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从老人院听力调查情况看老人听力康复的重要性

张勉;高阳;刘景;黄卓燕;李艺

关键词:老年人, 听力, 调查, 分析
摘要:目的 通过对南宁市社会福利院的老人进行听力调查,了解老年人听力残疾发生率及残疾程度.方法 在本底噪声≤40 dB(A)的安静房间内,用Pc-RB便携式听力计,对老人双耳进行纯音测听,取0.5、1、2、4 kHz 4个频率的平均值作为评定听功能的指标.结果 按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所定听力残疾等级标准进行评定,52例老人中有听力残疾的人数为42例,占80.77%,其中一级听力残疾3例,占5.77%;二级听力残疾3例,占5.77%;三级听力残疾19例,占36.54%;四级听力残疾17例,占32.69%.在听力残疾的42例中,男26例,女16例;听力相对较好者10例,男3例,女7例.结论 社会福利院60岁以上的老人相对集中,听力残疾发生率较高,这是老年性聋发生的一个缩影,应引起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听力保护和康复的重视;老年听力残疾人中男性比女性多,而未定等级的10例中,女性又较男性多,这又为研究老年性聋发生机理,特别是易感基因或长寿基因的研究提供了流行病学调查的依据.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论聋生自尊的影响因素及其测量方法的改进

    自尊作为自我知觉中一个基本成分,是目前社会认知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聋生更渴望心理上的自我实现.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迅速发展,内隐自尊也随之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研究方法 不同于对外显自尊的测量方法 .本文通过阐述聋生自尊的影响因素,结合内隐联想测验法的原理,探讨对聋生自尊进行深入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

    作者:赵晓妮;兰继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联合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与FM调频系统对聋儿选择性听取影响的研究

    目的 旨在从声学角度研究和分析联合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与FM调频系统对聋儿选择性听取的影响.结果 32名聋儿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过程中,使用FM调频系统与不使用FM系统时词汇辨别的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FM系统可以改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在声音传播中受其内外部传音影响的状况,明显提高聋儿对词汇的识别率.

    作者:王飞;郎叶平;李萍;魏丽娜;陈振声;黄昭鸣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发展中国家助听器供应及服务第五次会议在日内瓦召开

    本刊讯 2007年11月8日至9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了发展中国家助听器供应及服务第五次会议.本次大会由WHO/WWHearing共同主办,参会人员分别来自世界卫生组织、政府相关组织、学术团体、WHO合作中心、非政府组织等24个国家,共49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主要议题为:报告发展中国家助听器供应服务项目(印度实验项目-成人部分);报告发展中国家助听器供应服务项目(中国实验项目-儿童部分);研讨发展中国家助听器供应服务工作规划;选举WWHearing学会(World-Wide Hearing Care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WWHearing)执行委员会委员.

    作者:王树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儿童社会性发展

    儿童的心理发展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智力(主要包括五个因素: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另一个是社会行为的发展,也就是儿童和周围的人们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即儿童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了,通过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儿童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接受别人,怎样去适应社会.

    作者:王海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聋儿康复档案的价值与开发利用

    聋儿康复档案是记录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的基本资料,它在聋儿康复工作中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阐述康复机构档案利用率低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利用档案的重要意义及途径.

    作者:郭菊君;刘锡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捐赠项目人工耳蜗植入的临床程研究

    目的 总结本院2007年捐赠人工耳蜗植入的复筛流程和标准、入院手术流程、手术结果 以及开机效果,为今后承担集中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工作提供经验.方法 2007年4~9月,对79例患者集中进行复筛、手术和术后开机.结果 79例初筛患者复筛后确定手术77例,初、复筛吻合率为97.46%.手术流程平均47分钟/例,麻醉流程平均80分钟/例.77例术中检测:①阻抗,CG 10.3591±4.145、MP1 11.5539±4.086、MP2 12.6861±3.983、MP1+2 11.8248±4.004,均在正常值范围;②NRT,引出74例、未引出3例,引出率为96.1%.77例术后CR电极平片:全部电极呈1~1.25圈旋转.77例患者术后平均36天开机,开机后的编程:T值平均121±11.923 CL、C值143±15.487 CL,开机后有明确主观反应的72例、主观反应不明确的5例,对这5例进行EABR检测,检出5例,检出率100%.77例术后并发症0例,手术成功率100%,术后有效率100%.结论 捐赠人工耳蜗植入可以集中手术,术前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复筛、手术流程,按流程进行复筛、手术,可以提高手术效率、手术质量和手术安全性,降低或消灭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道行;张岩昆;田昊;王伟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从老人院听力调查情况看老人听力康复的重要性

    目的 通过对南宁市社会福利院的老人进行听力调查,了解老年人听力残疾发生率及残疾程度.方法 在本底噪声≤40 dB(A)的安静房间内,用Pc-RB便携式听力计,对老人双耳进行纯音测听,取0.5、1、2、4 kHz 4个频率的平均值作为评定听功能的指标.结果 按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所定听力残疾等级标准进行评定,52例老人中有听力残疾的人数为42例,占80.77%,其中一级听力残疾3例,占5.77%;二级听力残疾3例,占5.77%;三级听力残疾19例,占36.54%;四级听力残疾17例,占32.69%.在听力残疾的42例中,男26例,女16例;听力相对较好者10例,男3例,女7例.结论 社会福利院60岁以上的老人相对集中,听力残疾发生率较高,这是老年性聋发生的一个缩影,应引起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听力保护和康复的重视;老年听力残疾人中男性比女性多,而未定等级的10例中,女性又较男性多,这又为研究老年性聋发生机理,特别是易感基因或长寿基因的研究提供了流行病学调查的依据.

    作者:张勉;高阳;刘景;黄卓燕;李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人工耳蜗植入者声调识别及音乐感知的研究现状

    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CI)是用于成人及儿童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听力康复的神经替代物,其功能是取代病变的内耳毛细胞直接电刺激听神经而产生听觉,是目前唯一可用于人体的市场化神经替代物,使极重度耳聋患者获得或重建听力的装置.近20年来,随着多导人工耳蜗技术的完善,植入者的言语识别率逐渐提高,但对音乐感知和调式语言的学习仍有不足之处.研究者越来越关注人工耳蜗对声调识别和音乐感知的效果评价,本文仅就近几年对这两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郑妍;刘博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人工耳蜗植入术中EABR监测的应用

    目的 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进行EABR监测的方法 ,以了解耳蜗电刺激下听觉传导通路的神经反应情况.方法 20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13.6岁,语前聋患者14例,语后聋患者6例.全麻后安置体表记录电极,将PPS与听觉诱发电位仪触发端口连接,并选定听觉诱发电位仪的外触发模式.人工耳蜗电极植入后,先行常规NRT监测,然后将NRT刺激参数改为EABR模式,采用Basic双极刺激,脉宽50 μ s,强度由200 CL起以10 CL为步长递减至反应阈值.结果 20例患者均记录到EABR,阈上20 CL时Ⅲ波、Ⅴ波的平均潜伏期分别为2.04±0.20 ms、3.96±0.41 ms.相同刺激条件下的EABR反应平均阈值为148.46±11.63 CL,NRT反应平均阈值为160.72±13.56 CL.一例脑白质轻度发育异常患儿,术中NRT波形引出良好,EABR Ⅰ~Ⅳ波分化良好,Ⅴ波波形低钝,Ⅴ波/Ⅲ波振幅比<1/2,考虑可能存在耳蜗核上性神经发育不良,现正在语言康复训练随访中.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术中进行EABR监测比NRT能提供更完整的、更接近听觉中枢的神经反应信息,能更进一步了解听觉传导通路的功能状态,以期对患者听力康复的效果提供更准确的预测.

    作者:程靖宁;曹克利;魏朝刚;杨立军;栾岚;李欢;张秋航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老年听力残疾人社区康复探讨

    伴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和国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我国老年听力残疾人的数量迅速增加,新的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4万单纯听力残疾人中,老年性聋的比例高达51.61%,占我国残疾人总数的12.08%,如果将多重残疾中包括听力残疾的部分计算在内,其比例会更高.

    作者:陈振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线性移频技术的创新使用

    Inteo助听器是首次运用整合信号处理(integrated signal processing,ISP)技术平台达到稳定可听度和自然音质的助听器.Inteo采用的一个独特技术是可听度扩展,即运用线性移频算法将可听度扩展到高频区,这恰恰是传统助听设备无能为力之处.自从该款助听器发布后,我们已进行了数次研究,争取让该技术的使用优化.虽然我们的研究仍在进行之中,对该项技术的理解也需要进一步加深,不过,至少我们已经知道如何利用这种技术,让患者获得大受益,因此,我们将在这篇文章中和读者分享其中的体会.

    作者:Francis Kuk;魏佩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2008年度听力语言康复专业管理及技术培训计划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遗传因素在老年性聋中的作用

    在老年人中,耳聋是仅次于关节炎和高血压的常见慢性疾病[1].40岁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都缓慢地进入了老化过程,特别在听觉、视觉、味觉及角膜敏感度等方面表现突出,唯速度各有不同.老年性聋(Presbycusis,or age-related hearing loss,ARHL)是人类机体老化过程在听觉器官中的表现,也是常见的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健康问题之一,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虽然包括听力在内的人体老化是无法抗拒的自然现象,但ARHL出现的年龄、发展速度、听力损失的程度及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却因人而异,除了与生命过程中所遭受到的各种有害因素(疾病、药物毒性、哚音、精神创伤等)的影响有关外,遗传因素在ARHL发生机制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据估计40%~50%的ARHL与遗传有关[2],可以认为就是由于个体遗传背景决定了ARHL表型的差异.本文就遗传因素在ARHL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于丽玫;孙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双侧人工耳蜗植入对儿童听觉识别能力影响的个案研究

    目的 考察双侧和单侧配戴人工耳蜗对儿童听觉识别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法和观察法.通过实验法在安静环境下使用听觉评估导航系统对幼儿的双耳和单耳进行测试.识别材料主要选择韵母识别、声母识别、单音节词声调识别、双音节词识别、短句识别.言语信号的强度为70 dB SPL.通过观察法观察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双耳和单耳的表现,考察双耳与单耳在日常生活中的差异.结果 实验结果 表明,在声调识别和双音节词识别方面,该儿童识别率都达到100%.在韵母方面,双侧略好于单侧.在声母识别和短句识别方面,双侧人工耳蜗的语音识别率远高于单侧.在日常生活中,儿童双侧配戴人工耳蜗比单侧的言语识别率、听觉定向都要好.结论 双侧人工耳蜗提高了患者的言语识别率,尤其体现在声母识别和短句识别方面.

    作者:刘巧云;黄昭鸣;孙喜斌;周红省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间隔标记信号带宽和强度对豚鼠下丘间隔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间隔检测中间隔标记信号的带宽和强度对豚鼠下丘间隔反应阈值的影响.方法 经豚鼠下丘埋植金属电极,记录4种带宽间隔标记信号和3个强度下的间隔反应,得出间隔阈值.结果 与以往行为实验结果 类似,相同声音强度下,豚鼠下丘的间隔反应阈值随着间隔标记信号带宽的增加而下降.例如在85 dB SPL时,0.5~8 kHz,0.5~16 kHz及0.5~32 kHz带宽下的间隔反应阈值分别为1.35±0.32 ms,1.33±0.33 ms及1.17±0.44 ms.但是在高频段(16~32 kHz)和线性等带宽低频段(0.5~16 kHz),间隔反应阈值未见显著差异,提示高频段的时间分辨可能与低频段相当.相同间隔标记带宽下,声音强度愈低,间隔反应阈值愈大;但仅在低频段(0.5~8 kHz)声音强度效应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豚鼠下丘的间隔反应阈值主要决定于间隔标记信号的总带宽而非频带位置;信号强度也对该阈值有一定影响.

    作者:冯艳梅;王坚;殷善开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听障儿童/g/和/k/构音异常原因分析及治疗策略

    目的 分析听障儿童/g/和/k/构音异常的原因,探讨相应的治疗策略.方法 通过对54例1.5岁~9岁听障儿童/g/和/k/口部运动功能和构音模式的分析,从发/g/和/k/音所需的口部运动、发音部位、发音方式等角度详细分析了造成/g/和/k/构音异常的原因,通过临床实践总结了一套系统、有效、简易的治疗策略.结果 从听觉识别、口部运动、构音运动训练以及构音音位训练4个层次对/g/和/k/音位异常的矫治进行策略分析,并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法 .结论 经过临床实践证明,言语矫治师在进行构音异常矫治时必须先进行原因分析,再进行科学系统的治疗,本文所介绍的治疗策略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作者:卢红云;刘巧云;黄昭鸣;杜晓新;周红省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听力障碍给社会和经济造成的负担

    1 听力障碍的基本状况以及造成的负担听觉功能是衡量生活质量的要素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听力障碍程度的分类,听力损失在26~40 dB之间为轻度听力障碍;41~55 dB为中度听力障碍;56~70 dB为中重度听力障碍;71~90 dB为重度听力障碍;91 dB以上为极重度听力障碍.听力损失在41 dB以上就为听力残疾.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目前有5.6亿听力障碍人士,其中2.78亿为听力残疾,三分之二的听力残疾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听力障碍是所有慢性病中给国家、社会和个人带来第三大负担的疾病,特别是对听力障碍儿童,其带来的负担更加沉重和长期.

    作者:冯定香;范燕妮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