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AGE-1、MAGE-3、BAGE、GAGE基因在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株中的表达

汪国华;刘建华;邵俊斌;陈智;曹之强

关键词:基因治疗, 人舌鳞癌, 特异性免疫治疗, 细胞株, 肿瘤组织, 检测, 状况, 口腔, 基础
摘要:我们采用RT-PCR法检测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株的总RNA,以确定一些基因在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株中的表达状况,为进一步在口腔肿瘤组织中检测相关的基因以及开展肿瘤特异性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套式PCR检测唾液中变形链球菌及远缘链球菌

    目的探索一种快速、简便地从人类唾液中同时检测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的方法.方法分别以变形链球菌gtfI和远缘链球菌gtfB基因设计两组成套引物,首先用套式PCR(二次PCR)检测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标准株和临床株,然后用套式PCR直接从唾液中检测这两种细菌.结果变链菌(血清型c,e,f)的标准株及临床株第1次PCR扩增产物为517 bp,第2次扩增产物为468 bp;远缘链球菌(血清型d,g)及道勒链球菌(血清型h)的标准株及临床株第1次PCR扩增产物为712 bp,第2次扩增产物为663 bp;其他异种菌均不能扩增出产物,因此该PCR检测具有高度的特异性.细菌纯培养物及唾液PCR检测的敏感性分别是:第1次PCR为105CFU,第2次PCR为103CFU.结论套式PCR能快速在人类唾液中同时检测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该检测方法有望运用于临床检测,对揭示两种细菌与龋病发生关系的研究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谭海平;边专;樊明文;陈智;范兵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过量氟对大鼠切牙成釉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氟牙症的发生机制.方法选择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Ⅰ组(对照组)和Ⅱ组(50 mg/L F-).8周后处死动物,利用磨片、HE染色、核仁形成区嗜银染色(AgNORs)和原位细胞凋亡检测(TUNEL)技术观察过量氟对大鼠切牙形态及机能的影响.结果Ⅱ组大鼠切牙釉质生长线明显,分泌期成釉细胞嗜伊红颗粒蓄积,分泌前期成釉细胞AgNORs颗粒数低于Ⅰ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成釉细胞凋亡增多,并伴有凋亡现象向分泌期迁移.结论过量氟可抑制成釉细胞增生,促进成釉细胞凋亡,为氟牙症发生的一种机制.

    作者:孙宏晨;刘明;欧阳喈;李广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齿科珠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粒度分布对修复体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研究齿科珠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粉)的粒度分布对修复体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对比分析3组粒度分布不同的PMMA粉,按适合粉/液比制成的球形试块内气泡产生的情况,采用高分辨数码显微镜对固化后试样的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气泡产生程度随适合粉/液比的增高呈降低趋势;PMMA粉因粒度分布不同,其粉液混合物固化后的微结构也存在差异.结论通过优化PMMA粉的粒度分布,可以改善修复体的微结构,减少气泡的产生.

    作者:杨斌;王同;徐恒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TNP-470抗人涎腺腺样囊性癌裸鼠肺转移作用的实验研究

    肿瘤生长需依赖新生血管生成以维持其营养及代谢要求,抗肿瘤血管生成可成为控制肿瘤生长和转移新的治疗途径.我们观察血管生成抑制物TNP-470不同应用时间对肺高转移性涎腺腺样囊性癌(ACC-M)在裸鼠体内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临床试验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邓永强;邱蔚六;何荣根;林国础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螺旋体与牙龈卟啉单胞菌在口臭形成中的作用

    目的评价螺旋体和牙龈卟啉单胞菌各自在产生挥发性硫化物(volatile sulfurcompounds,VSCs),形成口臭中的作用.方法对117例牙周炎患者,用鼻闻法评价口臭值(organoleptic rating,OR)后分成口臭组85例,无口臭组32例,用口臭测量仪测量口气中VSCs水平,刚果红负性染色法检测舌苔和龈下菌斑中螺旋体的百分比(S%),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us gingivalis,Pg).口臭组46例在牙周基础治疗后重复以上检查.结果口臭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4 mm位点S%明显高于无口臭组(P<0.01),而舌苔与PD≥4 mm位点的S%、舌苔与龈下菌斑中的Pg均无差异.口臭组OR、VSCs水平与舌苔及PD<4 mm位点S%正相关,与PD≥4 mm位点的S%无关;OR值与PD≥4 mm位点的Pg呈正相关(P<0.05),与舌苔及PD<4 mm位点的Pg无关,而VSCs与3个部位的Pg均无关系;牙周治疗后OR和VSCs水平明显降低,舌苔中的S%、龈下菌斑中的S%及Pg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螺旋体是与VSCs及口臭的产生有关的口腔微生物之一,牙周治疗可以改善口臭.

    作者:朱卫东;沙月琴;陈智滨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外展曲与支抗磨牙所受舌向力的关系

    目的观察拉尖牙向远中移动时,在不同规格的弓丝作用下,牵引力对支抗磨牙所产生的舌向分力的大小以及在不同磨牙外展曲宽度下该牵引力舌向分力的大小.方法利用与北京大学力学系合作研制的力测量仪在Typodont专用蜡上测量使用不同规格、不同刚度的弓丝[0.40 mm、0.45 mm的不锈钢圆丝,0.40mm、0.45 mm的澳丝以及0.41 mm×0.56 mm(0.016英寸×0.022英寸)、0.46 mm×0.63 mm(0.017英寸×0.025英寸)的不锈钢方丝],分别在不同的磨牙外展曲宽度(1 mm、2 mm、3 mm)下,支抗磨牙受到的150 g沿磨牙颊面管牵引钩至尖牙托槽远中翼中点方向的拉尖牙向远中移动力所产生的舌向分力.结果(1)150 g拉尖牙向远中移动力会使支抗磨牙受到舌向分力.(2)支抗磨牙受到的牵引力的舌向分力随弓丝粗度和刚度的增加而减少,弓丝抵抗磨牙所受到的舌侧力作用与弓丝的刚度、粗度成正比.(3)支抗磨牙受到的牵引力的舌向分力随磨牙外展曲宽度的增加而减少且二者间呈线性关系.结论拉尖牙向远中移动时支抗磨牙受到舌向分力,为避免磨牙向舌侧移动,应选择较大刚度且较粗的弓丝或适当加大磨牙外展曲.

    作者:张丁;张若芳;陈莉;王秀侠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MAGE-1、MAGE-3、BAGE、GAGE基因在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株中的表达

    我们采用RT-PCR法检测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株的总RNA,以确定一些基因在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株中的表达状况,为进一步在口腔肿瘤组织中检测相关的基因以及开展肿瘤特异性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作者:汪国华;刘建华;邵俊斌;陈智;曹之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牙齿楔状缺损与侧方(牙合)工作侧咬合接触关系的调查

    有关(牙合)因素与楔状缺损关系的临床研究很少.为确定(牙合)因素与楔状缺损的关系,我们对楔状缺损与牙齿咬合接触的关系进行了临床研究.

    作者:张清;王嘉德;李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牙本质中可溶性磷蛋白对再矿化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去除牙本质中可溶性磷蛋白后对进一步再矿化的影响,了解磷蛋白在牙本质矿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用EDTA脱矿法去除牙本质中的固有可溶性磷蛋白,获得脱矿的牙本质籽晶,进行再矿化实验,并与以正常牙本质和乙酸脱矿法(可保留可溶性磷蛋白)获得的牙本质再矿化过程对照.实验应用等组分晶体生长体系,记录再矿化过程添加液体积随时间的增加量,以计算再矿化速率.结果经EDTA脱矿0.5 h及2 h的牙本质籽晶的再矿化速率比正常牙本质粉明显增快,在200 min时观察到的速率增加可超过100%,而脱矿5 h和10 h以及所有乙酸脱矿牙本质籽晶的再矿化速率均较正常未脱矿籽晶慢.结论牙本质固有的可溶性磷蛋白具有抑制脱矿牙本质再矿化的作用.

    作者:于玲;高学军;陈万春;刘道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完全性唇腭裂两种治疗模式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两种治疗模式对上颌牙槽骨的生长发育及腭咽闭合的影响.方法将124例腭裂分为A组(63例),用Latham或Millard法,B组(61例)用早期软腭粘接法,测量124例唇腭裂上颌石膏模型,测量X线片牙槽裂区骨桥.结果A组牙弓横径较B组大;A组在双侧唇腭裂,上牙弓的前后径小于B组,但随患者年龄增长,两组差别逐渐减小;A组在唇腭裂单侧和双侧牙槽裂区分别有63.0%和83.3%的骨桥生长;A组和B组分别有15.9%和35.2%的患者需要咽瓣手术.结论A组稳定的上牙弓能对抗唇肌的压迫,维持牙弓的宽度,但A组9岁以后双侧唇腭裂牙弓的前后径还需进一步的追踪.A组需要咽瓣手术的病例较B组少.

    作者:徐慧芬;段玉贵;乔鞠;廖小宜;郑谦;石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大鼠颌下腺腺病毒介导荧光素酶基因转导及组织学变化

    目的观察大白鼠颌下腺腺病毒介导的荧光素酶基因转导及其组织学变化.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经颌下腺导管转导腺病毒介导荧光素酶基因重组体即AdCMVLuc,3 d及1、2、4、8周后观察其基因表达及病理变化.结果颌下腺转基因表达3 d时高,以后逐渐下降,至4周、8周时仍可测到表达.组织病理学变化:3 d~1周时可见腺泡受挤压,腺导管扩张;2周时部分腺泡轻度萎缩,腺泡间距离加大;小叶内及小叶间导管周围淋巴细胞呈灶状浸润;4周时可见有腺泡及腺泡腔结构变清晰;8周时腺泡、导管基本恢复正常,炎症不明显.超微结构变化:注入基因后3 d,腺泡和导管细胞内可见大量粗面内质网,粘液腺泡中粘液滴增多,融合成片;1周后,导管腔的微绒毛突起减少,胞质内可见线粒体显著增多;2周及4周,腺泡腔可见少量的微绒毛突起及细丝网状物.粘液腺泡中可见粘液滴.基底部可见粗面内质网,基底膜增厚.结论本研究报道了腺病毒介导的大鼠颌下腺基因转导后的超微结构变化,提示腺体蛋白合成体系功能活跃.大鼠涎腺基因转导能产生生物活性蛋白,腺体有明显炎症反应.

    作者:王小琴;王松灵;孙开华;张秀清;刘晓勇;张春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综合征性腭裂与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

    腭裂修复术后的语音恢复,一直是备受外科医师和语音治疗师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随着腭裂修复手术年龄的下降,术后的语音效果得到明显提高,但无论手术年龄多小,仍有5%~10%的患者术后存在腭裂语音[1],而腭裂语音的产生与术前的口鼻腔相通和术后的腭咽闭合不全有直接的关系.

    作者:马莲;孙勇刚;朱洪平;李晓京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腭裂与非腭裂小鼠腭突发育的比较形态测量学研究

    目的通过对18三体伴腭裂胚鼠和正常胚鼠大体标本腭突发育、冠状序列连续切片中,不同特征平面内腭突发育的比较形态测量学研究,认识腭裂与腭突发育的量化关系.方法借助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测定52对处于相同或相近发育阶段的腭裂与非腭裂Han-NMRI小鼠的大体腭突宽度和横截面积,以及30对胎鼠颅上颌复合体冠状序列连续切片(厚度7 μm)中腭突宽度及横截面积、腭骨、上颌骨腭突和牙槽突横截面积,并估算腭骨在矢状平面的长度.进一步对腭裂及非腭裂组行量化比较.结果18三体伴腭裂小鼠大体标本腭突的宽度和面积明显小于正常小鼠;连续序列切片中腭裂小鼠腭突宽度及横截面积、腭骨、上颌骨腭突和上颌突横截面积以及腭骨长度均明显小于正常小鼠.结论18三体伴腭裂小鼠腭突在各个方向均呈严重的发育不足,这是与鼠胚的18三体条件密切相关的.

    作者:蔡志刚;Helmut von Domarus;Eveley Engel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努力提高我国唇腭裂综合序列治疗的总体水平

    唇腭裂是我国口腔颌面部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其手术修复治疗早已在国内普遍展开,不少单位的唇腭裂修复术和综合序列治疗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受到国外同行的重视.由于目前各医疗单位唇腭裂手术、综合序列治疗的水平不一,效果也不尽相同.

    作者:王国民;黄洪章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及葡糖基转移酶基因疫苗的防龋动物实验

    变形链球菌(S.mutans)是主要的致龋菌,其毒力因子PAc和GTF-B在龋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我们利用变形链球菌防龋基因疫苗pcDNA3-pac和pcDNA3-gtfB单独及联合免疫定菌鼠后评价龋损,以初步证实基因疫苗的免疫防龋效果.

    作者:杨德琴;刘天佳;曹福娴;刘建国;杨锦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牙周膜牵张正畸过程中牙根吸收的研究

    牙周膜牵张牙齿快速移动技术是一项快速移动牙齿的新方法,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牙齿移动的速度[1].有关的研究报道目前尚少.本项实验的目的,是应用扫描电镜(SEM)对被牵张牙受压侧牙根的吸收情况进行定量观察.

    作者:王爽;叶湘玉;周洪;牛百平;丰培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多彩P5及其根管治疗工作尖

    作者:陈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地塞米松诱发小鼠腭裂时AnnexinⅠ、cPLA2和PCNA表达的研究

    目的检测膜联蛋白(Annexin Ⅰ)、胞质磷脂酶A2(cytosolic phospholipase A2,cPLA2)、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muclear antigen,PCNA)在地塞米松诱导小鼠腭裂腭胚突中的表达变化情况.探讨腭裂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方法.方法A/J和C57BL/6j受孕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地塞米松致畸组(DEX组)、VitB12致畸拮抗组(DE+Vit组)和VitB12组.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的方法检测Annexin Ⅰ、cPLA2和PCNA的相对含量.结果A/J小鼠中,在正常对照组中,随着腭胚突的发育,Annexin Ⅰ表达逐渐升高,其余各实验组也呈相似变化.在DEX组和DEX+VitB12组中,Annexin Ⅰ的表达明显较对照组和VitB12组高,对照组与VitB1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而cPLA2则和PCNA呈相反表达趋势,在正常小鼠腭胚突中表达随小鼠发育逐渐下降.在C57BL/6j小鼠中,正常对照组与DEX组间在Annexin Ⅰ和cPLA2测量差异无显著性.结论Annexin Ⅰ和cPLA2介导了糖皮质激素诱发腭裂的过程.VitB12未能阻遇DEX上调Annexin Ⅰ的表达,但可以对抗DEX抑制cPLA2的作用,这可能是VitB12拮抗糖皮质激素致畸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石冰;左晖;毛祖彝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面横裂畸形围产儿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目的利用1987~1992年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收集的资料,描述围产儿面横裂畸形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多发畸形模式.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孕28周到产后7 d住院分娩的围产儿(包括活产、死胎和死产).结果共收集围产儿4 489 692个,面横裂畸形94例,全国发生率为0.21/万,城镇发生率为0.20/万,乡村发生率为0.23/万.男性和女性发生率均为0.20/万.69例畸形儿合并有其他畸形,其中53.6%伴有耳部异常.围产期病死率为46.8%,单发(16.0%)和多发(58.0%)的面横裂病死率明显不同.结论中国围产儿面横裂畸形发生率高于文献的估计值,未发现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面横裂以多发畸形为主,常作为其他综合征的特征畸形之一.

    作者:代礼;朱军;吴艳乔;周光萱;王艳萍;缪蕾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根管超声冲洗效果的临床评价及实验研究

    目的评价根管超声冲洗技术的清洗效果,为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60例根尖周病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超声冲洗组(U组)和注射器冲洗组(S组),比较两组术中疼痛率、根管及侧支根管的充填情况.选择离体直单根管前磨牙60颗,随机分为U、S两组,40颗进行组织学观察,20颗用于扫描电镜研究.结果U组侧支根管充填率高于S组(P<0.01);U组术中疼痛发生率为3.3%,S组为13.3%(P>0.05).U组根管内有机碎屑的含量明显少于S组(P<0.01),且U组根管壁上牙本质小管开口数目明显比S组多(P<0.05).结论超声冲洗技术可以较好地清洁根管,使术中疼痛发生率趋向于减少,侧支根管充填率提高.

    作者:彭彬;陈书兰;范兵;边专;樊明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