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琼;林久祥
作者:中华口腔医学会学术会务部、国际交流部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开发一套计算机辅助全口义齿设计(computer aided complete denture design,CACDD)系统. 方法经过对无牙颌模型、人工牙及具有正中关系位的上下托的三维(3D)测量、数据处理与建模等环节后,根据全口义齿人工牙排列的原则和要求进行排牙.运用仿射和投影变换技术调整牙关系.结果 ①生成了具有正中关系位的上、下颌虚拟基托,其数学模型为双3次B样条曲面.②实现了全口义齿人工牙的计算机辅助排列和全口义齿的3D显示.结论 该系统为计算机辅助全口义齿设计和教学提供了可行的工具.
作者:程祥荣;华先明;华中平;穆桑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颅外假性颈动脉瘤破裂可危及生命,需及时手术[1,2].我科于1977~1996年收治假性颈动脉瘤4例,报告如下.
作者:何三纲;李宏礼;赵怡芳;钟林生;张国志;李金荣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经过30年的临床实践, 种植义齿已日趋完善,发展为成熟的口腔修复治疗手段[1-6].由于种植系统研究和开发中的巨大投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所需的高技术条件支持, 种植义齿也是一项相当昂贵的治疗.为了保证高成功率, 复杂的治疗程序在所难免.种植义齿可使许多常规修复方法面临的难症迎刃而解, 使一些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在另一些病例, 种植义齿的投入和所得的回报尚难以使患者满意.目前种植义齿已逐渐从开拓性的尝试, 发展到了面对具体病例必须权衡利弊, 作出合理选择的实用阶段.
作者:韩科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作者:<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 对Angle各类错及正常的牙弓对称性进行分析和比较.方法 以4组不同类型错(牙合)及正常(牙合)者共300人为研究对象,采用 YM-2115三维测量仪精密测量其模型,用圆锥曲线模拟牙弓形态,利用曲线方程的参数之一旋转角(θ)分析牙弓对称性.结果 无绝对对称的牙弓,牙弓不对称也无固定的方向.正常(牙合)牙弓基本是对称的,存在极小范围的不对称.而错(牙合)总体说来比正常(牙合)牙弓不对称发生的频率及程度高;除ClassⅢ外,下牙弓比上牙弓易出现不对称.各组中Class Ⅱ2和Class Ⅲ不对称的发生频率均较高.结论 不同类型错(牙合)者牙弓不对称发生的频率及程度有一定差异.
作者:聂琼;林久祥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作者:早稻田西典齿校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研制能促进医患之间沟通的口腔修复医学多媒体咨询系统.方法 在中文Windows 95/98 环境下,利用方正奥思多媒体创作工具,把有关的口腔修复医学素材(文字、图像、声音、影象、动画)按照一定的形式,编辑组织.结果 研制和开发了一套口腔修复临床咨询多媒体系统,系统由3部分组成:医疗机构或科室背景介绍、有关医学专家业务及专长介绍(含照片、出诊时间等信息)、口腔修复常见问题咨询.结论 将患者经常咨询的28个口腔修复临床问题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医患之间的交流并可节省就诊时间.经临床使用后受到患者欢迎.
作者:吕培军;张豪;王勇;韩科;刘玉华;赵建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软骨细胞移植修复髁突软骨损伤后的效果及修复组织的性质.方法 选用成年雄性白兔53只,分成5组.第1组:细胞移植组;第2组:单纯胶原膜植入组;第3组:在实验动物的髁突前斜面形成直径2 mm的全层损伤后,未植入任何物品;第4组:空白手术对照组;第5组:正常对照组.结果 细胞移植组动物的髁突软骨损伤区形成软骨组织修复.结论 异体兔髁突软骨细胞移植能够形成类似正常的关节软骨修复髁突软骨缺损.
作者:姚向前;马绪臣;张震康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 检测放线共生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 Aa)临床分离菌株白细胞毒素水平,区分高毒株与低毒株.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检测白细胞毒素操纵子启动子区域基因序列的差异.检测临床菌株68株,其中b型17株,c型42株,a型9株.阳性对照高毒株为JP2,低毒株为ATCC43717等5株Aa国际参考菌株,阴性对照为12株异种菌国际参考菌株.结果 68株临床分离菌株扩增片段均为1 022 bp, JP2扩增片段为492 bp,ATCC43717等5株扩增片段均为1 022 bp,12株异种菌参考菌株无扩增片段出现.结论 68株临床分离菌株全部为低毒株.
作者:王者玲;张廷发;肖白;杨圣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作者:袁禧英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绞股蓝对白斑癌变过程中Ha-ras癌基因突变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探讨绞股蓝防癌、抑癌的机理,并对Ha-ras基因与白斑癌变动态变化过程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法,检测经绞股蓝总甙、甙元、C20-OH皂甙等处理的金地鼠颊囊白斑癌变模型标本,观察 Ha-ras基因含第61位密码子突变的阳性信号.结果 白斑癌变模型组突变率达 22.96%,绞股蓝处理组平均为7.59%;绞股蓝各组抗突变率效佳依次为C20-OH组、总甙组、甙元组,其突变率分别为5.32%、6.25%、11.00%;DMBA诱导癌变4~8周时白斑模型组突变率为11.10%~40.00%,绞股蓝处理组为0~10.70%.结论 绞股蓝具有显著的抗癌基因突变功效,其有效成分与C20带游离羟基有关.Ha-ras基因突变在白斑癌变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周曾同;唐国瑶;钟文静;丁端宇;毛德(鋐);李伟国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Dark-Agouti (DA)和Wistar/Furth (WF)两种品系的大鼠舌粘膜上皮在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itroquinoline 1-oxide,4NQO)诱导舌癌过程中p53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 实验动物的饮水中加入4NQO(0.001%),观察第2、4、8、12、16和26周时实验大鼠舌粘膜对p53的免疫组化表达.结果 p53的阳性反应在DA大鼠舌粘膜中出现早,且随着实验的推移,舌粘膜内的p53阳性细胞簇数目趋于增加,特别在实验后期尤为显著;WF大鼠各实验组间p53表达的水平较低,且变化不大. 结论 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反应了DA和WF大鼠对4NQO诱发舌癌易感性的差异.
作者:李铁军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陶瓷作为口腔修复材料具有极佳的生物相容性、优良的耐腐蚀性和耐磨损性,尤其是其独特的美学性能是金属材料和其他高分子材料无法比拟的[1].然而,由于牙科陶瓷的脆性大、强度差,限制了其临床使用.1962年, Weinstein等[2]发明了瓷附熔金属技术,将金属基底结构的强度和瓷的美学性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制作出具有一定美学效果的金瓷冠桥修复体.这一技术目前已成熟且在口腔修复体的制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骆小平;赵云凤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牙根纵裂致病的咬合力因素.方法 用光(牙合)法分析34例患者39颗患牙的接触合力分布,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下颌第一恒磨牙在11种受力状况下的内应力分布.结果 26例患者(31颗患牙)全口牙齿接触合力分布不均,患牙接触合力大;下第一恒磨牙受到咬合力与牙长轴方向呈30°,水平力与偏纵向力时,近中根根尖部根管壁出现了较大的拉应力且集中于其颊舌中线部位.结论 接受较大咬合力和有害应力并长期集中在患牙近中根根管壁的颊舌中线部位,是牙根纵裂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曾艳;王嘉德;周书敏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小型猪正常腮腺的解剖、造影及组织结构,为研究人类腮腺疾病打下基础.方法 对11只中国实验用小型猪的腮腺进行造影、解剖,并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其结构.结果 造影示主导管细长,行至下颌角后下开始发出分支导管,上下走行,未见副腺体.解剖观察示腮腺重10~20 g,主导管长11~15 cm,直径1~3 mm,腺体呈三角形位于颌后区,未见副腺体.组织学观察示腮腺由典型的浆液性腺泡组成,腺泡细胞呈锥形,胞浆内有较多小泡,酶原颗粒不明显,主导管为复层鳞状上皮.结论 小型猪是研究人类涎腺生理及疾病有价值的动物模型.
作者:李钧;王松灵;朱宣智;孙开华;刘晓勇;张荫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大鼠多发性关节炎(polyarthritis,PA)早期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 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为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早期对TMJ的影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用福氏完全佐剂建立大鼠PA模型,观察其踝关节和TMJ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①大鼠PA时,踝关节体积显著增大,关节指数明显增高;踝关节滑膜组织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关节软骨及骨质受侵蚀,关节腔炎性渗出明显.②大鼠PA时,双侧TMJ均可见滑膜细胞显著增生;髁突表层胶元纤维松解,软骨细胞变性;关节腔可见蛋白渗出,细胞脱落,局部呈纤维性粘连.结论 大鼠PA早期双侧TMJ即有明显的炎性病变.建议临床医生对RA患者应注意其TMJ的早期检查与防治.
作者:王海鹰;王丛妙;王德文;王东胜;赵彦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致龋毒力的变化.方法 在含有不同氟浓度的TSA上逐步诱导变形链球菌(S.mutans Ingbritt)产生耐氟菌株Ingbritt-FR, 用气相色谱法检测耐氟菌株的产酸量及降低pH值的能力,并与亲代野生菌株进行比较.结果 Ingbritt-FR在体外诱导成功并稳定传代培养;当氟化物存在时,耐氟菌株的产酸量大于亲代野生株;无氟化物存在时,初始pH≥5.5时其产酸量小于亲代株,pH<5.5时则大于亲代株,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具有致龋性;在菌斑正常氟浓度情况下,其致龋力可能大于亲代野生株.
作者:盛江筠;刘正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菌斑液成分的动态变化与根龋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比较无根龋组和有根龋组根面牙菌斑液在糖溶液漱口前后,所测定pH值、游离钙(微电极法)和总蛋白水平(分光光度法)的差异.结果 静止状态下,无根龋组和有根龋组的pH值(无根龋组6.24±0.74,有根龋组5.96±0.70)和游离钙[无根龋组(0.60±0.46) mmol/L,有根龋组(0.89±0.54) mmol/L]两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漱口后,有根龋组的pH(5.14±0.19)和游离钙[(1.73±0.74) mmol/L]水平均低于无根龋组[pH 5.28±0.16,游离钙(2.73±1.25)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蛋白水平与游离钙含量之间没有相关性.同一个体牙根面与冠面之间菌斑液的三项指标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 有根龋组的菌斑液有较强的致龋倾向,在细菌酵解糖产酸方面,牙根面(牙骨质)菌斑与牙冠面(牙釉质)菌斑无根本差别.
作者:冯琳;高学军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 考察正畸支抗种植体的骨整合与稳定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HA涂层钛种植体、钛浆喷涂钛种植体、未涂层钛种植体植入狗股骨,愈合期后施加1.96N正畸力2个月.测量施力后种植体的位置变化和种植体-骨界面的剪切结合强度,用扫描电镜观察界面. 结果 3种种植体位移分别为(-0.50±1.78) mm、(-0.05±1.76)mm、(0.29±1.77) mm,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还不能认为3种种植体出现移动.3种种植体-骨界面的剪切结合强度分别是(2.88±0.55) MPa、(1.89±0.81) MPa和(2.14±0.49) MPa. HA涂层种植体与骨紧密结合,其界面结合强度高;另外2种种植体与骨的结合强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虽然HA涂层种植体与骨结合牢固,但3种种植体-骨界面均可形成骨整合,在常规正畸力作用下不会发生明显移动.本项研究结果表明,种植体可用作短期的正畸支抗.
作者:王航;梁星;唐思青;吕丹 刊期: 200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