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08颗牙种植体修复一年后的临床及X线评价

唐志辉;沙月琴;曹采方;林野;王兴;张刚

关键词:牙种植, 骨内, 口腔粘膜, 牙槽骨质丢失
摘要:目的评价牙种植体负重1年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种植体周围粘膜炎症与骨吸收的关系。方法对70例种植义齿修复患者共108颗负重1年以上的IMZ和 Frialit-2种植体进行临床及X线检查。结果所有种植体均无松动及种植体周围X线透射影等种植失败症状,牙槽骨高度降低的均值为(0.63±0.78) mm;粘膜有炎症的位点占所有检测位点的32.9%。重度炎症位点的骨吸收值明显高于轻度炎症位点和健康位点(P<0.05)。大多数种植义齿修复患者的口腔卫生及牙周健康状况均较差。结论 IMZ和 Frialit-2种植体负重1年后的临床效果满意;种植体周围粘膜炎症是种植体骨吸收的主要原因之一;消除或控制粘膜炎症、改善口腔卫生和邻牙的牙周健康状况,是接受种植的患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转化生长因子β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fibroblasts, HPDLFs)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原代培养HPDLFs,并观察TGF-β对HPDLFs的增殖、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活性、骨钙素(osteocalcin, OC)合成及矿化结节形成的作用。结果 0.005 0~0.100 0 mg/L TGF-β可明显刺激HPDLFs的增殖,0.005 0 mg/ L TGF-β可显著提高HPDLFs 的ALP活性,0.000 5~0.100 0 mg/ L TGF-β对HPDLFs合成OC和矿化结节的形成无明显影响。结论 TGF-β对HPDLFs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TGF-β能够刺激HPDLFs表达某些成骨细胞表型,但不能促进成骨表型的成熟。

    作者:司晓辉;刘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理化因素刺激对牙髓及其胶原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了解猴牙髓及其胶原对物理、化学刺激的反应。方法观察磷酸锌粘固剂及氧化锌丁香油酚粘固剂(zinc oxide eugenol,ZOE)间接盖髓后,恒河猴牙髓即刻、3 d、7 d、1个月、3个月HE和胶原特殊染色后的组织学变化。结果①磷酸锌粘固剂组术后7 d~3个月,牙髓以局限性炎症损伤为主;②ZOE组术后1~3个月胶原减少明显下降,已无炎症细胞浸润;③胶原特殊染色法可清楚地反映牙髓胶原的形态特点、分布及变化,术后3 d胶原明显减少早于炎症细胞的出现。结论磷酸锌粘固剂对牙髓产生化学刺激作用;ZOE可促进损伤牙髓的修复;胶原可作为更敏感的指标,指示牙髓的损伤和修复。

    作者:袁理;岳林;毛秀萍;高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腺样囊性癌在纤维连接蛋白中趋化功能变化及其浸润机制

    目的通过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在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中的固相趋化功能变化探讨其浸润机制。方法用Boyden小室法和流式细胞术等测定了3种ACC细胞对FN的趋化反应和细胞表面的受体变化。结果 3种ACC均比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趋化功能强;ACC和SCC细胞表面α2、α3、α6和β1受体亚单位水平高,且ACC3α5也高;受体阻断可见:FN中阻断ACC的α5、β1受体亚单位趋化功能呈高度抑制,阻断α4呈中度抑制,SCC则阻断α1、α4和β1呈强抑制。结论 FN中ACC比SCC侵袭力强;各种细胞不同受体在FN中趋化反应的作用有一定规律。

    作者:李翠英;刘晓勇;张中仪;宿玉成;高岩;白砂兼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线性总义齿咀嚼效能的研究

    目的测试分析接触面积小的型——线性总义齿的咀嚼效能。方法采用固定咀嚼时间与咀嚼次数的方法,对不同牙槽嵴条件的线性总义齿修复患者进行不同戴牙时间段咀嚼效率的测定。结果线性总义齿修复组的牙槽嵴条件明显较差,达Ⅲ、Ⅳ级者占81.8%,而在解剖式总义齿修复组仅占43.3%。咀嚼时间固定,线性总义齿的咀嚼效率与解剖式总义齿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咀嚼次数固定时,前者则低于解剖式总义齿(P<0.05)。结论对于刃状、低平及凹陷状剩余牙槽嵴的无牙颌患者,应用线性总义齿可恢复较好的咀嚼效能,但需要较多的咀嚼次数。

    作者:徐军;张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肋软骨膜游离移植再生关节软骨的生化分析

    针对软骨膜移植工作中软骨膜的来源提出了同种异体游离肋软骨膜移植再生关节软骨的新方法。 材料与方法:选用48只成年健康中国大耳白兔,非同一家系,雌雄兼有,随机编号分组。移植组:移植方法采用各移植小组内动物两两随机配对,取各自肋软骨膜(perich-ondrium,PC),修整PC外形以适合受体髁突外形,并使生发层向着关节腔方向相互交叉移植。对照组:手术方法同受体兔,修整髁突关节面后不移植软骨膜,严密分层缝合创口。 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分别于手术后10、20、30、60、90、120 d取材行光镜切片的制备和生化分析:蛋白多糖(proteoglycan,PG)分离提取、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 acid, GA)、胶原含量测定。 结果:光镜下:对照组全部标本髁突表面无软骨形成,早期为粗糙的裸露骨面,以后可见骨面有纤维组织增生覆盖。移植组10 d :移植PC增厚。20 d:膜内幼稚软骨细胞增大, Ab染色显示基质分化不明显。30 d:新生软骨组织表面光滑,由浅至深可见大量发育中的软骨细胞,基质分化明显。60 d;再生软骨组织发育成熟。90~120 d:与以上各期相比无明显变化:新生软骨的基底层软骨组织中变性、钙化像增多。生化分析结果:术后各不同时期新生软骨、正常关节软

    作者:孙健;李宁毅;赵文清;胡永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人前磨牙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的VIP阳性神经纤维

    目的研究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在牙髓牙本质复合体中的表达,探讨其分布与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新鲜健康的人前磨牙40颗,固定、脱钙、石蜡包埋切片,然后进行VIP免疫组化与图象定量分析。结果 VIP阳性神经纤维在根部呈束状,很少分支,从颈部至冠髓扇形分开,大量分支,部分围绕于血管,部分止于牙髓基质,部分经成牙本质细胞层进入前期牙本质。在冠髓的积分光密度为12.740 0±1.807 0,体密度为0.019 2±0.012 7,线密度为0.004 6±0.002 8;在前期牙本质的积分光密度为13.070 0±1.927 0,线段长度为(19.600 0±8.597 0)μm。结论VIP阳性神经纤维存在于人牙髓牙本质复合体中,部分围绕血管,部分止于牙髓基质和前期牙本质,这种分布提示该神经纤维除与血管运动有关外,可能还与感觉有关。

    作者:朱世柱;孟杨;王纪;姚江江;朱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兔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透射电镜研究

    我们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手术造成兔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后,髁突与关节盘的超微结构改变。 1.材料与方法:4~6个月龄日本大耳白兔10只,体重2~3 k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只),手术和手术对照组(8只)。实验动物一侧颞下颌关节为手术组,另一侧为手术对照组。手术组动物用缝线拉关节盘前移,实验方法已报道。对照组的手术步骤与手术组相同,但不将关节盘拉向前方。2只正常对照组动物和8只实验组动物分别于术后2周(2只)、4周(2只)、8周(2只)、12周(2只)处死。取出关节盘和髁突固定24 h,髁突用5% EDTA脱钙2~3周。关节盘本体、双板区和脱钙后的髁突分别切成1 mm×1 mm×3 mm的组织块。标本固定,梯度脱水,包埋,切片,染色,透射电镜观察。 2.结果:手术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手术组肉眼见7侧为关节盘前移位,1侧为关节盘后带穿孔。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关节盘前移位标本术后2周组髁突表层胶原纤维溶解,软骨细胞胞浆内有大量扩张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肿胀,存在大量微丝。软骨细胞周围有大量的胶原纤维包绕,软骨陷窝消失。术后4周见髁突表层细胞成分减少,未分化间充质细胞比术后2周组增多,软骨细胞的细胞突起减少,胞浆内有大量粗面内质网,有大的空泡,部分软骨细胞出现核固缩,软骨陷窝消失。关节盘软骨细胞样细胞边界不清,细胞核异染色质凝集,胞浆细胞器模糊,甚至出现细胞核溶解。术后8周组见髁突深层的软骨细胞增多,胞浆内粗面内质网扩张,大量的微丝,空泡以及电子密度增高的小体,大量软骨细胞核固缩甚至溶解。关节盘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软骨细胞样细胞溶解,出现变性胶原纤维以及弹力纤维的断面。术后12周组见髁突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及软骨细胞明显增多,软骨陷窝消失,细胞内外有大量的电子密度增高的小体,部分软骨细胞核固缩。关节盘软骨细胞样细胞电子密度明显增高,胶原纤维束界限模糊,组织中可见弹力纤维的断面。 关节盘穿孔的标本见髁突部分软骨细胞核染色质变深,甚至出现核固缩。关节盘胶原纤维排列紊乱或断裂,其内有大量电子密度增高的物质。软骨细胞样细胞边界不清,粗面内质网增多、胞浆内出现空泡,细胞周围的陷窝消失。 3.讨论:我们用手术造成关节盘前移位的动物模型,经透射电镜观察,早期髁突纤维层胶原纤维溶解,细胞破坏。未分化间充质细胞消失。软骨细胞胞浆内,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并出现大量微丝,软骨陷窝消失,说明关节软骨出现了早期的退行性改变。由于髁突软骨的未分化间充质细胞有修复潜力,所以早期的退行性改变是可逆的。术后4周见髁突软骨内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及软骨细胞增多,软骨细胞胞浆内有大量的粗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与高尔基复合体的出现,可产生蛋白多糖和胶原,表明关节软骨有修复反应。但同时由于存在软骨细胞坏死,电子密度增高的小体与空泡增多说明有退行性改变。Toller等认为髁突软骨细胞成团,粗面内质网扩张,出现电子密度增高的溶酶体样小体,细胞内微丝集聚,细胞坏死增多,细胞外基质小泡增加,胶原纤维退行性改变并出现巨大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均是骨关节病变的表现。本项研究关节盘穿孔和关节盘前移位后期的动物标本超微结构改变与其相似。

    作者:龙星;李金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三叉神经节的动脉供应

    为掌握三叉神经节的动脉供应,探讨三叉神经痛的病因,避免半月节或三叉神经根手术损伤三叉神经的动脉。笔者共解剖了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海绵窦和三叉神经半月节的标本24例,男性20例,女性4例。首先常规截除颅顶,摘除大、小脑,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从棘孔入颅的脑膜中动脉的三叉神经半月节支;分离和去除三叉神经半月节浅层的脑膜,向前翻开半月节,显示三叉神经半月节的3个动脉来源。 1.脑膜中动脉的半月节支:该分支是脑膜中动脉刚穿棘孔入颅处发出,行向内,供应下颌神经根及三叉神经半月节的后外侧部,在半月节深面与脑膜副动脉颅内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发出的外侧支相互吻合(图1),该分支的管径平均为(0.44±0.09) mm。 2.颈内动脉海绵窦部外侧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呈S形,在前、后床突处各有1个弯曲,颈内动脉和展神经居海绵窦的内侧,而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在海绵窦的外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下外侧发出1~3条外侧支,横行向外,供应三叉神经节内侧部及动眼、滑车、外展神经及眼神经、上颌神经。颈内动脉海绵段发出的外侧支是供应三叉神经节的主要动脉,其管径平均为(0.50±0.22) mm。

    作者:张奎启;王福;仲维剑;张元鑫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陈旧性脱位性髁突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陈旧性脱位性髁突骨折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经患侧绕下颌角切口,将22例脱位髁突游离再植,通过X线对比观察、咬合关系恢复程度、张口度及张口型改善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19例咬合关系恢复正常,19例髁突复位良好,关节间隙均匀,骨皮质光滑、连续。平均张口度由28.9 mm增至39.2 mm;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髁突游离再植有利于结构和功能的恢复,是治疗陈旧性脱位性髁突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景捷;孙小娟;薛凡;刘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螺钉固位与粘固固位种植义齿单冠循环疲劳性能的比较

    目的比较动态负荷下螺钉固位与粘固固位种植单冠修复体的固位与机械力学特性。方法将粘固固位和螺钉固位单冠修复体标本固定在227 kg的压力感受器上,通过计算机控制,在15 kg循环负荷下进行疲劳实验。比较实验前、后单冠修复体的松动度,观察2组标本经受疲劳实验后的失败模式。结果螺钉固位组与粘固固位组单冠平均初始动度值分别为3.62±1.00、3.61±1.31,差异无显著性。螺钉固位组与粘固固位组单冠平均负荷次数分别为(2.16±1.28)M(百万次)、(2.60±2.28)M, 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的机械失败方式不同。结论粘固固位和螺钉固位均能为修复体提供足够的固位力。两种固位方式因界面连接不同,导致机械失败的方式也不同。

    作者:施斌;吴忠荣;WANG Yining;王贻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颌骨牵引成骨术术前术后正畸治疗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颌骨牵引成骨术术前术后正畸治疗的要求和原则。方法对4例患者行颌骨牵引成骨术,年龄19~25岁,平均21.5岁。4例分别行术后、术前术后正畸治疗。结果①颌骨牵引成骨术的术前正畸治疗较为简单,一般情况在短时间内排齐上下牙列,便于不锈钢圆丝的应用。②颌骨牵引成骨术的术后正畸治疗具特色且较为复杂。术后正畸的首要任务是采用颌间垂直牵引,使脱离咬合的后牙在短时间内建立关系。在垂直牵引时,宜采用非常轻力。有些患者需要采用颌间交互牵引,在纠正后牙区开的同时,矫正后牙的覆盖关系。③颌骨牵引成骨术后,有些患者需要扩大上颌牙弓,矫正后牙的反。④颌骨牵引成骨术后,由于肌肉的牵拉,颌骨有复发的趋势,因此除在骨牵引成骨术后保留骨牵张器2~3个月外,还应在术后正畸治疗时,尽早换用较粗的唇弓,以利于进行Ⅱ类或Ⅲ类颌间牵引,防止颌骨畸形复发。结论颌骨牵引成骨术是正颌外科领域全新的技术,其术前术后正畸治疗亦有其特点。术后正畸治疗较术前正畸治疗更为重要。颌骨牵引成骨术与传统正颌外科的术前术后正畸治疗不同。

    作者:周彦恒;傅民魁;王兴;林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牙龈成纤维细胞、牙周膜细胞对白细胞介素8的趋化反应

    目的评价牙龈成纤维细胞、牙周膜细胞对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 IL-8)的趋化反应。方法将体外培养第6代的牙龈成纤维细胞和牙周膜细胞(2.5×108个/L)分别加入Transwell细胞培养室的上室, 在下室分别加入10-10、10-9、10-8及10-7mol/L的IL-8。于37℃,95%空气、5% CO2下培养24 h。光镜下计数滤膜下侧面的细胞数。结果 IL-8在10-9~10-7 mol/L浓度范围内能增强牙龈成纤维细胞的趋化作用,并呈浓度依赖性增加;而在相同浓度范围内, 牙周膜细胞趋化移动的数量并未增加。结论 IL-8参与了调节牙龈成纤维细胞的趋化运动。

    作者:栾庆先;曹采方;涉谷俊昭;牧克教;岩山幸雄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垂直加载时基底材料及充填体对牙齿抗折力的影响

    目的研究窝洞形态、基底材料和充填体如何共同影响牙齿的抗折力。方法采用三因素不同水平的析因实验设计,用上颌离体第一前磨牙在万能测试机上垂直加载直至折裂。记录大折裂力和折裂方式,用三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结果。结果窝洞的形态和充填体种类对牙齿的抗折裂力影响明显,不同材料牙折的方式不同。结论充填体的种类和窝洞形态是影响抗折力的主要因素,洞型和充填体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作者:詹福良;赵敏;李振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新型口腔麻醉剂“碧兰麻”临床应用问答

    法国碧兰公司生产的口腔专用局部注射麻醉剂“碧兰麻”,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全国多家口腔专科医院及主要综合医院口腔科。在碧兰麻的临床应用中,医生经常提出许多问题,经归纳后答复如下。 ①碧兰麻是商品名称,其主要成分为:盐酸阿替卡因4%,肾上腺素:1∶10万。阿替卡因与利多卡因同属酰胺类局部注射麻醉剂。②碧兰麻具有麻醉起效时间快(约2~3 min),对组织渗透性强(常规采用粘膜下浸润方法即可对上、下颌后牙行拔牙、牙体预备及牙髓治疗术),麻醉效能高(小剂量注射即可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毒副作用小的特点。③如果被使用者对利多卡因没有过敏史,那么,对阿替卡因肯定不过敏。常规应用碧兰麻无需做皮试。④碧兰麻含肾上腺素1∶10万,故对高血压患者和老年人应慎用,但不是禁用。医生可根据被使用者的实际情况决定。另外,碧兰麻常规用量较小且一般采用粘膜局部浸润注射方法,所以,实际注射到体内的肾上腺素量甚微。但注射时仍应注意速度要慢,每支碧兰麻大约需要1 min。⑤使用碧兰麻通常只采用粘膜局部浸润注射方法即可。在对多个牙齿治疗时,采用一针传导阻滞麻醉方法更简单。但此时应注意回吸血,避免碧兰麻注射到血管内。注射速度,每支碧兰麻大约需要1 min。⑥下颌后牙行拔牙术时,只采用粘膜局部浸润注射方法也能达到理想麻效。需要注意的是,临床上有个别病人拔牙后,可能出现拔牙槽充血不全,这是因为肾上腺素的作用。此时,为避免干槽症的出现,拔牙后应刮牙龈,使拔牙槽充血完全,再压迫止血。⑦进口的碧兰麻均经过国内药品检验所检验合格,购买时,请您向销售单位索取检验报告书及《进口药品注册证》。⑧碧兰麻规格为1.7 ml/支,50支/筒。常规下,单根牙局部注射0.8 ml、多根牙注射1.5~1.7 ml即足。⑨根据国家物价局规定,碧兰麻的销售价格是:零售价455元/筒(即9.1元/支),批发价409.6元/筒(即8.192元/支)。 垂询电话:碧兰公司北京办事处:电话:010-64657011,64657012,64657013,13801057372 传真:010-64658015 供应商:010-87266194,67262913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正颌外科治疗后颞下颌关节改变的X线研究

    目的了解正颌外科手术后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形态的改变,探讨手术方式不同对TMJ的影响。方法正颌手术患者57例,术前、术后1周、1年分别拍摄定位许勒位片用于观察髁突位置及关节形态的变化。结果①正颌手术可导致髁突移位,但大多数关节适应后并不发生病变,术后1年髁突位置已调整到术前相似的位置。②手术方式不同髁突位置的变化也不尽相同。③86.4%的患者关节无明显变化或发生了适应性改建;13.6%患者关节发生了退行性改变。结论正颌手术可对TMJ产生影响,但大部分处于关节的正常适应范围内。

    作者:刘爱民;张震康;王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唇腭裂正颌外科术前正畸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以16例唇腭裂修复术后重度骨性反患者为例,对正颌外科术前正畸治疗的适应症、矫治时机等问题进行探讨。方法选择16例唇腭裂修复术后重度反患者,其中双侧腭裂6例,单侧腭裂10例,采用方丝弓固定矫治器,配合使用四角腭弓等扩弓装置,开展上颌牙弓,排齐上下牙列。结果术前正畸治疗后,上下牙弓形态恢复正常,上下颌牙齿排列整齐,上下颌前牙去代偿,其正常轴倾度恢复。上牙弓宽度明显开展,上下牙弓宽度经模型拼对后协调。结论术前正畸治疗是保证手术成功,防止术后复发的关键步骤,通过正畸与正颌外科联合治疗,不但可使患者的面型得到改观,也使关系得到良好恢复。

    作者:阎燕;贾绮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大鼠釉原蛋白基因表达的载体构建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釉原蛋白(amelogenin,Am)基因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产物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方法利用谷胱苷肽巯基转移酶表达载体4T-2型(ptac glutahion expression, PGEX-4T-2)转化大肠杆菌DH5α,通过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thio-galactoside, IPTG)诱导,收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电泳分析表明,釉原蛋白基因PCR产物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地获得了表达。结论构建了PGEX-4T-2/Am融合表达载体,获得了融合表达的目的蛋白。

    作者:隋文;洪咏龙;肖明振;张晓光;刘新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沉痛悼念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原社长廖有谋同志

    中华医学会原党委组成员、杂志社社长,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廖有谋同志,因患胃癌晚期医治无效,于2000年9月15日凌晨6时,在京逝世,享年69岁。 廖有谋同志1930年12月出生于江苏嘉定。195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2月毕业于江苏医学院。1956年在卫生部医学教育司及政策研究室工作。1975年在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工作,曾先后任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主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曾历任中华医学会理事、编辑工作委员会委员。并曾任中华医学杂志副总编辑及中华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手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等杂志编委。还长期担任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市科技期刊编辑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出版顾问。 他长期从事卫生政策研究和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医学科技期刊编辑事业的实践和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他以极大的热情和诲人不倦的精神讲学、培养年轻编辑,在科技编辑界享有较高声誉,为发展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和我国的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曾被中国科协授予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称号。他善于学习和思考,勤于笔耕,20余年来共发表了《如何撰写医学学术论文》、《近代外科学的发展趋势》等60多篇有见地的论文。编辑和翻译了《现代显微外科学》等多部专著,其中《现代骨科学》获中国科技图书奖。 廖有谋同志一生追求真理,信仰共产主义,热爱祖国,献身党的事业。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他克己奉公,兢兢业业,谦虚谨慎、胸怀坦荡;他为人正直、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廖有谋同志的不幸去世,使医学期刊界失去了一位优秀的人才,中国共产党失去了一名优秀党员。他的高尚品德优良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壁性成釉细胞瘤术后追踪观察

    目的研究影响壁性成釉细胞瘤术后复发因素及刮治术后复发病例观察。方法对44例壁性成釉细胞瘤患者术后观察1年~25年4个月,平均5年7个月。结果①刮治术后复发(8/35)多于根治术后复发(1/9);②肿瘤生长呈壁内型(4/7)和混合型(3/4)刮治术后复发明显多于腔内型术后复发(0/15);③蜂房型(3/3)刮治术后复发明显多于单房型(1/20);④刮治术后2年内肿瘤易出现复发(7次/5例);⑤刮治术后复发者再次刮治仍有再复发倾向。结论①X线表现呈蜂房型者应做根治手术;②刮治术后病理呈壁内型或混合型生长方式者应重视定期复查;③刮治术后病例应常规定期复查5年。

    作者:吴运堂;张祖燕;朱宣鹏;于世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带上颌窦粘膜蒂骨瓣的上颌窦底升高充填术

    带上颌窦粘膜蒂骨瓣的上颌窦底升高术,开窗骨板与窦粘膜瓣一起内转上提,形成新上颌窦底,新上颌窦底近似正常粘膜骨结构,术后并发症少,利于移植骨骨化。 1.材料和方法:本组共12例,男性7例,女性5例,6例上颌无牙颌,6例上颌后牙缺失。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0.6岁。 X线:上颌窦底距牙槽嵴高度4~10 mm,平均7.5 mm。①12例均取自体髂骨,将皮质骨和松质骨制成粗颗粒状骨放于生理盐水中。②牙槽嵴顶部弧行切口,翻起粘骨膜瓣暴露上颌窦侧壁骨板。于牙槽嵴上方1.5 cm处作一1.5 cm×2.5 cm 的卵圆形开窗线,用球钻离心向倾斜仔细钻穿骨壁,勿伤及上颌窦粘膜。形成带有上颌窦粘膜蒂的骨粘膜瓣。翻转上提骨粘膜瓣,形成新上颌窦的底。颗粒状髂骨骨质与可吸收的HA颗粒(2∶1)混合,充填于上颌窦底腔隙内,严密填塞。复位唇侧粘骨膜瓣,缝合关闭创口。 2.结果:12例24侧上颌窦底升高术均获成功。1周X线示腔隙内移植骨分布均匀。3~4个月X线见移植骨密度增高,即行常规牙种植术,术中见移植骨骨化良好。6~7个月Ⅱ期手术时见种植体稳固,X线显示:移植骨骨小梁排列有序塑化。1年后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移植骨无明显吸收。 3.讨论 :传统上颌窦底升高术开窗骨板与窦粘膜分离后取下,再植入到移植骨与抬高的上颌窦底粘膜间,形成新

    作者:尚伟;李薇;Faber J、 Chames R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