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颌窦底提升术中应用组织工程化骨的实验研究

陈晓莉;李忠林;张文斌;叶展超;柯淑女

关键词:组织工程, 上颌窦, 干细胞
摘要:目的 评价组织工程化骨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的效果.方法 取犬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体外培养,并向成骨细胞定向诱导.将BMSC与多孔矿化骨(Bio-Oss)复合在体外培养5 d.健康成年犬16只,行双侧上颌窦底提升术,选取一侧将BMSC-Bio-Oss复合物填充于上颌窦底提升形成的空腔中,另一侧植入单纯Bio-Oss骨粉作为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30、90 d行大体观察、CT检查、组织学检查和新生骨量分析.应用t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30、90 d大体观察和CT检查均显示上颌窦内有新骨生成.新生骨量分析显示,单纯Bio-Oss组骨小梁总面积14.17±4.28,植入BMSC-Bio-Oss复合物组为21.31±5.14,新生骨量显著增多(P<0.05).结论 将组织工程化骨应用于上颌窦底提升术可获得良好的成骨效果.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骨折愈合中牙本质基质蛋白1与破骨细胞表达时间效应的观察

    目的 探讨骨折愈合过程中牙本质基质蛋白1(dentin matrix protein 1,DMP1)与破骨细胞的时间效应.为研究DMP1在体内矿化重建中的作用提供参考.方法 将40只成年Wistar雄性大鼠左侧下颌支骨折,建立下颌骨骨折模型.骨折后5、7、14、21 d处死大鼠,取骨痂和对侧正常骨组织(对照组),分别采用HE染色、TRAP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链霉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treptavidin perosidase,SP)法染色切片检测.结果 在对照组正常下颌支组织中没有DMP1的表达,偶见破骨细胞;实验组在骨折后14~21 d是破骨细胞活动高峰.结论 DMP1与破骨细胞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时间效应.

    作者:胡铁霞;李祖兵;李智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全国第七次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纪要

    由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医学院承办的全国第七次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于2007年3月10至11日在上海召开.本次大会同时还召开了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全体会议,进行了新一届专业委员会的换届.本次会议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28个省、市、自治区的论文共338篇,参会代表347名.

    作者: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中药对口腔细菌生物膜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用五倍子和蜂房的有效成分作为实验药物研究中药对口腔细菌生物膜结构、活性的影响及对生物膜中葡萄糖转移酶(GTF)活性的影响,探讨中药防龋的可能性.方法 用荧光显微镜结合特异荧光染料标记口腔细菌生物膜中死菌和活菌的方法,研究实验药物对口腔细菌生物膜结构和活性的影响.硫酸铵沉淀法提取粗酶,Neson-Somogyi法测定还原糖,G250微量蛋白定量GTF还原糖计算GTF活性单位,评价实验药物对口腔细菌生物膜中GTF活性的影响.结果 早期细菌定植黏附到形成成熟生物膜结构的过程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死菌.24 h常态生物膜结构中活菌面积占主导地位,有少量死菌存在,细菌互相紧密黏附在一起,生物膜结构清晰.0.05%氯己定对24 h细菌生物膜作用后,细菌总量明显下降,残存滞留的细菌基本为死菌.0.023%的NaF作用于细菌生物膜后,生物膜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细菌总量明显减少,存在的细菌以活菌为主.经4 g/L五倍子多酚性化合物(GCE)、五倍子化学组分B(GCE-B)及32 g/L蜂房化学组分1(NVE1)作用后,生物膜结构模糊不清,细菌散开,生物膜结构密度下降,其中死菌和活菌量基本相同.生物膜细菌总量减少,与24 h常态生物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活菌百分比与阴性对照组活菌百分比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口腔细菌生物膜经4 g/L GCE以及32 g/L NVE1作用后,GTF的活性受到明显抑制,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CE-B在实验浓度下对GTF的活性未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五倍子和蜂房有效成分组成的实验药物对口腔细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不单纯是对口腔生物膜细菌有杀灭作用,还可能通过对口腔细菌生物膜结构的改变调整其内部的细菌组成及抑制细菌生物膜中GTF活性而发挥作用.

    作者:赵今;李继遥;朱昞;周学东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X线投照角度对判断后牙颊舌向多根管的作用

    目的 探讨X线投照角度在判断多根管磨牙根管充填效果时的作用.方法 选取存在近颊第二根管的上颌第一磨牙87颗、下颌第一磨牙105颗,拍摄术前X线片,完成根管治疗,术后分别拍摄X线正位投照片和远中偏位投照片,判断根充效果.结果 X线正位投照片和远中偏位投照片能显示上颌第一磨牙MB与MB2的比例分别为23.0%和81.6%,显示下颌第一磨牙近中两根管的比例分别为38.1%和90.5%,X线远中偏位投照片显示颊、舌向根管的比例大于正位投照片(P<0.005).结论 采用X线远中偏位投照法能更好地显示上、下颌第一磨牙颊舌向根管的充填效果.

    作者:徐琼;涂之平;周玉竹;凌均棨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全瓷冠熔附纯钛小基台种植修复体的临床应用

    目的 采用全瓷冠熔附纯钛小基台的方法制作种植体支持的修复体,并进行临床修复效果评价.方法 机械加工制作颈环及轴壁薄的纯钛小基台,计算机辅助制作(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CAM)与基台匹配的全瓷冠,通过烧结遮色瓷将全瓷冠熔附于小基台上,获得修复体.对5例患者的6颗缺失牙进行修复,并对修复体进行临床效果评价.结果 成功制作全瓷冠熔附纯钛小基台修复体6个.经临床评价,修复体在表面、外形、边缘及色泽等方面在修复时和修复1年后均获得满意的效果.结论 全瓷冠熔附纯钛小基台修复体可作为种植义齿美学修复的新选择.

    作者:武斌;巢永烈;隋磊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口底区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ngiomyofibroblastoma,AMFB)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软组织间叶肿瘤,我们收治1例发生于口底舌下区的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现报告如下.

    作者:龚飞飞;王来平;李容新;叶茂昌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三叉神经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评价慢性咀嚼肌疼痛神经功能的初探

    目的 采用三叉神经躯体感觉诱发电位(trigemin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TSEP)检查方法,分析比较慢性咀嚼肌疼痛(masticatory muscle pain,MMP)患者与对照组TSEP各波潜伏期的变化规律,初步探讨慢性MMP患者神经功能变化的机制及TSEP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慢性MMP患者12例(患者组),以及年龄、性别与患者组匹配的健康人12名(对照组),分别行双侧颏神经和咬肌TSEP检查.归纳全部受试者面部两侧共4个部位的TSEP波形,分析出现率为75%~100%且双侧对称的波形.对测得的波潜伏期进行配对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获得5个TSEP波(P1、N1、P2、N2和P3).患者组两侧颏神经TSEP的P1潜伏期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波与对照组相比潜伏期延长,左侧P2、N2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咬肌区各波潜伏期的变化不一致.结论 慢性MMP患者TSEP波潜伏期的变化有一定规律,初步证明患者中枢和外周神经功能的改变.慢性MMP患者P1潜伏期变短,提示三叉神经节以下外周神经传导活化;P2潜伏期变长提示脑干可能受到抑制.

    作者:谢秋菲;曹烨;杨朝晖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前牙断根轴向快速牵引后根尖区牙槽骨骨密度变化初探

    目的 探讨前牙龈下断根轴向快速牵引后根尖区牙槽骨密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方法 对12颗断面位于龈下、距龈缘2~5 mm的前牙断根行完善根管治疗两周后,利用方丝弓矫治器沿牙长轴方向快速牵引,使断面升至龈上1.5~2.0 mm并固定保持6个月.运用CT Analyser分析软件对保持后每个月拍摄的数字根尖片中断根根尖区相对骨密度进行分析.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和SNK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牵引时间平均11 d,牵引结束时根尖间隙区相对骨密度为-39.6%,随后持续增加.每个月相对骨密度与上一个月相比,第3个月的变化(18.5%)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个月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适度的牙体轴向牵引力能快速稳定地移动断根,牵引后3个月内根尖区相对骨密度基本恢复正常.

    作者:季骏;骆小平;陆苇;王铁梅;邬烈;舒成军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生物膜蛋白质组学研究对阐述龋病机制的意义

    龋病是一种危害人类口腔健康的主要疾病,其危害不分年龄、性别、人种、民族和职业,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三大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对龋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口腔医学界关注的焦点.现代龋病学的研究认为,牙菌斑(dental plaque)由黏性基质和嵌入其中的细菌构成,具有典型的生物膜(biofilm)结构,是有序的微生态系统.

    作者:梁景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弱光引导固化对复合树脂收缩应力影响的研究

    目的 通过对比弱光引导固化和传统方式固化两种方式下复合树脂收缩应力的差异,探讨弱光引导固化减小树脂收缩应力的机制.方法 自制环氧树脂圆盘,在其中心制备直径为4 mm的圆孔,使用3种复合树脂A(Charisma)、B(TPH Spectrum)和C(Esthet-X)各充填16个样本,其中每种树脂8个样本使用弱光引导固化(弱光引导固化组),8个样本使用传统方式固化(传统方式固化组).于固化后不同时间用光弹法测量和计算收缩应力的大小.结果 树脂A、B、C弱光引导固化组收缩应力的变化趋势与传统方式固化组基本相同,固化后24 h收缩应力分别为(3.80±0.31)MPa、(3.21±0.40)MPa、(2.84±0.22)MPa,而传统方式固化组收缩应力分别为(4.19±0.24)MPa、(3.69±0.33)MPa、(3.14±0.28)MPa.3种树脂两种固化方式固化后24 h的收缩应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弱光引导固化能降低复合树脂固化后的收缩应力.

    作者:亢彦强;赵守亮;李芳;封纯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上颌窦底提升术中应用组织工程化骨的实验研究

    目的 评价组织工程化骨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的效果.方法 取犬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体外培养,并向成骨细胞定向诱导.将BMSC与多孔矿化骨(Bio-Oss)复合在体外培养5 d.健康成年犬16只,行双侧上颌窦底提升术,选取一侧将BMSC-Bio-Oss复合物填充于上颌窦底提升形成的空腔中,另一侧植入单纯Bio-Oss骨粉作为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30、90 d行大体观察、CT检查、组织学检查和新生骨量分析.应用t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30、90 d大体观察和CT检查均显示上颌窦内有新骨生成.新生骨量分析显示,单纯Bio-Oss组骨小梁总面积14.17±4.28,植入BMSC-Bio-Oss复合物组为21.31±5.14,新生骨量显著增多(P<0.05).结论 将组织工程化骨应用于上颌窦底提升术可获得良好的成骨效果.

    作者:陈晓莉;李忠林;张文斌;叶展超;柯淑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逆行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探讨

    目的 评价逆行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用逆行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肌皮瓣修复18例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口腔颌面部缺损.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28~90岁.舌鳞癌7例、颊黏膜鳞癌4例、腭鳞癌3例、口咽癌和面部皮肤基底细胞癌各2例.肌皮瓣面积小为4.0 cm×12.0 cm,大为5.0 cm×15.0 cm.结果 17例肌皮瓣存活,1例缺血坏死.肌皮瓣受区外观满意、功能恢复良好,供区瘢痕隐蔽.经术后6~18个月,平均11.8个月随访,1例术后10个月对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 逆行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肌皮瓣是口腔颌面部中型缺损的理想修复材料.

    作者:陈伟良;杨朝晖;黄志权;王友元;王永洁;李劲松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著名口腔医学专家周树夏教授逝世

    我国著名口腔医学教育家、我军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开拓者、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周树夏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7月11日在西安逝世,享年84岁.

    作者: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面部巨大神经纤维脂肪瘤一例

    患者,男性,25岁.因右侧面部肿块25年就诊(图1).出生时即发现右颊部有一肿物,初始如花生米大小,无明显不适,随年龄增长不断增大,现右侧面部异常隆起,上下唇明显下垂,并伴有上下颌骨畸形.

    作者:宋少杰;王升志;高向东;成洲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不同微型种植体稳定性比较的动物实验

    目的 评价自攻型和助攻型正畸微型种植体的稳定性,探讨两种种植体生物力学的差别.方法 将自攻型组与助攻型组正畸微型种植体(每组各28枚)种植于两只狗的上下颌骨颊侧根间区,植入时测量高植入转矩,即刻负载水平力约1.96 N,持续9周后取出种植体,测量高去除转矩.结果 上、下颌自攻型组高植入转矩[分别为(5.6±1.1)N·cm和(8.7±2.3)N·cm]均明显高于助攻型组[分别为(3.5±2.1)N·cm和(7.4±1.1)N·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颌自攻型组高去除转矩[分别为(-6.5±2.2)N·cm和(-7.1±2.0)N·cm]均高于助攻型组[分别为(-5.7±2.3)N·cm和(-6.1±0.5)N·c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攻型组成功率为92.9%,助攻型组成功率为86.7%.结论 自攻型种植体有较高的初期稳定性,适于种植在上颌骨及下颌骨骨皮质较薄的部位.

    作者:陈岩;赵文婷;Hee-Moon Kyung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不完全性腭裂修复术后患者替牙期的颅面特征初探

    目的 比较不完全性腭裂患者修复术后与健康儿童替牙期颅面形态的差别,进一步了解不完全性腭裂患者的颅面特征.方法 选择20例不完全性腭裂修复术后,处于替牙期的患者作为腭裂组,年龄7~11岁;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非腭裂健康儿童35名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X线头影测量对比分析.结果 腭裂组全颅底长、上颌长、下颌有效长度分别为86.48 mm、44.79 mm、65.45 mm,对照组分别为91.27 mm、48.84 mm、70.49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不完全性腭裂患者颅面部发育不足,呈Ⅲ类骨面型.

    作者:孙杰;贾绮林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Skp2靶向RNA干扰质粒的构建及其对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的影响

    目的 运用RNA干扰技术阻断人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细胞中Skp2基因的表达,观察Skp2基因沉默后对Tca8113细胞的影响.方法 采用真核转录质粒pRNAT-U6.1/Neo构建针对Skp2基因的重组转染质粒.经聚乙烯亚胺法将其转染Tca8113细胞,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Western blot检测Skp2、p27表达的变化;流式细胞仪、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l terrazolium,MTT)法检测转染后Tca8113细胞的细胞周期、生长速度的变化.结果 转染重组质粒Skp2shRNA-2、Skp2shRNA-3后,Tca8113细胞内Skp2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均下调表达(P<0.01),p27基因蛋白水平上调表达(P<0.01);而各重组质粒转染后p27基因的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重组质粒Skp2shRNA-2、Skp2shRNA-3转染Tca8113细胞后,与对照组相比,G1~G0期细胞增加了约22%(P<0.01),G2~M期和S期细胞减少了约10%和12%(P<0.01),细胞的生长速度明显变慢(P<0.01).结论 初步证明了Skp2、p27基因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分化增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筛选出了高效RNA干扰重组质粒Skp2shRNA-2、Skp2shRNA-3,为进一步研究以Skp2基因为靶点的人舌鳞状细胞癌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方亮;胡勤刚;华子春;李淑锋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根管数目和形态的识别

    根管治疗是通过机械和化学的方法彻底清除根管内的牙髓组织、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并严密充填根管,达到预防根尖周病发生和促进根尖周病愈合的目的.根管预备和根管充填是根管治疗中的两个关键步骤.根管预备和充填的效果受许多因素特别是根管解剖因素的影响.治疗时可以通过多种诊断方法确定根管的数目并判断根管形态,再根据不同的根管形态制定相应的预备和充填策略,以使患牙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范兵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螺纹旋转角度和密度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影响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种植体螺纹的旋转角度和密度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建立即刻负载的5种种植体三维有限元模型(0.8 mm、1.6 mm和2.4 mm螺距单螺纹种植体以及双螺纹和三螺纹种植体),进行垂直和水平加载,分析5种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相对位移.结果 在3种不同螺距的单螺纹种植体中,垂直加载时0.8 mm螺距单螺纹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综合相对位移小(分别为1.600 μm和1.199 μm),2.4 mm螺距单螺纹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综合相对位移大(分别为2.451 μm和2.019 μm);在螺纹密度相同、旋转角度不同的3种种植体中,0.8 mm螺距单螺纹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综合相对位移小,三螺纹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综合相对位移大(分别为1.994 μm和1.602 μm);在螺纹旋转角度相同、密度不同的种植体中,双螺纹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综合相对位移(分别为1.913 μm和1.495 μm)均比1.6 mm螺距单螺纹种植体(分别为2.412 μm和1.799 μm)小,三螺纹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综合相对位移均比2.4 mm螺距单螺纹种植体小.结论 随着种植体螺纹螺距的增加,种植体对抗垂直载荷的能力减弱;随着种植体螺纹旋转角度的增加,种植体对抗垂直载荷的能力减弱;随着种植体螺纹密度增加,种植体对抗垂直载荷的能力增加.

    作者:马攀;刘洪臣;李德华;林升;史真;彭勤建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致龋菌、唾液缓冲能力与婴幼儿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唾液中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和唾液pH值、缓冲能力与婴幼儿龋的关系.方法 将178名42~54个月的儿童分为患龋组(患龋牙数≥5)87例和无龋组91人.吐唾法采集非刺激性唾液和嚼蜡法采集刺激性唾液各2 ml,用选择性培养的方法检测刺激性唾液中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的检出率和计数水平;测定非刺激性及刺激性唾液的pH值和缓冲能力.结果 患龋组唾液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96.6%和79.3%,显著高于无龋组的63.7%和27.5%(P<0.05);患龋组两种细菌的计数水平比无龋组高近10倍.患龋组和无龋组刺激性唾液的初始pH值和对酸的缓冲能力均显著高于非刺激性唾液(P<0.001);患龋组刺激性和非刺激性唾液的初始pH值和缓冲能力均显著低于无龋组(P<0.05);无龋组中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和唾液pH值、缓冲能力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患龋组刺激性唾液的缓冲能力与变形链球菌的计数水平显著相关(r=0.249,P<0.05).结论 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是婴幼儿龋的重要致病菌;唾液的初始pH值和缓冲能力偏低可能是影响婴幼儿龋的重要因素.

    作者:周琼;白洁;秦满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