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正常眼和白内障手术前后结膜囊细菌菌谱及抗生素应用的对比研究

吴强;管建花;宋蓓雯;陆斌;张敏;张谊

关键词:结膜囊, 细菌培养, 白内障, 药物敏感性, 抗生素
摘要:目的 检查正常眼的结膜囊存在的细菌种类,并进行药敏分析,对目前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滴眼液药效进行对比.方法 207例(207眼)正常眼及200例(200眼)白内障的结膜囊标本进行细菌培养,200例白内障分4组给予林可霉素,妥布霉素,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滴眼后术前及手术后再次培养,并将所有培养为阳性的标本进行药敏分析.结果 407眼的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31.45%,其中70岁以上者阳性率高为42.05%(37/88).革兰氏阳性球菌阳性率达到80.47%,革兰氏阴性杆菌为16.40%.4种抗生素结膜囊细菌的清除率分别为70.59%、89.47%、94.74%、100.00%;所有白内障眼术前使用抗生素后细菌阳性率为4.00%,手术后1 d拆开眼垫后细菌培养阳性率为6.00%.结论 正常眼的结膜囊可有多种细菌存在,高龄者检出率高.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多见,其次为洛菲不动杆菌和金黄葡萄球菌;目前常用的4种抗生素滴眼液的效果强弱不同,提示在临床进行白内障等内眼手术时应根据结膜囊细菌培养的情况选用敏感抗生素,术后也应进行局部抗生素滴眼液的应用.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术式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不同术式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对7周~12岁(平均3.4岁)儿童30例(42眼)先天性白内障行晶状体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单眼者1岁以上、双眼者2岁以上Ⅰ期植入Acrysof人工晶状体,其中<3岁年龄组8例(12眼),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除:4~6岁年龄组18例(24眼)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囊;6岁以上年龄组4例(6眼)保留后囊,术中行后囊抛光.术后常规皮质类固醇滴眼,应用散瞳剂.随访观察6~24月.观察记录视轴、眼底情况及其它并发症.结果 (1)视轴区Ⅱ级以上浑浊发生率分别为:<3岁年龄组为1眼(8.33%),4~6岁年龄组为6眼(25.00%),6岁以上年龄组1眼(16.67%).(2)其它并发症:瞳孔移位<3岁年龄组为3眼(25.00%),4~6岁年龄组为5眼(20.83%),6岁以上年龄组0眼;1例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 对于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在行晶状体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的同时,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可有效地阻止视轴浑浊的发生;而对于6岁以上先天性白内障则没有必要行前部玻璃体切除术.

    作者:邱元宏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经结膜切口和经下睑缘切口眼眶爆裂性骨折Medpor修复的对比

    目的 对比两种不同切口进行眼眶爆裂性骨折多孔聚乙烯板Medpor修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眼眶爆裂性骨折Medpor修复的手术效果,其中52例采用经结膜切口,44例采用经下睑缘下皮肤切口,术中均在分离还纳眶内容后植入修剪塑形的Medpor板.结果 术后眼球突出度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经下睑缘下皮肤切口组提高更为明显.术前存在复视者术后均有改善.经结膜切口组18例术后早期结膜水肿,经治疗后17例消失1例残余小肉芽肿;经下睑缘切口组2例局部瘢痕明显,2例轻度下睑收缩巩膜暴露.结论 两种切口行眼眶爆裂性骨折Medpor修复均可有效矫正眼球内陷及复视,但各有其优缺点,经结膜切口无可见瘢痕但术野小术后早期可出现结膜水肿及异物感;经下睑缘下皮肤切口术野暴露充分但术后可形成瘢痕,部分病例可形成下睑收缩或外翻.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佳术式.

    作者:姜倩钰;郭涛;史要武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治疗观察

    目的 探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治疗及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43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发病原因,进行了散瞳、结膜下及球周注射地塞米松、妥布霉素、玻璃酸酶等综合治疗.结果 自身免疫反应和术后擅自停药、劳累为发病主要原因.本组患者经3~7 d治疗,视力恢复良好.结论 本病可能是免疫复合物介导的急性葡萄膜炎症,及时正确处理可获得较好的视力.早期避免局部停药、劳累可降低其发生率.

    作者:石莹琳;张亚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口腔粘膜移植在结膜囊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口腔粘膜移植术在治疗重度结膜囊狭窄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口腔粘膜移植治疗36例(36眼)结膜囊狭窄,术后随访观察6~18月,平均11月.结果 36例安装义眼后双侧睑裂宽、高基本对称.3例结膜囊再次收缩,其中2例再次行游离厚皮片结膜囊成形,1例改换眼模重新植入结膜囊囊内.结论 对于中、重度结膜囊狭窄采用口腔粘膜替代缺损结膜是一种较好的术式.

    作者:秦富强;刘德成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正常眼和白内障手术前后结膜囊细菌菌谱及抗生素应用的对比研究

    目的 检查正常眼的结膜囊存在的细菌种类,并进行药敏分析,对目前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滴眼液药效进行对比.方法 207例(207眼)正常眼及200例(200眼)白内障的结膜囊标本进行细菌培养,200例白内障分4组给予林可霉素,妥布霉素,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滴眼后术前及手术后再次培养,并将所有培养为阳性的标本进行药敏分析.结果 407眼的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31.45%,其中70岁以上者阳性率高为42.05%(37/88).革兰氏阳性球菌阳性率达到80.47%,革兰氏阴性杆菌为16.40%.4种抗生素结膜囊细菌的清除率分别为70.59%、89.47%、94.74%、100.00%;所有白内障眼术前使用抗生素后细菌阳性率为4.00%,手术后1 d拆开眼垫后细菌培养阳性率为6.00%.结论 正常眼的结膜囊可有多种细菌存在,高龄者检出率高.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多见,其次为洛菲不动杆菌和金黄葡萄球菌;目前常用的4种抗生素滴眼液的效果强弱不同,提示在临床进行白内障等内眼手术时应根据结膜囊细菌培养的情况选用敏感抗生素,术后也应进行局部抗生素滴眼液的应用.

    作者:吴强;管建花;宋蓓雯;陆斌;张敏;张谊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体会

    目的 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76例(326眼)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随访6~12月,平均8.5月.结果 术后佳矫正视力≥1.0者46眼(14.11%),≥0.5者226眼(69.33%).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安全、高效、操作简单、效果良好.

    作者:杨洪波;杨向红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疗效评价

    目的 通过对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总结,评价该术式治疗高度轴性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眼轴长度26.00~34.73 mm(平均29.58 mm)的白内障161例(161眼),晶状体核硬度:Ⅲ级12眼,Ⅳ级45眼,Ⅴ级104眼,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 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3~0.5者80眼(占49.69%);0.6~0.8者56眼(占34.79%);≥0.9者20眼(占12.42%);不提高或下降者5眼(占3.11%).并发症主要有:后囊破裂8眼占4.97%;悬韧带断裂4眼占2.48%;后发性白内障35眼(占21.74%);视网膜脱离1眼(占0.62%);玻璃体积血1眼(占0.62%);迟发性葡萄膜炎7眼(占4.35%).结论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于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具有手术安全、疗效可靠、费用低、并发症少.

    作者:张春梅;王绪保;高平;张晓飞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球后麻醉在斜视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在斜视手术中应用球后麻醉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84例斜视随机分为传统麻醉组及传统麻醉联合球后麻醉组,记录钩取眼外肌前后心率变化,比较两组眼心反射发生的阳性率并对其术后正位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联合球后麻醉组眼心反射发生的阳性率明显低于传统麻醉组,两组术后正位率在统计上无差异.结论 在传统麻醉的基础上联合球后麻醉可以减少眼心反射的发生,在提高斜视手术安全性的同时并不影响手术效果.

    作者:陈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角膜穿孔伤虹膜复位48例体会

    目的 探讨角膜穿孔伤虹膜复位的方法.方法对48例角膜穿孔伤并虹膜脱出应用黏弹剂的充填、推压作用,散瞳剂及缩瞳剂的牵拉虹膜作用进行虹膜复位.结果 48例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瞳孔圆形或近圆形42例(87.50%),无虹膜缺损,3例轻度后粘连,1例轻度前粘连.均保存了较好视力.结论 黏弹剂在角膜穿孔伤并虹膜脱出术中有助于形成前房,保护眼内组织,分离虹膜嵌顿及复位,利于缝合.散瞳剂及缩瞳剂有助于牵拉虹膜回纳前房进行复位,并减少虹膜前粘连.

    作者:杨春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玻璃体切除治疗在眼后段异物摘出术中的作用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除术在眼后段眼内异物摘出术中的作用.方法总结分析2004年5月至2007年6月48例(48眼)运用常规平坦部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异物摘出、视网膜复位、眼内光凝、眼内注入C<,3>F<,8>、眼内硅油充填及晶状体超声乳化等多联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均一次成功摘出异物,有视网膜脱离者均在术中复位.38例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后段眼内异物选择玻璃体切除手术有直观、准确、安全、减少并发症发生等优点.

    作者:王晶;韩雪梅;史跃武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岛状除膜手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目的 研究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有严重纤维血管膜者进行岛状除膜及传统撕膜两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严重纤维血管膜增生者518例(548眼)分为两组.第1组采用传统的撕膜技术,226例(241眼);第2组采用岛状除膜技术,295例(307眼).比较两种膜处理技术的视力预后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第1组术后视网膜裂孔发生率高于第2组,术后玻璃体再出血第2组好于第1组,硅油填充率第2组低于第1组.结论 岛状膜清除技术术中视网膜裂孔发生率低,减少了医源性裂孔的发生率,减少了硅油填充率,大限度挽救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功能.

    作者:李冬育;郁丽娟;陈芳;董明霞;董如娇;刘长颖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眼挫伤后一过性近视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眼挫伤后一过性近视的发生机制.方法收集眼挫伤后一过性近视26例(26眼),并对其临床特征和发病机制进行分析.结果 小瞳检影验光发现所有外伤眼均存在近视,其中96%的外伤眼表现为轻、中度近视.睫状麻痹剂散瞳后验光发现所有外伤眼的近视度数均显著减轻.经合适的凹透镜矫正后所有外伤眼视力均可达1.0.对症治疗后4周内所有外伤眼的视力均恢复至≥1.0.结论 当眼挫伤眼部检查未见明显阳性体征,而又主诉视力下降时,应进行屈光检查,以确定有无眼挫伤后一过性近视的存在.外伤性一过性近视病程短,对药物治疗反应好,且预后佳.

    作者:张艳芳;瞿文娟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微型角膜刀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矫治近视眼

    目的 探讨微型角膜刀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矫治近视的疗效.方法近视41例(82眼)进行Epi-LAsIK手术,术前屈光等效球镜度为-2.38D~-10.75D,平均(-7.41±-3.13)D.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并对术后1~12个月视力、屈光度、上皮下雾状浑浊(haze)、波前像差均方根(RMS)值进行随访.结果 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上皮愈合平均时间为(3.92±0.54)d.术后佳矫正视力(BCVA)与术前相比均无下降.裸眼视力(U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1年达1.05±0.60.术后1周的屈光度均为轻度远视,其屈光度均随时间的延长向近视方向漂移.术后1年Ⅰ级haze者2眼.总波前像差均方根(RMSg)值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整体高阶像差均方根(RMSh)值术后较术前明显增大.结论 Epi-LASIK矫治近视安全有效.

    作者:陈静;韩苏宁;邓金印;易魁先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玻璃体切除治疗复发性出血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对复发性出血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3例(44眼)玻璃体积血施行三通道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膜剥离,水下透热,眼内光凝(或经巩膜冷凝),并根据病情选用眼内长效填充材料.结果 视网膜静脉阻塞18眼,外伤性玻璃体积血9眼,视网膜裂孔致玻璃体积血6眼,静脉周围炎5眼,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眼,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玻璃体积血(综合症)2眼,老年性黄斑变性1眼.术后随访2~24月,44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随访视力较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0.05以上者36眼(81.82%),0.2~0.8者27眼(61.36%).结论 复发性出血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经药物治疗无效,B超显示出现玻璃体后脱离或B超显示伴有牵引性视网膜脱离者,玻璃体切除术是消除玻璃体积血并使视网膜复位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凌;张蓉;马雪英;周星利;宋娅琴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白内障摘出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存在屈光参差者的视功能观察

    目的 评价单眼视概念在老年人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双眼白内障摘出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符合标准的病例42例(84眼),按照屈光参差度数的不同分为3组,检查其远近视力及对比敏感度、立体视锐度,并人为加镜形成双眼平衡全矫状态加以对照,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第1组(屈光参差<1.00 D):视力、低频段对比敏感度和立体视,与平衡全矫状态者对比,二者无明显差异;第2组(屈光参差1.00 D~1.75 D):与平衡全矫状态者对比,视力相近,但对比敏感度和立体视则差于平衡伞矫状态,尤其是在高频段差异明显;第3组(屈光参差≥2.00D):视力、对比敏感度及立体视均明显差于平衡全矫状态者.随着屈光参差度数的增加,对比敏感度和立体视功能均是下降的.结论 对于术后不需进行精细工作或长时间近距离阅读,也不从事夜间驾驶的老年白内障患者,可以在设计手术时运用单眼视方式,使术后既可视远又可视近,方便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何昕;张金嵩;李秀山;付红义;刘浩杰;辛春燕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新鲜羊膜和生物冻干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

    目的 观察翼状胬肉切除新鲜羊膜移植术与冻干羊膜移植术两者对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及术后反应.方法对40例(41眼)复发性翼状胬肉采用随机自然分组分为胬肉切除新鲜羊膜移植组22眼,胬肉切除冻干羊膜移植组19眼.术后随访5~19月,平均12月.结果 羊膜植片全部存活,无排斥反应发生.随访期内,新鲜羊膜移植组1眼复发.复发率为4.55%,冻干羊膜移植组4眼复发,复发率为21.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15,P<0.05).结论 新鲜羊膜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复发率低,角膜创面修复快,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作者:毛剑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翼状胬肉手术标本中MMP-2及MMP-9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 研究MMP-2及MMP-9在翼状胬肉标本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 38例翼状胬肉标本取自原发性翼状胬肉手术患者,12例正常球结膜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翼状胬肉组织和正常结膜组织中MMP-9、MMP-2的表达水平.结果 MMP-9在38例翼状胬肉标本中均可见阳性表达,平均活性水平为0.4469±0.0714.正常结膜组织中,MMP-9仅检测到微弱的低表达,平均活性水平为0.3658±0.0153,两组表达强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2在38例翼状胬肉标本中均可见阳性表达,平均活性水平为0.4050±0.0537.正常结膜组织中,MMP-2仅检测到微弱的低表达,平均活性水平为0.3557±0.0748,两组表达强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2和MMP-9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有高度相关性(r=0.756,P<0.05).结论 翼状胬肉组织中,MMP-9和MMP-2表达增强,两者有协同作用,其活性水平升高在翼状胬肉的形成与发展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张磊;曹晓滨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新鲜羊膜与保存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60眼),分两组,分别采取新鲜羊膜移植和保存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结果 术后随访平均20个月,新鲜羊膜移植翼状胬肉复发率为3.3%;保存羊膜移植,翼状胬肉复发率为6.7%.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复发率低于保存羊膜移植,治愈率高,是目前较好的理想手术方法.

    作者:逯阳;许蒲华;王彩霞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

    目的 评价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复发性胬肉50例50眼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5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B组25眼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根据Prabhasawat提出的术后分级方法进行分级,平均观察(18±4.7)月.结果 A组22眼治愈(占88%),3眼复发(占12%).B组18眼治愈(占72%),7眼复发(占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复发性翼状胬肉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可达到较好的防止再复发的目的 .

    作者:俞嘉怡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青光眼滤过术后视网膜脱离的激光治疗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进行激光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8眼)青光眼滤过术后发生上方裂孔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未采用手术治疗,而是先通过合适的体位及双眼包扎后,当视网膜下液全部或大部分吸收后采用了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的方法.结果 随访6月~1年,8例视网膜均复位,且未破坏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效果.结论 对于青光眼滤过术后上方视网膜裂孔的孔源视网膜脱离,通过合适的体位及双眼包扎后,当视网膜下液全部或大部分吸收后可采用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不用手术治疗,以避免因手术治疗而破坏抗青光眼手术的效果.

    作者:刘素美;院志红 刊期: 2008年第11期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