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弟;区永康;郑亿庆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评估三种检测耳蜗毛细胞死亡模式方法的优缺点.方法以噪声暴露诱导灰鼠耳蜗毛细胞死亡,采用DNA荧光染料碘化丙锭(Propidium iodide,PI)染色法,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Caspase-3染色法标记毛细胞死亡模式,对比三种检测方法.结果PI染色法可将正常、凋亡、坏死和缺失的毛细胞区分开来,TUNEL法能初步鉴别毛细胞死亡模式,Caspase-3标记可定性凋亡和坏死的毛细胞.结论PI染色法快速、简便、可靠、经济,可用于定量检测凋亡和坏死的毛细胞.
作者:杨卫平;胡博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评估使用玩具式自家鼓气吹鸣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24名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采用改良Valsalva法行咽鼓管吹张,每日3次以上,持续2周后复查,行耳科检查及听力学评估,包括耳镜检查、声导抗及纯音测听,无效者继续3月;另23名同样患儿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患儿68%骨气导差减至小于15 dB,对照组为26%,治疗组患儿有62%其声导抗鼓室峰压值恢复正常(大于-100dapa),对照组有29%,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玩具式自家吹鸣器进行改良Valsalva吹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是有效的,儿童使用时有浓厚兴趣,可作为一种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辅助器械.
作者:杨柳;郭玉德;廖大红;段传新;邹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法国人Prosper Meniere于1861年因首先报告内耳疾病引起眩晕、耳鸣、耳聋而声名远扬.具有眩晕、耳鸣、耳聋等症状的这类疾病被冠以Meniere的名字.自从Meniere这一名字传入中国之后,一直被翻译为美尼尔,以Meniere的名字命名的疾病被称为美尼尔氏病或美尼尔氏综合症.1989年,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认为,法国人名Meniere翻译为梅尼埃更为贴切,因此,目前统一译为梅尼埃病.
作者:王洪田;陈维礼;王荣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符合语前聋儿心理特点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心理物理测试手段.方法采用行为观察法和游戏测听法,对86名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语前聋儿进行术后心理物理测试.结果84例(96.51%)测试出听性反应,其间1例第13、14号电极引起非听性反应,2例(2.33%)电极植入失败.41例(47.67%)一月内、39例(45.34%)三月内、4例(4.65%)六个月建立起听性条件反应.各患儿的T、C值均不相同,无正常值范围,在测试的三个月内有T值渐减小、C值渐增大的趋势,声场啭音测试显示患儿听阈都在长时间平均会话声谱(言语香蕉图)上限,对言语的强声和音响器具的强声无不适感觉.结论采用符合语前聋小儿心理特点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心理物理测试方法,患儿很快建立听性条件反应,声场评估显示参数设置适宜.
作者:韩睿;陈益青;张亚康;苗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我院自2002年月7月-2004年5月收治外耳道嵌顿性异物27例,均为儿童患者.入院前在院外都不同程度的反复钳取失败,入院时患儿外耳道周壁充血、肿胀,可见血凝块或血脓与异物混合.我们给于全身及局部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后,在氯胺酮全麻下顺利取出,报告如下.
作者:王爱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分泌性中耳炎(SOM)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腔炎性渗出液的产生和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形成SOM的重要因素,细菌、病毒、衣原体和支原体被认为是形成SOM的主要生物因素.针对中耳黏膜感染及变态反应炎症进行治疗的同时改善咽鼓管功能是治疗SOM的关键.由2000年始,我们采用鼓膜穿刺加压灌注疗法(简称中耳PPP疗法),对76例(91耳)SOM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有效率达90.11%.
作者:朱旭;韩红威;刘万雳;蔡秋颖;胡延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应用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治疗鼓膜穿孔的疗效.方法应用单手操作行前内植后夹层法鼓膜成形术,治疗30耳鼓膜穿孔.结果有28耳愈合良好听力提高较为满意,穿孔愈合率为93.3%,与在显微镜下手术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耳内镜手术治疗鼓膜穿孔方便、灵活、视野好,为一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孟广明;夏青生;刘文君;孙卫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中耳手术已有数百年的历史,50年代初期,德国的Wullstein提出鼓室成形术的概念以及分型,对中耳手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此后,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分型和术式,有时很容易产生混淆.为了便于临床工作者的应用,下面对分型以及中耳手术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概述.
作者:余力生;韩朝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的prestin基因敲除小鼠听力特征,比较其听力损害和外毛细胞(OHC)丧失的相关性,初步探讨OHC丧失的机制.方法利用听性脑干反应(ABR)、抗小鼠耳蜗毛细胞特异性的肌浆球蛋白7a(Mysojn 7a)抗体免疫染色和耳蜗连续切片观察出生后(postnatal,P)14天(P14)~P56的prestin基因敲除纯合子(prestin-/-)、杂合子(prestin+/-)和野生型(prestin+/+)小鼠听阈、耳蜗毛细胞和Corti器的改变.结果P14的prestin-/-小鼠听阈较prestin+/+升高25 dB SPL,至P21和P28,听阈分别提高49 dB和52 dB,P35后听阈改变不明显.在P21的prestin-/-小鼠,32 kHz听阈提高46 dB;prestin+/-也显示约3.5 dB的听阈升高(p<0.0001).Prestin-/-小鼠在P28以前无明显的OHC丧失,但是,OHC的长度较prestin+/+明显缩短,P28以后,OHC丧失进行性加重.内毛细胞(IHC)丧失明显延迟和轻于OHC.结论Prestin-/-小鼠在毛细胞丧失之前呈现明显的听力损害,OHC的丧失可能与其本身的结构改变和成熟过程中的代谢异常有关.
作者:郭运凯;谢鼎华;杨新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胆脂瘤型中耳炎是慢性中耳炎的一种常见类型,它常破坏听骨链、面神经管及中耳腔周围颅骨,引起严重听力下降和颅内外并发症.虽经数代耳科学家努力,对其发病机理仍不清楚,对其病理行为和临床演变模式缺乏深入研究,因而对其临床认知水平低,特别是对其预防无从着手.为提高对胆脂瘤型中耳炎的临床认知能力、诊治和预防水平,本文着重对胆脂瘤型中耳炎的病理行为和临床演变模式进行探讨.
作者:张全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胆脂瘤型中耳炎是耳科常见病,同时也是治疗上存在问题较多的疾病之一,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既能彻底清除病灶,同时又能大限度地保留或改善中耳及外耳道的生理结构和听觉功能,是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的方法,本文介绍了该术式的手术方法、适应症的选择和胆脂瘤复发及处理等问题.
作者:韩德旭;冯勃;韩东一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余力生:自从50年代初期,Wullstein等人提出的鼓室成形术分型开始,中耳手术在60-70年代进入黄金时代,有大批各种各样的术式出现.
作者:余力生;谭长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187例开放式乳突手术后耳漏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开放式乳突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了解187例乳突开放式手术的手术情况及术后干耳和复发情况,在术后取出耳纱时予红外线光波热疗仪TDP局部照射,并同时滴入同温头孢唑啉药液连续治疗至干耳.对复发耳漏查明原因,处理原发病,同时局部TDP加头孢唑啉滴入.结果术后半月内干耳49例,一个月内干耳117例,二个月内干耳21例.干耳后又复发耳漏者经过TDP加头孢唑啉治疗又重新获干耳.部分病例须二次手术清除胆脂瘤及中耳霉菌感染.结论TDP加局部应用头孢唑啉是治疗术后耳漏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作者:余智航;陈良付;薛桂英;易显丽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助听器的调节装置助听器的性能应有一定的调节范围,听力学家应针对不同的患者、不同的听力损失曲线、不同的声学环境,做出个性化的设置,使用者不应随意改变.当然还应有一些患者能自行操作的功能(图1).
作者:郗昕;冀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作者:王恩彤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本文就近年来引起耳鼻喉科医生广泛关注的内陷袋及内陷袋胆脂瘤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杨海弟;区永康;郑亿庆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减少分泌性中耳炎的误诊和漏诊.方法对1999年1月-2003年10月资料完整的382耳分泌性中耳炎中曾发生误诊、漏诊的38耳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误诊原因有四方面:1症状不典型;2病史询问不详细;3检查鼓膜不仔细;4综合分析不全面.结论应根据年龄、病史,结合听力图进行综合分析;声导抗测试对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符合率达99%,怀疑本病时应进行常规检查.
作者:冀永进;马敏;赵海亮;靳玲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