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聋儿家长学校工作实施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刀维洁

关键词:家庭康复, 家长学校, 课程
摘要:国内外实践经验证明,家庭康复是学前听障儿童接受早期康复训练和教育的佳形式,由于国内聋儿分布的地域广,缺乏可以进行社区家庭指导的专业人员,因此依靠专业力量雄厚、技术资源丰厚的省级以上康复中心,定期开办短期家长学校,让家长具备一定的聋儿康复观念、知识、技能,是推行家庭康复的有效手段之一.家长学校可采取母子同训,家园共建的形式,由家长培训课程和家庭亲子课程共同组成3~4个月的培训内容,帮助家长获得正确的观念和方法,使孩子接受启蒙训练和教育,为进一步开展家庭康复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前期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听力言语康复策略探讨

    目的论述老年前期患者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听力言语康复原则和策略;分析讲方言的成年语后聋患者术后调机与听觉言语康复的方法和技巧.方法根据成人语后聋的特点,结合幼儿听力育语康复训练方法的要素,在家属的配合下制订个体化训练模式.结果①采取多途径、多方式指导患者正确地配合调机和学习听觉言语康复方法,有助于提高康复效果;②指导家属配合并参与康复过程的各环节是康复成功的重要保证;③术后及时、科学、针对性地安排老年前期患者听觉言语训练计划,可促进听觉能力与交流能力的同步发展.结论人工耳蜗术后特殊人群语后聋的训练方案,可参照语前聋儿童的训练模式设计;家属参与康复训练全过程是成功实施老年患者康复训练计划的重要环节.

    作者:刘博;赵啸天;陈雪清;李永新;孔颖;韩娜;刘莎;郑军;莫玲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是以前庭导水管扩大伴有感音神经性耳聋为特征的一种临床独立病症,由Valvassori等[1]于1 978年首先描述并正式命名.是先天性内耳畸形的一种,Okumara等[2]进一步将其分为合并耳蜗畸形(如Mondini畸形)与不合并耳蜗畸形两个亚型,但前者不列入LVAS的范畴.其临床发病率约占儿童和青少年感音神经性聋的1 5%.随着CT、MRI等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逐渐被报道,为了加强对该病的认识,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李原;王忠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周岁内聋儿的助听器验配

    目的探讨耳聋婴儿助听器验配的方法.方法3个月以内的小儿,可通过观察在适宜声刺激下,听性反射动作的出现与否来判断助听器验配的效果;3个月以上的小儿,主要通过观察患儿的声定位反应来确定助听器验配的适合度.结果凡在周岁以内验配了助听器的小儿,其言语康复的效果均优于同龄的周岁以后验配助听器的小儿,其中已进入正常幼儿园和小学的小儿,言语交流几乎没有障碍.结论本文提出的助听器验配方法适合于周岁内听力障碍的聋儿.

    作者:陈振声;巴重惠;李炬;韩睿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投稿须知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试论聋儿康复文献数据库建设

    本文探讨了中国聋儿康复文献数据库建设的学科体系、叙词编制及检索和外库移檀等问题,该库的建立对聋儿康复专业图书馆实现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师松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人工耳蜗术后家长心理对聋儿康复效果的影响

    家长心理是影响聋儿康复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四种影响聋儿康复效果的家长心理(期望过高、依赖康复教师、自卑、内疚)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作者:王丽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小儿听神经病跟踪6年报道一例

    王某,女,1994年8月30日出生,自幼听力言语障碍,出生后6个月发现听力下降,对用力呼叫无反应,否认各种疾病史.剖腹产出生、个人史、家族史、母亲妊娠史均无异常.1岁2个月会走路,体格发育正常.耳科检查外耳、外耳道、鼓膜均正常.听力检查:1996年12月11日北京儿童医院检查ABR100dB(nHL)双耳无反应;1996年12月13日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做ABR125dB(SPL)无反应,40HzAERP125dB有反应;行为测听检查250Hz70dB500Hz80dB 1 KHz85dB 2KHz90dB 4KHz95dB有反应,鼓声检查(+),DPOAE检查双耳正常.门诊医生进一步检查言语,对语言的理解优于表达,可听懂一些指令,初步考虑高频听力损失严重及单纯性言语发育迟缓.

    作者:巴重惠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语前聋青少年人工耳蜗满意度问卷设计和调查分析

    目的人工耳蜗檀入技术(cochlear Implant)使双侧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语后聋患者和年龄较小的语前聋患者在言语识别方面改善较大,但对语前聋青少年人工耳蜗植入患者术后是否受益尚存在争议.本文研究语前聋青少年人工耳蜗的获益情况.方法以语前聋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关注交流能力和生活质量改善等情况,设计语前聋青少年cI使用效果和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并分析患者人工耳蜗术后获益效果和满意度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家长均对孩子檀入人工耳蜗后的声音获得非常满意,且认为人工耳蜗对整体综合交流能力的改善有一定帮助,患者本人及家长都愿意选择CI.结论对语前聋青少年cI檀入者不应把言语测试识别率得分的提高作为评判人工耳蜗获益情况的唯一标准,还应考虑人工耳蜗在提高患者综合交流能力和生活质量方面的帮助效果.

    作者:刘莎;韩德民;赵啸天;邓志菲;吴璇;孔颖;陈雪清;莫玲燕;刘博;张华;刘辉;陈雪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西门子听力集团(中国)捐赠全数字助听器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糖皮质激素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观察

    目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了临床病例的回顾性研究以探讨糖皮质激素对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喉科在1994-2001年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230例突发性耳聋病人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激素组的疗效优于非激素组,糖皮质激素对于发病3天内和突发性耳聋不伴有眩晕的患者疗效尤为显著,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糖皮质激素的疗效与患者的年龄、治疗前的听力水平、发病的月份等因素无相关性.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突发性耳聋具有确切的疗效,越早应用激素疗效越好.

    作者:李轶;马芙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聋儿家长学校工作实施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国内外实践经验证明,家庭康复是学前听障儿童接受早期康复训练和教育的佳形式,由于国内聋儿分布的地域广,缺乏可以进行社区家庭指导的专业人员,因此依靠专业力量雄厚、技术资源丰厚的省级以上康复中心,定期开办短期家长学校,让家长具备一定的聋儿康复观念、知识、技能,是推行家庭康复的有效手段之一.家长学校可采取母子同训,家园共建的形式,由家长培训课程和家庭亲子课程共同组成3~4个月的培训内容,帮助家长获得正确的观念和方法,使孩子接受启蒙训练和教育,为进一步开展家庭康复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刀维洁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社区在耳聋预防及早期干预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论述了社区在耳聋预防及早期干预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在社区如何提高公众的防聋意识,尤其对育龄青年家庭普及相关知识是减少出生缺陷的关键.早期干预和家庭康复是不可分割的一对结合体,建立以康复机构为指导,以家庭康复为中心的训练模式是实现早期干预的必然途径,同时强调耳聋预防及早期干预工作是社会化、多学科合作的系统工程,只有在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统筹协调规划下,才能全面贯彻落实.

    作者:孙喜斌;黄鸿雁;龙墨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专业词典--语言和言语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助听器中的堵耳效应

    堵耳效应是由于外耳道被封闭而造成的骨导听阈变好的现象.这一效应在纯音测听中会造成低频骨导听阈下降,还会对护耳器的配戴效果产生影响.在助听器配戴中堵耳效应会造成配戴者耳部闷胀、感觉自己说话的声音空洞不适或者响度过大.如何将通过骨传导方式到达耳道的低频声音能量有效地降低或通过耳道发散出去是助听器技术面临的一大课题.本文将就堵耳效应的原理、测量以及助听器选配中消除堵耳效应的方法等作概括性阐述.

    作者:冀飞;郗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人工耳蜗工作需要标准化和规范化

    人工耳蜗是近30年来逐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新科技成果,近年来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全世界6万名人工耳蜗使用者中,多数的语后聋植入者可以日常使用电话,许多语前聋儿童植入者进入正常学校学习.在世界范围内,耳鼻喉科学界已把人工耳蜗作为使重度和极重度聋人恢复听力的常规方法.人工耳蜗在我国也是一个发展很快的领域,从1 995年至现在我国已有1 600多名人工耳蜗植入者,特别是近几年来,植入者的人数增长很快,每年新增病例约400~500人,而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手术医院也由初的几家,发展到目前的30多家.现在全国大部分的省份都已经开展了人工耳蜗手术的工作,还有很多医院在积极筹备开展工作.

    作者:曹克利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听力障碍儿童的言语异常与言语矫治

    言语异常是大多数听力障碍儿童在进行听觉言语康复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言语矫治是听力障碍儿童全面康复内容的必要组成部分.目前,聋儿康复临床只把言语矫治简单地归为正音的做法,使得言语矫治工作不能得到规范而系统地开展,势必会影响到聋儿康复整体专业水平的提升.目的本文试图凭借言语病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对听力障碍儿童言语中存在的异常现象进行生理病理机制的探讨,有针对性地介绍几种常用的言语矫治的专业方法,以期唤醒读者对言语矫治工作的专业认知,在临床实践中逐步规范原有的康复行为,切实提高言语矫治工作的专业水平.

    作者:王飞;魏丽娜;黄昭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聋儿助听效果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影响聋儿助听效果的因素.方法:调查208例聋儿(335耳)助听情况,声场测听评估助听效果;对助听效果欠理想的163耳重新验配,对比分析其前后的助听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335耳助听效果适合及适合的由原164耳(49.0%)增加到265耳(79.1%);较适合及看话的由原123耳(36.7%)下降到63耳(18.8%);无效的由原48耳(14.3%)减为7耳(2.1%).助听阈值明显减小(P<0.001)更集中于香蕉图内,尤其是高频补偿改善显著.结论:纯音测听和助听评估及复诊是影响聋儿助听效果的主要因素;导致助听效果欠理想的直接原因主要为助听器调试不当和不适配,耳模作用亦值得重视.

    作者:黄文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