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国第二次口腔颌面创伤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

刘彦普

关键词:口腔颌面创伤, 口腔颌面外科, 重要会议, internal fixation, 基础研究成果, 专业委员会, 下颌骨骨折, 面中部骨折, 坚强内固定, 专业领域, 专题报告, 专家, 诊治处理, 学术气氛, 论文, 救治经验, 创伤救治, 自治区, 医学会, 西安市
摘要:全国第二次口腔颌面创伤专题研讨会于2000年4月21~25日在西安市召开。这是继1987年全国第一次口腔颌面创伤专题研讨会后总结我国近13年来口腔颌面创伤临床救治经验和创伤基础研究成果的又一次盛会。本此会议在新世纪来临之际召开,既是对这一重要的专业领域的一次全面总结,又是继往开来,为我国口腔颌面创伤工作者指引方向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邱蔚六教授,副主任委员刘宝林教授,全国著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周树夏、章魁华、东耀峻教授出席了会议,并给予大会具体指导。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302篇,稿件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大多数来自颌面创伤救治的基层首诊单位。有8位专家作了大会专题报告,精选的100篇论文以坚强内固定(rigid internal fixation,RIF)技术、面中部骨折和下颌骨骨折的诊治处理、颌面创伤基础研究等5个单元展开交流,体现了本次会议的主题和重点。代表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学术气氛十分浓厚。与上一次会议相比,内容涉及广泛,水平显著提高。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腭裂术后腭裂隙内自发骨组织形成现象的初步观察

    目的观察腭裂修复术后腭裂隙骨性愈合状况,并讨论影响骨性愈合的因素。方法对20例完全性腭裂术后患者行头颅冠状CT扫描,观察腭裂骨性裂隙的愈合情况并测量腭裂隙内骨桥形成的位置、形态及质量。结果 20例腭裂术后患者中有13例(65%)的腭裂隙内不同程度地有骨桥形成。在形成骨桥的患者中,男女比例接近;单侧与双侧腭裂者骨桥形成情况相似;在不同手术年龄的患者中,4~6岁接受腭裂修复术者骨桥形成为明显;所形成的腭裂隙内骨桥相对集中于双尖牙区及磨牙区前份。结论在一定条件下腭裂术后骨性腭裂隙内有新生骨桥形成。

    作者:尹宁北;马莲;张震康;杨本涛;鲜军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骨组织工程的研究

    “组织工程学”这个名称是1987年被正式提出的,早的定义是:“应用工程学和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认识哺乳动物正常和病理组织中结构-功能关系,并开发生物代用品,以恢复、维持或改善组织的形态和功能”。随着组织工程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其内涵不断扩大。近年来,有人将生物材料诱导细胞分化、组织再生亦归于组织工程学范围,其定义也将会有所更改。组织工程的基本做法是,取少量自体组织,在体外分离、培养细胞,将一定量的培养细胞接种到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三维支架材料上,再将此细胞-支架复合物在体外继续培养,并植入体内培养,通过细胞生长繁殖、相互贴附、分泌细胞外基质,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组织或器官。 1.骨的组织工程:骨组织工程是继软骨组织之后研究得较早、较多的对象。Vacanti(1993年)等将小牛骨膜细胞种植于多层编织的聚羟基乙酸(polyglycolic acid, PGA)支架中,然后移植于裸鼠体内,结果证实骨细胞可以增殖成为骨骼;Crane等[1]全面提出了骨组织工程研究的概念、方法、现状和前景,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近年来骨组织工程研究进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骨组织诱导;二是细胞传输[2]。和其他组织的组织工程研究原理和方法一样,组织工程骨的研究主要也是集中在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和骨的构建3个方面。

    作者:毛天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机器人辅助全口义齿排牙系统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制机器人辅助制作全口义齿人工牙列的计算机系统。方法利用CRS-450 6自由度机器人使被抓取的物体实现任意位置和姿态,研制可调式排牙器。用三维激光扫描测量系统获取无牙颌骨形态的几何参数。根据高级口腔修复专家排牙经验建立的数学模型,用VC++和RAPL机器人语言编制了专家排牙、三维牙列模拟显示和机器人排牙控制程序。当排牙方案确定后,数据传给机器人,由机器人完成排牙器的定位工作,终完成全口义齿人工牙列的制作。结果建立了完整的机器人辅助全口义齿人工牙列制作系统。已用该系统为一例患者试作人工牙列。目前该牙列在咬合方面存在一些误差,尚需调整和完善。结论首次实现了由机器人辅助制作人工牙列,具有科技进步意义。虽牙列在咬合方面还不十分理想,但实验结果已证明该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路线是可行的。

    作者:吕培军;王勇;李国珍;张震康;赵占芳;张永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兔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超微结构研究

    我们的实验着重探讨经实验诱导兔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后,关节盘及盘后区超微结构的变化。 材料和方法:①用12只正常新西兰大白兔,体重2.5~3.0 kg,手术组10只,对照组2只。②实验方法:手术组动物经全身麻醉后,切开左侧关节,剪断关节盘的外侧及前附着,将关节盘向前牵引,缝合固定于颧弓上。右侧关节盘暴露后不作牵引缝合固定,为手术对照组。③标本的制作和观察:取正常对照组2只动物,手术组麻醉下取术后24 h,1、2、3、4周各2只动物同一部位的关节盘和关节盘后区组织,制成透射电镜标本观察。 结果:手术组:①术后24 h:关节盘的胶原纤维束被宽大的无结构区分,见死亡的细胞碎片,并有新生的毛细血管,胞浆内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丰富,部分软骨样细胞胞浆内粗面内质网池扩张,并形成池内隔离。盘后区组织有出血。②术后1周: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软骨样细胞周围的淡区变窄;部分区域的胞浆内粗面内质网肥大增生,线粒体肿胀。盘后区组织出现少量幼稚的软骨样细胞。③术后3周:胶原纤维数量明显减少且排列乱,细胞呈细长,无突起,数量多,胞浆中微丝较多,细胞周围的淡区消失,类似纤维母细胞结构。盘后区组织中出现分化为较典型的软骨样细胞。④术后4周:胶原纤维数量极少,细胞十分丰富并有2种类型:一种类似纤维母细胞;另一种细胞的细胞膜出现致密斑,与肌纤维母细胞十分类似。细胞间质中有无髓神经纤维及毛细血管。盘后区组织与正常的关节盘结构类似。 讨论:兔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24 h,关节盘部分区域的软骨样细胞有变性,随后出现软骨样细胞增生,关节盘机械移位,可使软骨样细胞变性,细胞变性后修复可能是导致软骨样细胞增生的原因:软骨样细胞周围的淡区是软骨样基质形成的初级阶段,当关节盘前移位后,软骨样细胞胞浆中的线粒体水肿,明显空化,说明软骨样细胞形成软骨样基质的功能减退,失去形成软骨样基质的功能,使软骨样细胞周围的淡区越来越小,终消失。软骨样细胞失去其原有的特点转化为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我们认为,关节盘前移位后,软骨样细胞胞浆中微丝增加、软骨样细胞周围淡区消失是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化生标志。临床发现,关节盘移位后期,关节盘严重的变形,可能与关节盘组织中出现的肌纤维母细胞参与该组织的回缩有关。关节盘前移位后期,关节盘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向纤维组织转化。盘后区组织由于直接承受关节区的压力,从而改建成类盘样组织。(本文编辑:李季)

    作者:韩正学;张东生;黄培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在鼠磨牙形态发生过程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 mRNA在鼠磨牙形态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制备鼠磨牙各发育阶段标本,用原位杂交法分析TGF-β1 mRNA在牙胚中的表达与分布。结果 TGF-β1 mRNA在鼠磨牙形态发生过程中以时间和空间上特异的模式来表达。TGF-β1 mRNA在成釉细胞层和牙乳头细胞中很丰富,TGF-β1在成牙本质细胞和成釉细胞层的表达随这些细胞的分化程度而增高。结论 TGF-β1在牙形成过程中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机制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朱奇;樊明文;边专;陈智;张旗;彭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深圳悠然齿科配制中心介绍

    1.简介:悠然齿科于1996年由三九集团与香港合资共同建立。员工均经香港高级技师严格培训并定期聘请欧美专家交流指导。在5年的发展期间,中心规模不断壮大,技术水平日臻成熟,产权的重组使中心更具发展潜力。此期间内得到了广大口腔科医生的鼎力支持和著名口腔医学专家及国际齿科器材公司的倾力相助。在烤瓷牙日趋普及的今天,悠然愿为更多追求高水平修复的医生提供高品质的修复体。 2.经营项目:金属烤瓷冠桥;嵌体(瓷、贵金属、金属);贵金属烤瓷冠桥;种植体烤瓷冠桥;高强度树脂冠桥修复;瓷贴面;铸造支架;胶托排牙。 3.材料:瓷粉:德国Ducera VITA,日本SHOFU;金属:美国HiBond。 4.服务:①运输:特快专递。收件人:武天逾,收件地址:同汇款地址;②时间:收到模型后3个工作日;③保修期:2年。 5.结款:现金或银行转帐,收款人:武天逾。开户银行:农行深圳分行宝安支行黄田机场办事处。开户帐号:635840210210002735。开户名称:深圳市金悠然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汇款地址:深圳市机场凌霄花园凌天阁二楼东。电话:0755-7772104或7770710;传真:0755-7770934;http:www.china-dental.com;E-mail:royaldcntal@163.net;邮政编码:518128。(武天逾)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灯盏细辛抗白斑癌变的功效及其血管生成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评价灯盏细辛的抗癌变效果并动态观察其对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用Salley法诱导金黄地鼠颊囊白斑癌变,以灯盏细辛干预,采用墨汁灌注图像分析、微血管树脂铸形、α-SMA免疫组化染色及组织病理对照等多种方法联合动态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灯盏细辛组较模型组白斑癌变率下降1倍,正常细胞率是模型组的近4倍。α-SMA值明显高于模型组(P<0.001)。血管面积与血管密度比值两组间相比P>0.05,但树脂微血管铸形显示形态和空间构筑近似于空白对照组。结论灯盏细辛有确切的防止白斑癌变的功效。该药对白斑癌变过程中的血管增生和扩张无明显影响,但对血管构形、空间配置和血管壁的完整性有保护作用,可能是活血化瘀类中药发挥抗癌功效的“良性血管生成”基础。

    作者:周曾同;张水龙;华丽;钟文静;金芝贵;丁瑞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6型人乳头状瘤病毒DNA及端粒酶在口腔粘膜病变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 HPV16)感染与端粒酶活化在口腔粘膜癌变过程中的关系。方法对口腔粘膜不同阶段病变的82例标本进行HPV16 DNA的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及端粒酶活性催化亚单位( 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hTRT)mRNA的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正常口腔粘膜、上皮单纯性增生、上皮异常增生与鳞状细胞癌的HPV16感染率分别为14.3%(1/7)、42.0%(3/7)、66.6%(20/30)及92.1%(35/38);hTRT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0/7)、0.0%(0/7)、30.0%(9/30)及81.6%(31/38)。hTRTmRNA与HPV16协同表达率为67.0%(55/82)。结论 HPV16感染和端粒酶的激活与口腔粘膜恶变关系密切,HPV16可能通过激活端粒酶使口腔上皮细胞癌变。

    作者:帕提曼;张志愿;曹俊;张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面部运动神经损伤后的手术治疗时机与疗效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面部运动神经损伤手术治疗时机和疗效的关系,强调手术治疗时机对面部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性。方法总结分析了133例面部运动神经损伤并选择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对其中73例临床随访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86%的面部运动神经损伤为锐性损伤,96%的随访病例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其中早期手术治疗的疗效更好。结论面部运动神经损伤治疗的时机越早越好。对于因肿瘤或切除肿瘤等原因引起的面瘫,亦应尽可能立即修复。客观评价面神经修复效果的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作者:顾晓明;雷德林;周树夏;刘宝林;刘彦普;封兴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计算机辅助全口义齿制作的一项进步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CAD/CAM)是口腔修复学重要的进展之一,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修复方法。自80年代以来,其方法已经得到长足进步,尤其在固定义齿修复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开始仅能制作嵌体、贴面,到已可完成单冠、嵌体冠和固定桥修复。在活动义齿、全口义齿及赝复体修复方面虽然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多数研究仍在数据采集分析的探索阶段,与实际应用尚有很大的距离。“机器人辅助全口义齿排牙系统的初步研究”编制了专家排牙、全牙列模拟显示以及机器人排牙控制程序,利用CRS-4506自由度机器人实现取物体于任意位置和姿态,研制可调式排牙器,初步建立了全口义齿的机器人辅助人工牙列制作系统并为1例患者试制人工牙,首次实现了机器人辅助人工牙排列。在计算机辅助全口义齿制作方面作了有意义的尝试,从基础理论研究向临床实验迈进了一大步,其设计思路与技术路线将对计算机辅助全口义齿制作起到促进作用,是一项创新的探讨。

    作者:刘洪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新型口腔麻醉剂“碧兰麻”临床应用问答

    法国碧兰公司生产的口腔专用局部注射麻醉剂“碧兰麻”,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多家口腔专科医院及主要综合医院口腔科。在碧兰麻的临床应用中,医生经常提出许多问题,经归纳后答复如下。 1.碧兰麻是商品名称,英文名称为PRIMACAINE with adrenaline 1/100 000。碧兰麻规格为1.7 ml/支,50支/筒。 2.碧兰麻的主要成分之一为盐酸阿替卡因(68 mg/支)。成人阿替卡因(articaine)的大用量每次小于7 mg/kg,儿童阿替卡因的大用量每次小于5 mg/kg。 3.碧兰麻含肾上腺素1∶100 000(即0.017 mg/支)。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建议,当肾上腺素应用于局部麻醉剂时,健康体质的人肾上腺素的大用量每次小于0.2 mg,而心脏病患者每次小于0.04 mg。 4.临床上,对高血压患者需慎用碧兰麻,但不是禁用。当患者的收缩压大于200 mm Hg或舒张压大于115 mm Hg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含血管收缩剂的麻醉剂。 5.使用碧兰麻采用传导阻滞麻醉时,一定要注意回吸血且注射速度要慢,每支碧兰麻大约需要1 min。 6.对下颌后牙行牙髓直接拔髓术时,采用粘膜下局部浸润麻醉(约1.2~1.5 ml)并结合根管内注射(约0.2 ml),效果会更佳。另外也可采用骨膜下注射,牙周韧带或下颌神经传导阻滞麻醉方法。 7.正确安装碧兰麻和针头于注射器内是注射时产生回吸血功能的必要条件。方法是:①先安装碧兰麻于注射器的“弹膛”内;②将注射器的叉嵌入碧兰麻的橡皮栓内;③再将针头旋紧在注射器上。 8.目前,国药集团连锁营销部为碧兰麻在全国的总代理商,各地都有分销商,垂询电话:010-67259072,87266194。若有临床问题,欢迎您与碧兰公司北京办事处联系:010-64657011/2/3。 (范俊霞)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玻璃离子水门汀修复髓室底穿孔的临床观察

    髓室底穿孔常导致牙髓治疗失败和患牙被拔除。我们应用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light-cured glass ionomer cement,LGIC)修复髓室底穿孔,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以龋坏或牙髓治疗造成的髓室底穿孔患牙为研究对象,患牙无松动,无牙周袋,均为恒牙。 2.临床资料:收治60颗髓室底穿孔患牙,其中男性32例, 女性28例;年龄16~66岁。随机将60颗患牙分为LGIC组(38颗)和氢氧化钙对照组(22颗 ),其中LGIC组患牙病情如下: 医源性髓底穿孔24颗,龋源性髓底穿孔14颗;穿孔直径1 mm左右19颗,2~3 mm 14颗,3 mm以上5颗。 3.材料: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日本GC),光固化氢氧化钙(美国Keer)。 4.修复方法:医源性髓底穿孔患牙,局部用生理盐水冲洗;龋源性髓底穿孔患牙,先去净龋坏组织及髓室底增生的肉芽组织,3%过氧化氢液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碘酊棉球压迫止血,或暂封固1~2 d 。常规消毒、隔湿、干燥,LGIC组和对照组分别取适量LGIC 和氢氧化钙糊剂于穿孔处,使穿孔区完全封闭,光照40 s固化。如穿孔区接近某一根管口,可将扩大针先插入该根管内,待充填材料固化后,再拔出扩大针并稍扩根管,保持根管通畅。常规根管预备、冲洗, 酚醛碘仿糊剂(塑化液+碘仿)充填根管,双层垫底,银汞合金充填。后摄X线片备查。

    作者:黄辉;徐萍;蒋泽先;吕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氟与口腔医学》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山医科大学口腔医学和公共卫生学专家共同编写的有关氟与口腔医学和预防医学的专著,全书共13章,30多万字,本书根据我国国情,全面、系统、深入地介绍“除氟害,兴氟利”的新国内外资料,并结合作者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阐述了以下5个问题:①氟的一般特性,它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分布,人体氟的分布、来源和代谢以及分析监测方法;②氟的生理和毒理学;③龋病和氟;④氟牙症与地氟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的新动向。由于多氟源的结果,氟牙症成为当今世界性问题。为此,客观地论述饮水氟化的新观点;⑤氟的临床应用。 本书对口腔医学、公共卫生学、预防医学、儿童医学、药剂学、专业人员、教学科研人员、医生、学生以及预防保健工作者、地氟病防治工作者和卫生政策的有关决策部门的人员等均有参考价值。 本书由郭媛珠、凌均、陈成章主编,并已于2000年8月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北京复兴路15号,邮政编码100038)出版发行,全国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凌均)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一项有意义的发现

    “腭裂术后腭裂隙内自发骨组织形成现象的初步观察”一文的作者报告了腭裂术后裂隙部位骨性愈合现象,头颅冠状CT扫描清晰地说明骨性愈合的存在,这一发现在国内外文献中均未见报道,是有意义的发现。腭裂术后的自发骨组织形成必将对上颌骨发育及手术效果产生影响。此发现对进一步研究骨性愈合的影响因素、愈合机制及治疗方法的改进等有一定意义,建议尽早发表此文,以供同道参考。

    作者:王光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日本60岁以上老年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统计分析

    本项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日本老年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发病、治疗和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收集日本九州大学齿学部第二口腔外科1987年1月至1995年12月期间60岁以上患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住院治疗的病例,对其发病情况、临床检查、病理诊断及治疗与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戴永雨;竹之下康治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腭部血液供应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腭部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观察微血管系统的构筑形态。方法发育正常头部标本14例,腭裂标本10例,血管灌注后通过显微解剖、X线摄片、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分析。结果硬腭的血供主要来源于腭大动脉。小动脉分支呈“树枝状”,微动脉平行排列,毛细血管结构松散。腭升动脉是软腭的主要供血动脉。软腭的血管网可分为3层。小动脉分支角度多变,毛细血管网结构紧密。腭裂者血管来源与健康人相同,但走行、分布上有自身特点。结论软硬腭的血液供应分别来源于不同的动脉,血管网的构筑形态也各具特点。

    作者:仲维剑;张奎启;王福;王宏青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髁突骨折解剖复位及小型接骨板坚强内固定

    目的探讨髁突骨折解剖复位和小型接骨板坚强内固定的技术要点和并发症的发生因素。方法髁突骨折72例97侧(单侧47例,双侧25例)。陈旧性骨折12侧,髁颈和髁颈下骨折81侧,移位和脱位骨折90侧。8侧未手术,7侧髁突摘除,6侧升支垂直截骨间接复位,76侧直接复位,59侧单板固定,21侧双板固定,2侧螺钉穿接固定,有22侧髁突呈游离再植,68侧经颌后入路,21侧经耳屏前入路。术后1~3个月复查9例,3~6个月36例,6个月以上27例,复查内容包括骨折复位准确性、固定稳定性、骨折愈合改建,伤口愈合、面型、关系、下颌运动、关节症状、神经损伤。结果感染2侧,错2例,假关节2侧,接骨板断裂3侧,接骨板变形2侧,骨折块再移位7侧,髁突吸收6侧,张口受限7例,关节疼痛5侧,关节杂音5侧,面神经损伤9侧。并发症发生率33%(24/72例),排除医源性因素后的并发症率14%(10/72例)。结论切开复位及小型接骨板坚强内固定是治疗髁颈和髁颈下移位及脱位骨折的有效方法,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再植是治疗髁突陈旧性骨折的可选择方法。低位髁颈和髁颈下骨折应采用颌后入路,接骨板应沿后外缘作张力带固定,髁颈下严重移位和陈旧性骨折需在髁颈前或乙状切迹处增加补偿固定。

    作者:张益;张兴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现代颌面创伤救治的基本原则

    创伤伴随着人类的诞生、生存、劳动和社会活动。现代社会赋予创伤以全新的含义,已被称为“发达社会疾病”和“现代文明的孪生兄弟”,存在着许多重要而复杂的问题,成为影响人类健康、人口素质和生存质量的突出问题。 创伤是人类减寿的主要的原因之一。在人类前5种死亡原因中潜在寿命损失年(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 YPLL)比较中,创伤高居榜首,达17.09‰(肿瘤为6.02‰、呼吸系统病为5.19‰、感染性疾病为3.78‰、心血管病为2.33‰)[1]。另据统计,创伤在我国死因构成排序中的位置从1957年的第9位(19.0人/10万)上升为1991年的第4位(57.2人/10万)。死因构成比中的位置:发展中国家意外死亡为5%,发达国家为7%,我国城市意外死亡为8%,农村意外死亡为12%。 创伤对社会劳动人群构成的威胁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唐山大地震直接造成24万人丧生;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次数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增加了1/5,达到30余万次,直接死亡人数达7.3万,伤19万余人,其中绝大多数是青壮年。因伤致死或因伤致残对家庭生活、社会心理和生产活动的破坏作用也是十分严重的。因此,全世界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创伤的防护与救治,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已将严重创伤损害机理与救治的基础研究列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

    作者:周树夏;顾晓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舌癌的临床及免疫病理学研究

    目的研究40岁以下患者舌鳞状细胞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5例40岁以下舌癌患者的癌组织进行研究,以70岁以上舌癌患者的癌组织作为对照。结果年轻患者的舌癌以Ⅱ级鳞癌为主,而老年组患者以Ⅰ级鳞癌为主,两者组织学分级的构成差异有显著性(P<0.05);年轻患者肿瘤的侵袭缘多呈细条索状,而老年患者多为较大的团块;年轻组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阳性率(37.5%)显著高于老年组患者(15.4%);年轻组p53呈强阳性表达者显著高于老年组,CK13强阳性表达者显著低于老年组(P分别<0.05)。结论 40岁以下患者舌鳞状细胞癌的恶性程度在总体上可能高于老年患者。

    作者:韩晓哲;高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颌下腺全导管涎石一例

    涎石病是指涎石发生于涎腺导管中或腺体内而引起的一系列病变。90%以上发生于颌下腺,涎石的大小相差悬殊,小者芝麻大小,大者一般2 cm左右。我科接诊了1例颌下腺全导管涎石的患者,较为罕见,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性,34岁。左颌下口底区间断性肿胀、不适近4年。4年来,患者左侧颌下口底区反复肿胀伴吞咽痛,进食症状加重。 临床检查:左侧颌下区轻度肿胀,口底左侧粘膜红肿明显且相应的导管处水肿突起,导管口可见脓性分泌物。双手合诊,导管增粗呈条状,有明显的涎石感,布满全导管,长约5 cm,质地硬,边界清楚,左侧颌下腺轻度肿大,触痛。右侧颌下腺及导管未发现异常。

    作者:刘恭奇;蒋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