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玻璃体腔内药物缓释系统防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贺永宁;庞秀琴

关键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血-眼屏障, 药物缓释系统
摘要: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裂孔性和外伤性视网膜脱离及视网膜手术复位后的严重并发症,也是造成手术失败和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各种抗增生药物是辅助玻璃体手术治疗PVR的有效途径,缓释系统的应用不但使药物在玻璃体腔内能以有效浓度缓慢持续发挥效应,而且实现了多种抗增生药物的联合应用,针对性地作用于PVR不同病理过程,大大提高了药物疗效,同时,也减少了抗增生药对眼内组织的毒副作用.
国际眼科纵览杂志相关文献
  • 屈光参差的研究进展

    屈光参差是指两眼的屈光度不同,屈光参差的发病率呈现随年龄逐渐上升的趋势.近年发现造成双眼屈光度不等的主要原因是双眼眼轴长度发育不平衡,与角膜屈光力无关;主导眼的近视程度较严重,眼轴较长;屈光参差会引起对比敏感度和视觉诱发电位以及视乳头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视盘面积的改变.屈光参差的正确矫正应予重视,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仍是屈光参差的常规矫正方法,对成人屈光参差及儿童、青少年难治性和眼镜不能耐受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可试行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但儿童、青少年的手术时机和治疗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王海英;赵堪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动物模型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可见于多种眼底疾病,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已成为世界范围老年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而CNV是引起AMD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CNV的发病机制不清楚,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可为研究CNV病理改变、临床防治及CNV相关疾病奠定基础.

    作者:杨秀梅;王雨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Macugen的临床应用

    Macugen是目前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唯一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适体.临床试验显示,该药玻璃体内注射后具有一定疗效,副作用较少.它与光动力疗法疗效基本相当,价格略低.但Macugen的价格也相当昂贵,临床应用尚不普遍,其安全性、有效性及功效与价格比等尚需要进一步检验.

    作者:沈丽君;惠延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虹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

    虹膜新生血管(NVI)继发于眼部疾患或全身性疾病,如不及时防治,常导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严重威胁患者的视力.合适的NVI动物模型将极大促进NVI相关疾病的研究工作,利于NVI发病机制的终阐明及早期防治.本文就实验性NVI动物模型的种类、制作方法及其NVI特征等作一综述.

    作者:刘敬花;卢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上皮下雾状混浊的发生机制

    准分子激光屈光矫正手术已经广泛开展,而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作为其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却一直困扰着眼科医师.研究表明,haze的发生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包括手术方式、术后的创伤愈合过程以及个体差异等,其中角膜上皮基底膜在haze形成中的作用为近几年研究的热点.

    作者:竺向佳;戴锦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抵抗素与甲状腺相关眼病

    抵抗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属于C末端富含半胱氨酸的蛋白质家族,又称为炎症带发现分子3(FIZZ3),其与胰岛素抵抗、前脂肪细胞增生、分化及炎症等关系密切.甲状腺相关眼病是一种眼眶的非特异性炎症,眼眶脂肪体积增多是导致眼球突出的原因之一.深入研究抵抗素与前脂肪细胞增生分化及炎症的关系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甲状腺相关眼病的发病机制,为寻求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刘红霞;吴中耀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前列腺素类药物的视神经保护作用

    前列腺素除了作为炎症介质外,还可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主要机制包括:上调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热休克蛋白和阻断核转录因子κB的激活;促进神经生长因子的合成;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增加细胞内的能量供应,降低细胞内自由基的形成;促进轴突生长和阻止神经元死亡;抑制谷氨酸盐的细胞毒性作用,通过减少钙内流而减少神经元损伤;抑制乳酸脱氢酶的释放等.阿斯匹林也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这与前列腺素并不矛盾,它们在神经保护的机制上还有某些相似的特点.

    作者:张永鹏;马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内皮抑素与眼内新生血管

    内皮抑素是迄今发现的强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它能抑制内皮细胞增生和迁移,诱导其凋亡,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它已成为治疗眼内新生血管疾病的有潜力的一种新药.本文就内皮抑素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眼内新生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黄焱;徐国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儿童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氧调节和非氧调节生长因子均参与ROP的发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重要的氧调节因子,其在新生血管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已逐渐被认识,而非氧调节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可能与早产儿脱离子宫内环境有关.本文主要讨论IGF-1和VEGF在ROPⅠ、Ⅱ期病变中的作用,以期能在早期评价个体的ROP发生倾向,及早进行干预,降低ROP发生率.

    作者:闫丽;赵堪兴;韩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玻璃体腔内药物缓释系统防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裂孔性和外伤性视网膜脱离及视网膜手术复位后的严重并发症,也是造成手术失败和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各种抗增生药物是辅助玻璃体手术治疗PVR的有效途径,缓释系统的应用不但使药物在玻璃体腔内能以有效浓度缓慢持续发挥效应,而且实现了多种抗增生药物的联合应用,针对性地作用于PVR不同病理过程,大大提高了药物疗效,同时,也减少了抗增生药对眼内组织的毒副作用.

    作者:贺永宁;庞秀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常染色体显性视神经萎缩的研究进展

    常染色体显性视神经萎缩(ADOA),即Kjer型,是常见的遗传性视神经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中度到重度不等的视力下降、双眼颞侧视神经萎缩、中心暗点或旁中心暗点以及色觉障碍.组织病理学显示该病变主要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变性.迄今为止,致病基因OPA1(3q28-29)已明确,大约90%的ADOA与该基因的突变有关.此外,18q12.2-12.3(OPA4)、22q12.1-q13.1(OPA5)以及19q13.2-q13.3(OPA3)与ADOA的发病也有关,但其中的致病基因尚未明确.

    作者:张艳玲;刘祖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LASIK术后继发性圆锥角膜研究进展

    继发性圆锥角膜是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佳矫正视力下降、散光增加、屈光回退、暗视力问题、角膜地形图异常、角膜前凸、进行性的角膜变薄等,本文就其病因、诊断、预防和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顾丽琼;廉井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遗传性视神经变性疾病与线粒体功能障碍

    本文介绍了遗传性视神经变性疾病的遗传学特性、临床特征及与之有关的mtDNA突变的研究进展,对几种遗传性视神经变性疾病与线粒体功能障碍关系予以综述.

    作者:施维;钟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在黄斑疾病检查中的应用

    近年来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逐渐应用于对黄斑疾病的评价和随诊,特别是可为黄斑水肿提供量化指标.本文就其对黄斑水肿可重复性检查、敏感性及特异性,黄斑裂孔的形态改变特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早期诊断等的应用价值及与其他黄斑疾病检查仪器的比较进行综述.

    作者:周丹;魏文斌;田蓓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新生血管的防治靶点及在角膜疾病中的研究现状

    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中有三个主要的作用靶点(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细胞外基质)可以调节其生长.每个靶点均有众多的因子参与调节.本文主要以此三个靶点为主线,对新生血管的形成机制及在角膜疾病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王婷;史伟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国际眼科纵览杂志

国际眼科纵览杂志

主管: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