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萍;王鸣琴;蔡京华;王红英;郭瑞萍;谷雪峰
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是累及眼球运动和提上睑肌功能的慢性进行性疾病.现将两例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报告如下:
作者:张绥中 刊期: 1995年第02期
患儿刘欣,男,6岁.住院号49517.患儿生后左眼内上斜视,来我院要求手术,门诊以麻痹性斜视收入院.
作者:朱丽娜;杜翠琴 刊期: 1995年第02期
眼科经常接待频繁眨眼(dictitation)的患儿,由于认识不同,迄今诊治意见不一.近年来求诊渐多,为求设计正确处理常规,特对两家医院有记录的188例典型患儿进行了观察分析,现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介绍如下.
作者:沈永明;汤萍;沈华敏;汪芳润 刊期: 1995年第02期
(四)眼球穿孔伤凡外界物体伤及眼球,致眼球壁穿孔者,谓之眼球穿孔伤,或眼球穿通伤.眼球穿孔伤在临床上较为多见,系泛指一切在眼球壁上有穿通伤口的外伤.凡是带有尖端或利刃的物体刺伤或切割眼球,或异物碎屑进入眼球,以及钝器伤及眼球而造成眼球的破裂等均包括在内.致伤物由前部或一侧穿入,贯穿整个眼球,又由后部或另一侧穿出的双穿孔伤,称为眼球贯穿伤,是眼球穿通伤的一种.眼球穿孔伤因其穿孔的部位不同,创伤的轻重不一,有无异物存留等等情况的不同,其诊断方法、治疗措施以及预后等问题,也就有所不同.
作者:杨景存 刊期: 1995年第02期
对82例学龄前儿童单纯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眼进行了屈光结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正视、近视、远视三种不同屈光状态的角膜曲率半径差异无显著性.两眼轴长度差和晶体厚度差随屈光参差程度而增大(远视:r值分别为0.936、0.895.近视:r值分别为0.993、0.872,P<0.01).提示眼轴长度和晶体厚度共同参与了屈光参差的形成,其中眼轴长度起主导作用,晶体屈光度在匹配和协调中为重要成分.眼轴和晶体的发育不等以及比例失调是形成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解剖基础.
作者:汤萍;潘永称 刊期: 1995年第02期
先天性瞳孔残膜是由于人体在胚胎时期供应眼球晶状体的血管鞘膜残留,表现在晶状体表面和虹膜卷缩轮处有条索状虹膜样组织残留.可能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视力.严重影响视力者临床上实属少见.我院收治2例,报告如下.
作者:黄孝生;徐世平 刊期: 199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1995年第02期
立体视又称三维空间知觉,是人体双眼的一种高级视觉功能.立体视锐度的测定是研究立体视觉的一项基础工作,可为正常儿童及青少年立体视功能发育情况提供重要的基本数据.我们于1993年6月对维吾尔族青少年进行了立体视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鸣 刊期: 1995年第02期
糖尿病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种高发病,它的并发症也日趋受到人们的关注.眼肌麻痹为一种糖尿病并发症,我院自1990年至1993年共发现5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美莎;王桂兰 刊期: 1995年第02期
患儿张×,男性,4岁.在楼梯口骑小自行车玩耍时,不慎从约10阶的楼梯上跌滚而下,当时其母见患儿头部颞侧有一蚕豆大小的包块,无其它明显异常,故未到医院检查.
作者:严兰凤 刊期: 1995年第02期
报告了225名斜视手术患者眼胃肠反射,发生率为18.22%,其中迟发型占90.24%.发生原因与术中牵拉眼肌条数.次数过多,用力过度和手术方式有关.并对眼胃肠反射的发生机理和术前用药物的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作者:崔国义;王慧;郭素梅;陈永森 刊期: 1995年第02期
以前在单眼白内障术后,由于屈光参差较大,即使用普通框架眼镜或角膜接触镜矫正也难以恢复双眼单视功能.近20年来显微外科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开展,在单眼白内障术后屈光矫正问题上有了较大的突破.虽然有些学者对儿童植入人工晶体的长远效果尚有质疑[1],但就目前的文献报告来看,还是令人满意的[2].
作者:吴健芳;丁克西 刊期: 1995年第02期
儿童发生外伤性白内障多为单眼,植入人工晶体首先是为了保存视力和保存或促使融合功能的发育,预防弱视产生.我院从1989年初开始对儿童外伤障施行人工晶体植入术,收到良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宝艳;刘身文 刊期: 1995年第02期
患者李×,男,6岁,自幼视力不良,近来家长发现其视物模糊加重而就诊.家族中无类似眼病史.体检未发现颜面血管瘤和上睑皮肤神经纤维瘤,手指正常,无过长及蜘蛛状指.心肺正常、小便正常.
作者:王秉农;黄淑桃;邱榕燕 刊期: 1995年第02期
患儿梅××,男,5岁.生后家人即发现右眼不睁,右下睑皮肤隆起,色紫,随身体生长肿块渐长大,从未看到眼球.哭闹或低头时肿块不增大.于1991年5月3日入院.
作者:叶荣坤 刊期: 1995年第02期
根据弱视是由于视网膜Y系统对X系统产生竞争抑制而形成的学说,本研究利用色光后像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Y系统对X系统的竞争,并充分刺激X系统使神经兴奋性增高传导速度加快,从而产生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经106例(178眼)屈光不正性,屈光参差性、斜视性弱视临床治疗和观察,有效率达95.51%,治愈率达73.03%,并分析了与疗效相关的三个因素.
作者:杜丽萍;王鸣琴;蔡京华;王红英;郭瑞萍;谷雪峰 刊期: 1995年第02期
报道了心电监护下62例斜视手术中的心电图所见.其中40例为氯胺酮全麻,术前肌注阿托品,眼心反射阳性率为22.6%.局麻22例,用2%利多卡因局麻,加0.5%地卡因表面麻醉,眼心反射阳性率为83.7%.全麻眼心反射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局麻.说明斜视手术时,使用阿托品和氯胺酮作为术前和麻醉用药可以预防或减轻术中严重的眼心反射.
作者:严泽生;姚岱文;马剑中 刊期: 1995年第02期
选择单眼弱视患儿54例,其中弱视眼54眼,正常眼54眼,对其进行不同背景光照度静态视野分辨阈值及P-VEP变化特点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弱视眼在20°视野范围内,静态光敏感度阈值均较正常眼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至P<0.01),以5°内变化明显.弱视眼P-VEP变化特点为其P1峰潜时在各种空间频率刺激时,均较正常眼有延长趋势,P1振幅也均较正常眼有降低趋势.弱视程度不同其受累的P-VEP空间频率也不同.轻度弱视仅表现出高空间频率的改变,中及重度弱视则由高空间频率改变向全空间频率改变发展.
作者:朱云;孟令勇;吕大光;孟祥成 刊期: 199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1995年第02期
弱视治疗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如何保持所获得的视力水平,弄清可能干扰疗效的因素,以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提高和巩固疗效.刘家琦等[1]对弱视愈后病例的随访中,发现部份患者视力下降.鲁纯葆等[2]亦报道了发热对弱视治疗的影响.笔者在712例弱视治疗及愈后观察过程中,见有46例(75眼)4~10岁患儿一度患某些全身性疾病和眼病,其中28例(47眼)患病后视力下降.本文对其可能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初步总结.
作者:李景平;陈建英;刘富奎 刊期: 199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