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咽喉真菌感染误诊临床分析

游龙贵;张克辉;张小安;刘衍球;蓝玉清;钟芬梅

关键词:咽喉部, 喉部真菌感染, 易误诊, 患者, 治愈率, 诊断率, 真菌病, 肿瘤, 炎症, 门诊, 结核, 疾病, 发病
摘要:咽喉部真菌病相对少见,发病较炎症、结核、肿瘤等为少见,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2001-2003年我科门诊收治反复误诊的咽喉部真菌感染患者4例,现对其误诊过程和原因进行分析,为提高此类患者的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提供参考.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桥小脑角神经根减压术的并发症

    目的报告桥小脑角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和(或)选择性神经根切断术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322例行Ⅴ、Ⅶ、Ⅸ颅神经根减压、梳理及选择性切断术患者的并发症.其中半面痉挛164例,96例行单纯面神经梳理术,68例行面神经梳理术+显微血管减压术;三叉神经感觉根减压及选择性切断术128例;舌咽神经根减压术及切断术30例.结果 322例接受手术的患者中,死亡2例(0.6%);中-重度神经性聋21例(6.5%),听力完全丧失3例(0.9%);脑脊液漏20例(6.2%).结论尽管显微血管减压术及神经根切断术是相当安全的手术,但仍可发生死亡及其他并发症.注重手术细节的处理对降低脑损伤及颅内出血的发生至关重要;尽量避免牵拉及触动耳蜗神经以及术中应用ABR监测可有效防止术后神经性聋的发生.

    作者:王海波;樊兆民;韩杰;李可义;樊忠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喉返神经的术中实时监控与功能评估

    医源性喉返神经损伤多见于甲状腺手术、胸部纵隔手术和心脏手术,在国内外文献报道中屡见不鲜,这一问题日益受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心胸外科和普通外科医师的重视.根据预防为主的理念,术中进行实时神经监控可准确地进行神经定位和判定神经功能状态,并可对受损神经功能的预后提供安全可靠的客观指标,从而减少医源性神经损伤导致的手术并发症,保障重要器官的功能安全.

    作者:袁伟;孙建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先天性喉咽蹼合并食管狭窄一例

    患儿女,4岁.因吞咽困难3年,饮水呛咳4年,于2004年5月18日收入院.患儿自出生后即出现进流质食物易呛咳,不能进食糊状及固体食物,反复发作支气管炎、肺炎.

    作者:周丽枫;罗仁忠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利用RNA干扰效应阻抑鼻咽癌细胞bcl-xL基因表达和诱导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研究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效应对人鼻咽癌低分化上皮细胞株CNE-2Z bcl-xL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其对CNE-2Z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的作用.方法使用美国Ambion公司提供的网上设计软件设计针对人bcl-xL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序列,体外转录试剂盒合成siRNA;荧光素标记试剂盒标记siRNA;脂质体法将siRNA转入CNE-2Z细胞株.荧光显微镜下观察siRNA的转染效率;RT-PCR法半定量检测siRNA对bcl-xL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噻唑蓝法检测siRNA对细胞生长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iRNA诱导细胞凋亡作用.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荧光素标记的siRNA转染组可见到细胞内清晰的绿色荧光,而在未转染siRNA对照组未见;各siRNA转染组bcl-xL mRNA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下调,下调范围在10%~70%之间,而在未转染对照组内bcl-xL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改变;细胞生长增殖抑制率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剂量依赖性(剂量增加,抑制率增高)和时间依赖性;各浓度siRNA4转染组可不同程度诱导CNE-2Z细胞凋亡.结论体外转录合成的siRNA能特异有效地下调bcl-xL基因的表达,不同序列特异性的siRNA下调bcl-xL基因表达的能力不同;瞬时转染bcl-xL siRNA4能有效抑制鼻咽癌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siRNA不仅为基因组功能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而且为抗鼻咽癌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李继霞;周克元;蔡康荣;梁统;唐旭东;张月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难治性鼻出血的出血部位及治疗

    目的探讨难治性鼻出血常见的出血部位及治疗方法.方法对92例常规鼻内镜检查未发现出血点,并经规范的鼻腔填塞未能控制的鼻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与年龄的关系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部位依次为:下鼻道顶部56.5%(52 /92)、嗅裂鼻中隔部27.2%(25/92)、中鼻道后上部8.7%(8/92)及部位不明者 7.6%(7/92).出血部位与年龄有一定的相关关系,49岁以下年龄组以下鼻道顶部出血为常见(67.3%,37/55), 50~59岁年龄组下鼻道顶部与嗅裂鼻中隔区出血分别为46.4%(13/28)及35.7%(10/28);而在60 岁以上则以嗅裂鼻中隔区出血比例高(77.8% ,7/9).92例中,除8例嗅裂鼻中隔部出血行明胶海绵填塞及1例中鼻道出血因电凝止血失败而施行血管造影颌内动脉栓塞外,其余83例均采用电凝止血.全部病例1次治愈82例(89.1%),2次9例(9.8%),4次1例(1.1%),随访1~3个月无复发.结论鼻内镜技术结合中、下鼻甲骨折移位对探查鼻腔深部的出血点具有重要意义,对出血部位进行准确电凝或填塞,是止血成功的关键.

    作者:杨大章;程靖宁;韩军;舒平;张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耳内镜外科培训班招生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首届中国现代医学研究方法暨学科交叉创新研讨会》征稿通知(第一轮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兔慢性鼻窦炎模型建模方法的比较与优化改良

    目的探讨改进慢性鼻窦炎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 方法将66只新西兰大白兔制成动物模型,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6只)、假手术Ⅰ、Ⅱ组(各10只)、单纯细菌组(10只)、单纯窦口堵塞组(10只)、窦口堵塞+金黄色葡萄球菌组(10只)、窦口不完全堵塞+窦腔留置棉絮组(10只),术后42 d取上颌窦黏膜标本分别进行形态学观察及细菌学检查.结果各实验组建立慢性鼻窦炎模型成功率:窦口堵塞组为80%,窦口堵塞+金黄色葡萄球菌组为100%,窦口不完全堵塞+窦腔留置棉絮组为100%,单纯细菌组、空白对照组及假手术对照组均为0%.感染鼻窦均表现为中重度慢性炎症,培养的细菌以机会致病菌为主.采用窦口堵塞+金黄色葡萄球菌方法并发上颌窦积脓概率高. 结论相对其他建模方法,窦口不完全堵塞+窦腔留置棉絮的建模方法是一种更理想的慢性鼻窦炎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

    作者:林彬;王挥戈;林心强;刘小芬;黄源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头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与正常黏膜中血管生成因子1和2的表达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因子1(angiopoietin-1,Ang-1)和2(Ang-2)在头颈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及健康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观测了45例头颈部鳞癌组织和7例健康志愿者口腔黏膜组织中Ang-1和Ang-2的表达及分布.分析了不同临床分期及不同病理分级的癌组织中Ang-1和Ang-2表达水平及其意义. 结果 Ang-1和Ang-2在血管内皮细胞、健康黏膜上皮细胞及鳞癌细胞内均有表达;Ang-1在肿瘤的血管内皮细胞及癌细胞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35/45)和87%(39/45),Ang-2在肿瘤的血管内皮细胞及癌细胞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31/45)和76%(34/45),均高于健康黏膜的血管内皮细胞及上皮细胞内的表达(P<0.05);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与鳞癌细胞内Ang-1、Ang-2的表达水平有关(P<0.05);Ang-1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有关,在Ⅲ-Ⅳ期比在Ⅰ-Ⅱ期高(P<0.05);Ang-2在肿瘤的血管内皮细胞及鳞癌细胞中的表达也表现为Ⅲ-Ⅳ期比Ⅰ-Ⅱ期高(P<0.05);Ang-1及Ang-2的表达水平在高、中、低分化的癌组织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与鳞癌细胞内Ang-1、Ang-2的表达水平有关,且分别高于健康黏膜的血管内皮细胞及上皮细胞的表达.晚期肿瘤的血管生成与Ang-1和Ang-2可能有关.

    作者:郑美桦;Florian Veelken;Daniel Lábbe;Wilhelm Bloch;Olaf Michel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原发性声带真菌感染一例

    患者女,36岁.因声嘶1周余,于2004年6月26日就诊.4 d前曾在外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经间接喉镜和两次电子喉镜检查(未作病理活检)考虑喉结核,转我院诊治.患者本次发病为无明显诱因出现声嘶,无咽痛、咳嗽、咳痰、鼻塞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在外院检查后未予任何治疗.既往体健,否认有肿瘤、结核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疾病史.检查:全身皮肤未见异常,妇科检查未见异常.2004年6月29日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见双声带黏膜发红,肿胀,闭合不全;右声带中前1/3有白色牙膏状新生物生长,表面不平,上无血管纹,取部分新生物送病理检查;总气管上段见多个干酪样坏死灶,刷检送涂片找抗酸杆菌;诊断为喉结核,气管内膜结核(图1,2).

    作者:简奕娈;马志明;何桥;刘宝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EC耳脑胶在乙状窦后进路手术中的应用

    自2000年以来,我们将EC耳脑胶应用于乙状窦后进路手术中,效果满意,报道如下.一、动物实验取体重2~3 kg健康家兔4只,将颅顶骨凿开,骨窗直径约1 cm, 然后将碎骨片重新充填骨窗,EC耳脑胶固定,缝合切口.切开左后大腿内侧肌肉,滴EC耳脑胶3滴,待固化后缝合切口.3个月后将标本取出,肉眼观察:颅骨愈合,表面光滑但色泽较红,肌块内可触及硬结节,色泽稍淡.光镜下观察:颅骨标本可见纤维组织中骨样组织增生,周边可见骨母细胞及少量破骨细胞,骨组织间血管扩张.肌标本可见纤维组织中大量异物巨细胞增生,边缘见小血管增生.

    作者:王锡温;文真;张天振;张庆泉;张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咽喉真菌感染误诊临床分析

    咽喉部真菌病相对少见,发病较炎症、结核、肿瘤等为少见,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2001-2003年我科门诊收治反复误诊的咽喉部真菌感染患者4例,现对其误诊过程和原因进行分析,为提高此类患者的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提供参考.

    作者:游龙贵;张克辉;张小安;刘衍球;蓝玉清;钟芬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鼻内镜手术的中鼻甲处理

    鼻内镜手术中鼻甲处理一直存在争议,如何妥善处理中鼻甲与术后疗效密切相关.现就我院69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对中鼻甲的处理结果进行总结和探讨.

    作者:张宏林;陈崇学;高云海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骨整合在耳廓畸形和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骨整合修复耳廓畸形和缺损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Branemark种植系统的常规操作方法,对先天性和后天性共20例(21耳)耳廓畸形和缺损进行骨整合及假体修复.Ⅰ期手术骨整合,Ⅱ期用固定可卸式假体修复.随访时间0.5~3年.结果骨整合假体修复1次成功率为100%,满意度90.5%(19/21),骨整合支架与皮肤组织接触之间的感染率14.3%(3/21),修复体的稳定率为100%.结论骨整合及假体修复耳廓畸形和缺损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张志钢;郑亿庆;陈穗俊;刘翔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两个亟待发展的学科领域--听力学及耳聋分子生物学

    据世界卫生组织1996年估计,世界范围内约有1.2亿听力残疾人.我国卫生部2000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听力言语残疾人口已达到2057万,居我国五类残疾人之首.随着听力学及耳聋分子生物学这两个学科领域的发展,为耳聋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提供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手段,但我国这两个学科领域仍亟待发展.

    作者:孔维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前庭康复在眩晕治疗中的应用

    眩晕是平衡系统(视觉、本体感觉和前庭系统)功能障碍所致的常见临床综合征,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是目前国内治疗眩晕的主要手段.但2种方法都存在自身缺陷,如药物毒副作用、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治疗费用昂贵等,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法通过药物或手术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在这种背景下,基于前庭代偿机制的前庭康复治疗(vestibular rehabilitation therapy,VRT),因其无创、廉价和肯定的疗效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治疗眩晕的第三大主要治疗手段.我们回顾了国内外文献,对VRT在眩晕治疗中的应用做简要综述.

    作者:龚霞;黄魏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第Ⅷ颅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眩晕

    眩晕是耳科的常见症状,其发病原因有多种,其中部分患者的眩晕症状可由桥小脑角区的血管袢压迫第Ⅷ颅神经所引起,并可以通过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获得成功.我科于2003年4月为1例眩晕患者成功地实施了乙状窦后径路第Ⅷ颅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报道如下.

    作者:鲍红琴;任明中;陈晓平;方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桥小脑角占位病变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查

    近年来,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 VEMP)的临床应用进展较快.桥小脑角的病变,磁共振成像是诊断的好的工具.而听性脑干反应和冷热试验也用于检查诊断,但仍有不足.冷热试验用于检查前庭上神经,而VEMP可用于检查前庭下神经-丘脑通路的功能.本组关注是否VEMPs有助于桥小脑角占位病变的诊治.

    作者:吴子明;张素珍;冀飞;赵建东;杨伟炎;韩东一;黄德亮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耳廓再造与听力重建手术的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全耳廓再造与听力重建手术的远期听力效果和并发症.方法对1984年1月至 2001年1月期间,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的675例(700耳)行全耳廓再造与听力重建手术的外中耳畸形患者进行随访,其中40耳未行听力重建术,实际听力随访635例(660耳).随访3~19年,平均7.9 年.结果外耳道狭窄120耳,外耳道再闭锁2耳,发生率18.5%(122/660).外耳道感染6耳.术后听力改善(听力级,下同)20 dB以上者512耳,占77.6%;其中改善30 dB以上者231耳,占35%.随访结果:术后听力稳定者 450耳(68.2%);随访听力比术后3周时听力不同程度下降者160耳(24.2%),其中,感音神经性聋 2耳,听力下降20 dB以上者35耳,123耳为听力下降10~15 dB,但仍然比术前听力好.结论 68.2%(450/660)耳廓再造与听力重建手术的患者可长期保持稳定的术后听力效果;患者听力下降主要发生于术后半年内,与外耳道狭窄及感染关系密切,少数患者的听力下降与鼓室内粘连、后下壁骨质增生、听骨固定或移位有关.

    作者:赵守琴;戴海江;韩德民;郭继周;冷同嘉;龙海珊;王丹妮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