脑半球后象限(颞、顶、枕叶)起源的癫痫,多选择病灶切除或保留运动皮层的多脑叶切除术.作者对2例大脑半球后象限癫痫患者实施后象限切开术,随访1年以上,癫痫发作完全停止.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尹绍雅;冯梅;李清云;张雪青;岳伟;赵爱军;刘清军;张玉琴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2013年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学术年会暨第三届东方神经外科高峰论坛在京召开

    由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办、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承办的2013年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学术年会及由中日友好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东方神经外科高峰论坛于2013年11月22日至23日在北京九华山庄举行.

    作者:张黎;于炎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纤维连接蛋白在颅内脑动脉瘤中的表达及动脉瘤壁纤维结构的特殊染色

    目的 评价纤维连接蛋白在哈萨克族正常动脉壁及不同发展阶段的颅内动脉瘤壁(未破裂和破裂)中的表达和动脉瘤壁结构的特殊染色变化,来探讨颅内动脉瘤生长和破裂的可能机制.方法 对12例哈萨克族多发颅内动脉瘤患者术中所获得的12个破裂与12个未破裂动脉瘤标本和尸体中所获得的5例正常颅内动脉标本进行纤维连接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和特殊染色,即Masson染色和网状纤维染色.结果 纤维连接蛋白在正常血管壁和未破裂动脉瘤壁中表达不明显,而在破裂动脉瘤壁中表达较明显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2,P=0.000).破裂和未破裂动脉瘤壁特殊染色显示动脉瘤壁结构逐渐破坏.结论 纤维连接蛋白可能参与动脉瘤的形成和破裂过程.颅内动脉瘤壁纤维结构逐渐破坏是动脉瘤形成与破裂的主要机制之一.

    作者:赛力克·对山拜;阿尔达克·胡那皮亚;杨振村;李绍山;更·党木仁加甫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帕金森病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靶点的预定位及调整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中靶点的定位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行Vim毁损的P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定位方法,即术中测量MRI定位片中第三脑室宽度、AC-PC线的长度,并据此对标准靶点的坐标做出相应调整,再通过术中电生理刺激对靶点位置进行二次调整.结果 34例患者的平均连合间径长度及第三脑室宽度与立体定向图谱中的相应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其中9例根据MRI定位片对靶点进行预调整,电生理刺激有7例参数满意,2例行二次调整;余25例电刺激后有6例进行二次调整.术后所有患者震颤明显改善.结论 根据MRI定位片中第三脑室宽度及连合间径长度结合标准脑立体定向解剖图谱对Vim进行预定位,再通过术中电生理刺激对靶点位置进行调整,可提高靶点定位的精确性及手术疗效.

    作者:刘将;魏祥品;傅先明;牛朝诗;李光群;汪业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颅内动脉瘤壁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

    目的 筛选动脉瘤壁差异表达蛋白质,为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思路.方法 收集破裂的14例动脉瘤壁标本,以匹配的14例颅脑外伤手术患者颞浅动脉做正常对照,等量混合同组内标本,采用同位素标记的绝对和相对定量技术(iTRAQ)和2D-LC-MS/MS法进行差异蛋白质分析.结果 共鉴定出蛋白质915个,其中差异2倍以上的蛋白质有255个,包括102个上调蛋白和153个下调蛋白.上调的蛋白质主要与细胞免疫炎性反应、细胞自噬与凋亡以及细胞黏附迁移等生物过程相关;下调的蛋白质主要与细胞骨架连接、细胞组分形态形成、信号传导和蛋白质转运有关.其中,细胞自噬诱导分子(TM9SF1)和杀青素1(AZU1)上调高为8.0倍;血管张力纤维形成相关蛋白质(SORBS2)下调显著为12.1倍.结论 破裂动脉瘤壁有多种蛋白质表达异常,其中TM9SF1、AZU1及SORBS2的变化可能参与了动脉瘤破裂的分子机制.

    作者:王道奎;王成东;曲秉坤;王喆;鞠吉雨;王玉亭;王增武;闫红梅;曹培成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幼儿多发颅骨尤文氏肉瘤一例

    患者 女,15个月.左额眶外侧进行性隆起2个月入院.查体:左侧额眶外侧皮肤隆起,可触及一隆起型病变,触之较硬,压之患儿无哭闹,边界不清,位置固定,表面光滑,左侧眼球轻度内收障碍.眼眶部CT:左侧眼眶外上壁包括左侧蝶骨大翼、左侧额骨水平部、垂直部及额骨颧突不规则增厚,边缘毛糙,局部可见骨破坏区,边缘可见“日光放射样”骨膜反应,周围可见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图1).头部MRI:肿块呈长T1、等T2信号,DWI呈稍等信号,向四周膨胀性生长,与左侧外直肌、上直肌分界不清,累及眶外及颅内,可见明显强化,左侧额叶及颞叶受压(图2).右侧顶骨区可见等T1、长T2信号影,DWI呈稍等信号,明显强化(图3).行左额眶及右顶骨病变活检术.术后病理:小细胞恶性肿瘤.免疫组化:MPO(±)、CD99(±)、CD68(+)、S-100(+)、Syn(-)、NSE(-)、Keratin(-)、CD1a(-)、Ki-67LI:72.65%,考虑尤文氏肉瘤(ewing sarcoma,EWS).术后未行进一步治疗,自动出院后失访.

    作者:戎宏涛;郭昱;朱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Xper-CT与3D-DSA图像融合技术在小型破裂脑动静脉畸形手术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Xper-CT与3D-DSA图像融合技术在合并血肿的小型脑动静脉畸形(AVM)显微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采用该技术指导显微手术的32例脑AVM破裂出血患者.术前DSA检查同时采集Xper-CT图像与三维图像,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融合.充分掌握术前信息后,全麻下行血肿清除加一期血管畸形切除术.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图像融合.根据融合图像,可显示血肿与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及引流静脉的相对位置,判断出血的可能部位;设计手术骨窗的位置及范围,指导手术.术后DSA复查,畸形血管团均完全切除.结论 Xper-CT图像与3D-DSA图像融合技术在术前能从定位病变、规划手术入路等方面为破裂脑AVM显微手术提供重要信息,有助于手术顺利进行.

    作者:何跃;于加省;陈如东;胡威;郭东生;陈坚;陈劲草;雷霆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类型及MRI表现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orsclersis,CAS)斑块的稳定性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因素[1-3].目前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虽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其致残率和致死率仍无明显降低.因此国内外研究的重点逐渐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转向预防.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治疗方式[4-6],为进一步探讨CAS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提高手术预防卒中的效果,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对40例CAS狭窄患者行颈部动脉MRI检测和斑块组织病理学观察,分析CAS斑块的病理类型及MRI表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作者:贾宏宇;许健;栾新平;木依提·阿不力米提;贾文霄;徐敬轩;杨岩;苑杨;杜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初步分型和介入治疗

    目的 探讨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初步分型及介入治疗策略.方法 按照动脉瘤与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位置关系以及对侧椎动脉的发育情况进行初步分型,并根据分型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法.结果 31例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中,完全栓塞21例,部分栓塞9例,未栓塞1例.其中闭塞椎动脉10例,随访造影动脉瘤均无复发;支架辅助栓塞18例,术后随访造影明显复发2例,瘤颈部复发2例;2例直接栓塞无复发;保守治疗1例未复查造影.结论 通过对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合理分型,可为介入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王益华;王志刚;王成伟;丁璇;王小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Dandy-Walker综合征合并脑积水的内镜治疗

    Dandy-Walker综合征(DWS)又称先天性第四脑室中、侧孔闭锁,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先天畸形.病理改变主要包括小脑蚓部发育不全、第四脑室呈囊性扩大和幕上脑积水,临床表现有颅内压增高、小脑性共济失调、语言障碍、走路不稳、智力低下等[1-2].贵阳市金阳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8月至2013年5月共收治5例DWS,采用神经内镜行囊肿-脑室造瘘及第三脑室底部造瘘术(ETV)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楚南;桂松柏;田军;甘鸿川;赵亮;初君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

    经蝶窦入路是外科治疗垂体腺瘤的主要手术方式,脑膜炎是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如诊治不当,病死率很高.本文回顾性总结了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1 150例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完整资料,对术后脑膜炎的诊疗要点及致病风险因素予以归纳总结.

    作者:韩波;曹晓昱;李智;刘东康;刘丕楠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脑肿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研究概况

    近年来,深入研究发现脑肿瘤患者治疗前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心理损害,对其生活、工作、家庭和社会关系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临床医生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关注明显不足.本文就近年来脑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表现、评定方法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1.认知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及其表现:在不同的评定方法下,脑肿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可以不尽相同.

    作者:余汉辉;周东;侯庆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血管外膜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是一种颅内少见肿瘤,由于其具有复发及转移的趋势,近年来诸多国内外学者围绕着减少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期,对颅内HPC的治疗策略及预后因素做了深入研究,现综述如下.一、临床表现及病理中枢神经系统HPC与脑膜瘤不同源,HPC起源于毛细血管上的Zimmerman细胞[1],具有生物学侵袭性,可原位复发和远处转移.2007年WHO分级将HPC定义为WHOⅡ级,将间变型HPC定义为WHOⅢ级[2].

    作者:杨阳;吴震;张俊廷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临床医学研究所科技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神经外科事业在各种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动下,正以快速的步伐向前迈进.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一直紧紧围绕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神经系统重大疾病进行科学研究,在世界上享有较高声誉.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所科技人员队伍现状,以及近5年来中标课题与课题负责人年龄、职称和学历等方面关系,总结工作经验,发现存在问题,探讨如何吸引、培养、凝聚神经外科人才,加强对青年神经外科人才的培养,推进神经外科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断提升未来竞争力,与世界神经外科发展齐头并进.

    作者:邹丽娟;石微微;李艺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颅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综合治疗

    目的 探讨颅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5年4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6例经病理证实的颅骨巨细胞瘤,并结合文献对本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蝶骨8例、颞骨7例、枕骨1例.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脑神经受累症状等.全切除6例,未全切除10例.共随访到14例,平均随访30.75个月,其中1例因肿瘤复发而死亡;3例肿瘤复发,10例无明显复发.结论 颅骨巨细胞瘤临床十分罕见,其症状与肿瘤的发生部位密切相关.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应力求完全切除.对于未能全切的病例,术后放疗的效果肯定且不良反应罕见.目前较少应用化疗,其方案和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振宇;徐健;程海霞;陈旦麒;钟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难治性癫痫中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类型与头皮脑电图的关系

    目的 研究难治性癫痫患者中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FCD)不同病理学类型与头皮脑电图(EEG)癫痫样放电形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术后病理学证实为FCD的难治性癫痫患者91例,头皮EEG间歇期癫痫样放电形态分为无癫痫样放电、棘波、多棘波和快节律四型.发作起始区EEG形态分为棘波、多棘波和(或)快节律、电位低减和不能分型四型.结果 不同FCD类型头皮EEG间歇期癫痫样放电形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其中FCDⅡa和FCDⅡb中多棘波多见;FCDⅡa中快节律多见,FCD Ⅰ和FCDⅢ中棘波多见.但发作起始区EEG形态与FCD类型无关(P =0.1976).结论 FCD所致的难治性癫痫中,FCD类型可能与头皮EEG间歇期癫痫样放电形态有关,对EEG癫痫样放电形态的分析可能会为FCD所致难治性癫痫的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陈述花;张冰清;王静;刘兴洲;栾国明;张玮;王海祥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颞叶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继发于颞叶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癫痫的临床特点、癫痫灶定位方法、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24例因癫痫行外科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颞叶神经节细胞胶质瘤患者.结果 24例肿瘤均全切除,并在颅内脑电指导下对癫痫灶进行切除,其中4例行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17例行颞叶及海马切除,3例行包括病灶的颞叶皮层切除.随访1~4年,Engle Ⅰ级19例,Ⅱ级5例,病理检查均为节细胞胶质瘤WHO Ⅰ级,未进行放疗,随访肿瘤无复发.结论 颞叶神经节细胞胶质瘤可位于颞叶的多个部位,边界不清,颅内脑电可明确癫痫灶切除范围和深度,指导对肿瘤及其周围致痫灶进行全切除,保证术后癫痫疗效.

    作者:林久銮;周文静;张光明;田宏;石岩芳;胡京霞;张玉琪;左焕琮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CT与MRI导航下半月神经节射频术中的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以CT或MRI影像为导向在神经导航下半月神经节射频术中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56例,随机分为CT组(C组)和MRI组(M组)各128例,分别利用导航系统进行穿刺和半月神经节射频.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记录术后1、7d、1、6、12、24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并根据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评分系统评估镇痛效果.结果 两组穿刺的成功率和穿刺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射频并发症高于M组(P<0.05),且两组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影像导航下半月神经节射频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并发症少、靶点选择性高和疼痛复发率低等优势,且无X线辐射损伤.

    作者:丁卫华;孙建良;张洪海;李庆华;汪荣;俞一歆;邓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影像学难以确诊的额叶癫痫的诊断与定位

    目的 探讨常规影像学难以确诊的额叶癫痫的诊断和定位方法,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联合应用视频脑电图(VEEG)、脑磁图(MEG)、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诊断、定位并经手术证实为皮质发育不良(FCD)的28例常规影像学难以确诊的额叶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VEEG显示棘波灶与FCD有很好的重叠性;阵发性或节律性的棘波活动高度提示FCD.MEG提示FCD位置及与功能区的关系,明确DTI感兴趣区(ROI).DTI根据R01的表观弥散系数图和部分各向异性图变化,确定常规影像学难以确诊的额叶癫痫的手术范围.28例癫痫患者行手术治疗,病理回报FCD Ⅰ a型6例,FCD Ⅰ b型9例,FCD Ⅰ c型8例,FCDⅡa型5例.全部患者术后随访12~26个月,平均17.3个月.Engel Ⅰ a级7例,Ⅰb级10例,Ⅱ级8例,Ⅲ级3例.结论 联合应用VEEG、MEG和DTI技术可以准确诊断、定位常规影像学难以确诊的额叶癫痫,为精确切除致痫灶,提高额叶癫痫控制率提供保障.

    作者:郭韬;孙吉林;吴育锦;杜亚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