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阻断STAT3磷酸化对人脑胶质瘤体外增殖抑制的实验研究

苏雨行;李刚;张建;顾金海;张须龙;张彩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 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A172细胞
摘要:目的 研究磷酸化STAT3抑制剂Cucurbitacin Ⅰ阻断STAT3信号转导通路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系A172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机制.方法 使用Cucurbitacin Ⅰ处理人脑胶质瘤细胞系A172,CCK-8方法检测细胞增殖状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STAT3磷酸化水平,RT-PCR检测STAT3下游基因C-myc、Survivin和Mcl-1的mRNA水平的改变.结果 Cucurbitacin Ⅰ作用于A172后,细胞增殖速度明显下降(P<0.05);细胞凋亡比率显著升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172细胞中磷酸化STAT3(p705-STAT3)蛋白水平明显降低;C-myc、Survivin和Mcl-1在mRNA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 阻断STAT3信号转导通路可抑制脑胶质瘤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靶向STAT3信号转导通路的治疗策略可以作为胶质瘤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大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一种经济实用、稳定、可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方法 SD大鼠分为3组,每组20只.采用球囊损伤法造成颈动脉内膜损伤后,分别给予普通饲料喂养,高脂饲料灌胃,同时给予腹腔注射维生素D,于第1,2,3,4周取出损伤侧血管,行HE染色,计算各组大鼠颈动脉狭窄率和内、中膜面积.结果 注射维生素D组大鼠颈动脉损伤处,第1周时内皮下即有泡沫细胞出现,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出现内皮细胞脱落,内膜下泡沫细胞逐渐增多,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排列紊乱,至第4周时形成明显的动脉粥样斑块,管腔狭窄,较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D大鼠经球囊损伤颈动脉内膜后,结合高脂饲料及维生素D腹腔注射,可形成明显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该方法时间短、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可作为脑缺血性疾病研究的动物模型.

    作者:罗俊生;王忠诚;吴中学;刘兴波;霍晓川;关宁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操作经验

    笔者从1982年至今共做脑积水脑脊液分流手术135例,其中脑室-腹腔分流120例.现根据自己的经验,着重对脑室-腹腔(V-P)分流的技术要点谈一点体会.

    作者:史益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一种改良的脑室-腹腔分流术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回顾自2003-2007年收治的35例脑积水患者.男23例,女12例;年龄19~62岁.诊断为交通性脑积水或梗阻性脑积水,均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作者:王磊;张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大鼠脊髓损伤后轴突病理变化与胶质瘢痕的关系

    目的 观察脊髓损伤(SCI)后轴突变化及其与胶质瘢痕的关系.方法 应用Allen's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通过行为学评分、免疫荧光及神经束路示踪等观察SCI后轴突的病理变化,及其与胶质瘢痕的关系,并测量胶质瘢痕的厚度.结果 SCI后损伤处的轴突呈断裂、扭曲状,SCI后1 周损伤轴突呈再生趋势,2周时再生明显,与此相应动物运动功能逐渐恢复,4周时胶质瘢痕形成,再生的轴突被瘢痕阻挡.头尾侧胶质瘢痕厚度(107.00±20.12)μm大于两侧边厚度(69.92±24.37)μm.结论 SCI后轴突仍具有再生能力,但被胶质瘢痕所阻挡,瘢痕厚度的测量为将来去除胶质瘢痕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胡荣;周建军;吴国材;林江凯;冯华;卞修武;李云庆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基因在胶质瘤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胶质瘤组织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基因1(LGI1)mRNA的表达及与细胞增殖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对30例脑胶质瘤组织、2例脑膜瘤、2例瘤旁及2例颅脑损伤内减压脑组织标本进行半定量检测,同时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Ki-67标记指数.结果 脑胶质瘤组的LGI1 mRNA表达水平低于正常脑组织和脑膜瘤(P<0.05).脑胶质瘤中,WHO Ⅳ级的胶质瘤LGll mRNA表达低于WHOⅡ级和Ⅲ级胶质瘤(P<0.05),与Ki-67标记指数呈负相关关系(r=-0.621,P<0.01).结论 LGI1基因的表达与Ki-67标记指数呈负相关,提示LGI1与胶质瘤的发生关系密切.

    作者:徐新女;王金环;王淑杰;郭承承;刘宏胜;卢轶;张益伟;白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岛叶区胶质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经侧裂显微手术切除岛叶区胶质瘤的方法,评价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岛叶区胶质瘤显微手术治疗情况,总结治疗经验.结果 19例胶质瘤患者中,镜下近全切并经术后影像学检查证实17例,大部切除2例.术后2例轻偏瘫,1例短暂性失语.随访3-19个月,除1例肿瘤复发外,余未见复发及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追求显微手术全切肿瘤是岛叶区胶质瘤治疗的首选方法.恰当的手术入路,对周围重要结构的精确辨认和保护以及术后放、化疗的合理应用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作者:张显峰;赵刚;邵珠光;于洪泉;郭云宝;许海洋;朱战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反义hTERT抑制恶性胶质瘤生长的体内外研究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的反义hTERT在体内外对恶性胶质瘤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构建含有hTERT反义序列的腺病毒载体在体内外转染恶性胶质瘤细胞系U251,检测肿瘤细胞生长情况、细胞周期变化、端粒酶活性、hTERT蛋白表达等.结果 腺病毒介导的hTERT反义治疗在体外明显抑制肫瘤细胞生长,增殖减慢,凋亡增多,细胞较多聚集在G1/G0期,转染后第6天细胞生存率为46.9%,端粒酶活性和hTERT蛋白表达都明显下降,在体内实验中肿瘤生长明显减慢.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反义hTERT在体内外能明显抑制恶性胶质瘤细胞的生长.

    作者:尤永平;傅震;赵鹏;王存祖;陈云祥;陆小明;鲁艾林;刘宁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外伤性颞浅动静脉瘘一例

    患者女,40岁.一个半月前工作时钢丝弹射入左颞前部致伤,通过X线透视定位后完整取出头皮下钢丝,术后半月出现左颞部吹风样杂音并日渐明显,故来诊.查体:左外耳道上方约3cm处见一长2cm横行陈旧手术疤痕.

    作者:郭建;顾志恺;孙树清;苏星;张树葆;董梁;殷昊;梁恩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阻断STAT3磷酸化对人脑胶质瘤体外增殖抑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磷酸化STAT3抑制剂Cucurbitacin Ⅰ阻断STAT3信号转导通路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系A172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机制.方法 使用Cucurbitacin Ⅰ处理人脑胶质瘤细胞系A172,CCK-8方法检测细胞增殖状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STAT3磷酸化水平,RT-PCR检测STAT3下游基因C-myc、Survivin和Mcl-1的mRNA水平的改变.结果 Cucurbitacin Ⅰ作用于A172后,细胞增殖速度明显下降(P<0.05);细胞凋亡比率显著升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172细胞中磷酸化STAT3(p705-STAT3)蛋白水平明显降低;C-myc、Survivin和Mcl-1在mRNA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 阻断STAT3信号转导通路可抑制脑胶质瘤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靶向STAT3信号转导通路的治疗策略可以作为胶质瘤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苏雨行;李刚;张建;顾金海;张须龙;张彩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慢性硬膜下血肿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s,CSDH)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1].自1857年Virchow详细描述了硬脑膜炎引起颅内出血后,CSDH的病理生理、超微结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或争论.虽经人们上百年的不懈努力,但CSDH手术后残腔不闭合、积液、积气和手术后复发等问题一直未能解决.

    作者:马东周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开颅术后头皮切口周缘多发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一例

    患者男,73岁.因头部多发包块1个月余入院.3个月前因头部外伤致右颞顶叶脑内血肿而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恢复尚可.1个月前发现右颞顶部手术切口周缘多发包块,伴压痛,进行性增大,再次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左侧肢体肌力Ⅳ级,右颞顶部见弧形手术疤痕.

    作者:刘光辉;张帆;张罡;黄亮;许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脑膜瘤相关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随着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中的应用,许多学者对脑膜瘤进行了大量的免疫组化研究,但目前尚未发现特异的免疫组化标记蛋白.本文对41例脑膜瘤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A(Cyclin A)、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和Ki-67的表达情况及分析他们与肿瘤组织学分级的关系.

    作者:杨子健;李玉山;刘平;肖翔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脑胶质瘤治疗的新途径——增强对流输送

    增强对流输送(convection-enhanced delivery,CED)是一种治疗脑胶质瘤新的局部给药方法,由Bobo等[1]先提出,源于当时开发的许多抗瘤新药,由于分子量大,难于通过血脑屏障(BBB),严重限制药物在组织内的分布,此方法目的是增强药物在组织内的分布,提高疗效,减少系统不良反应.此后,国外许多学者应用此法治疗脑胶质瘤并做了大量动物模型和临床研究.本文根据CED的有关知识及其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梅国顺;杜建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脑动脉瘤虚拟三维模型介入术前的模拟研究

    目的 应用三维造型软件建立脑动脉瘤虚拟三维模型,探讨其在神经介入术前模拟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正常脑血管和脑动脉瘤的DSA资料作为蓝本,利用三维造型软件3D Studio MAX R3分别创建虚拟的脑动脉系统、脑动脉瘤体以及导丝、导管和弹簧圈模型,在计算机上进行神经介入手术前的模拟研究.结果 (1)能够提高医生对瘤体与脑动脉之问的三维空间关系及导管走行方向的认识;(2)术前可以建立个体化的虚拟模型,协助医生确定术中投照角度;(3)能够预先计划插管路径、弹簧圈放置的尺寸、位置和数量,并对导管、导丝头端合理塑型;(4)能够作为低年资医师的模拟培训平台.结论 脑动脉瘤虚拟三维模型为神经介入的术前模拟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对于医师培训和指导介入插管操作具有参考作用.

    作者:魏欣;谢晓东;王朝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高颈位手术入路中寰椎横突的解剖学意义

    目的 研究寰椎横突(TPA)在高颈位手术入路中的临床解剖学意义.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20例,在手术显微镜下以TPA为参照中心对高颈部进行显微解剖.结果 在确定TPA位置之后以之为中心,高颈部的所有重要结构均可有条理地识别.TPA浅面有二腹肌后腹.茎突位于其前方,颈内静脉和后组颅神经位于茎突和TPA之间.沿颈动脉鞘向上可至颈动脉管和颈静脉孔(JF).JF的前下方,舌下神经通过舌下神经管出颅.TPA后部为枕下三角,三角内可见椎动脉及静脉丛.结论 TPA在高颈位手术入路中是一个恒定而又可靠的解剖学标记,可通过其切除病变同时识别并保护相关的重要组织结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侯文仲;王向宇;姜晓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脑节细胞胶质瘤27例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颅内节细胞胶质瘤(GGs)的临床、影像和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2005年于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7例患者的临床、影像和病理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 20例手术全切,7例未完全切除.病理结果示25例为低级别,2例为间变性,胶质和神经元成分共存为其典型特征.平均随访(27.3±18)个月,均未复发.8例术前癫痫发作的患者5例术后完全控制,2例缓解,1例仍有较频繁发作.结论 节细胞胶质瘤多属良性,术后患者预后良好.术中应尽可能全切,低级别肿瘤术后可以不进行辅助治疗.

    作者:李超;汪寅;钟平;毛颖;周良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重视神经胶质瘤手术治疗的方法研究

    神经胶质瘤是神经外科中常见的神经肿瘤,手术治疗仍是当前临床上主要和基本的治疗方法[1-2].研究表明,胶质瘤手术质量不仅直接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而且与术后的肿瘤复发、放疗、化疗和生物治疗等非手术综合治疗效果以及患病生存期密切相关[3-5].

    作者:王伟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外膜成纤维细胞在实验性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

    目的 在体外模拟血管壁外层结构,建立外膜成纤维细胞(AF)和平滑肌细胞(SMC)共培养,研究血管AF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方法 (1)以多聚碳酸酯膜(PET膜)作为载体,将AF和SMC进行共培养.(2)模拟体内出血环境,在PET膜一侧接种AF细胞并加入含10-6 mol/L OxyHb的培养液,分别共培养24h、48h、72h,应用电镜观察SMC的长度.(3)提取各组AF缝隙连接蛋白Cx43进行RT-PCR半定量分析.结果 (1)扫描电镜测量发现,加入OxyHb处理的AF能使PET膜对侧未经OxyHb处理的SMC产生收缩(P<0.001),且收缩程度与OxyHb处理AF细胞时间成正比.(2)AF缝隙连接蛋白Cx43半定量RT-PCR分析显示:24h、48h、72h组中Cx43mRNA平均相对含量较正常组上调(P<0.01).结论 血管壁外层的AF受到OxyHb作用后可以引起未直接接触OxyHb的SMC发生持续收缩且缝隙连接蛋白Cx43mRNA表达上调,提示AF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洪涛;段剑;汪阳;冯九庚;江志群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额叶脑挫裂伤的治疗体会(附60例报告)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作者1999年1月至2007年5月对60例额叶挫裂伤病人的临床治疗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男42例,女18例,年龄18~62岁.致伤部位:枕部42例,额部11例,其他部位7例;左侧11例,右侧17例,双侧32例.

    作者:张震军;张春阳;苏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技术要点

    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分流术)是每一名神经外科医师需要熟练掌握的基本的手术.在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中,V-P分流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高.

    作者:张玉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