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脊髓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一例

刘洪恩;陈建梅;陈汝伟;周运波

关键词:脊髓, 下肢肌力, 双下肢, 占位性病变, 髓外硬膜下, 神经鞘膜瘤, 腱反射减弱, 椎体, 腰部疼痛, 下肢麻木, 椎管内, 脑神经, 腹股沟, 半卧位, 语言, 阴性, 胸椎, 平扫, 平面, 流利
摘要:患者男,24岁.因腰部疼痛2个月,双下肢麻木无力3d,于2007年7月5日人住我院.查体:神志清,被动半卧位,语言流利,脑神经检查阴性,T11-12椎体叩压痛明显,右下肢肌力Ⅳ级,左下肢肌力Ⅳ-级,双侧腹股沟平面以下麻木疼痛,深浅感觉正常,双下肢腱反射减弱(+),双侧病理征(-).胸椎MRI平扫+强化提示:T11~12椎体水平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占位性病变(图1).考虑为:神经鞘膜瘤.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临床分型、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临床分型及手术方法,并对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218例儿童TCS患儿,根据临床表现和MRI检查结果分为五种类型:终丝紧张型、脊膜脊髓膨出型、脂肪瘤型、术后瘢痕粘连型、脊髓纵裂型.全部病例采取显微手术治疗,对不同类型TCS患儿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手术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186例获随访3-36个月,采用脊柱裂神经功能量表进行评分,评价不同类型TCS患儿手术前后下肢感觉、运动、反射和大小便功能,并分析影响手术效果和预后的因素.结果表明,本组TCS患儿的术后总有效率为75.2%.不同类型TCS有效率分别为:终丝牵拉型90%,脊膜脊髓膨出型84%,脂肪瘤型65%,瘫痕粘连型75%,脊髓纵裂型77%.结论 TCS一旦确诊,应及早采取显微手术治疗.影响TCS的手术疗效及预后的因素主要是脊髓栓系的类型,手术时机、症状的严重程度、神经松解是否彻底,再栓系的发生.对TCS进行适当的临床分型,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

    作者:尚爱加;张远征;程东源;乔广宇;佟怀宇;潘隆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吲哚菁绿术中荧光造影辅助下脊髓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

    目的 总结吲哚菁绿术中荧光造影辅助下脊髓血管畸形的手术疗效.方法 自2009年8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脊髓血管畸形24例,在吲哚菁绿术中荧光造影辅助下行手术切除畸形血管团或夹闭畸形血管瘘口,对其疗效进行随访.结果 除1例外,术中荧光造影确认瘘口完全夹闭或髓内畸形血管团完全切除.脊髓正常血供和静脉回流得以满意保留.21例获得随访,术后3例失访.其中痊愈6例,改善10例,稳定2例,加重3例.结论 吲哚菁绿术中荧光造影可以有效地提高脊髓血管畸形的手术疗效.

    作者:马光铄;马骏;郝淑煜;李德志;韩利江;王涛;苏伟;韩波;王贵怀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颈椎前路显微椎间盘切除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由于可以对突出的椎间盘、增生的骨赘进行切除,对受压的脊髓及神经根直接减压,加上可以同时植骨融合,自1950年以来,颈椎前路一直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标准手术方式.颈椎前路手术创伤小,通过自然的组织解剖间隙,根据不同的手术需要,可以显露从C2~T1椎体前方的广大范围,这一技术可用于单节段、多节段椎间盘突出及骨质增生引起的脊髓和神经根压迫、后纵韧带骨化引起的脊髓压迫,以及外伤和椎体肿瘤、感染性疾病等.

    作者:菅凤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颈椎伸屈位MRI诊断颈椎病

    病历摘要患者男,44岁.主诉“双臂麻木1年,双手肌肉萎缩6个月”入院.患者于1年前无诱因出现双侧前臂麻木,10个月前出现双手麻木,不伴肢体无力、疼痛,未予重视.6个月前出现双手肌肉萎缩,以大鱼际肌为主,症状进行性加重,伴双上肢无力,就诊于当地医院查颈椎MRI检查,回报髓内异常信号,予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双手麻木明显缓解,余症状无改善,遂收入病房,门诊诊断“颈椎间盘突出”.既往史无特殊,病程中无外伤史.JOA评分16分.

    作者:洪韬;高勇安;董会卿;菅凤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手术治疗

    目的 分析总结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操作技巧.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总结华山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20例椎管肠源性囊肿的手术入路、操作方法及手术疗效.结果 20例患者中,18例获得囊肿全切除,2例(其中1例为复发病例)获大部切除;19例患者术后症状体征不同程度改善,1例出现一侧下肢肌力减退;17例患者获得临床随访,平均随访31.2个月.随访患者中16例症状体征不同程度改善,15例囊肿全切除患者MRI复查未见囊肿复发,2例囊肿大部切除病例见囊肿复发.结论 适当的手术入路和正确的操作方法,对于全切除、彻底治愈椎管内肠源性囊肿非常重要.

    作者:车晓明;徐启武;毛仁玲;顾士欣;孙兵;寿佳俊;顾文韬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Chiari畸形Ⅰ型一例

    患者女性,14岁.主因“右手无力伴右上肢麻木1年余”入院.既往:右腿纤维瘤手术半年.家族史:父亲有神经纤维瘤病史.查体:神清,智力正常,全身多处牛奶咖啡斑,直径大有手掌大小.脊柱S形侧弯,右手鱼际肌萎缩,右手“爪形手”畸形,右上肢肌力Ⅳ级,右上肢感觉减退,余肢体肌力Ⅴ级,肌张力不高,病理征阴性.颈部MRI:小脑扁桃体下疝,Chiari畸形Ⅰ型,颈段上胸段脊髓空洞症,颈椎轻度向右侧弯(图1).

    作者:解飞;郝淑煜;陈思源;王贵怀;杨俊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婴儿Chiari畸形伴脊膜膨出合并脑积水二例并文献复习

    婴儿Chiari畸形伴脊膜膨出合并脑积水病例临床罕见,多数患儿早期死亡,预后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从2004 - 2011年共收治2例此类患儿,并用不同的治疗策略进行治疗,获得了一些经验,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徐城炎;沈志鹏;林超;潘露萍;王宁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miR-203靶向抑制survivin影响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目的 探讨miR - 203靶向抑制survivin对人胶质瘤细胞株U251生长和增殖的影响.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miR -203靶基因;通过脂质体将miR - 203模拟物或表达质粒转染至U251细胞,使用Real - 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靶基因survivin的mRNA和蛋白水平,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进行功能验证,应用细胞生长曲线、MTT实验、流式细胞术评价细胞生长、增殖和凋亡的变化及对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和塞来昔布的敏感性.结果 TargetScan预测发现survivin是miR - 203的靶基因;转染miR - 203模拟物或表达质粒后,Real - time PCR与Western blot结果分别提示survivin的mRNA和蛋白水平下调(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技术证实抗凋亡基因survivin为miR - 203的直接靶点;细胞生长曲线结果显示miR - 203组的生长速度明显受抑(P<0.05);MTT实验表明miR - 203组的增殖能力减弱(P<0.05)及药物敏感性增加;流式细胞术结果示miR -203组的凋亡比例明显升高(P<0.01).结论 miR - 203在胶质瘤细胞中能靶向抑制survivin的表达,是一个抗增殖、促凋亡的miRNA,有可能作为今后胶质瘤干预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杨红伟;张勇;金秀丽;罗唯师;罗国轩;文勇;刘盼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脊髓神经节胶质细胞瘤三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脊髓神经节胶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方法 收集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的3例脊髓神经节胶质细胞瘤手术患者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以肢体感觉或运动功能障碍起病;MRI检查具低T1高T2信号特征,强化多样,瘤周水肿明显,需与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等其他类型神经上皮来源肿瘤相鉴别;患者行肿瘤全切除或近全切除术,术中肿瘤边界分辨困难;手术病理诊断为神经节胶质细胞瘤、WHOⅠ级,病理切片上混合表达肿瘤性神经节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术后临床症状缓解明显,未行放疗等其他辅助治疗.结论 脊髓神经节胶质细胞瘤相对少见,致残率高,术前诊断困难,手术切除难度大;如手术切除满意预后良好,不需常规行放疔等辅助治疗.

    作者:马骏;王贵怀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锌指蛋白A20抑制NF-κB表达对早期脊髓损伤细胞凋亡和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锌指蛋白A20抑制NF -κB表达对早期脊髓损伤的影响.方法 健康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建立小鼠脊髓损伤模型,损伤部位即刻应用A20后,采用RT -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A20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NF - κB表达的变化;TUNEL法检测脊髓损伤区凋亡细胞数;BMS法评价脊髓功能的恢复.结果 A20治疗后1h,在治疗局部的脊髓组织内即可检测到A20表达,表达呈逐渐增强趋势;而NF - κB表达量相应逐步降低;治疗后1d,损伤区域内的TUNEL(+)细胞数开始减少,治疗后3周,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BMS评分在治疗后1周开始改善,在2、3周,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20可以抑制NF - κB的表达,减少脊髓损伤后的细胞凋亡,促进受损脊髓的功能改善.

    作者:孙兵;车晓明;顾士欣;杨德林;刘晓东;张懋狐;郭礼和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脊髓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一例

    患者男,24岁.因腰部疼痛2个月,双下肢麻木无力3d,于2007年7月5日人住我院.查体:神志清,被动半卧位,语言流利,脑神经检查阴性,T11-12椎体叩压痛明显,右下肢肌力Ⅳ级,左下肢肌力Ⅳ-级,双侧腹股沟平面以下麻木疼痛,深浅感觉正常,双下肢腱反射减弱(+),双侧病理征(-).胸椎MRI平扫+强化提示:T11~12椎体水平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占位性病变(图1).考虑为:神经鞘膜瘤.

    作者:刘洪恩;陈建梅;陈汝伟;周运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术中CT导航在先天性颅颈畸形腹侧减压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术中CT与导航系统在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腹侧减压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19例,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13 ~58岁,平均33.9岁,患者术中行CT扫描,根据重建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腹侧减压方案,术中在导航引导下实施手术,术中验证减压效果,根据Nurick分级评价随访结果.结果 术中CT及导航系统应用顺利,验证准确度平均为1.6 mm(1.2 ~2.0 mm).其中4例患者术中第一次CT验证显示减压不充分,进一步磨除残留骨质后,再次术中CT验证均获得满意的减压效果,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根据Nurick分级,其中15例较术前至少改善1级,4例患者症状较术前无明显改善.结论 术中CT扫描结合导航系统不仅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也减少了术中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余新光;李连峰;王鹏;周定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尿流动力学检查在脊髓脂肪瘤患儿中的评估价值

    目的 探讨尿流动力学检查对脊髓脂肪瘤患儿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新华医院小儿外科2010 - 2011年间16例脊髓脂肪瘤初次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术前及术后半年的临床症状、尿流动力学检查、影像学表现、术中分型及松解程度进行综合评估,比较各型患儿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根据术中栓系松解程度分为可完全松解型(A组,10例)及不可完全松解型脊髓脂肪瘤(B组,6例).术前无明显排尿功能异常者3例,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尿流动力学结果异常.术后半年进行再评估时发现所有患儿经手术治疗后均基本能保持原有神经功能,其中临床症状改善率达43.8%(A组6例,B组1例),加重25.0%(A组1例,B组3例).尿流动力学结果改善率62.5%(A组7例,B组3例),加重率25.0%(A组1例,B组3例).结论 脊髓脂肪瘤患儿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膀胱功能障碍,于术前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以早期发现亚临床期膀胱功能障碍的患儿,从而帮助临床医师及时手术干预.术后定期行该检查能够帮助监测患儿术后排尿情况,必要时及时处理.尿流动力学检查对脊髓脂肪瘤患儿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孟忻亭;徐蕾;马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经后路一期手术切除腰椎管哑铃型肿瘤

    目的 探讨经后路一期行腰椎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型肿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2006 -2011年的10例腰椎哑铃型肿瘤,肿瘤位于L4~5水平6例、L2~3水平3例、L5~S1水平1例.临床上以根性疼痛为主要表现.根据肿瘤主体位置,选择适宜入路一期行肿瘤切除术,其中经后旁正中-峡部外侧入路3例;经后正中椎板切除入路4例;经后路椎板-小关节突切除入路加钉棒系统内固术3例.结果 本组10例肿瘤均完全切除,手术耗时1.5-4.1h,出血量90 ~300 ml,无手术并发症.术前根性疼痛症状术后缓解或消失,病理检查9例为神经鞘瘤、1例为神经纤维瘤.随访时间3个月至5年,1例患者术后2个月始伤口周围疼痛,术后8个月消失;另外9例手术后无不适.复查MRI肿瘤复发率为0,腰椎序列及曲度完好.结论 腰椎哑铃型肿瘤,多为神经鞘瘤或神经纤维瘤,其包膜完整,边界清楚.手术应根据术前医学影像学资料选择适宜人路,一期切除肿瘤.

    作者:谢京城;王振宇;林国中;刘彬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术中CT导航在先天性颅颈畸形后路固定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术中CT与导航系统在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后路固定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组23例患者畸形复杂,男11例,女12例,年龄19~52岁,平均33.5岁.其中3例外院行单纯后颅窝减压术,采用术中CT导航下后路修补枕颈固定术,12例经口齿状突磨除术后,行二期术中CT导航下后路固定术,单纯行术中CT导航下后路减压固定术8例.结果 导航下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7例,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6例,枕颈钉棒系统固定10例,导航验证准确度平均为1.8 mm(0.6 ~2.2 mm).术中发现2例椎弓根螺钉位置不佳,术中调整后CT验证螺钉位置满意.根据术前及术后6个月Nurick分级,21例(91%)患者症状改善1级以上,2例(9%)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本组病例无术中椎动脉及神经功能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术中CT结合导航系统可以术中及时评价寰枢关节复位情况和植入螺钉的位置及深度,有效地避免了患者二次手术的风险;对于提高手术定位精度、优化手术路径及提高手术成功率等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余新光;李连峰;王鹏;周定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术中CT导航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近年神经外科发展的亮点之一,是术中影像对手术的辅助作用,如术中磁共振成像、术中三维超声、术中CT、术中三维C形臂X线成像等[1].通过术中成像技术,可以“实时”了解病变及周围组织的相关信息,使得手术更加精准或彻底.在此领域,术中磁共振和导航应用更为广泛,研究也为活跃[2].然而,由于CT对于骨质分辨的优势,使得一些神经外科手术更加青睐术中CT和导航的应用.

    作者:余新光;李连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脑室-腹腔分流管临时阻断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过度分流是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可引起诸多临床症状,并影响患者的后续手术及康复治疗.我们将脑室-腹腔分流管临时阻断术应用到了这部分患者的临床处理中,以配合其他二期手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赵宁辉;黄晓斌;戈佳云;付国平;杨蕊南;高永军;徐蔚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脊髓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附11例报告)

    目的 探讨脊髓粘液乳头型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并获得随访的11例原发和复发脊髓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结果 本组11例患者共接受17次手术,首次手术全切3例,近全切除6例,大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接受放疗7例,同时接受化疗2例.术后平均随访38.1个月,无死亡病例,原位复发2例,播散转移2例,再次手术切除.结论 脊髓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容易复发和播散转移,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完整切除肿瘤.无法全切除病变建议放射治疗.

    作者:李德志;郝淑煜;马光铄;李延滨;杨俊;王贵怀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快速细孔钻颅术的临床应用

    颅内压增高是神经外科医生常遇到的临床问题,而对于颅内压急剧增高的重症病例,安全、有效、简易、快速的降低颅内压是挽救生命、改善预后的关键治疗措施.自1963年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张庆林、张成研创快速细孔钻颅术并应用于临床以来,该技术在多种颅内疾病引发的颅内压增高危象的病例抢救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1991- 2010年间采用快速细孔钻颅术治疗1929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斌;李刚;李新钢;邓林;苏万东;张庆林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原发椎管内平滑肌瘤一例

    患者女,19岁.因“右侧下肢麻木3个月、乏力2个月”于2011年6月入院.查体:右侧下腹部腹壁反射消失,右侧腹股沟平面以下痛温觉及深感觉减退.左侧下肢浅、深感觉无异常.双侧下肢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双侧踝阵挛(+),右侧髌阵挛(+),双侧Babinski征(+).右下肢肌力Ⅲ级,左下肢肌力Ⅳ级.MRI示:T11~12段偏右侧团块状等T1稍高T2信号影,病灶信号欠均匀,内见环状及片状钙化,边界清晰,约13 mm×17 mm ×30 mm大小,相应段胸髓明显受压、左移,内见水肿信号影.

    作者:贺崇欣;黄述斌;杨涛;马力;董江宁;汪亮;夏连贵;钱彬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