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芳
目的探讨广东省男性安氏Ⅰ、Ⅱ、Ⅲ类错(牙合)上下唇形态及位置的特点及差异,为临床诊断和设计提供帮助.方法取广东省男性安氏Ⅰ、Ⅱ、Ⅲ类错(牙合)各25例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并对十三项软组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广东省男性安氏Ⅱ、Ⅲ类错(牙合)软组织差异主要表现在下唇厚度、上下唇的突度及表现唇肌松紧度的颏唇沟深、H角.广东省男性安氏Ⅱ类错(牙合)多表现为双颌前突.结论诊断和设计时应注意唇的形态和位置,为患者提供正确的矫治方案.
作者:刘从华;李琳;缪耀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对正畸治疗前不同的牙根发育状况与正畸治疗中出现的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120例经固定矫治青少年,检测其前磨牙、尖牙区的744颗牙齿正畸治疗前牙根发育状况及正畸治疗后牙根的等级.按正畸治疗前牙根是否发育完成分为发育完成组和发育未完成组两组.分析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情况.结果正畸治疗前牙根发育未完成的牙齿在正畸治疗中牙齿继续发育完成,牙根根管形态发育正常,无牙根吸收情况.正畸治疗前牙根发育完成的牙齿在正畸治疗后牙根出现不同比例的牙根吸收情况.两组之间有显著的组间差异(P<0.01).结论正畸治疗前牙根是否发育完成对正畸治疗中牙根是否出现吸收有显著的影响.
作者:李长霞;李春雷;朱双林;王大为;缪耀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病例报告郭某,男,17岁,2001年7月5日来我科就诊,前突面型,1 | 1之间有多生牙5个,1 | 1之间隙约为18mm,2|2舌向错位,|2反(牙合) ,21 |完全重叠,|12完全重叠,6|6|6|6中性(牙合).诊断:安氏Ⅰ类错(牙合),毛氏Ⅰ1错(牙合).
作者:程丽;张翠;孙冠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口腔正畸科就诊患者治疗前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控制口腔途径的医源性交叉感染.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2000年6月至2001年7月期间在正畸科就诊的2529名患者治疗前血清中丙型肝炎抗体(抗-HCV).结果抗-HCV阳性率为0.63%(16/2529),抗-HCV阳性者中87.5%(14/16)有输血(或血制品)史;抗-HCV阳性伴谷丙转氨酶(ALT)异常的亚临床型感染者占37.5%(6/16),病毒携带状态者占62.5%.结论输血(或血制品)为本研究患者HCV感染的主要途径;血清抗-HCV阳性患者有可能成为HCV传播者.为有效地控制传染源,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有必要加强正畸患者矫治前各型肝炎标志物及肝脏功能生化指标的检测.
作者:李晓新;周彦恒;林琴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牛×,女,12岁主述:前牙不齐,前突.基本病史:无.不良习惯:无.家族史:无.全身状况:良好.生长发育:青春发育高峰期.
作者:李兴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颅面型与矫治完成病例上下颌中切牙唇舌向倾斜度的关系.方法头影测量分析45例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完成的∠U1PP、∠U1OP、∠L1OP,∠L1GoGn,∠U1L1,∠ANB、∠SNGoGn.结果(1)不同矢状骨面型病例矫治完成后上下中切牙唇舌向倾斜度各不相同,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矫治完成后病例的上颌中切牙牙冠相对舌倾,下颌中切牙牙冠相对唇倾.相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矫治完成后病例的上颌中切牙牙冠明显唇倾,下颌中切牙牙冠相对直立.(2)∠ANB与∠U1PP和∠L1OP存在显著负相关性,与∠U1OP和∠L1GoGn存在显著正相关性.(3)除高角型的∠U1PP显著小于低角型外,各垂直颅面型之间上下中切牙倾斜度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但下颌平面角与∠U1PP和∠L1GoGn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结论不同矢状和垂直向骨面型明显影响矫治完成后上下颌中切牙唇舌向倾斜度,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提示正畸医生在正畸设计时不能忽视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
作者:林新平;倪振宇;胡荣党;郑敏玲;张秀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使越来越多的正畸临床正畸病例资料的收集趋向数字化,尤其是数字化图像及X光片.同时越来越多的期刊杂志也开始接受投稿者提供的数字资料.因此如何获得及保存这些数字化的文件成为众多正畸医师临床工作之外的又一问题.每种刊物均会根据自己的排版、印刷质量,要求作者提供相应质量的数字化资料,临床医生应具备一些相应数字化图像的知识,以应对不对出版要求的情况.口腔正畸学杂志对提供数字化图像的要求是:图像应选用TIFF格式,对幅面大于印刷尺寸的照片、X光片,分辨率要求不低于300dpi,但对于幅面较小图像,如幻灯片来说,要求不低于600dpi.对于X光片,仅需要保存灰度图像即可.
作者:刘怡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固定正畸病人由于口内特有的矫治装置,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口腔卫生,导致牙龈炎症.为了找出牙龈炎的主要原因和预防措施,本文对280例固定正畸龈炎患者进行了分析,其结果发现共主要原因是患者口腔卫生状况不佳和患者口内矫治装置的不良刺激.
作者:李伟奇;聂向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本文介绍了自1990年至1998年由同一名正畸医生完成的对一组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进行的正畸治疗.材料与方法36名患者,治疗初始年龄在65岁至82岁之间,单牙列或双牙列行固定矫治器治疗,疗程约1年.包括除手术病例外的各种类型的错(牙合)畸形.治疗计划的制定以及拔除牙齿的选择有别于年轻患者,包括非常规的、特殊的拔牙方案.22例为不拔牙病例.大多数病例因为牙间隙的原因,需要进行牙齿近远中面的调磨改形,以避免牙间龈乳头的丧失.年纪越大的病例治疗越倾向于局限单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从病人还是医生的角度看治疗效果都很好.所有病例都可以进行高难度的牙齿移动.使用固定矫治器对于美观的影响也可以被接受,没有一例因此而中断治疗.结论正畸治疗不受患者年龄的限制.但是,建议制定的治疗目标不要超出治疗的必要性和/或患者对矫治的主观需求.从治疗后的良好反映来看,制定治疗计划时需要一定程度的折中.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张若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正常无鼾男性人群上气道横截面大小与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相关性.方法正常无鼾男性志愿者30人,年龄38.67±10.74(平均值±标准差)岁.所有志愿者进行核磁共振扫描,利用计算机固有软件测量上气道鼻咽、腭咽、舌咽及喉咽的截面积大小,分析其与身高、体重、BMI的相关性.结果体重与腭咽截面积小值、大值及平均值负相关,并与舌咽截面积小值负相关;BMI与腭咽截面积大值及平均值负相关.结论随着体重、BMI的增加,气道截面积有变小的趋势;身高与上气道截面大小无明显关系;体重、BMI对腭咽与舌咽截面积的影响较大.
作者:李向东;高雪梅;曾祥龙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对固定矫治器粘结前后牙颊面菌斑pH值和变形链球菌附着量、比例进行研究,初步探讨固定矫治中菌斑微生态的变化.方法应用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测定菌斑提取液的pH值,对变形链球菌和总厌氧菌进行培养,记数.结果固定矫治器粘结后牙面菌斑pH值有极显著的下降(p<0.001),粘结一周后下降了0.5,三周后下降了0.7.菌斑湿重在粘结后三周有显著增多(p<0.05).变形链球菌附着量、比例有极显著的升高(p<0.001).粘结后一周,变形链球菌的数目平均上升了8.85×1011CFU/g;粘结后三周,平均上升了4.20×1011CFU/g,比例增加了1.10%.结论固定矫治器粘结后颊面菌斑的致龋性增强,但并未转化为致龋性菌斑.固定正畸与龋易感性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潘一春;张丁;傅民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设计应用螺旋CT的三维重建技术测量颅面牙齿的三维结构变化的方法.方法以鼻额缝的前上部中点(N点),蝶鞍前壁上后缘中点(S'点),和枕骨大孔前缘下后中点(B点)为基准点建立以S'点为原点的测量三维坐标系.用Unisight软件在MPR相下获得各点原始三维坐标值,通过数学计算得到各测量点在测量三维坐标系下的坐标值.结果经统计学检验,此方法的测量结果重复性好,精确度符合要求.结论此种方法可以用于螺旋CT对于颅面牙齿三维变化的测量研究.
作者:杜航;曾祥龙;唐光健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