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耳廓透明细胞汗腺瘤1例

刘清明;冯勃;王山杉

关键词:耳廓, 浅表淋巴结, 肌上皮细胞, 组织扩展, 柱状细胞, 细胞成分, 完整切除, 术后随访, 病理检查, 表面光滑, 边缘, 染色质, 年生长, 麻醉下, 间质内, 瘢痕性, 肿瘤, 直径, 芝麻, 真皮
摘要:患者胡××,男性,45岁,4年前发现右耳廓有芝麻大点状物逐渐生长,近1年生长加快,喝酒后明显.检查:一般情况好,心肺(-),肝脾未扪及,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肿物位于右耳廓边缘中上部,直径大约0.5cm,颜色为皮色,无皮损,疣样隆起,表面光滑,边界清.局部浸润麻醉下在肿物边缘2~3mm处完整切除.病理检查(病理号410097)示:肿瘤位于真皮浅层小范围内,界限清楚,有包膜,向皮下组织扩展,胞核染色质呈细网状,在纤维及玻璃样变的间质内,所见主要为腺样的排列,有两种细胞成分,一种为柱状细胞高低不一,一种为肌上皮细胞.术后随访6个月,皮肤瘢痕性愈合,无复发.
中华耳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听泡内注射法建立大鼠化脓性中耳炎模型

    目的摸索大鼠听泡寻找及注射方法,了解建立化脓性中耳炎及粘连性中耳炎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健康,鼓膜及听力正常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11只,体重220-320g.麻醉后2只经鼓膜、9只经头颈腹侧正中入路,右侧听泡内注入5×106CFU/ml肺炎球菌悬液0.05ml,左侧注入无菌悬液0.05ml作对照.于术后7天、14天观察鼓膜情况,各处死4只,随机分2组,取头、后固定,取听泡,一组PAS/alcain blue染色,立体显微镜下观察.特殊部位进行连续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粘连情况.另一组制成扫描电镜标本进行观察.结果因麻醉过深死亡3只.实验耳(8只右耳):鼓膜明显增厚,呈黄色化脓样改变;听泡内充满成团黄色物,粘膜层明显增厚,未见粘连形成.对照耳(8只左耳):鼓膜稍增厚,呈苍白或浑浊、内陷;听泡内无异物,粘膜光滑.结论SD大鼠麻醉量与致死量之间差距小.经鼓膜或头颈腹侧正中入路听泡内注射无差异,后一种方法寻找大鼠听泡简单易行、安全可靠.大鼠听泡内注射肺炎球菌是建立化脓性中耳炎动物模型的好方法,成功率100%,但粘连性中耳炎模型未成功,须进一步探索.

    作者:邹艺辉;黄德亮;孙建和;于黎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标准聋病分子诊断实验室的结构及功能

    听力学和聋病的分子生物学方面的一些新进展已经从实验室研究转化到临床领域并改进了对病人的治疗和护理,医师、听力学家以及患者及其家属对于耳聋分子病因基础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聋病分子诊断实验室为耳科医师、听力学家及患者方提供了了解聋病分子病因的工具.本文介绍了现代标准聋病分子诊断实验室结构及其功能,解放军总医院聋病分子诊断中心的建立提供了聋病密切相关的GJB2、PDS、线粒体等基因的常规检测方法和场所,能够提供所有与聋病有关的已知基因的序列分析,可以开展未知耳聋基因的定位和克隆工作,帮助在全国建立聋病的基因诊断网络,以推动我国聋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作者:戴朴;韩东一;杨伟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耳廓透明细胞汗腺瘤1例

    患者胡××,男性,45岁,4年前发现右耳廓有芝麻大点状物逐渐生长,近1年生长加快,喝酒后明显.检查:一般情况好,心肺(-),肝脾未扪及,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肿物位于右耳廓边缘中上部,直径大约0.5cm,颜色为皮色,无皮损,疣样隆起,表面光滑,边界清.局部浸润麻醉下在肿物边缘2~3mm处完整切除.病理检查(病理号410097)示:肿瘤位于真皮浅层小范围内,界限清楚,有包膜,向皮下组织扩展,胞核染色质呈细网状,在纤维及玻璃样变的间质内,所见主要为腺样的排列,有两种细胞成分,一种为柱状细胞高低不一,一种为肌上皮细胞.术后随访6个月,皮肤瘢痕性愈合,无复发.

    作者:刘清明;冯勃;王山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豚鼠耳蜗盖膜的扫描电镜观察

    目的为了更好地理解耳蜗盖膜在听觉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豚鼠耳蜗盖膜的超微结构.结果在盖膜上表面观察到许多纤维网,相应与内毛细胞静纤毛顶部接触的部位有一条带状结构,在耳蜗的基底圈盖膜的下面观察到外毛细胞静纤毛的压迹,外毛细胞静纤毛的W型印在盖膜下面也形成W型的压迹.结论根据扫描电镜观察的结果讨论了盖膜与内、外毛细胞之间的接触在听力形成的作用.

    作者:孙建和;杨伟炎;方耀云;朱光明;侯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不同原因内耳损伤下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的改变

    目的研究不同原因内耳损伤下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s,DPOAE)改变的特点.方法对耳科正常人、噪声暴露工人和应用顺铂化疗的妇科肿瘤患者进行DPOAE(0.5~16 kHz)、常频纯音测听(0.5~8 kHz)及扩展高频测听(9~16 kHz)检查.对DPOAE幅值与纯音听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噪声性和顺铂耳毒性损伤下,常频DPOAE表现为3~6 kHz幅值降低,早于对应常频纯音听阈变化.扩展高频DPOAE幅值均有下降,但频率区域不同,噪声组只在11.2 kHz处下降明显,其他频率变化不大,尤其是12.5 kHz、14 kHz、16 kHz三个频率几无变化;药物组除16 kHz外各频率均幅值下降.结论常频DPOAE比常频纯音测听和扩展高频DPOAE敏感,因此,在噪声、顺铂等引起的耳蜗性听力损害的早期监测中,优于常频纯音测听和扩展高频DPOAE.

    作者:韩军;倪道凤;李奉蓉;赵翠霞;张志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Prev-DAF试剂盒分析线粒体基因1555A-G突变

    目的建立应用标准试剂盒方法检测线粒体基因1555A-G(mtDNA1555A-G)突变的程序,进行母系遗传耳聋家系的基因型分析.方法采用Prev-DAF试剂盒分析14个母系遗传耳聋家系,共检测耳聋患者34个,正常个体11个,并以Alw26酶切和测序方法验证试剂盒检测的准确性.结果Prey-DAF试剂盒检测结果证实13个家系中33个耳聋患者携带有mtDNA1555A-G突变,另1个耳聋家系中的一名耳聋患者不携带此突变,11个正常个体中无此突变,试剂盒检测方法与Alw26I酶切法和测序结果完全吻合.结论在中国,mtDNA1555A-G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的家系多,分布广,Prev-DAF试剂盒在分析线粒体基因1555A-G突变方面具有简单、低耗、结果直观的特点,适合在中国用于进行此突变的大规模筛查或预防性检查.

    作者:戴朴;杨伟炎;韩东一;曹菊阳;李为民;王国鹏;孙悍军;袁慧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原理与应用

    前庭诱发电位的引出较脑干、视觉和体感诱发电位困难.争论主要集中在:(1)在旋转刺激中,眼震反应是加速与减速的均值;(2)记录到的反应是双侧反应,无法识别受累侧别;(3)反应是否来源于前庭还有争议;(4)方法复杂、引起受试者明显不适.所有这些都表明前庭诱发电位尚不能应用于临床,而实际上目前也只是处于动物实验的水平.尽管神经源性的前庭诱发电位还有争议,但晚近出现的声诱发肌源性电位强烈提示来源于前庭.这种电位被命名为短声诱发的前庭丘脑反应或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s)用以与神经源性的前庭诱发电位相区别.

    作者:吴子明;张素珍;杨伟炎;韩东一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Jaffe于1953年首次提出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gi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GCRG)的诊断,认为GCRG是一种少见的非肿瘤性病变,是对骨内出血的修复反应,但其具有局部侵袭性.GCRG好发于下颌骨、上颌骨,很少涉及颞骨.该病的诊断困难,常误诊为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ur,GCT).现详细介绍l例颞骨GCRG的诊治经过,并对其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

    作者:刘军;黄德亮;韩东一;杨伟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附10例报告)

    目的分析大前庭水管综合征(1arge vestibular aquduct syndrome,LVAS)临床特征.方法分析10例(20耳)临床资料,主要分析其诱因、临床表现、听力学检查、CT及MRI资料.结果10例均双侧发病.病前有感冒史1例、头部外伤史1例;重度感音神经性聋9例,有眩晕发作2例;突发性加重聋4例、经治疗后听力恢复到发病前状况2例;1例患者(发病时有眩晕发作,平衡功能检查在治疗后第11天进行)行平衡功能检查,结果为重心动摇图睁眼、闭眼呈中间型,双侧视动反应正常,双侧冰水试验无反应;所有患者DPOAE均未引出;所有患者HRCT显示大前庭水管3.0-6.5mm(4.3±1.1mm);行颞骨MRI检查1例,T2相前庭水管及内淋巴囊扩大.结论目前LVAS诊断依赖颞骨CT或MRI,保守治疗疗效不明确,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是关键.

    作者:江满杰;王秋萍;崔华;刘应万;王尔贵;罗伟;白亮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Tullio现象与Ramsay Hunt综合征的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

    目的应用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s),观察Tullio现象与Ramsay Hunt综合征的电位特点,为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Tullio现象与Ramsay Hunt综合征各1例,通过已经建立的VEMPs检查方法观察两者的电位引出情况.结果正常人VEMP刺激声在阈上85dB nHL可引出VEMPs.本文Tullio现象患者在刺激强度降至39dB nHL时仍可引出.而健侧在69dB nHL时就已不能引出.Ramsay Hunt综合征在阈上105dBHL右侧不能引出VEMP;而左侧可以引出.结论VEMPs可用来了解前庭下神经的功能状态.由于VEMPs的检查特点,可用于动态观察前庭神经病变后的恢复情况.

    作者:吴子明;张素珍;周娜;戴朴;赵建东;杨伟炎;韩东一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乙状窦后进路桥小脑角区手术并发症分析

    目的总结乙状窦后进路桥小脑角区手术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理,为临床医生提供相关观察指征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6月至2001年12月间进行的639例乙状窦后进路桥小脑角区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639例患者中,出现的一般并发症有:眩晕、耳鸣、术侧唇部带状疱疹、暂时性面神经麻痹、皮下明胶海绵液化、伤口感染、眼睑下垂、脑脊液耳鼻漏等;严重并发症有:脑膜炎症2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迟发性小脑血肿2例,化学性脑膜炎3例,应激性胃溃疡1例,脑血管意外致死亡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率5.01%(32/639),经积极治疗,除死亡1例,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乙状窦后进路是切口小,难度大的手术,熟练的手术技巧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及时发现和治疗是减少并发症死亡率的保证,了解并发症的类型和发病机理对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张爱珍;李孝安;汪运坤;韩福军;涂文立;丛美炎;张宁;曾彩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鼓膜照相:从第一张绘画到棒镜内镜照相术

    鼓膜和中耳结构位置深在,这是早期耳科医生不能清楚地观察鼓膜解剖、病理和临床改变的原因,也影响了永久性记录,不利于教学.鼓膜病理改变复制质量与窥查鼓膜时所应用的器械的发明和改良相平行.耳科医生过去是,现在也是装备好、可以绘制鼓膜画像或照相的人,因为只有富有经验的眼睛才能寻找、发现和聚焦业已存在的鼓膜病理改变.

    作者:王洪田;韩冰;王荣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计算机辅助内听道三维重建

    目的了解人类内听道的微细解剖,以及毗邻关系.方法用计算机辅助颞骨组织切片三维重建技术,重建了5例人类颢骨岩部内结构的三维图像.结果重建图象清晰地显示了内听道内、外各结构的三维空间的解剖关系.测量其三维参数,内听道平均的长度为6.47±0.83~12.01±.79mm;面神经迷路段到耳蜗基底转的之间的距离是0.09~0.26mm;膝状神经节到上半规管壶腹的距离、面神经迷路段到上半规管壶腹、上半规管壶腹到Bill's bar的短距离分别为2.25±0.28mm、1.21±0.09mm和1.96±0.42mm.结论这些常规解剖方法难以获得的图象和数据非常有助于颅中窝进路手术的训练和设计.

    作者:石丽亚;戴朴;韩东一;杨伟炎;姜泗长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自制NECM修复兔耳廓软骨缺损的试验研究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价自制同种异体天然细胞外基质(Nature Extracellular Matrix,NECM)在修复兔耳廓软骨缺损中的价值,从而在体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我们采用的去污剂-酶四步法制作的NECM在组织工程学中的可行性.方法选用10只新西兰大白兔,于其双耳廓制造1.0×.0cm大小的软骨缺损后,分别作以下研究:①灰兔NECM修复兔耳廓缺损.②灰兔NECM复合软骨膜修复兔耳廓缺损;③不植任何材料的空白对照.术后4、6、12、24周取材并行组织学检查.结果NECM植入后4、6周有轻重不一的炎症反应,第12周炎症反应消失,NECM周边无包裹现象.第12周时NECM复合软骨膜组有软骨膜细胞长入NECM,此时的软骨膜细胞多处于增殖期,24周时软骨膜细胞继续增殖分化细胞逐渐长入NECM深部,且部分软骨膜细胞发育成熟.单纯NECM修复组,第6周出现纤维结缔组织长入NECM,12、24周纤维结缔组织逐渐长入NECM深部,并逐渐取代NECM.结论①NECM可诱导软骨膜细胞增殖分化生长,修复软骨缺损:②NECM具有较好的组织亲和性和相容性;③软骨膜细胞可以作为NECM再生软骨的种子细胞的来源;④软骨膜可以阻止纤维结缔组织侵入修复区NECM.

    作者:王彦君;孔维佳;毕胜斌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颞骨巨细胞瘤(附5例报告)

    目的观察颞骨巨细胞病的临床病程,诊断和治疗.方法从我们科收集了5例颞骨巨细胞瘤且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5例颞骨巨细胞瘤,其中女性1例,男性4例,年龄在28到73岁.1例患者病理分型为Ⅰ-Ⅱ级,4例为Ⅱ级.所有5例患者均进行了根治性切除和术后放疗,随访3到12年无复发.结论颞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基于典型的病理特征,影像和临床表现.根治性切除是适当的治疗方法,再加术后放射治疗多能获得长期治愈.

    作者:周其友;黄德亮;韩东一;冯勃;杨伟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听神经瘤切除与面神经功能的保存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切除手术的面神经功能的保存.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8年2月至2003年6月,在术中面神经监测下完成的听神经瘤切除手术48例,对三种手术进路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术前接受纯音测听、声阻抗测试、听觉脑干反应(ABR)、复合动作电位(CAP)及眼震电图(ENG)检查,并进行桥小脑角CT及MRI检查.术中皆进行面神经监测,面神经功能判断标准采用House-Brackmann(简称H-B)分级法.手术采用经迷路进路、乙状窦后进路和颅中窝进路三种.结果根据MRI结果,肿瘤限于内听道内者3耳,内听道外瘤体直径在1~2cm者8耳,2~3cm者12耳,大于3~5cm者25耳.48例中肿瘤完全切除者46例(96%),解剖学上保存面神经者47例(98%),术后7天内面神经功能达到H-B Ⅰ~Ⅱ级者达83%(40/48),其中乙状窦后进路组为84%(21/25),迷路进路组为83%(15/18),经颅中窝进路组为80%(4/5),各手术进路组之间基本相近.经乙状窦后进路组中有3例采用耳窥镜辅助下切除内听道内残存肿瘤,且完整保留面神经功能.结论听神经瘤切除术中应用面神经监测仪监测有助于提高面神经功能的保存率.耳窥镜辅助下克服了传统乙状窦后进路术式的难以完全暴露内听道内肿瘤的弊端.

    作者:韩东一;杨仕明;武文明;杨伟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应用乳突皮质骨及自体砧骨行鼓室成型术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乳突皮质骨及自体砧骨在鼓室成型术的远期效果.方法随访66耳陈旧性中耳炎及外伤性传导聋鼓室成型术3年以上.结果纯音测听术后语言频率听力提高30dB有9耳,提高25dB有12耳,提高20dB有26耳,提高15dB有14耳,提高10dB有3耳,提高5dB有1耳,未提高有1耳.结论乳突皮质骨及自体砧骨是很好的鼓室成型材料,自体血凝块加明胶海绵小碎块是良好的重建听骨链的支撑材料.

    作者:张宝林;李秀琴;王廷础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助听器耳模的堵耳效应及解决方案

    目的分析佩带助听器耳模造成的堵耳效应的特点,并寻求适宜的解决方案.方法应用真耳探管传声器测量系统,用两种给声方式(受试者自主发出低频元音、或以骨振器振动颅骨给声),测试了用海绵耳塞、助听器耳模堵耳后的堵耳效应增益曲线.实验分三个部分:1.以海绵耳塞堵耳,骨振器给声强度逐渐增强,了解堵耳效应值是否随骨导信号强度而变化;2.以海绵耳塞和助听器耳模堵耳,骨振器给声强度为35dBHL,了解堵耳效应的频率特征.3.由受试者自主发出低频元音,在耳模上施加不同尺寸的通气孔,评价其解决堵耳效应的实际效果.结果1.探管麦克风在外耳道中记录的堵耳响应REOR随骨导强度增强呈1:1线性增长;2.堵耳效应主要表现在1000Hz以下的低频,250Hz、500Hz、1000Hz的堵耳效应依次为24.1±1.6dB,19.3±0.8dB,9.7±0.5dB(n=10),性别间差异不显著;3.配戴助听器耳模后的堵耳效应在400Hz以下的低频为显著.普通的2mm平行通气孔可使该频带的堵耳效应平均下降15dB以上,短的2mm通气孔则可使堵耳效应降低约20dB.结论堵耳效应不因骨导信号的强度变化而改变,主要集中在1000Hz以下的低频;配戴助听器耳模后,堵耳效应在400Hz以下为显著,加开通气孔可显著解决堵耳效应问题.

    作者:郗昕;薛伟;张微;洪梦迪;冀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一氧化氮与内耳疾病

    本文就一氧化氮在内耳疾病的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做了综述,阐述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作者:陈正侬;黎万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华耳科学杂志

中华耳科学杂志

主管: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