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型与维吾尔族慢性牙周炎的关系

钟良军;张蕴惠;章锦才;冯锦虹;杨爱玲

关键词:牙周炎, 维吾尔族, 受体, 白细胞介素1, 基因型, 疾病易感性
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IL-1ra)基因型与新疆维吾尔族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维吾尔族重度CP患者 4l例、中度CP 43例、轻度CP 49例及同族健康对照92人的颊粘膜拭子,提取DNA,采用序列特异引物多聚酶链反应(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SP-PCR)法测定IL-1RN内含子2/VNTR位点的基因型,比较各基因型检出率的差别.结果 IL-1RN内含子2/VNTR等位基因2在重度CP中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中度CP与对照组、轻度CP与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IL-1RN内含子2/VNTR等位基因2可能与新疆维吾尔族重度CP遗传易感性相关.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3~4岁儿童口腔变形链球菌的检出情况及其与母亲的关系

    龋病是一种感染性可传播性疾病,变形链球菌(S.mutans,简称变链)是主要的致龋菌.儿童在26个月左右是感染变链的敏感期,称窗口期.母亲是重要的感染源.3~4岁儿童,年龄位于窗口期后,变链定植相对稳定,观察他们口腔中变链的获得情况及其与母亲的关系,可为了解这一人群变链的传播及获得提供横断面资料.

    作者:李颂;刘天佳;叶卫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转基因小鼠血管瘤动物模型建立

    目的建立血管瘤动物模型,进一步探讨血管瘤发生机制,筛选治疗方法.方法构建并鉴定Py MT基因,应用DNA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并植入母鼠输卵管.观察转基因小鼠表型.分子生物学方法(PCR法)检测目的基因整合情况.组织学检查转基因小鼠可疑血管瘤样新生物.结果目的基因经酶切、鉴定,证实大小无误.DNA显微注射,移植卵579枚,产仔62只.小鼠表型观察:62只小鼠中1只出现血管瘤样表型,主要位于皮肤、舌、胃等组织器官的黏膜表面.转基因小鼠出现的血管瘤样新生物经病理诊断证实为异常血管增生,类似海绵状血管瘤结构.PCR方法检测证实该小鼠体内有Py MT基因表达.结论 Py MT基因整合到小鼠基因组中可导致血管瘤形成,形成的血管瘤主要分布于皮肤及黏膜组织丰富的器官.采用转基因的方法可以建立血管瘤动物模型.

    作者:徐(马);张志愿;陈万涛;杨文君;王铸钢;王龙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碳纤维桩与几种桩的剪切抗折强度和剪切粘结强度的测定比较

    目的比较碳纤维桩、IPS-Empress 2 全瓷桩(不含二氧化锆芯)和二氧化锆全瓷桩、铸造镍铬合金桩及牙本质的剪切抗折强度;测定碳纤维桩、IPS-Empress 2 全瓷桩、铸造镍铬合金桩与人离体牙的剪切粘结强度,供临床参考应用.方法碳纤维桩、IPS-Empress 2 全瓷桩、二氧化锆全瓷桩、铸造镍铬合金桩及牙本质各制作标准圆柱形试件 3 个,用 DCS5000 力学实验机测试其剪切抗折强度.碳纤维桩、IPS-Empress 2 全瓷桩和铸造镍铬合金桩各制作标准圆柱形试件 5 个,用玻璃离子水门汀粘结在根管预备深度 3.0 mm 、预备直径 2.0 mm 的天然牙根内,用 DCS5000 力学实验机测试其剪切粘结强度.结果每种试件的平均剪切抗折强度(MPa):碳纤维桩(199)、二氧化锆全瓷桩(193)、镍铬合金桩(210)的剪切抗折强度明显高于牙本质(100)和 IPS-Empress 2 全瓷桩(109),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碳纤维桩、镍铬合金桩及二氧化锆全瓷桩之间的剪切抗折强度相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剪切粘结强度(MPa):碳纤维桩(2.4)、镍铬合金桩(3.8),IPS-Empress 2全瓷桩未与水门汀分离前断裂.前 2 种试件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碳纤维桩具有与二氧化锆全瓷桩、铸造镍铬合金桩相近的剪切抗折强度,其剪切粘结强度与镍铬合金桩相近.

    作者:张相皞;佟岱;王新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裸鼠体内人腺样囊性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在人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裸鼠移植瘤模型上,观察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recombined human tumor necrosis factor-α,rhTNF-α)诱导凋亡的形态学特征及bax、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将6×1010/L的SACC细胞悬液接种于裸鼠皮下建立动物模型后,按rhTNF-α 100×104 IU / kg或10×104 IU / kg瘤体内直接注射给药.采用光镜、电镜、流式细胞术及原位凋亡试剂检测盒观察凋亡的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观察bax、bcl-2的表达情况. 结果移植瘤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凋亡细胞核消失后出现钙盐沉积,形成砂粒小体.凋亡细胞对bax、bcl-2蛋白的表达明显上升(P<0.05).结论砂粒体钙化是TNF-α诱导的SACC裸鼠移植瘤细胞凋亡的特征和归宿;TNF-α诱导的细胞凋亡能够特异性增强bax、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

    作者:王洁;董福生;董青;顾洪涛;李荷香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染料木素对去卵巢大鼠颌骨代谢的改善作用

    目的探讨染料木素对去势大鼠颌骨代谢及雌性生殖系统的作用.方法切除成年雌性大鼠双侧卵巢,造成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动物模型.双能X线法检测颌骨、股骨骨密度,生化法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 ,ACP),放射免疫法检测骨代谢因子IL-1β、IL-6、转化生长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降钙素和骨钙素,探讨染料木素对去势大鼠颌骨代谢的作用;通过血清雌二醇含量和子宫重量的变化监测染料木素的雌激素样副作用.结果去势大鼠骨密度显著减少;血清ALP、ACP和IL-1β、骨钙素显著高于非去势组.口服染料木素后,大鼠骨密度显著增加;血清ALP、ACP、骨钙素显著增高,其中ALP和骨钙素的增加显著优于雌激素组,IL-1β和TNF-α显著降低;大鼠子宫重量系数显著低于雌激素组.结论染料木素能够通过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有效改善去势大鼠颌骨代谢,副作用弱于雌激素.染料木素在防治颌骨乃至全身骨质疏松方面具有开发前景.

    作者:李斌斌;于世凤;孟雪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应用根管显微镜和超声器械处理阻塞根管的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根管显微镜(dental operating microscope,DOM)和超声器械处理阻塞根管的临床疗效.方法因钙化、器械折断、根管桩、塑化物或台阶造成的根管阻塞患牙92颗、共135个根管,在根管显微镜下使用专用超声器械进行根管治疗或再处理,统计成功率.结果 77颗患牙(114个根管)完成根管治疗,成功率83.7%,根管再通率84.4%,其中钙化根管的成功率是88.1%,器械折断的根管成功率76.9%,塑化根管的成功率81.1%,台阶根管的成功率78.6%.无一例发生根管侧穿或牙根折裂.结论根管显微镜和超声器械的使用,为处理阻塞根管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凌均棨;韦曦;高燕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颌面颈部恶性肿瘤侵犯颈动脉的CT诊断

    目的研究颌面颈部恶性肿瘤侵犯颈动脉的CT诊断价值.方法共收集记录完整、经手术切除治疗的颌面颈部恶性肿瘤53例(55侧病变).所有病例均在术前行横断面增强CT检查,并与其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CT检查显示颈动脉的异常表现形式有5种类型:Ⅰ型:动脉受压变形(6侧病变);Ⅱ型:动脉移位(15侧病变);Ⅲ型:肿瘤围绕颈部血管超过180°(8侧病变);Ⅳ型:位于肿瘤和颈动脉之间的脂肪带或筋膜部分或完全消失(25侧病变);Ⅴ型:动脉壁缘模糊(12侧病变).手术记录显示:20侧颌面颈部恶性肿瘤与颈动脉粘连,其中14侧病变的CT异常表现呈多样性(70%).对照手术记录,上述CT异常表现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30.0%,100.0%和74.5%(Ⅰ型);20.0%,68.6%和50.9%(Ⅱ型);22.2%,100.0%和49.1%(Ⅲ型);90.0%,80.0%和83.6%(Ⅳ型);45.0%,88.6%和72.7%(Ⅴ型).结论颌面颈部恶性肿瘤侵犯颈动脉的CT表现以多样性表现为主.尽管存在不足,但部分CT征象(Ⅰ型、Ⅲ型和Ⅳ型)对准确判断颌面颈部恶性肿瘤侵犯颈动脉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王平仲;余强;石慧敏;罗济程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滑液氧自由基的检测及意义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可影响关节软骨、软骨下骨组织、滑膜组织和滑液等关节成分.在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氧自由基的作用受到了许多学者的重视.我们探讨氧自由基与TMD不同病理类型间的关系.

    作者:蔡恒星;龙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及肿瘤坏死因子α在鼠根尖周炎中的基因表达

    目的通过观察鼠根尖周炎中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基因表达,了解它们在根尖周炎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根尖周炎动物模型,于术后1、2、3、4周取下颌骨组织,摄X线牙片、制作石蜡切片;用原位杂交技术测定IL-1α、IL-1β及TNF-α mRNA在根尖周炎组织中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并将其与根尖阴影面积作相关分析.结果术后1~3周根尖周炎组织中IL-1α、IL-1β、TNF-α表达量逐渐增高,至第3周阳性细胞数达峰值,呈时间依赖关系,4周后有所下降;IL-1α和TNF-α表达量远高于IL-1β表达量;并且IL-1α和TNF-α mRNA阳性表达细胞数与根尖阴影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关系(IL-1α:r=0.875,P<0.001;TNF-α:r=0.858, P<0.001),IL-1α和TNF-α间亦呈显著正相关(r=0.969,P<0.001).阳性细胞类型为多形核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等.结论 IL-1α和TNF-α是鼠根尖周炎中的主要细胞因子,它们的表达量与根尖周炎破坏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梅陵宣;蒋勇;赵春晖;刘正;张濒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烟草对牙周成纤维细胞影响的实验观察

    目的观察尼古丁和烟草浸提液(smokeless tobacco extract, ST)对牙周膜成纤维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fibroblasts, PDLFs)的形态、超微结构及增殖贴附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尼古丁和ST作用于人PDLFs,细胞爬片作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透射电镜作超微结构观察;MTT法分别于第5天和2 h测细胞的增殖和贴附情况.结果随着尼古丁和ST浓度的增加,细胞排列的极性消失,细胞变小并由长梭形变成椭圆形或圆形;超微结构显示,细胞器成分减少,尤其是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减少,含胶原蛋白的分泌小泡减少,波形丝、微管分解消失.细胞核有程度不同的减小或核畸变;细胞的增殖和贴附能力呈浓度依赖性抑制.结论尼古丁和ST可改变PDLFs的形态和结构,抑制细胞的胶原合成,改变细胞的支架结构,从而改变细胞的贴附和增殖,提示烟草在牙周病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徐燕;蒋勇;李颂;梅陵宣;张黎;赵春晖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牙科陶瓷表面粗糙度与细菌粘附的实验研究

    目的比较陶瓷抛光和陶瓷上釉后表面粗糙度的差异及变形链球菌在其表面的粘附能力.方法制作陶瓷样本 30 个.A 组陶瓷用金刚石抛光膏打磨抛光,B 组陶瓷上釉,C组陶瓷用 240# Al2O3磨头磨平.用轮廓仪测量各组陶瓷样本的表面粗糙度.将各组样本置于变形链球菌悬浮液中,37 ℃培养1 h.图像分析仪计算变形链球菌在各样本表面的粘附面积比.结果 A、B、C组陶瓷的表面粗糙度分别为 (0.198 7±0.057)μm、(0.199 0±0.091)μm 及 (0.426 0±0.174)μm.变形链球菌在 A、B、C 3 组陶瓷表面的粘附面积比分别为 (15.92±4.37)%、(16.39±6.31)%、 (41.48±12.1)%.经统计学分析,A、B组陶瓷组间表面粗糙度及细菌粘附面积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C 组陶瓷与其他各组样本表面粗糙度及细菌粘附面积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陶瓷上釉和抛光表面能达到同样光滑,细菌在其表面的粘附量亦基本相同.粗糙陶瓷表面比光滑陶瓷表面更容易粘附口腔细菌.

    作者:王贻宁;温国江;施斌;潘新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错(牙合)畸形治疗后前牙不齐指数的变化

    目的探讨牙列拥挤矫正后的稳定性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由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完成治疗 2 年以上的患者,共 72 例资料完整的病例.分别对其头颅侧位片与牙(牙合)模型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上前牙不齐指数均值由治疗前的(11.5±5.02)mm 减小至治疗后的(2.01±1.39)mm,随访时增加至(3.46±1.69)mm.下前牙不齐指数均值由治疗前的(7.24±4.35)mm减小至(1.75±1.04)mm,随访时增加至(3.39±1.78)mm.治疗前后及治疗后至随访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多元逐步回归统计显示,随访时颌骨矢状向 (Wits) 和垂直向 (SGo/NMe) 的变化以及下切牙位置 (L1-AP)、下颌尖牙间宽度 (L3W) 的缩窄、全牙 Bolton 指数、性别因素均与随访时下前牙不齐指数的变化有显著相关性.结论上前牙不齐指数在随访阶段的变化量大于下前牙;下前牙不齐指数在随访阶段的变化量与随访时颌骨矢状向和垂直向的变化、下切牙的位置、下尖牙间宽度、全牙 Bolton 指数及性别有关.

    作者:刘妍;许天民;林久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口腔幽门螺杆菌对胃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影响

    目的明确口腔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对胃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影响.方法选择102例有上腹部症状、并经全口牙周检查有不同程度牙周炎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每例均取口腔标本进行Hp检测.用二氧化硅微粒法提取所有样本中的DNA,引物选用尿素酶C基因和CagA基因进行PCR扩增.结果胃Hp阳性组的口腔Hp检出率(n=58,43.1%)高于胃Hp阴性组(n=44,22.7%),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58例胃Hp阳性患者经药物治疗后4周进行胃Hp的复查,其中口腔Hp阳性者的胃Hp根除率(64.0%,16/25)低于口腔Hp阴性者(72.7%,24/33);治疗后1年,口腔Hp阳性者的胃Hp根除率(36.0%)与Hp阴性者的根除率(63.6%)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胃Hp的根除率受口腔Hp存在的影响;口腔Hp阳性者的胃Hp根除率显著低于口腔Hp阴性者根除率.

    作者:侯海玲;孟焕新;胡文杰;王景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在舌鳞癌中的表达与意义

    恶性肿瘤的细胞周期调控机制常发生异常.通过测定细胞周期的调控因子如细胞周期蛋白(cyclin)、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s)和它们的抑制剂(CDKIs)可显示该组织中的细胞是否处于正常的细胞周期,因而对临床诊治具有辅助作用.我们检测舌鳞癌中p27、cyclin D1和CDK4的表达,探讨它们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作者:朱东望;张春生;李世芬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糖尿病患者牙周炎治疗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

    目的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对Ⅱ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方法选择15例Ⅱ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于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的4~6周分别检测其体重指数、牙龈出血指数、探诊深度、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的水平.结果除体重指数和总胆固醇无显著变化外(P>0.05),其余各项临床及血清学指标均显著降低,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龈沟出血指数由(3.60±0.51)降至(1.67±0.62),探诊深度由(5.73±1.16)降至(2.60±0.83).糖化血红蛋白由(9.78±1.49)%降至(8.41±0.82)%,甘油三酯由(1.78±0.52)mmol/L降至(1.38±0.31)mmol/L, TNF-α由(12.74±3.95)ng/L降至(9.68±2.52)ng/L.结论对于Ⅱ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可能通过降低患者血清TNF-α的含量,降低其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

    作者:杨丕山;王艳;戚向敏;任建民;葛少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高温对人舌癌细胞株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表达的影响

    高温治癌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正受到各国学者的普遍重视,但对其抑制细胞侵袭、转移的确切机制尚不明了.我们通过检测高温处理与未处理的人舌癌细胞株Tca-8113 MMP-9、MMP-2和TIMP-2表达量变化,探讨其表达量高低与高温治癌的关系.

    作者:刘流;温玉明;李龙江;王昌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巨型颈动脉体瘤切除术后继发癫痫一例

    患者女性,61岁,因右上颈部肿块26年就诊.检查:全身情况良好,血压115/75 mmHg(1 mmHg=0.133 kPa).右上颈部肿块为9 cm×8 cm,MRI、DSA、EBCT三维重建检查,确诊:颈动脉体瘤.全麻下将瘤体连同颈外动脉完整切除,缝合修补颈动脉分叉处破裂动脉壁.

    作者:杨震;景华;寿柏泉;孟兆业;张申宁;董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人牙周膜细胞在弹性牵张力作用下核心结合因子mRNA的表达

    目的探讨人牙周膜细胞在应力作用下的成骨特性及核心结合因子(corebinding factor a 1 ,cbfa1)在正畸成骨和正畸牙齿移动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原代培养新生 SD 大鼠颅骨成骨细胞,进行大鼠 cbfa1 cDNA 片段的克隆和序列测定,制备大鼠cbfa1 cDNA 探针.人牙周膜细胞在弹性膜上体外培养,采用体外培养细胞加载系统加载弹性牵张力.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 cbfa1 mRNA 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不加力的人牙周膜细胞未检测到 cbfa1 mRNA 阳性表达,实验组加载弹性牵张力的人牙周膜细胞出现cbfa1 mRNA 阳性表达.结论弹性牵张力可以诱导人牙周膜细胞向成骨样细胞分化;cbfa1 作为转录因子是正畸成骨的调控途径之一.

    作者:张云飞;段银钟;王宁;余擎;冯雪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牙颌面专用CT颞下颌关节造影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牙颌面专用CT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造影对关节盘移位及关节骨结构的诊断效果.方法对109例(119侧)TMJ行牙颌面专用CT关节造影检查,将关节盘移位分为5型,髁突骨质改变分为4型.结果① 119侧关节均有不同类型的关节盘移位,其中84侧仅有关节盘前移位;另35例则为关节盘旋转移位和侧向移位.②骨关节病的发生率:男性、女性分别为60.0%和61.7%;骨关节病的发生率与关节盘移位类型无关(χ2=1.56,P>0.05).③ 73侧骨关节病关节中,49侧(67.1%)病变发生于髁突外侧,8侧病变发生于髁突内侧,另有5侧髁突骨质改变部位不能确定.结论 TMJ造影牙颌面专用CT技术可同时多层面显示关节盘及关节骨性结构的病变,尤其是可对关节盘旋转移位及侧向移位、关节盘穿孔等作出准确诊断,因而明显优于常规关节造影.

    作者:赵燕平;马绪臣;傅开元;宋小侠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电热电化学联合治疗对S180肉瘤杀伤效果的实验研究

    目的运用新研制的电热电化学治疗仪,评价其电热电化学联合治疗对小鼠S180肉瘤杀伤效果,并与单纯热疗和单纯电化学治疗比较,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负荷S180肉瘤(直径约1 cm)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将一对电极沿肿瘤长轴插入.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治疗;电化组:单纯电化学治疗;热疗组:单纯热疗; 综合组:电热电化学治疗.治疗后每天计算肿瘤体积.另外取电化组、热疗组和综合组治疗后即刻、6、24、72 h的肿瘤组织,观察其形态学的改变.结果综合组经电热电化学联合治疗15 min 1次,小鼠S180肉瘤能完全被杀灭,在72 h后镜下未见肿瘤细胞,10 d后仍未见肿瘤复发,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单纯热疗组和电化组治疗后第4天分别有6只和5只小鼠肿瘤复发.结论运用新研制的电热电化学治疗仪行电热电化学联合治疗恶性肿瘤的技术是可行的,对负荷S180肉瘤小鼠的抑瘤率达100%,明显优于单纯电化学治疗和单纯热疗.该研究为临床治疗口腔癌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作者:孙才均;谢磊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