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利华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儿童眶壁爆裂性骨折的特点,寻求有效的治疗措施.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12岁以下儿童眶壁爆裂性骨折患者59例(59眼).方法观察患儿眼位、眼球内陷程度、眼球运动、复视情况,通过眼眶CT观察骨折位置、大小、肌肉嵌顿情况等.59眼中牵拉治疗5眼,行眶壁骨折整复术治疗54眼.主要指标骨折位置,眼位,眼球内陷程度,眼球运动,复视情况.结果59例患者治疗前均有复视,眼球运动受限,1例眼球轻微内陷.59例眼眶CT均显示眶壁骨折,其中眶底骨折57例,眶内壁骨折2例,眶底与眶内壁均骨折1例.牵拉治疗1~3次5例患者复视消失.整复手术治疗者于术后8个月内复视消失,伤后1周内手术者,术后1个月内复视消失.结论儿童眶壁骨折多发生于眶底,眼球内陷少且轻微.重度眼球运动障碍,有直肌嵌塞者,应及早手术;手术越早(<1周),复视消失越迅速.牵拉治疗对儿童某些轻型骨折有效.
作者:宋维贤;孙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眼球的存在和生长,对眼眶和眼外肌的发育至关重要,但是对失去眼球的患儿并非越早植入眼台越好.基于对颅颌面生长发育的认识和失去眼球对眼眶发育影响方面新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要慎重选择小儿眼窝填充手术时机,说明及时装配假眼的重要性,并强调对患儿眼部软组织、结膜囊情况以及心理给予综合治疗和生活指导.
作者:闵燕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眼眶位于颌面中上部,与颅内、副鼻窦交界,四周均为复杂结构,前方为眼球.这一特殊的解剖位置,决定了眼眶病手术的难度,而且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一些眶颅、眶副鼻窦沟通性病症及复杂的颌面部外伤往往需要多科室联合手术.而对于患者来说,希望手术后在外观上能给予很好的保护,甚至对美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医生来说,要想将该部位的骨组织保存完整,开眶的电锯及其相关的手术器械是很重要的.
作者:嘉联公司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眼眶骨折导致的眼眶畸形和眼球移位的矫正是眼科医生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近年来,在眼眶骨折的分类、眼眶容积测量、眼眶修复材料的应用和眼眶骨折修复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面取得进展,提高了眼眶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但在鼻眶筛骨折的治疗、眼球运动障碍的矫正、眶内植入新材料的研制和计算机手术导航等方面仍有许多难题亟待攻克.
作者:范先群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STRATUS OCT,OCT3)不同扫描程序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测量的影响.设计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正常人38例72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19例34眼.方法所有被检查者分别用OCT3常规扫描程序(RNFL Thickness 3.4)和个性化扫描程序(RNFL Thickness 2.27×disc)进行检查,比较两种程序测量RNFL厚度的结果.对两种扫描方式各象限RNFL厚度及其全周平均值进行对比;分别计算两种扫描程序测量RNFL厚度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以了解其诊断青光眼的准确性;并分别对两种扫描程序测量RNFL厚度值与Humphery视野的平均偏差(MD)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主要指标视网膜各象限及全周平均RNFL厚度;Humphery视野平均偏差.结果正常人常规扫描的颞侧、上方、鼻侧、下方、平均的RNFL厚度分别为(75.36±13.22)μm、(122.11±16.78)μm、(70.76±13.25)μm、(125.06±14.43)μm、(98.40±9.62)μm,而个性化扫描相应的RNFL厚度分别是(77.04±12.44)μm、(121.99±13.86)μm、(70.76±13.50)μm、(124.26±16.05)μm、(99.42±9.08)μm,两种方式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值为0.053~1.000).POAG患者常规扫描的颞侧、上方、鼻侧、下方、平均的RNFL厚度分别为(65.12±13.10)μm、(92.59±21.93)μm、(59.97±12.36)μm、(73.59±22.48)μ m、(72.79±9.51)μm,而个性化扫描相应的RNFL厚度分别是(63.64±13.16)μm、(90.52±19.44)μm、(59.91±13.52)μm、(73.86±23.34)μm、(73.32±9.54)μm,两种扫描程序比较,除颞侧有显著性差异(P=0.031)外,其余各方位及全周平均值差异无显著性(P值为0.107~0.954).两种扫描程序测量RNFL厚度的ROC曲线下面积在全周平均及下方大,为0.959~0.973.颞侧、上方、下方及全周平均RNFL厚度与视野MD显著相关(P<0.05).结论应用OCT3测量RNFL厚度,常规扫描和个性化扫描均可准确地测量RNFL厚度,对青光眼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黄晶晶;刘杏;曾阳发;郑小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血浆内皮素(endothedin,ET)是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一种血管活性物质,具有强烈的收缩血管和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在全身循环障碍性疾病中起一定作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者存在眼部视网膜微循环障碍,本文检测了AMD患者血浆ET,与正常人做对照观察.
作者:张蕊;常学军;张静珠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珊瑚羟基磷灰石作为植入人体的材料,在国内外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亲和性,可与人体组织发生化学性键合.但是珊瑚羟基磷灰石的缺点是脆性太大,片状和块状的珊瑚羟基磷灰石不能弯曲成适宜人体生理轮廓的形状,给临床修复使用带来很大困难.
作者:创意公司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眼眶肿瘤种类繁多,治疗复杂.部分肿瘤术后复发率较高,且再次治疗难度很大,预后不良.本文试图分析眼眶肿瘤复发原因,找出解决方法,减少肿瘤复发,提高治疗成功率.
作者:肖利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1病历简介患者女,28岁,于2003年8月20日行隆鼻术,术中注射2%利多卡因1ml+奥美定2ml后患者即诉右眼视物不见、眼痛,同时面色苍白、全身冷汗、恶心呕吐.给予地塞米松和维脑路通等治疗,全身症状缓解,但右眼视力无好转,7小时后转本院.入院检查:右眼视力无光感,左眼视力1.0,右眼瞳孔散大,直径5.5mm,直接、间接光反应消失.眼底:视盘及视网膜苍白水肿,动脉广泛变细呈节段状,无樱桃红,黄斑区至视盘间见一水平白色隆起带,下方视网膜下亦见片状白色隆起(图1).
作者:周凤;古洵清;赵铁英;曾键;马大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1病例简介先证者男,38岁,自幼双眼视力差,近3年来视力下降加重,未曾治疗.体检:牙齿、唇及上下颌骨发育异常,全口可见(2+2)缺失(已安装义齿),市小牙畸形(图1);右耳听力丧失.眼部检查:视力右眼无光感,左眼0.1矫正至0.6,光定位不全;眼压:右50.62mmHg,左37.10mmHg;双眼前房中深,周边1/4CT,瞳孔大,虹膜发育不良,有萎缩孔(图2,3),晶状体欠清,眼底视盘色淡.左视野呈管状.前房角:Schwalbe线突出,周边多发前粘连.角膜内皮镜检查:角膜内皮细胞大小、形态不均,细胞密度:右眼931.6个/mm2,左眼1254.0个/mm2(正常值1600~4000个/mm2);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右眼29.0%,左眼30.9%(正常值<30%);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右眼64%,左眼57%(正常值70%~80%).诊断:Rieger综合征.
作者:秦毅;张舒心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神经眼科学涵盖所有原发性或继发性神经系统损害而临床表现为眼部症状的疾病.该领域近年来研究进展迅速,但很多临床问题尚待解决.本文仅重点概述几个常见的临床疾病研究进展.特发性脱髓鞘性视神经炎与多发性硬化关系密切,预防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化非常关键.目前尚无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有效的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的方法.在更多的DNA点突变被发现与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HON)相关同时,成功的实验性基因治疗为未来临床治疗LHON提供了可能.特发性颅内高压和其视神经损害的治疗强调个体化.早期免疫治疗对于减少重症肌无力从眼肌型向全身型转化的作用目前仍在探讨中.
作者:张晓君;宋维贤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眼科组织病理学作为病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它能够客观准确地揭示并剖析各种眼部病变的发病机制和病变本质,为眼科临床医生给予患者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且客观的依据.眼科医生应充分认识到学习眼科病理学知识的重要性.具备有一定的眼科组织病理学专业知识,将有助于其丰富知识内涵,拓宽专业知识领域,从而可进一步加深对于眼部病变本质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提高临床综合诊治水平.
作者:李彬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以视力损害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设计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 7例以视力损害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梅毒患者.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至2005年我科诊治的7例以视力损害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神经影像及实验室资料.主要指标视力、视野、眼底及血清、脑脊液的梅毒确诊试验.结果7例患者均以急性或亚急性视力下降起病,同时伴视野改变及视乳头水肿.4例患者头颅核磁共振扫描显示视神经信号异常,双侧大脑半球、基底节多发性缺血灶.所有患者血清和脑脊液快速血浆反应素(RPR)试验及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阳性.脑脊液蛋白及白细胞轻度增高,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MBP)明显增高.结论以视力损害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梅毒临床中少见,且临床特异性不强.梅毒感染史及血清和脑脊液的梅毒确诊试验有助于诊断.
作者:于逢春;余华锋;孙彦斌;秦朝晖;王锦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Müller肌切除术、提上睑肌-Müller肌延长术、提上睑肌肌缘切开术矫正甲状腺相关眼病上睑退缩的临床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60例(98眼)以上睑退缩为主要表现的静止期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其中组Ⅰ(32眼)采用Müller肌切除术、组Ⅱ(45眼)采用提上睑肌-Müller肌延长术、组Ⅲ(21眼)采用提上睑肌肌缘切开术矫正退缩的上睑.手术前、后及随访期测量患者的上睑退缩量.主要指标患者的上睑退缩量及自觉症状.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自觉症状不同程度减轻或消失.其中79眼(80.6%)手术效果佳,19眼(19.4%)因欠矫或过矫等因素需要再次手术治疗.组Ⅰ中上睑退缩量为2~3 mm的患者可达组内佳矫正率(90.4%),组Ⅱ中上睑退缩量>3mm的患者可达组内佳矫正率(95%),组Ⅲ中上睑退缩量<2mm的患者可达组内佳矫正率(84.6%).结论三种手术方法均能有效矫正甲状腺相关眼病的上睑退缩,但根据上睑退缩程度的不同,我们可针对性地选择不同术式.
作者:岳岩;魏锐利;李由;蔡季平;马晓晔;岳靓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运用文献计量学分析近10年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比较国内外RP研究方向的异同.设计文献计量学分析.研究对象在网络数据库中检索到的近10年国内外发表与RP相关的论文.方法运用计算机在PubMed网络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逐年检索1994~2003年所有与RP相关的文献,按不同研究方向归类汇总,采用计数资料的统计学方法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主要指标逐年RP文献量的定基比和动态数列,RP各研究方向文献量的构成比及RP各相关基因研究的构成比.结果近10年国内外RP文献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国外RP论文数量的增幅和增长速度较平稳,国内RP论文数量增长较快;RP的分子发病机制和治疗是近5年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结论RP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分子发病机制和治疗仍将是未来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作者:刘菊;赵堪兴;李宁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眼眶占位性病变组织病理学分类及分布情况.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997例眼眶肿瘤手术患者.方法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眼别、病理结果.主要指标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结果良性肿瘤800例,其中前10位依次为海绵状血管瘤169例(21.13%),炎性假瘤98例(12.25%),静脉性血管瘤73例(9.13%),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65例(8.13%),脑膜瘤63例(7.88%),泪腺多形性腺瘤55例(6.88%),神经鞘瘤46例(5.75%),脉管瘤34例(4.25%),神经纤维瘤25例(3.13%),静脉曲张22例(2.75%).恶性肿瘤197例,其中前5位依次为泪腺上皮性恶性肿瘤48例(24.37%),非霍奇金淋巴瘤47例(23.86%),继发性肿瘤29例(14.72%),横纹肌肉瘤18例(9.14%),绿色瘤12例(6.09%).结论眼眶占位病变种类繁多,良性肿瘤中以海绵状血管瘤为多见,恶性肿瘤中以泪腺上皮性肿瘤多见.
作者:孙宏霞;肖利华;朱惠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近年来老年患者视网膜裂孔的发病率有所增高,早期发现裂孔,予以激光凝固,可防止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笔者报告近年来门诊发现的老年患者视网膜裂孔28例(28眼),及时应用氩激光视网膜光凝封闭裂孔.
作者:朱晓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在初诊为视神经炎的急性视力下降患者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66例(115眼)初诊为视神经炎的急性视力下降患者.方法比较66例不同病因急性视力下降患者的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VEP)异常.主要指标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和振幅.结果 P-VEP在特发性脱髓鞘性视神经炎(IDON)、其他类型视神经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和压迫性视神经病中异常率分别为89.7%、93.7%、100.0%和60.0%;颅内疾病导致的视盘水肿、心因性视力下降和原田氏病未发现VEP异常.P-VEP潜伏期延长在IDON、其他类型视神经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分别为64.1%、62.5%和16.7%.P-VEP振幅下降在该三组则分别为30.7%、68.7%和83.3%.IDON组P-VEP潜伏期(152.0ms±18.5ms)与其他类型视神经炎组(136.0ms±20.2ms)相比有显著性差异(t=3.603,p=0.01).结论P-VEP有助于急性视力下降患者的病因诊断,并对鉴别不同病因的视神经病变有一定帮助.
作者:魏文斌;张晓君;刘守彬;高玉红;王景昭;余华峰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