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挫伤性前房积血112例临床分析

雷方

关键词:眼挫伤, 前房积血, 治疗
摘要:目的分析挫伤性前房积血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3年10月~2003年10月收治的112例(112眼)挫伤性前房积血进行治疗,方法是双眼包扎,半卧位,制动休息,止血剂、甘露醇、皮质类固醇等的应用,有的作前房冲洗.观察积血吸收时间、并发症和视力.结果积血吸收时间:Ⅰ级1~5天,Ⅱ级6~10天,Ⅲ级和Ⅳ级11~20天.积血吸收后视力:0.05以下6例,0.05~0.111例,0.2~0.3 9例,0.4~0.6 10例,0.7~0.9 25例,1.0以上51例.结论挫伤性前房积血的视力恢复程度与积血量多少有关,也与挫伤的程度有关.并发症少和治疗早者,视力恢复较好.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相关文献
  •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124例(133眼)翼状胬肉患者接受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并随访观察3月至3年1月.结果128眼治愈,5眼复发(3.76%).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翼状胬肉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惠;张曼萍;王玲;郑云燕;邓洪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儿童白内障术后的眼轴变化和近视漂移

    目的观察和分析儿童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眼轴变化及近视漂移.方法23例2~15岁单眼白内障患儿进行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检查手术前后两眼的屈光状态、眼轴长度及近视漂移情况.随访时间3~5年.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5者12例,占52.17%.比较术后两眼眼轴长度变化,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眼近视漂移平均(2.85±1.11)D,对照眼近视漂移平均(1.25±1.05)D,两者比较,P<0.05.结论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儿童眼轴发育未造成影响.白内障患儿术后近视漂移大于正常眼,且年龄越小近视漂移度越大.儿童白内障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选择应使术后保留一定程度的远视.

    作者:吕勇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双眼粉尘状白内障单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目的评估双眼先天中央粉尘状白内障单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生活质量.方法30例先天中央粉尘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单眼手术组)与对照组(双眼手术组).采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用问卷的方式,对试验组术前及术后进行调查计分.对照组仅对其术后进行调查计分.对视觉和生活质量方面的问题进行全面的调查.采用加权Kappa值计算法对计分员的一致性进行评估.结果试验组术前总分值为327分,术后为541分,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2).对照组总分值为462分,低于试验组(P<0.01).结论对于双眼先天性粉尘状白内障患者采用单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可以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程玉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隐匿性巩膜破裂伤的临床分析(附10例临床报告)

    目的探讨隐匿巩膜破裂伤的诊断要点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了10例隐匿性巩膜破裂伤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后视力提高3例,保持眼球形态6例.结论眼挫伤后低眼压或形态改变要排除巩膜破裂.影像检查有参考价值.疑有后部巩膜破裂时应及早进行手术探查,是避免漏诊或误诊的关键.

    作者:谭业双;许玲;王玲丽;芦晓磊;张郧芳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眼睑木质异物存留8年一例报告

    1病例患者,男,40岁.于8年前在修房时左眼睑内眦部上方被木板刺伤.当时在某院外科行清创缝合术.2月后伤口处红肿流脓,用药后好转.

    作者:曹冠军;曹治民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经泪囊切开逆行探通泪小管断裂吻合术

    目的评价泪小管断裂时经泪囊切开,逆行探查泪小管鼻侧断端吻合手术的疗效.方法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93例(93眼),上下泪小管均断裂11例(11眼),先采用注气或注液法、直视法、试探法、探通法等均不奏效时,即改为泪囊切开法,经泪囊切开逆行探查寻找泪小管鼻侧断端,进而行泪小管吻合术.结果104例均经3月至5年以上的随访,自觉不流泪,冲洗泪道通畅者96例(92.30%);自觉轻微流泪,冲洗泪道通而不畅者6例(5.77%);流泪,冲洗泪道不通者2例(1.93%).结论泪囊切开法找到泪小管断端准确率高.

    作者:张辉;张长河;信鸽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连续环形撕囊在小切口非乳化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连续环形撕囊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对226例(243眼)老年性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出术中施行前囊连续环形撕囊术.结果243眼中228眼(93.82%)顺利完成连续环形撕囊,179眼(73.66%)将晶状体核自囊袋旋拨至前房,其中Ⅰ级核16眼和Ⅱ级核93眼全部旋拨成功,Ⅲ级核70眼旋拨成功(占61.95%),部分病例,需做前囊松解切口.结论连续环形撕囊用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手术时,在Ⅰ、Ⅱ级核是安全有效的,部分Ⅲ级核及Ⅳ级核做前囊松解切口后也能顺利成功.

    作者:刘方毅;高云霞;张迎秋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高密度多孔聚乙烯在眶骨折整复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高密度多孔聚乙烯(Medpor)应用于眶爆裂性骨折整复术的效果.方法应用Medpor作为修补眶壁骨折缺损的充填材料行眶爆裂性骨折整复术31例.结果术后2周内检查31例复视均好转,术后1.5~8月检查复视治愈27例.31例术后7~10天伤眼眼球突出度增至10.5~14.5 mm,平均13.3 mm;术后伤眼与健眼眼球突出度之差为+1.5~-2.0mm,平均为+0.9 mm.术后CT显示:植入的Medpor薄片位置良好,无移动或脱位.眶内容物复位良好.视神经无受压.结论Medpor是一种理想的修补眶壁骨折缺损的充填材料.

    作者:李明;任树北;田旭;田丽君;朱旭;刘宏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泪囊鼻腔吻合术不同骨窗位置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观察泪囊鼻腔吻合术中不同骨窗位置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在198例手术中采用不同的骨窗位置,术后随诊,观察泪道阻塞的发生率.结果术后随诊1年,第1组(高位组)术后再堵塞34例(31.78%,34/107),第2组(低位组)术后再堵塞7例(7.69%,7/91);两种不同方法术后泪道再阻塞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结论位置较低的骨窗术后发生再阻塞的可能性较小.

    作者:陈震;李林;杨安怀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碘伏联合氟康唑治疗外伤所致真菌性角膜炎

    自1998年1月至2000年12月,应用碘伏烧灼联合氟康唑局部滴眼和结膜下注射治疗18例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维;李振吉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颌面外伤并发间接性视神经损伤治疗的探讨

    目的探讨颌面外伤并发间接性视神经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46例颌面外伤并发间接性视神经损伤一经确诊,早期采用皮质类固醇冲击疗法、脱水剂、血管扩张剂、光量子血液疗法、维生素B族、神经营养剂等治疗.结果46例(54眼)中治疗前无光感的5眼经治疗后3眼视力改善;治疗前光感的22眼经治疗后19眼视力提高.治疗前视力0.05~0.1者4眼,治疗后增至5眼;治疗前视力0.4~0.6者4眼,治疗后增至8眼;治疗前视力0.6以上者1眼,治疗后增至15眼.结论间接性视神经损伤早期药物治疗是必要的,且有较好效果.

    作者:余桂国;谭代荣;向其元;宋家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白内障术后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治疗方法的探讨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的治疗方法.方法先进行药物治疗,无效者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包括人工晶状体取出术并前段玻璃休切除术、后囊切开术、后囊切开+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本组6例药物治疗1例,手术治疗5例.结果本组6例经治疗后眼压均降至正常,症状消失,视力恢复均尚满意.结论白内障术后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是由于睫状突与晶状体囊或玻璃体粘连引起房水逆向流动所致,具有典型临床表现,药物治疗大多无效,药物治疗无效者上述手术方式可以解除睫状环阻滞而治愈.

    作者:穆红梅;张千帆;梁红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丝裂霉素C与青光眼滤过手术后低眼压的关系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手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引起低眼压的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对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MMC的106例(118眼)进行1~6月(平均3.5月)随访观察.结果94例(106眼)术后眼压在正常范围,11例(11眼)术后眼压低于5mmHg(1mmHg=0.133kPa),1例(1眼)术后发生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结论MMC的广泛应用,是目前造成青光眼术后低眼压的主要原因,严格掌握MMC的应用指征,选择用量及作用时间,巩膜瓣的相对密缝和可调缝线等可以减少术后低眼压的发生.

    作者:熊凤枝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前房角金属异物漏诊6年一例报告

    1病例患者男,42岁.农民.住院号:4216.于2003年11月30日,因右眼视力突然减退1天入院.患者6年前在劳动中.

    作者:宋维俭;王晓杰;孟凡东;宋维朴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外伤性眼内炎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外伤性眼内炎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效果,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因外伤性眼内炎接受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21例(21眼),其中硅油填充18眼,C3F8填充2眼,无填充物1眼.术前视力光感至0.1.眼压平均为7 mmHg(5~25mmHg)(1mmHg=0.133 kPa).平均随访18月(3~43月).结果术后视力无光感至0.8,视力提高15眼(71.43%),不变4眼(19.95%),视力下降2眼(9.42%).眼压平均为18 mmHg(10~22 mmHg),显著高于术前眼压(P<0.05).并发症主要包括前房炎性渗出(19眼),术后短暂高眼压(4眼),视网膜脱离(3眼),眼球萎缩(2眼).结论玻璃体切除手术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颜华;陈松;于金国;韩金栋;崔靖;李军;许瀛海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颈动脉-海绵窦血管瘘致突眼二例

    颈动脉-海绵窦血管瘘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神经眼科综合征,80%以上的患者首发眼部症状和体征[1],而就诊于眼科,易误诊误治.我科在2003年9月~2003年10月间先后收治2例因颈动脉-海绵窦血管瘘而致突眼的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张翠竹;王寒冰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儿童白内障摘出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佳时机.方法42例64眼全部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先天性白内38眼,外伤性白内障26眼.年龄小3岁,大14岁,平均8.2岁.随访2~24月.结果术后葡萄膜炎及后囊增生较成人严重.术后3月矫正视力,大于0.5者40眼(62.50%).结论儿童白内障术后植入人工晶状体是防治弱视、恢复双眼单视功能的佳方法.

    作者:田杰;周健;董春薇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视网膜切开的疗效评价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切开术在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cute retinal necrosis syndrome,ARN)的临床疗效.方法12例急性视网膜坏死伴有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视网膜脱离,使用常规的玻璃体切除术不能使视网膜得以复位,对坏死的视网膜及呈网状裂孔的视网膜进行20°~360°切开并行全氟化碳液体填充、眼内激光光凝、硅油填充等治疗.结果术毕12例均取得视网膜解剖复位,其中1例因继发性青光眼中途取出硅油而放弃治疗,10例6~8月后取出硅油,随访6月8例视网膜完全复位,2例取硅油后视网膜脱离复发,1例因并发性白内障无法观察眼底情况.结论视网膜切开术对急性视网膜坏死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华振宇;赵宏;丁相奇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雷击性双眼伤一例报告

    1病例患者,女,45岁.双眼雷击伤后视物不清1天于2003年8月24日入院.患者于1天前被雷击伤,伤后昏迷约半小时,醒后觉双眼视物不清、异物感、流泪,伴有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眼科检查:视力:右眼光感;左眼数指/眼前,均不能矫正.

    作者:马荣庆;刘后仓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外伤性人工晶状体移位的处理

    目的探讨眼外伤致人工晶状体移位的临床处理及疗效.方法对12例(12眼)外伤致人工晶状体移位者,根据各自的情况分别实行不同的手术方式,观察术后视力改善情况.结果实行手术的10眼视力均得到了提高,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矫正视力:0.2者1眼,0.3~0.6者7眼,0.8~1.0者2跟.结论外伤性人工晶状体移位只要及时恰当的治疗,仍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李爱芝;李梅;孙金阁;李建云 刊期: 2004年第09期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