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祥和;王旭阳;曾博;苏志鹏;陈贤斌;吴近森
目的 观察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hAD - 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脊髓横断后立即以明胶海绵吸附10μl hAD- MSCs(约2×105个)或等量PBS液植入脊髓两断端之间.术后每周应用BBB评分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hAD - MSCs在脊髓内的存活、分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受损脊髓远端组织NF - 200表达.结果 hAD - MSCs移植组神经功能明显恢复,BBB评分逐周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D - MSCs植入后2周在宿主脊髓中存在MAB1281染色阳性细胞,但不表达MAP -2和GFAP.hAD - MSCs移植后大鼠受损脊髓远端神经组织NF - 200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结论 hAD - MSCs移植可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hAD - MSCs促进受损脊髓远端组织表达NF - 200有关.
作者:喻皇飞;方宁;陈代雄;余丽梅;章涛;刘祖林;万卫红;赵春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95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60%)患者,随机分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CEA组,97例),颈动脉支架组(CAS组,98例).CEA组在全麻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S组采用自膨式镍钛合金支架治疗.分别评价两组术中、术后7d、30 d和90 d内终点事件发生率(卒中/死亡)及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术中、术后7d、术后30 d及90d行颈动脉超声,头颅CT/MRI、NIHSS评分.结果 CAS组术后7d内死亡1例,卒中2例,发生率3.1%.CEA组术后7d死亡1例,2例卒中,发生率为3.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7 d CEA组术后并发脑神经损伤较CAS组高(P<0.05),卒中/死亡、急性颈动脉闭塞、高灌注综合征、局部血肿形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S组与CEA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均明显改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30 d、90 d两组头颅CT/M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及CEA在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预防卒中复发方面具有相似的近期效果,但其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建林;杨林;马强;刘丽华;周红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病理特点、临床分型及手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0年10月接受手术治疗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颈椎间盘突出症128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脊髓型96例,神经根型22例,混合型10例.脊髓型和混合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使用JOA评分,由术前(12.30±1.05)分至术后(16.70±1.11)分.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使用VSA评分:由术前(8.10±1.37)分至术后(0.30±0.19)分.结论 认识其游离压迫物和硬膜囊、后纵韧带、神经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确选择手术方案和手术细节可以确保手术安全性和有效率.
作者:吴洁石;包聚良;徐瑞生;陆华;王刊石;王雪松;薛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中脑周围池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患者的DSA静脉期,比较PNSH患者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在深部大脑静脉引流形式有无解剖性变异及其变异类型.方法 在收治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中筛选符合PNSH的患者,均行DSA检查并在静脉期详细阅片,以PNSH患者为病例组,选择同期收治的ASAH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DSA静脉期,观察PNSH患者深部大脑静脉引流形式有无解剖性变异及其变异类型.结果 两组患者DSA静脉期分别发现三种类型的静脉回流类型.经过x2检验(x2 =21.73 P<0.05)可初步认为PNSH组和ASAH组深部大脑静脉三种回流形式构成比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NSH患者深部大脑静脉回流变异较大并有一定的规律,其回流多为Ⅱ型及Ⅲ型变异回流形式;ASAH患者中脑周围静脉回流多为Ⅰ型较为普遍的回流形式,因此可以推测其出血原因可能与其静脉变异关系密切.
作者:成晓江;麦麦提力·米吉提;买买提力·艾沙;华实;周庆九;更·党木仁加甫;柳琛;栾新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利用海绵窦内侧壁的MRI特征,评价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术前评估价值.方法 运用Siemens 3.0 T磁共振机扫描39例垂体腺瘤,观察海绵窦内侧壁完整性、Knosp - Steiner分级、颈内动脉被包绕程度、海绵窦间隙受侵犯程度等,手术探查双侧海绵窦内侧壁,活检鞍底硬脑膜,计算肿瘤Ki - 67标记指数,并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利用MRI海绵窦内侧壁完整性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PPV 75%,NPV 100%,约登指数0.952,ROC曲线下面积0.976),与Knosp - Steiner分级、颈内动脉被包绕程度、海绵窦间隙受侵犯程度等指标具有一致性(Kappa值0.788、0.611、0.732).MRI海绵窦内侧壁完整性与鞍底硬脑膜受肿瘤侵犯及Ki - 67 LI之间均相关.结论 利用3.0 T MRI显示海绵窦内侧壁,在术前诊断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具有重要价值,对手术方案的选择、术中操作有指导意义.
作者:曹磊;王守森;马明;钟群;陈宏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垂体腺瘤是发生在腺垂体的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近年来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系统的放射学检查和尸检结果显示,垂体腺瘤占普通人群的17%左右[1],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逐渐上升.垂体腺瘤虽然是良性肿瘤,但由于垂体特殊的位置和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垂体腺瘤具有双重作用,即内分泌学和肿瘤学的影响.大部分分泌型垂体腺瘤首先出现垂体激素高分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如闭经-泌乳综合征、肢端肥大症或巨人症、库欣病或继发性甲亢.随后出现肿瘤占位引起的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部分肿瘤还可引起脑积水、癫痫等症状.当垂体腺瘤体积继续增大,压迫周围垂体、垂体柄或下丘脑可引起垂体低功能甚至垂体前叶功能衰竭[2].
作者:代从新;蔡锋;刘小海;马四海;姚勇;王任直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手术治疗垂体催乳素(PRL)腺瘤的疗效,探讨规范的个体化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58例术后病理证实为垂体PRL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前后血清PRL水平的变化,随访12 -45个月.结果 术前PRL为90 ng/ml时,与病理诊断符合率高(91.0%).肿瘤全切129例(81.6%),近全切除24例(15.2%),部分切除5例(3.2%).术后1周内134例(84.8% )PRL恢复正常.术后并发症以一过性尿崩(10.8%)和电解质紊乱(15.2%)为常见.术后6个月、1年、2年的治愈率分别为83.5%、80.4%、78.7%.结论 手术治疗需严格把握适应证,长期随访手术与药物治疗的疗效相似.垂体PRL微腺瘤不建议首选手术治疗.放疗需慎重.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作者:牛国栋;鲁润春;贾桂军;倪明;刘伟明;贾旺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通过眶上裂路径沟通颅眶的颅底脑膜瘤的特点、手术方式及术中处理要点.方法 总结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眶-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60例通过眶上裂沟通颅眶的颅底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对该类肿瘤的特殊性及手术方式要点进行分析.结果 显微手术治疗60例肿瘤,全切56例,次全切3例,大部切除1例,肿瘤全切率为93%.结论 对于该类颅眶沟通性脑膜瘤行眶-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是较好的手术方式,术后结合放疗,明显可减少复发.
作者:李钟铭;宋薇;杜长生;封耀辉;秦至臻;刁劲夫;王建祯;唐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例1女,53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呕吐并进行性昏迷.CT示左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图1).入院时GCS评分7~8分,左侧肢体肌力Ⅲ级,右侧Ⅰ级.全身皮下可见散在青紫、瘀斑.白细胞7.5×109/L,红细胞3.26×1012/L,血红蛋白96 g/L,血小板33.0×109/L.出凝血功能正常.行钻孔冲洗引流术,引流大量酱油样不凝血液.术后血小板15.0×109/L,血红蛋白78 g/L,均呈进行性下降.给予输血小板和浓缩红细胞、冷沉淀,并激素治疗等.术后1d清醒.复查CT示血肿已清除,无继发出血.请血液科会诊并做骨穿两次均行骨髓和周围血涂片:骨髓内细胞模糊不清,胞质缺失,胞核溶解肿胀,结构不清,部分细胞无胞质,呈裸核状,可见核仁,骨髓基质染红色(图2).血涂片:可见大量中、晚幼稚阶段红细胞,血小板少见.考虑骨髓坏死.追问病史,1个月前有腰背部疼痛史.诊治1d后血小板仍进行性下降,遂自动出院,随诊死亡.
作者:姚益群;刘莉萍;傅丹;裴永恩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研究脑磁图(MEG)对侵入性颅内电极脑电图(icEEG)中电极埋置策略的影响,评价MEG在癫痫外科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83例经临床发作症状学、电生理及影像学诊断为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根据MEG是否参与评估电极埋置策略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手术疗效的差异.手术疗效按照Engel疗效评价标准分级,Engel Ⅰ、Ⅱ、Ⅲ级为手术有效,Engel Ⅳ级为手术无效.结果 两组中,MEG未参与电极埋置策略评估的共43例,术后有效23例,占54%;而MEG参与评估电极埋置策略的共40例,术后有效31例,占78%,两组手术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56,P=0.022).结论 MEG能够指导电极埋置位置,增加发作起始区被电极覆盖的几率,提高颅内电极脑电监测的定位准确率,从而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丁虎;乔慧;白勤;史增敏;王冯彬;舒宁;孟凡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自2003年1月至2011年10月采用高压氧治疗神经外科术后感染.共50例,男34例,女16例.开放性颅脑损伤术后合并感染24例,颅内和脊髓内肿瘤切口术后感染16例,颅骨修补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10例.患者伤口分泌物或脑脊液细菌培养≥3次阳性,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升高并核左移,均有不同程度感染症状和体征.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压氧治疗组各25例.2.方法:两组术后均依据药敏试验的结果常规应用抗生素.参照伤口情况采取清创、引流及分流管拔除颅骨修补材料取出等处理.高压氧治疗组在术后2周时加用高压氧辅助治疗,每日1次,10次一疗程.
作者:王伟志;赵志军;刘明;张春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有效的实体性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检测体外培养的颅咽管瘤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胰酶消化法建立实体性颅咽管瘤细胞株,并通过滤膜过滤纯化细胞;倒置显微镜、HE染色观察生长情况及细胞形态,免疫组化证实其细胞来源,噻唑蓝比色(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结果 肿瘤呈典型上皮样形态,免疫细胞鉴定颅咽管瘤细胞原代培养成功,肿瘤细胞增殖速度缓慢,且均为二倍体细胞.结论 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细胞通过酶消化及改良的血清培养基法成功建立,且滤膜过滤可以提高所培养细胞的纯度和成功率.
作者:周杰;漆松涛;潘军;张超;颜小荣;陆云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岩斜区肿瘤的外科治疗涉及多种手术入路,针对肿瘤主体部位、侵及方向、供瘤血管以及毗邻结构的不同,其手术入路的选择也有所不同[1-3].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立体定向技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及影像学的发展,神经外科医生对岩斜区肿瘤常用的手术入路进行了多种探索和改进.本文将对岩斜区肿瘤的各种常用手术入路做一综述.一、经颅底岩斜区前方入路包括(经颧弓或眶颧)额颞(翼点)入路,由翼点入路演化而来.20世纪70年代,Yasargil开创了翼点入路的基础,使得该入路逐渐发展成为常用、有效的颅底手术入路之一[4].此入路在岩斜区肿瘤外科治疗上主要适用于上斜坡肿瘤向鞍上、中颅窝底、海绵窦区和幕上发展者,具有开颅简单、神经解剖结构清晰、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但由于岩骨的阻挡,岩尖后部、小脑脑桥角区、下斜坡区显露欠佳,因此很难应用于主体位于后颅窝的肿瘤[3].
作者:唐勇;王汉东;马驰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不断提高神经外科的整体水平,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神经外科专科医师,谋求为13亿人健康服务,使神经外科迈向世界先进行列,这是当代神经外科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医学生毕业后教育制度,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全面推行该培训体系和制度,但尚未建立统一、规范、完整的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体系和准入标准.为了全面培养和提高我国神经外科专科医师的水准,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和准入制度体系,在王忠诚院士倡导和呼吁下,在卫生部及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北京神经外科学院于2004年6月成立,作为卫生部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学院当年成立、当年招生,迄今已迈入第8个年头,现将所做工作做一回顾与总结.
作者:程小燕;王灵枢;王月庚;王忠诚;张亚卓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海绵状血管瘤( cavernous malformations,CMs)是一种低血流量的血管畸形,目前认为属于非真性肿瘤.中枢神经系统CMs主要发生在颅内,而在脊髓中少见,多为髓内型[1-2].CMs在脑中不同部位的发生率与该部位的脑容积有关系,所以幕上的病变发生率高,且以额颞叶皮质下的白质中或基底节区多见,幕下少见,多数位于小脑及脑干内.脑外病灶相对少见,主要发生在颅底,常见于海绵窦和颅中窝.CMs是动态病变,它可以生长、出血或退化,临床表现为癫痫或神经功能的缺损.鉴于偶发病例的不断增多,其自然病史的确定和正确的治疗至关重要.手术切除是治疗CMs有效且安全的方法,但是对于深部病变的治疗方法仍待研究.放射治疗效果的评价对于CMs有指导意义.
作者:李佳;杨新宇;张建宁;杨树源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前床突脑膜瘤(ACMs)的手术治疗策略和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49例ACMs患者的临床、影像学、术中和随访资料.结果 肿瘤Simpson Ⅰ级切除3例、Ⅱ级25例,Ⅲ级12例,Ⅳ级9例.术前有视力下降的30例中,术后视力恶化3例,无变化15例,视力改善12例.术后永久性并发症10例,除上述3例视力恶化者外,新发视力下降1例,轻偏瘫4例,部分性动眼神经麻痹2例.结论 选择合适的手术策略,术中辨认肿瘤与重要结构的蛛网膜界面,保护血管和神经是安全切除ACMs的保障.
作者:苏少波;岳树源;张建宁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患者 男,56岁.因双下肢乏力伴头晕5年余,加重伴嗜睡3个月入院.患者5年前因梗阻性脑积水在外院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凤凰中压管),术后3个月再次出现下肢无力伴行走困难,在当地医院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3d后,症状改善,拔管后无加重,4年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仍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后好转,但1个月后出现头痛、倦怠,时有意识模糊,进食差,行走不能,小便失禁,进行性加重,转入我院.既往史:8年前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行脾切除术.查体:嗜睡,行走困难,头部及腹部可见手术瘢痕,双上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
作者:李劲松;王汉东;杭春华;嵇武;李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前颅底中线区大型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17例前颅底中线区大型脑膜瘤.采用单额开颅经纵裂入路10例,双额开颅额下入路7例.结果 根据脑膜瘤切除Simpson分级,肿瘤全切除(Simpson Ⅰ、Ⅱ级)14例,近全切除3例.结论 单额开颅经纵裂入路和双额开颅额下入路都能够达到全切除前颅底中线区大型脑膜瘤的目的,前者经单侧额部入路,术中仅影响单侧额叶,术后脑组织损伤较后者轻,且可能保留一侧嗅神经.单额开颅经纵裂入路优于双额开颅.
作者:鲁祥和;王旭阳;曾博;苏志鹏;陈贤斌;吴近森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脑干胶质瘤的MRI影像学特点及其与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并有明确病理诊断的94例脑干胶质瘤的临床资料,包括MRI及病理资料,并对相关变量进行统计检验,判断该变量与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 脑干胶质瘤直径大小(P =0.029)、是否跨脑干轴位中线生长(P =0.016)、有无坏死灶(P<0.000)、囊变(P=0.004)以及对基底动脉包绕(P=0.001)在高、低级别胶质瘤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干胶质瘤是一类异质性肿瘤,术前根据肿瘤直径大小、是否跨脑干轴位中线生长,囊变、坏死及基底动脉包绕,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断脑干胶质瘤恶性程度,指导判断预后.
作者:万贻绿;漆松涛;方陆雄;冯文峰;樊俊;刘华;邓鹏;韦拳堂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前纵裂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技术以及安全性、有效性,特别关注术后视力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连续收治的21例前纵裂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MRI评价肿瘤是否全切,眼科评价术后视力变化.结果 随访3 -58个月,肿瘤全切19例(SimpsonⅡ级),l例复发;2例大部切除.21例患者中,视力好转15例,无变化5例,1例恶化.2例患者出现额叶静脉性梗死.结论 尽管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也较短,本研究结果基本可以说明前纵裂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罗坤;张庭荣;柳琛;更·党木仁加甫;刘波;贾杉;卢俊义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