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检测对称性聋患者单耳助听后双耳言语识别率的差别来进一步研究听觉剥夺效应。方法选取右耳助听4~5年的双耳对称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15名,在标准隔声室中,测试其双耳的纯音气导和骨导听阈,然后再采用汉语普通话单音节词表分别进行左右裸耳言语识别率测试,并将所得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5名受试者右耳配戴助听器前及配戴4~5年后两耳间平均听阈无显著性差异(P>0.05);受试者右耳助听前及助听4~5年后左、右耳平均听阈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右耳助听4~5年后,受试者左、右耳裸耳言语识别率存在显著性差异(t=2.76, P=0.02<0.05)。结论对称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单耳助听后裸耳平均听阈无显著改变,但非助听耳言语识别能力显著下降。
作者:管锐瑞;王永华;王一鸣;郭浩伟;金冬冬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家庭是大多数儿童生活的重要资源。一般来说,在没有接受系统教育时,健全儿童会学到很多残疾儿童无法掌握的技能。对于残疾儿童来讲,居家的日常生活并不能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操作机会和反馈,以传授由于残疾而导致的各种特殊技能[1]。由此可见,相对于同龄健全儿童而言,家庭对有特殊需要的残疾儿童成长和发展更具特殊的意义和功能,“参与”成为残疾儿童家庭必需的责任与义务。这是家庭参与(family involvement)成为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实践遵从的重要原则、成为残疾儿童早期干预研究中日益受到关注的重点领域或热点问题的重要原因。
作者:梁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调查分析广东省听障儿童父母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对广东省300名听障儿童父母(男性147名,女性153名)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0名听障儿童父母的量表总分为(67.38±14.06)、生理领域得分为(73.81±12.38)、心理领域得分为(68.06±10.86)、社会关系得分为(70.81±12.06)、环境领域得分为(60.19±12.00);男性与女性听障儿童家长之间的生理领域得分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学历听障儿童父母之间的生理领域得分、环境领域得分及生存质量总分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职业听障儿童父母之间的生理领域得分、环境领域得分及生存质量总分有显著差异(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有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以及消极应对方式。结论广东省听障儿童父母生存质量得分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但是环境领域得分较低;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有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及消极应对方式。
作者:唐木得;苏黎;陈挚颖;白杨;胡瑞瑶;涂穗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随着听障儿童全面康复模式的培训与推广工作逐步深入,听觉口语法被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和家长所了解和接受。本文对听觉口语法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回顾,揭示了听觉口语法教育哲学与理论前提,以及科学技术在听觉口语法发展历史中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此外,本文介绍了听觉口语法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现状。
作者:张莉;陈军兰;董蓓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第58届欧盟助听器验配师年会于2013年10月16~18日在德国纽伦堡市如期举行,吸引了来自近70个国家的7000多名代表参会。每年欧盟助听器验配师年会均由两个组织共同举办,欧盟助听器验配师协会负责学术会议和大会的总体组织和协调,而德国听力器械行业协会则负责产品和技术的展览。今年,全球113家从事听力学产品研发和销售的公司,在15000平方米的会议展区内,展示了各自的新产品和技术。
作者:蒋涛;赵旭;唐良富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听障儿童下颌构音运动异常康复训练的有效方法。方法对1名下颌构音运动异常的听障患儿进行下颌口部运动与下颌构音运动训练,结合促进治疗法和重读治疗法对其进行综合康复训练。采用主观分级评估的方法监控患儿口部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采用单一被试研究法观察分析个案训练前后/i/、/e/的第一共振峰(F1),监控下颌上位、半开位的构音运动能力的康复效果;观察分析/ie/的语谱图变化,监控下颌上位至半开位构音转换能力的康复效果。结果训练前后下颌运动分级明显提高;/i/的F1差异极其显著(P<0.01);/e/的F1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颌口部运动训练、下颌构音运动训练与促进治疗法、重读训练综合运用对改善听障儿童的下颌构音运动异常有较好的康复效果。
作者:张青;易玲;万勤;黄昭鸣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耳蜗内毛细胞传入神经突触是声音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第一个传入性突触结构,因其空间分布呈带状,故常被称为“带状突触”[1]。这些带状突触是声音信号传导和释放的重要节点,在听觉形成和听力损伤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耳蜗体积小,带状突触所在的位置深、数量少,长期以来,关于内毛细胞带状突触结构及功能的研究进展缓慢。
作者:李晓瑞(综述);蒋兴旺;张延平(审校)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在家庭早期阅读方面的差异,找出听障儿童家庭早期阅读存在的不足,以期为其提出相应的建议。方法采用自编的《学前儿童家庭早期阅读问卷》,对67名听障儿童、42名健听儿童的家长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①在开始阅读的时间方面,56.7%的听障儿童2岁之后开始阅读,而35.7%的健听儿童1岁之前就开始阅读;②在选择阅读材料方面,听障儿童家长选择的图书类型比健听儿童家长少,前者更偏向于选择有助于提高孩子认知、语言等能力的书籍;③在遇到幼儿不配合时,40.3%的听障儿童家长会停止阅读,而42.9%的健听儿童家长会换用更吸引孩子的方式进行阅读;④在早期阅读遇到的困难方面,听障儿童家长选择比例高的困难是“孩子不配合”(47.0%),而健听儿童家长选择比例高的困难是“家长没时间”(42.9%)。结论学前听障儿童家庭早期阅读与同龄健听儿童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听障儿童家长在引导孩子阅读方面更需要指导。
作者:初冬明;张莉;罗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语前聋患儿在人工耳蜗开机后一年内听觉能力的发展状况,为康复教学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52例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开机和定期调机的患儿,于开机后半年和一年时分别进行声场评估,得到每位患儿的术后平均听阈,同时由康复教师对患儿进行韵母、声母、声调、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三音节词、短句和选择性听取等8项评估。使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对半年和一年时各项评估结果进行组内纵向统计学比较,并分别就两次言语识别能力评估中音节要素、词语方面各自所含测试项进行组间横向统计学比较。结果开机后半年与一年患儿的平均听阈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单项识别率开机后半年与一年纵向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横向比较,开机半年及一年时,韵母识别能力始终优于声母、声调识别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音节词识别能力相对弱于双音节词、三音节词识别能力,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次评估中,选择性听取能力始终落后于其他各项。结论听觉康复过程符合从声音察觉、感知再到理解的规律,对语言的理解识别也符合先简单后复杂的规律,即从音节要素到词语、再到短句。康复过程需有侧重,人工耳蜗开机后前半年需注重听觉感知能力的提高,而后半年需注重对语言理解能力的培养。
作者:杨烨;陈杰;曹永晖;钱晓云;高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残疾人语言障碍特征研究日益获得关注,从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实现残疾人早日回归主流社会的目标出发,残疾人语言障碍特征研究终是为制订相应的康复策略服务。本文通过梳理残疾人语言障碍特征研究概况,希望能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卢海丹;刘巧云;赵航;黄昭鸣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1我国随班就读教育的提出“随班就读”一词早出现在1987年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的通知中:“在普及初等教育的过程中,大多数轻度弱智儿童已经进入当地普通小学随班就读。这种形式……原教育部于1983年在《关于普及初等教育基本要求的暂行规定》中已经予以肯定”[1]。该词的正式提出见于1988年9月公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行普通学校和幼儿园附设特教班及普通班中吸收肢残、轻度弱智、弱视和重听(含经过听觉语言训练达到三级康复标准的聋童)等残疾儿童随班就读”[2]。同年召开的首届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逐步形成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残疾少年儿童教育的格局[3]。
作者:余敦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考察全面康复模式下2~5岁听障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家长指导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133名2~5岁听障儿童家长作为被试,采用家长教养方式问卷施测。结果2~5岁听障儿童家长在教养方式各维度上的表现倾向存在显著差异(P<0.05),民主性维度得分高,其次为专制性、不一致性,溺爱性、放任性维度的得分低。听障儿童的年龄、助听设备、康复时间、主要照顾人类型及其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对教养方式的某些方面具有显著影响,主要表现在民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维度上(P<0.05),听障儿童的性别和主要照顾人的职业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结论2~5岁听障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具有明显特点,且受家庭、社会环境、康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作者:马艳芳;王娜;刘舵;卢晓月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129例极重度语前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声母、韵母、单音节及双音节词识别能力的评估,研究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者的听觉康复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用《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作为测试材料,分别测试患者的声母、韵母、单音节词、双音节词识别率,用各分项评估结果的均值代表总体听觉能力,进而研究康复时间、植入年龄、术前配戴助听器经验及性别对听觉能力的影响。结果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听觉能力各分项得分逐渐提高(P<0.05)。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低龄组与大龄组间总体听觉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耳蜗植入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男、女组之间总体听觉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助听器组与未配戴助听器组间总体听觉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能提高语前聋患者的听觉能力。植入时间越长,听觉康复效果越好;植入时年龄越小,术后听觉能力进步越快。大龄语前聋患者植入人工耳蜗后听觉能力仍能获得一定的改善。术前短时间配戴助听器对于极重度语前聋患者术后听觉能力康复无明显帮助。
作者:薛超;孙家强;侯晓燕;鲍永清;丁颖;孙敬武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耳鸣听力学治疗是基于多年临床实践和应用研究,结合世界卫生组织所倡导的“功能、残疾和健康的国际分类标准”,提出来的一种耳鸣治疗干预措施及其应用方法,其目的是让临床医师和患者意识到药物和手术并非根除耳鸣病因的有效治疗手段,至少当今的医疗技术难以彻底根除耳鸣。从听力学角度来考评耳鸣治疗的现状和进展,可能远比从药物和手术层面,更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将改善耳鸣患者的生活质量作为干预和治疗目标,可能比彻底消除导致耳鸣的病因更容易实现。
作者:David JIANG[加拿大]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教学技巧在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中是非常必要的技术手段。本文介绍了听觉口语训练中常用的遮口、声学强调、自言自语和平行谈话4种教学技巧,通过举例说明等方式阐述了教学技巧的含义、应用条件、应用难点及要点,以期为教师和家长了解和掌握教学技巧提供参考,提高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效果。
作者:陈军兰;董蓓;张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听障儿童康复是综合运用医学、教育等手段,帮助听障儿童发展听、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1]。听障儿童首先是儿童,有儿童的一般特点,遵循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开展听障儿童康复需要首先对儿童的一般特点和发展规律有科学认识,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作者:胡向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