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建;朱志忠
近年来随着眼库间协作和供体材料共享机制的完善,角膜的远程投送技术已成为角膜移植和眼库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远程运输是否影响角膜内皮质量的各种研究结果不尽相同,研究大多集中于运输过程中的温度、震动强度、包装系统等影响因素上,研究的的结果及结论为地区间眼库、乃至国际间眼库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持,使角膜远程投送技术更趋于成熟,对角膜供体材料共享机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袁晔;蒋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散光人工晶状体(Toric IOL)是将散光矫正与人工晶状体的球镜度数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利用这种人工晶状体矫正角膜散光是一种合理的、可预测性强、术后效果更加稳定的屈光矫正方式.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多的ToricIOL主要有AA4203TF、AA4203TL,MicroSil6116TU,Acrysof SN60TT,Acri.Smart 646TLC等四种.其主要问题有人工晶状体的术后旋转导致矫正能力下降甚至产生新的散光等.本文就Toric IOL在白内障摘除手术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赵江月;张劲松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是近年兴起的新的角膜移植术式,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角膜内皮功能失调.它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近年来,手术要求更高、对眼表结构改变更小的后弹力层内皮移植术已经应用于临床.大样本的术后效果观察结果表明,它具有术后散光度数小、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以及排斥反应较少等优势.术后常发生的并发症是植片脱离受体植床,而通过适当处理可明显减少其发生率.本文对该手术近年来的实验和临床进展、临床效果观察、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等作一综述.
作者:杨子建;朱志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黏蛋白是眼表泪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角膜结膜上皮细胞和结膜杯状细胞分泌,具有稳定泪膜、润滑眼表、防止微生物入侵等作用.本文主要综述眼表黏蛋白的来源与分类,黏蛋白的功能,影响黏蛋白分泌的因素以及黏蛋白与眼表疾病的关系.
作者:苏莉;崔红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毒性眼前节综合征是发生于白内障手术后早期、强烈的无菌性炎症反应,患者通常疼痛轻微或无疼痛,伴有弥漫性角膜水肿、前房纤维素性渗出、前房积脓等,而玻璃体不受影响.其致病原因有多种,包括平衡盐溶液内毒素、眼药防腐剂、眼内注射抗生素及麻醉剂、消毒灭菌不当、高压蒸气杂质、人工晶状体材料及质量、眼膏进入眼内等.此综合征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轻症患者多可恢复,而严重病例可造成持续性损伤,需进行角膜移植、抗青光眼手术等相应治疗.
作者:张士胜;廖华萍;王康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视网膜电图明视负波反应(PhNR)是在明适应条件下,用亮光刺激时,紧接着b波缓慢出现的一个负相波.在蓝光背景下用红光刺激,则可引出振幅更大的PhNR.它是一种新的视觉电生理检查指标,可以特异性地反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的生物电活动.本文就PhNR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青光眼、视网膜、视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鲁曦婷;管怀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眼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近年来飞速发展.傅立叶域OCT技术的出现对成像速度、分辨率带来了革命性影响,它相对于时域OCT具有明显的速度和灵敏度优势,将来有可能取代传统的时域OCT检查.随着傅立叶域OCT的成熟,三维OCT技术应运而生.丰富而准确地采集数据将推动和发展OCT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并可准确全面地进行定量分析.本文介绍了三维OCT的技术要点,结合一些临床应用展示了三维OCT的技术优势,并对OCT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作者:梁兵;窦键昇;徐保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散光的矫治一直是屈光手术的焦点,有晶状体眼前房型环曲面人工晶状体(Artisan toric phakic intraocular lens,TPIOL)矫正散光,以其矫治范围大、安全、有效,逐渐受到临床关注.本文就Artisan TPIOL的物理特征、手术患者的筛选、术前准备、手术方法,以及对其术后安全性、有效性、准确性、稳定性、小损害等评价作一综述.
作者:涂云海;俞阿勇;高潮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青光眼动物模型的建立为研究该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等机制提供了良好平台.小鼠用于青光眼的研究具有多方面优势.近对小鼠眼内结构,眼压测量法,小鼠遗传性青光眼和实验性青光眼的研究促进了这一模型的开发.本文就这四个方面综述小鼠青光眼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秀娟;吴玲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瞳孔直径的测量已经成为角膜屈光手术前评估的一个必要步骤,瞳孔直径大小直接关系到光学切削区的范围,与术后眼的像差等视觉质量密切相关.植入不同类型的人工晶状体对瞳孔直径大小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本文就瞳孔直径测量在屈光手术中的应用及发展情况加以综述.
作者:李海武;郭海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青光眼以进行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为主要病理特征.干细胞的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使得人工获得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进行替代治疗成为可能.新近发现的自体睫状上皮干细胞可能成为良好的供体来源,已被证实能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方向分化,但人工获得的神经元样细胞的功能建立以及神经元轴突的人工导向生长仍有待突破.本文就目前利用干细胞再生视神经,从而治疗青光眼视神经病变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渊筌;赵家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叶黄素和玉米黄素是视网膜黄斑色素的主要成分.研究发现人类黄斑色素的水平较低是罹患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ARM)的危险因素.摄入一定剂量叶黄素和玉米黄素,可以增加视网膜黄斑色素密度,降低ARM的发病率,并且对视网膜功能也有保护作用.
作者:魏璐;黄文礼;樊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质量的标准是不但要达到预期的矫正视力,还要获得良好的视觉质量,因此对LASIK后视觉矫正效果的评估应包括主观、客观两方面内容.本文从视力、对比敏感度、双眼视功能、眼波前像差、角膜非球面特性、优势眼的改变及视觉质量调查表等七个方面阐述LASIK手术对视觉质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对LASIK手术的指导性意义.
作者:王静;严宗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前一些屈光不正患者接受了角膜屈光手术,随着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研究开始关注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形态的变化,尤其是术后出现的角膜后表面前凸.它不仅会导致角膜屈光度的测量产生误差而引起人工晶状体度数估计错误,严重者可出现继发性圆锥角膜.
作者:张恩魁;王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高度近视在人群中患病率较高,有家族性和明显的遗传倾向,是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高度近视有显著的遗传异质性,存在多种遗传模式和多个候选致病基因.通过全基因组扫描,连锁分析和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在人群中已发现多个候选基因,为揭示高度近视的遗传学病因提供了条件.
作者:蒋文君;杨亚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视黑质是一种新近发现的、主要分布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光感受器视蛋白,这一发现打破了一直以来持有的光感受器视蛋白仅分布于视杆和视锥细胞的观点.与经典的感光视蛋白功能不同,视黑质的主要功能是参与引发昼夜节律变化、瞳孔对光反应、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等非视觉成像光反应.本文就视黑质的形态和功能特点等作一综述.
作者:武静;周晓东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