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幼军;戴朴;刘振;王跃建;陈伟雄;李凤萍;杨伟炎
我院自2002年2月-2004年7月在显微镜下切除感染性耳前瘘管42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感染性耳前瘘管患者42例,男14例,女28例;年龄5~40岁,平均15.2岁.左侧30例,右侧12例.瘘口位于耳轮脚前38例,耳甲腔2例,耳屏前2例.全部病例均有脓肿切开史,其中二次以上24例.
作者:赵学林;常新民;张凤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小鼠内耳胚胎发育演变过程,检测Smad4基因在小鼠耳蜗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选用耳廓反应灵敏、健康的C57BL/6小鼠作为种鼠交配,用观察阴栓方法获得适龄胎鼠,≤17天取胚胎头,≥18天在显微镜下取耳蜗,胚胎头水平冰冻切片,耳蜗平行于蜗轴冰冻切片,HE染色方法 观察小鼠耳蜗发育形态演变过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Smad4蛋白在小鼠胚胎10~20天耳蜗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胚胎10天,听泡发育,胚胎12天听泡下部有蜗管始基形成并开始发育.胚胎18天,蜗管发育2圈,形成了可以辨认的内、外毛细胞,血管纹开始分化.Smad4从胚胎15天才开始表达,初表达部位为耳蜗底转将发育成蜗轴以及柱状上皮分化为感觉细胞及支持细胞的区域,但在胚胎早期表达较弱,后期在耳蜗内广泛表达,在螺旋器、血管纹、前庭膜均有表达,且表达逐渐增强,而在蜗轴部位的表达逐渐减弱.结论 Smad4在小鼠内耳分化期有阳性表达,且表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区域性,说明其参与内耳听觉器官的发育过程并且可能在耳蜗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宇雅苹;杨仕明;胡吟燕;郭维;孙建和;于宁;韩东一;杨伟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对小儿人工耳蜗植入者术后言语处理器调试中运用NRT(神经反应遥侧)技术效果的分析,探讨NRT在人工耳蜗术后调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0例术后主观调试配合欠佳的儿童,用Cochlear公司NRT 3.0编程软件进行ECAP波形检测并测定ECAP阈值,利用测试结果 判断主观阈值(T-值)和大舒适阈(C-值),并得出言语处理器映射图(Map).术后6个月行声场听阈测听.结果 86.2%的电极引出ECAP波形,开机调试时反应阈值较小,以后逐渐升高,3~4个月左右阈值逐渐趋于稳定,而且靠近蜗底的阈值比蜗尖高.声场平均听阈为30~40 dB SPL.经过言语康复训练,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 NRT技术可为术后快速准确地调试言语处理器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郭素英;刘月辉;熊科亮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立体视图镜在颞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个尸头标本进行颞骨解剖,对重要解剖结构拍摄具有一定视角差的图组,采用Adobe Photoshop 7.0图片处理软件将其处理及合成为立体图片,由30名具有不同程度颞骨解剖知识的评估人员观察平面图和利用立体视图镜观察立体图并进行比较.结果 制作的55张立体解剖图片均能产生清晰的立体视觉,在对平面图解剖结构的层次关系判断上本专业高、低年资医生及非本专业成员的准确和较准确级别分别达到100%、60%、25%,在对立体图的层次关系判断上均达到100%.结论 将立体视图镜运用于颞骨解剖有利于提高人们对颞骨细微解剖结构层次关系的认知度,是一种简便、有效地学习和掌握颞骨解剖知识的方法 .
作者:虞幼军;戴朴;刘振;王跃建;陈伟雄;李凤萍;杨伟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Smad5基因敲除杂合(3月组2只小鼠4只耳蜗)子小鼠内耳形态学超微结构变化.方法 野生型动物组:1个月组4只小鼠5只耳蜗,2个月组及3个月组各有2只小鼠4只耳蜗;杂合子动物组1个月组3只小鼠3只耳蜗,2个月组2只小鼠4只耳蜗,3个月组3只小鼠6只耳蜗.按常规方法制成标本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Smad5基因敲除杂合子小鼠扫描电镜观察:1月组耳蜗中均观察到耳蜗第一和第二圈外毛细胞有不同程度的静纤毛融合,未见外毛细胞缺失,内毛细胞未见明显地病理变化.2月组耳蜗中观察到第一和第二圈均可见内外毛细胞静纤毛不同程度缺失,有的部位以内毛细胞静纤毛缺失为主,而有的部位以外毛细胞静纤毛缺失为主,有的以片状缺失为主,有的则以散在性缺失为主.3个月组3只小鼠6只耳蜗中均观察到不同程度第一和第二圈内外毛细胞静纤毛广泛性缺失,有外毛细胞缺失的部位多,以第一排外毛细胞的静纤毛缺失为主,第二和第三排外毛细胞静纤毛多以散在性缺失为主,有内毛细胞缺失的部位多伴有外毛细胞静纤毛的大片状缺失.野生型动物组扫描电镜观察:1个月组4只小鼠5只耳蜗,2个月组2只小鼠4只耳蜗均未观察到内外毛细胞缺失和静纤毛的变化,3月组有少量的外毛细胞缺失.结论 野生型小鼠2个月以内耳蜗毛细胞无明显变化.杂合子小鼠随着月龄的增加内外毛细胞缺失的程度逐渐加重.
作者:孙建和;杨仕明;孙彦询;杨晓;韩东一;杨伟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Usher综合征(Usher Syndrome,USH)又称遗传性耳聋-视网膜色素变性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变异很大,是以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渐进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多为儿童期末至青春期发病)而致的视野缩小、视力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遗传性疾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USH轻型可引起听力减退、视力下降、视野受限,重者可导致聋哑、失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应当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国内对USH的研究报道较少,可能是因其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多表现为散发病例.如对该综合征没有充分的认识,易将病人单纯诊断为视网膜色素变性或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而漏诊很大一部分病例.本文对该病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学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杨淑芝;袁慧军;杨伟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SMAD5基因与中国耳聋人群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听力诊断中心143名耳聋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选取听力正常的对照组149人.应用Primer3在线引物设计软件在SMAD5基因的编码区及其毗邻的内含子区域设计6对引物进行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扩增反应.PCR产物直接测序,测序结果 应用DNAStar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统计处理应用STATA 8.0软件.结果 143名耳聋患者中含有8种听力损失表型,其中感音神经性聋及先天性聋患者达到32名.PCR扩增SMAD5基因,在内含子中发现5种SNP,进行基于群体资料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这5种SNP与致病基因不存在显著关联.结论 在本研究选择的各种耳聋表型患者中未发现SMAD5基因与其关联,说明SMAD5在本组研究中尚未显示其与耳聋相关的直接证据,但不能完全排除其在人类听觉基因调控网络中的作用(如与耳聋疾病位点处在连锁平衡状态或不与耳聋疾病位点连锁).
作者:王秋菊;李庆忠;纵亮;郭维;兰兰;袁虎;赵亚丽;刘穹;饶绍奇;韩东一;杨伟炎;杨仕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Smad5基因敲除对小鼠前庭功能的影响,探讨Smad5基因是否为前庭功能相关基因.方法 参照Petrosini报告的动物失衡行为评分方法,观察28只实验小鼠的平衡状态.对头偏,躯干卷曲,肢体外展,强迫环形运动,头震等五项前庭失衡症状进行综合评分.20只Smad5基因缺陷小鼠(+/-)和15只野生鼠(+/+)进行颈髓硬膜表面短声诱发电位检测前庭功能.结果 动物失衡行为评分方法 进行综合评分,两组实验小鼠得分均为0分,表明两组动物在平衡功能粗测上无明显异常.颈髓硬膜表面短声诱发电位(CDM-CEP)检测Smad5(+/-)小鼠峰值潜伏期在85 dB SPL、95 dB SPL和105 dB SPL分别为6.85±0.23 ms、6.78±0.20 ms和6.70±0.43 ms.Smad5(+/+)小鼠峰值潜伏期在85 dB SPL、95 dB SPL和105 dB SPL分别为6.15±0.23 ms、6.12±0.20 ms和6.37±0.43 ms.结论 Smad5基因敲除导致CDM-CEP的潜伏期延长,表明Smad5基因敲除对小鼠的前庭功能有一定影响.
作者:梁晓杰;杨仕明;孙彦洵;杨晓;韩东一;杨伟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Smad4条件基因敲除小鼠前庭终器形态改变,探讨Smad4基因对于前庭发育的作用.方法 利用建立的Smad4条件基因敲除小鼠模型,通过光镜观察Smad4(+/+)、Smad4(+/-)与Smad4(-/-)三种基因型小鼠(0.5、1.5月龄)的球囊及囊斑、椭圆囊及囊斑、半规管及壶腹嵴、前庭神经节、内淋巴管与囊的形态结构、毛细胞的形态及排列缺失情况.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球囊斑、椭圆囊斑和壶腹嵴的形态结构、毛细胞及纤毛的排列缺失情况.结果 Smad4(-/-)小鼠个体及内耳明显小于Smad4(+/+)和Smad4(+/-),而后面二者区别不大.所有小鼠的球囊及囊斑、椭圆囊及囊斑、半规管、前庭神经节、内淋巴管与囊的大小和结构正常,淋巴囊腔饱满,囊斑处的感觉上皮、耳石、毛细胞及纤毛排列整齐,没有发现明显的病变,三个基因型间没有差异.Smad4(-/-)小鼠壶腹嵴囊性变多且严重、后半规管壶腹嵴出现明显的副嵴、偶尔可见壶腹嵴感觉上皮空泡样变.壶腹嵴的毛细胞和支持细胞排列整齐,形态无明显改变,未见缺失.扫描电镜示球囊斑、椭圆囊斑、后、外、上半规管壶腹嵴正常,三个基因型之间没有差异.结论 Smad4(-/-)小鼠的前庭终器有轻微病理改变,Smad4(+/+)与Smad4(+/-)小鼠的前庭终器形态结构基本正常,表明Smad4对于前庭终器的发育影响可能不明显.
作者:邓安春;杨仕明;孙建和;胡吟燕;候昭晖;张继帅;杨晓;黄德亮;杨伟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虽然对听功能进行的研究已有进展,但目前对感音神经性聋的诊治仍是一大难题.聋病基因的发现使得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揭示听觉功能的分子奥秘.但是,从功能基因组学角度看,仅仅发现和克隆聋病基因还远不是我们想达到的目标,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基因的功能.基因敲除是近年来发展和成熟起来的一项生物学新技术.通过在小鼠胚胎干细胞基因组水平的同源重组,造成目的 基因的缺失突变,可以了解基因失活后对发育、生长、衰老以及器官、组织或细胞结构功能的影响,从而既可确切地从整体水平研究基因功能,又可建立疾病的动物模型.通过对内耳形态和听功能的系统研究,体现了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方向,并且可以建立基因缺陷致聋的动物模型.我们对SMAD4、SMAD5基因剔除小鼠进行了大量的听功能和内耳形态研究,发现基因缺陷导致小鼠严重听力障碍,并且内耳听觉器官包括毛细胞、支持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等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可以认为,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基因缺陷导致聋病的动物模型.作为听功能基因研究新的平台,它将对听觉基因功能和聋病的分子机制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以此作为聋病基因研究的新策略,从而为终的聋病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上的实验依据.
作者:杨仕明;杨伟炎;韩东一;翟所强;杨晓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佛山地区先天性聋儿中GJB2突变和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在耳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180例散发的先天性聋儿的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和Prev-DAF药物性耳聋基因诊断试剂盒对收集到的DNA进行分析,筛查患者GJB2 235delC突变和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结果 经PCR-RFLP和Prev-DAF药物性耳聋基因诊断试剂盒分析,在所有参加检测的180名患儿中共发现GJB2 235delC纯合突变14名(7.78%),GJB2 235delC杂和突变7名(3.89%),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6名(3.33%).结论 应用基因检测方法可以在地区性耳聋流行病学调查中帮助明确常见的遗传性耳聋病例,并可指导此类患者的家庭进行耳聋的预防.
作者:刘振;虞幼军;王跃建;袁慧军;于飞;刘新;曹菊阳;金政策;刘丽贤;刘秋玲;戴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Smad4基因缺陷小鼠中耳及内耳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探讨Smad4基因对中耳及内耳发育的影响.方法 利用建立的Smad4基因敲除嵌合体小鼠模型,通过火棉胶包埋HE染色观察Smad4(+/+)与Smad4(+/-)小鼠的情况;通过耳蜗基底膜铺片琥珀酸脱氢酶染色观察Smad4(+/+)与Smad4(+/-)小鼠的耳蜗内、外毛细胞数量;应用扫描电镜观察Smad4(+/+)与Smad4(+/-)小鼠的内耳超微结构.结果 火棉胶包埋HE染色显示:Smad4(+/+)与Smad4(+/-)小鼠耳蜗大小、耳蜗转数均未见异常,中耳鼓膜正常,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及关节结构正常,骨细胞排列紧密,Smad4(+/+)与Smad4(+/-)之间没有差异.Smad4(+/+)小鼠耳蜗Corti器结构完整,未见异常,血管纹厚薄均匀,血管腔腔径大小均匀.内、外毛细胞及内外柱细胞、支持细胞无异常,螺旋神经节细胞未见缺失;Smad4(+/-)小鼠耳蜗钩端至一回外毛细胞轮廓不清,呈均质化,细胞核消失,Deiter细胞核下沉或消失,相应的螺旋神经节细胞大量缺失.耳蜗基底膜铺片琥珀酸脱氢酶染色显示:Smad4(+/-)和Smad4(+/+)小鼠均有明显的局限于Corti's器底回的外毛细胞缺失,其中Smad4(+/-)小鼠外毛细胞的缺失,比Smad4(+/+)小鼠更明显(P<0.01),两个基因型小鼠的内毛细胞均未见缺失.扫描电镜显示:Smad4(+/+)小鼠未见明显病理变化,Smad4(+/-)小鼠耳蜗钩端外毛细胞静纤毛广泛散在性缺失,外毛细胞的表皮板穿孔、自溶,其周边与指状突小皮板断离.两个基因型小鼠耳蜗内毛细胞纤毛均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Smad4基因敲除后内耳形态发生明显改变,表明Smad4基因缺陷导致小鼠内耳细胞损害.
作者:胡吟燕;杨仕明;卢云;孙建和;孙彦询;杨晓;韩东一;杨伟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内耳的血供主要来自基底动脉或小脑前下动脉分支的迷路动脉,迷路动脉分出前庭动脉和蜗总动脉,后者又分为蜗固有动脉及前庭蜗动脉.耳蜗的血流主要来自蜗固有动脉的供应.
作者:王剑;邱建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Smad5基因敲除小鼠听功能的变化及其特点.方法 50只Smad5基因敲除的杂合子小鼠与25只野生型小鼠分成5组:2周、4周、8周、12周、24周组.分别行脑干诱发电位(ABR)检测,刺激声用click及tone burst(8 kHz,16 kHz,32 kHz).结果 Smad5基因敲除杂合子小鼠2周、4周、8周、12周、24周click刺激ABR平均听阈分别为93±2.78 dB SPL;38.7±2.58 dB SPL;64.8±3.78 dB SPL;81.5±2.48 dB SPL;95.7±4.78 dB SPL.野生型小鼠平均听阈分别为99±2.78 dB SPL;38±3.65 dB SPL;32±1.78 dB SPL;32±2.70 dB SPL;47±5.78 dB SPL.经统计学处理,除2周和4周组P>0.05两者听阈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他时间段P<0.01,说明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听阈差异有显著性.tone burst(8 kHz,16 kHz,32 kHz)结果与click刺激ABR听阈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Smad5基因敲除导致小鼠随月龄增加而听力损失加重.
作者:郭维;杨仕明;刘清明;孙彦询;杨晓;韩东一;杨伟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耳硬化症(otosclerosis)是骨迷路致密板层骨因局灶性吸收并被富含血管和细胞的海绵状新骨所替代,继而血管减少、骨质沉着,形成骨质硬化病灶而产生的疾病[1].
作者:王艳;叶胜难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慢性鼻窦炎对中耳声导抗参数的影响.方法 对53例慢性鼻窦炎病人、10例健康成人做声导抗检查,采用多状态Logistic回归模型,对慢性鼻窦炎可能影响鼓室导抗图的因素进行评价.结果 (1)53例中,鼓室导抗图A型33例(62.26%),As型4例(7.55%),B型2例(3.77%),C型14例(26.42%).(2)As、B、C型异常鼓室导抗图、鼓室峰压值、同侧镫骨肌反射、坡度在各型鼻窦炎与对照组、各型之间比较多有统计学差异.静态声顺值无差异.(3)经过对自变量逐步剔除,有2项因素,即筛窦CT分型呈硬化型和鼻窦炎分型分期较重时,影响鼓室导抗图.结论 (1)随慢性鼻窦炎分型分期加重,异常鼓室导抗图、镫骨肌反射消失增多,鼓室峰压值越偏向负压,坡度值增加;静态声顺值无或稍有变化.(2)慢性鼻窦炎呈硬化型筛窦、分型分期重时,对鼓室导抗图影响更重.
作者:吉晓滨;王群芳;王磊;杨凯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外耳道胆脂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5年1月期间共42例(44耳)外耳道胆脂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因外耳道骨性狭窄所致2耳,骨瘤阻塞所致2耳,其余主要与炎症、耵聍、挖耳损伤等有关.按Holt分期,Ⅰ期7耳,Ⅱ期22耳,Ⅲ期15耳.单纯外耳道胆脂瘤清除术25耳(门诊20耳)中,随访1-5年,外耳道胆脂瘤复发3耳,1耳上鼓室侵犯行改良乳突根治术;9耳伴有外耳道肉芽者,行外耳道肉芽切除术及外耳道胆脂瘤清除术后恢复良好,2耳伴有外耳道狭窄行外耳道成形术;改良乳突根治术5耳,乳突根治术2耳,随访6月~11年,无胆脂瘤复发,1耳术后外耳道口狭窄;先天性外耳道狭窄行外耳道成形术1耳,外耳道骨瘤切除及鼓膜成形术1耳,乳突骨瘤切除并外耳道成形术1耳.结论 外耳道胆脂瘤多为自发性,具有破坏性,治疗原则是早期彻底清除胆脂瘤.
作者:尹兆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对Smad4条件基因敲除后三种不同基因型小鼠野生型+/+、杂合子+/-、纯合子-/-进行听功能检查,初步确定Smad4条件基因敲除后小鼠的听力学表型特征.方法 对Smad4条件基因敲除后同窝出生的三种不同基因型小鼠野生型+/+、杂合子+/-、纯合子-/-分别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和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CAP)的检查,判断Smad4条件基因敲除后三种基因型小鼠是否有听力的改变;如果听力有所改变,再将两种方法 相结合以综合判断听力改变可能的病理部位.结果 各个月龄的Smad4条件基因敲除后的纯合子小鼠各频率的ABR阈值均在100dB SPL以上,有的甚至在大给声刺激都无法引出可识别的波形.野生型和杂合子小鼠都可以诱发出可辨别、可重复的ABR波形.听神经动作电位的结果与脑干诱发电位结果相似,纯合型小鼠各个频率均未引出动作电位波形,另外两种基因型小鼠可以引出稳定的CAP波形.结论 Smad4条件基因敲除后小鼠由于基因的缺陷而出现了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纯合子小鼠出现全聋.
作者:侯昭晖;杨仕明;郭维;胡吟燕;孙建和;于宁;张继帅;杨晓;韩东一;杨伟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Smad4基因在成年小鼠耳蜗中是否有表达及表达部位的分布情况,以进一步研究Smad4基因在内耳发育以及听功能调控上的作用.方法 动物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发育和疾病遗传学研究室杨晓研究员提供,动物获取是在C57BL/6J和Blackswiss两种遗传背景的小鼠应用Cre-LoxP系统进行条件基因打靶,于小鼠胚胎早期在软骨细胞内将Smad4基因剔除.并生成同窝三种基因型小鼠-野生型Smad4+/+,杂合子Smad4+/-,纯合子Smad4-/-用于本研究.对同窝三种不同基因型小鼠的耳蜗冰冻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染色观察,阴性对照为野生型小鼠耳蜗的冰冻切片并用PBS代替一抗,阳性对照为小鼠肾脏组织冰冻切片.结果 Smad4在三种基因型小鼠耳蜗均有广泛表达,表达部位主要集中于血管纹、螺旋韧带、基底膜、盖膜、毛细胞、支持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等处,其中血管纹和基底膜表达为明显.Smad4在野生型和杂合型小鼠的耳蜗内表达情况基本一致,但纯合子小鼠耳蜗内表达与前两者相比为较低的水平,但未完全消失.结论 Smad4在正常小鼠的耳蜗广泛存在,该基因是耳蜗中广泛表达的蛋白中的一种.作为Bmp4信号通路下游信号因子,它可能在骨性耳蜗的形成、内耳感觉细胞的分化成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侯昭晖;杨仕明;胡吟燕;郭维;孙建和;于宁;张继帅;杨晓;韩东一;杨伟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Smad5基因在小鼠耳蜗胚胎发育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耳廓反应灵敏、健康的C57BL/6小鼠作为种鼠交配,用观察阴栓方法 获得胚胎9天到20天的胎鼠,≤17天取胚胎头,≥18天在显微镜下取耳蜗,胚胎头水平冰冻切片,耳蜗平行于蜗轴冰冻切片,HE染色方法 观察小鼠内耳发育形态演变过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Smad5蛋白在小鼠胚胎10~20天的表达情况.结果 胚胎10天,听泡发育,胚胎12天听泡下部有蜗管始基形成并开始发育.胚胎18天,蜗管发育了2圈,形成了可以辨认的内、外毛细胞,血管纹开始分化.Smad5在小鼠内耳胚胎发育全程均有阳性表达,且表达比较广泛,尤其早期在整个听囊均有表达.在胚胎15~17天,主要集中在即将发育成基底膜听觉感受器的部分.在胚胎发育中后期在内外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支持细胞、血管纹、基底膜、前庭膜等也有表达.结论 Smad5参与小鼠耳蜗胚胎发育全过程,它可能为听觉的发生所必需的基因.
作者:宇雅苹;杨仕明;胡吟燕;郭维;孙建和;于宁;韩东一;杨伟炎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