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卢奕;王晓瑛;邓丽贤
目的探讨中国Reis-Bücklers角膜营养不良患者的TGFBI基因的突变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方法对于彼此无亲缘关系的两家系10例患者及其家族中2名正常成员进行基因分析.采取外周血10 ml,制备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应用合成的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别扩增TGFBI基因的第4、12外显子,将基因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分析相应基因序列.结果两家系均呈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上表现为角膜上皮下及前弹力膜中细小的颗粒状混浊,随年龄增长而逐渐融合、扩大呈地图样外观,符合Reis -Bücklers角膜营养不良地图型的诊断.基因序列分析呈现TGFBI基因第124密码子第二个碱基G→T碱基点突变,导致精氨酸转变为亮氨酸(R124L). 结论中国Reis-Bücklers角膜营养不良患者两家系均呈现R124L基因突变,表现为Reis-Bücklers角膜营养不良地图型改变.基因分析将为疾病的确诊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田欣;刘祖国;李勤;李冰;王薇;谢培英;藤木庆子;村上晶;金井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13岁,2003年5月8日因左眼红痛、视力下降7 d入住我院.全身体格检查未见异常,胸部X线和腹部B超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裸眼视力右眼0.8, 左眼0.6; 眼压右眼16 mm Hg(1 mm Hg=0.133 kPa), 左眼13 mm Hg,右眼前段和眼底正常.
作者:庄鹏;吴文乔;林映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内皮抑素(ES)基因转移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角膜缝线法制作角膜新生血管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 3组.A组:缝线后立即于上方近角膜缘处结膜下注射150 μl阳离子脂质体与ES重组质粒(含质粒20 μg)的混合液;B组:同样部位注射150 μl阳离子脂质体与空白质粒(含质粒20 μg)的混合液;C组:同样部位注射150 μl生理盐水.分别于缝线后3、7、14、21和28 d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并计算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积.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时相角膜缘及角膜组织中ES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A组角膜新生血管的出现时间为(6.85±0.69)d,B组为(3.43±0.53)d,C组为(3.14±0.69)d,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0.24, P<0.05),A组明显晚于其他两组;在缝线后14、21、28 d,A组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积均明显小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662,75.601,27.729; P均<0.05).A组于各观察时相均可在上方角膜缘和角膜组织中发现ES阳性表达,以转染3 d时为明显,7 d时阳性细胞着色有所变浅,14 d时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28 d时只偶见阳性表达;各时相下方角膜及角膜缘组织均未见ES阳性表达.B、C两组各时相均未发现ES阳性表达.结论通过结膜下注射途径进行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移可以将ES基因转移至角膜缘和角膜组织,以转染后3 d表达明显.ES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表现为新生血管出现时间延迟和血管面积减少,但不能完全抑制其生长.
作者:牛晓光;王伟;史伟云;谢立信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兔眶内植入甲基丙烯酸(MMA)改性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PHEMA)水凝胶义眼台的生物相容性和纤维血管化情况,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将直径为14 mm的MMA改性PHEMA水凝胶义眼台分别手术植入32只兔眼眶内,分别于术后2、4、8、12及24周做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检查,并在不同时间点(2、4、8、12及24周)取出植入物进行光镜、免疫组化(Actin、Vimentin、CD34)及电镜观察.结果 SPECT检查改性PHEMA植入物在在体情况下随时间延长,同位素示踪剂在局部逐渐浓集.光镜、免疫组化、电镜检查结果显示2周时纤维血管组织从植入物外周长入,4~8周孔隙内胶原纤维逐渐致密,至12周全部纤维血管化.32例中仅1例术后出现结膜裂开、义眼台暴露,经二次手术修补愈后好.结论经改性的PHEMA水凝胶义眼台组织相容性好、血管化快,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实用的新型眶内植入材料.
作者:尹东芳;黄一飞;何庆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建立全血样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快速筛查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患者线粒体DNA G11778A位点突变.方法采用直接以全血样为模板的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法检测14例阳性对照和10例阴性对照血样.同时对22例血样进行双盲检测. 结果24份对照血样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准确率为100%,而且以全血样为模板的PCR特异性优于以纯化DNA为模板的.双盲检测22例血样发现7例阳性结果和15例阴性结果,与预期结果相一致.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经济,非常适合临床基因诊断线粒体DNA G11778A位点突变的LHON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阳菊华;童绎;李葆华;陈贻锴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儿男性, 8岁,自幼左眼视力不佳伴内斜视,近6个月左眼视物不清,于2003年10月来我院就诊.患儿为第3胎足月顺产.家族中无类似疾病,父母非近亲联姻.其母怀孕2至4个月时曾多次发生上呼吸道感染.体检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4 , 戴+1.25 DS ( )0.75 DC×75°= 0.7;左眼视力眼前手动.
作者:金庆新;俞江;王春梅;王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聚酯纤维网植入兔角膜板层后与角膜组织的生物相容性及其与角膜的生物愈合特性.方法选择20只健康新西兰兔,体重2.0~2.5 kg,右眼均行手术作为实验组,左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中15只右眼角膜板层植入聚酯纤维网,并分为术后2周、1个月、3个月、5个月、8个月亚组,作为不同时段的取材期,每亚组3只右眼;其余5只右眼角膜仅制备囊带而不植入材料,作为手术对照亚组;术后定期观察角膜水肿和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并取角膜行光镜检查.结果术后早期实验组兔眼不同程度地出现角膜水肿和新生毛细血管的长入,经术后恢复或拆线后均呈自行性消退和闭锁.在长为8个月的观察期中,植入物在角膜组织中稳定.与植入材料相贴的角膜板层上下界面,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网孔部位尤其明显,并终形成胶原纤维紧密的连接.所有植入材料的兔眼均未见角膜坏死、溃疡及植入物脱出.结论聚酯纤维网在兔角膜组织中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高翠英;宋爱利;杨昆;刘国贞;吕国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目前临床治疗白内障的常规手术方式.虽然手术技术、人工晶状体的材料和设计均已明显提高和改进,但术后与视觉相关的问题,如眩光、夜视力差等仍难以避免,影响手术效果.波前像差技术可以帮助揭示术后出现相关视觉问题的原因.本文就近年来波前像差技术在人眼研究中的应用成果进行历史回顾,并就该技术在提高白内障摘除手术疗效方面的作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杨瑞波;汤欣;袁佳琴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倍频视野检测(FDP)程序在40岁以上自然人群中筛查青光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2001年5至10月对北京市大兴区榆垡乡3个自然村及市区北部4个社区40岁以上居民4439人进行青光眼筛查.所有受试者均用倍频视野计的C-20-1筛查程序检测视野.对可疑青光眼者在非筛查日进行Octopus阈值视野、前房角镜及视乳头立体照相检查.根据Octopus视野检测的平均缺损(MD)值,将筛查出的青光眼分为轻、中、重三级.FDP的分析指标包括FDP检测时间、异常位点数、FDP计分、4个象限FDP计分等.正常人随机选一只眼的数据用于分析;双眼青光眼患者选择视神经或Octopus视野损害较轻的眼用于分析.结果 4330例(97.5%)用于FDP分析.以FDP结果≥1个点异常为临界点,将人群分为正常人与青光眼两组,则FDP检查青光眼的敏感性为50.7%(72/142),特异性为96.6%(2260/234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7,阳性预测值47.7%,阴性预测值96.9%,阳性似然比14.8,阴性似然比0.5.若除外无青光眼性视神经与Octopus视野损害的青光眼,则FDP检测青光眼的敏感性为76.4%,AUC为0.9, 阳性预测值为40.7%,阴性预测值99.2%,阳性似然比22.3,阴性似然比0.2.检测轻、中、重度青光眼的敏感性分别为54.2%、76.0%、100.0%.FDP视野的4个象限计分与Octopus视野4个相应象限的MS呈显著负相关(Rs分别为-0.732、-0.628、-0.639、-0.679,均P<0.01).结论 C-20-1 FDP筛查程序适用于在大规模人群中筛查青光眼,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对中、重度青光眼性视野缺损患者具有良好的敏感性.
作者:李建军;徐亮;张蓉秀;孙秀英;杨桦;邹洋;赵家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儿童白内障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视力和双眼视功能的情况.方法对年龄<13岁的儿童白内障患者47例(68只眼)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单眼外伤性白内障12例,单眼先天性白内障14例,双眼先天性白内障21例.记录患者的术前情况,包括白内障类型、晶状体混浊程度、手术年龄及合并症情况,检查术后佳矫正远视力(BCDVA)、佳矫正近视力(BCNVA)及双眼视功能情况.平均随访时间(41.3±12.3)个月.结果术后BCDVA≥0.5和BCNVA≥0.5均为34只眼(50.0%).18例患者(38.3%)术后获得良好双眼视功能.不同BCDVA术眼在手术年龄、晶状体混浊程度及合并症(斜视和眼球震颤)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获得不同双眼视功能者在手术年龄、合并症(斜视和眼球震颤)及双眼BCDVA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白内障摘除后房型IOL植入术后患者可获得较好视力和一定双眼视功能,但手术效果与手术时机、晶状体混浊程度及合并症(斜视和眼球震颤)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来坚;姚克;孙朝晖;章征;杨瑶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动态分析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玻璃体手术前后黄斑区视功能的变化.方法 16例(17只眼)经视网膜光凝治疗无好转的DME患者,在玻璃体手术后连续随访7个月,动态对照观察患者手术前后中心视力、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和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检查结果,探讨其手术前后黄斑区视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黄斑形态改变的相关性.结果 mfERG检查结果显示DME患者术后黄斑区视功能以P1波变化为主,随时间延长,视功能逐渐增强.与术前mfERG检查结果相比,P1波振幅和潜伏期波形均显示患者于术后4至5个月视功能改善明显(P<0.05);术后各时间段的P1波振幅比较,亦显示患者视功能从术后4个月起改善明显(P<0.05).术后黄斑区P1波振幅的增加与中心凹厚度的消退呈线性正相关(P<0.01). 结论 DME患者经玻璃体手术治疗后黄斑区视功能的改善呈进行性;术后黄斑区视功能的改善与水肿的消退呈一致性.
作者:马进;吴德正;高汝龙;吕林;张少冲;李春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女性,18岁.因间歇性咳嗽、痰中带血3年,加重1个月,于1998年1月来本院就诊.胸部平片及CT检查示:右下叶背段及支气管开口处,有一不规则结节影,向腔内外突出,管腔明显变窄,远端见狭长实变影.右下肺体积明显变小,斜裂后移,隆突下见肿大淋巴结.支气管镜检查:右中叶支气管开口下方1 cm处见一菜花样新生物,完全阻塞该段管腔,提示右下肺中央型肺癌伴远端阻塞性肺不张.
作者:李由;季春艳;魏锐利;刘会敏;蔡季平;朱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简要阐述眼内屈光矫正手术的种类、发展历史及现状,总结眼内屈光矫正手术的优缺点;强调严格选择适应证和规范操作的重要性,提出应积极稳妥地推进眼内屈光矫正手术健康发展.
作者:何守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新实验研究发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房水内肿瘤坏死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TNF)的含量将增高,且TNF在术后眼内炎性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1-3].为进一步探讨其机制,我们观察和研究了兔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虹膜和睫状体组织中TNFα mRNA表达的规律,并探讨了其对术后眼内炎性反应的影响.
作者:周朝晖;何守志;杨银辉;余素明;孙同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淋巴管瘤是小儿常见良性肿瘤之一,好发于颈胸部,以囊状淋巴管瘤多见,不能自行消退,生长快慢不一[1].虽眼部穹窿结膜极少发生,但压迫眼球影响其正常发育,瘤体容易破裂,继发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处理困难,传统手术治疗不易完全切除,且损伤面积较大,后遗症较多,容易复发 [2].笔者于1994年6月起应用平阳霉素(pingyangmycin,PYM)联合缩丙酮确炎舒松瘤内注射治疗小儿结膜囊状淋巴管瘤15例(16只眼),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军;周德凯;刘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因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89例(126只眼)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术前眼轴长度和术后视力、屈光度数及其与预期屈光度数的偏差值(屈光度数偏差值),观察手术并发症和术后眼部情况.术后随访时间为6~25个月.结果术前平均眼轴长度为32.45 mm.术后佳矫正视力≥0.2共106只眼(84.1%),≥0.5者共69只眼(54.8%).术后屈光度数偏差值<±1.00 D共71只眼(56.3%),<±2.00 D共114只眼(90.5%).术中仅1只眼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术后28只眼出现双眼干扰症状;后发性白内障15只眼,6只眼行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无视网膜和脉络膜脱离者,无眼压升高者. 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季樱红;卢奕;陆国生;罗怡;王曼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技术对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超声诊断特征.方法对518例(678只眼)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包括玻璃体积血、玻璃体后脱离、玻璃体劈裂、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应用眼科专用B超和CDFI诊断仪对同一患者进行检查,分别按照B超和CDFI的诊断标准予以诊断,再经手术证实,终判断B超及CDFI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CDFI检测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阳性眼数高于B超诊断仪.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后脱离组的B超与CDFI检测结果比较、脉络膜脱离和玻璃体机化膜组的B超与CDFI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综合应用CDFI的形态观察和血流特征两种分析方法,可显著提高诊断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作者:杨文利;魏文斌;翁乃清;庞秀琴;王景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青岛市城镇居民中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未及时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因.方法对住院治疗的成熟期和过熟期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04例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医学相关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家庭因素、个人心理因素4个方面,了解患者延迟手术治疗的各种原因.结果医学相关因素占44.3%(62/140);经济因素占7.1%(10/140);社会家庭因素占20.7%(29/140);个人心理因素占27.9%(39/140).在各种原因中,位于前三位的依次为认为白内障未成熟不能手术占17.1%(24/140),不知患白内障占14.3%(20/140),尚能视物暂无手术要求占10.0%(14/140).是否曾行白内障摘除手术、年龄、文化程度、知道白内障可治疗后的时间及收入水平对延迟手术治疗白内障的原因分布有影响(P<0.05). 结论在全社会范围加强白内障科普知识宣传,正确引导白内障患者及时接受手术治疗,纠正社会上对手术治疗白内障的错误理解,扩大复明手术覆盖范围,是使广大白内障患者及时接受手术治疗、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作者:张波;谢立信;黄钰森;李绍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以往使用的普通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虽然可改善患者的屈光状态,提高视力,但是因为无调节力,故患者术后无法同时获得较好的远、近视力,只能长期处于远视或近视状态,并需要通过镜片矫正才能取得佳视功能.多焦点IOL虽然可提高部分近视力,但因其存在对比敏感度降低和眩光等缺陷,临床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解决影响白内障摘除手术效果的这一临床问题,根据限定元素计算机模拟模型提出的光学区位移原理设计的可调节式后房型IOL开始应用于临床.该IOL可在晶状体囊袋内模拟生理状态下晶状体的调节变化,并可由睫状肌动态控制调节力.我院自2003年8月开始使用该IOL,为了评价其疗效,我们以普通折叠式IOL为对照,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俊;卢奕;王晓瑛;邓丽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矫治高度近视的手术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动旋转型Epi-LASIK角膜上皮刀制作上皮瓣,以Zeiss Mel-80准分子激光仪进行激光切削,术后配戴绷带式角膜接触镜3~5 d,术后随访时间3~6个月,研究术后症状、角膜上皮瓣愈合特点、视觉质量及Haze形成情况.结果共有30例(52只眼)高度近视患者接受Epi-LASIK手术,其中病理性近视36只眼,单纯性高度近视16只眼.平均等效球镜为(-12.82±4.38)D.49只眼制作完好的上皮瓣,直径为8~9 mm,上皮瓣蒂均位于上方.1只眼上皮瓣包含部分基质组织,2只眼上皮瓣游离.术后1 d检查,上皮瓣基本透明36只眼,轻度水肿15只眼,1只眼角膜上皮瓣中度水肿.取角膜接触镜时,50只眼角膜上皮愈合完好.4只眼术后有中度刺激症状,其余患者有轻度刺激症状,持续2 d.术后3个月, 44只眼(84.61%)术后屈光度数在预期值的±1.00 D内,未见佳矫正视力下降,10只眼(19.23%)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或2行.术后3个月,8只眼(15.38%)角膜Haze 0.5级,2只眼(3.84%)Haze 1级,其余患者角膜透明.随访6个月的28只眼,角膜Haze 0.5级3只眼,其余患者角膜透明.术后1个月对比敏感度下降,术后3个月逐渐恢复,术后高阶像差较术前增大.结论 Epi-LASIK手术具有术后刺激症状轻、上皮愈合好及Haze程度轻等优点,其远期临床疗效及对Haze的形成作用仍需更多病例和更长时间的随访和研究.
作者:戴锦晖;陈冲达;褚仁远;周行涛;瞿小妹;王晓瑛;于志强;张宝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