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杜爱国

关键词:尿微量白蛋白, 肌酐, 糖尿病肾病, 早期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治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患者各60例,选择健康人60例,分别定义为研究1组、研究2组、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和酶法分别对3组研究对象的尿微量白蛋白和肌酐水平进行测定,并对比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的比值.结果:研究2组的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研究1组(P<0.05);研究1组的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应用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对患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的病情实施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电针配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Wagner0期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穴位注射疗法对Wagner0期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Wagner0期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前1天和2个疗程后的神经肌电图检测结果、中医证候积分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积分进行分析,评估疗效.结果:电针结合穴注组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另外两组.结论:电针配合穴注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电针组及穴位注射组.

    作者:李海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丙泊酚复合七氟烷对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的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七氟烷对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手术患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七氟烷麻醉,观察组采用丙泊酚复合七氟烷麻醉,比较两组苏醒时间、躁动持续时间及躁动评分.结果:观察组苏醒时间(21.4±3.8)min,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躁动评分(1.68±0.3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躁动持续时间≥3min及15 min的例数分别为3例(7.50%)、3例(7.50%),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七氟烷能明显改善小儿麻醉苏醒期的躁动症状.

    作者:赵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肝细胞肝癌伴门静脉下腔静脉癌栓接受与不接受放射治疗的比较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伴门静脉下腔静脉癌栓接受与不接受放射治疗的效果.方法:收治HCC伴门静脉下腔静脉癌栓患者45例,随机分为放疗组11例和非放疗组34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放疗组生存情况与肝内肿瘤位置有关,非放疗组与之无关;放疗组随访期生存率27.3%(3/11),中位生存期7.2个月,非放疗组随访期生存率11.8%(4/34),中位生存期4 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放射治疗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延长HCC伴门静脉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生存期,尤其是病灶为单发的癌栓患者,效果更为明显.

    作者:苟代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思密达和磷酸铝凝胶联合治疗新生儿咽下综合征64例临床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思密达和磷酸铝凝胶联合治疗新生儿咽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收治新生儿咽下综合征患儿64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1%碳酸氢钠溶液洗胃,观察组给予洗胃1次及思密达和磷酸铝凝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93.75%,观察组总有效率93.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思密达和磷酸铝凝胶联合治疗新生儿咽下综合征效果显著,可有效避免反复洗胃给患儿消化道黏膜造成的损害.

    作者:吴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研究

    目的:探讨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5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行病原学检测,均给予更昔洛韦注射液进行治疗.结果:39例患儿治愈出院,治愈率69.64%,16例病情明显好转,好转率28.57%,1例治疗无效,无效率1.79%.结论:加强对患儿的临床诊断和防治工作,能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作者:孙元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急性乌头碱中毒所致室性“电风暴”抢救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乌头碱中毒所致室性“电风暴”的临床特点及救治要点.方法:收治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6例,总结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救治经验.结果:4例患者治愈出院,无明显后遗症发生.2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急性乌头碱中毒所致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治疗时需采取综合措施,清除毒物,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心律失常是救治的关键,同时应尽早行血液净化治疗.

    作者:李建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红花黄色素治疗糖尿病合并脑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治疗糖尿痛合并脑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4例糖尿痛合并脑缺血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红花黄色素,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支动脉脉动指数及阻力指数明显好转(P<).05),治疗组各指标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63%(P< 0.05).结论:红花黄色素可显著改善脑血流动力学,降低血流阻力,改善脑部血运和缺血状况,加速糖尿病合并脑缺血患者的恢复速度.

    作者:董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的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差异.方法:收治内镜检查疑似CAG患者100例,均行病理检查,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100例患者均经内镜下检查并得到证实,其中经病理检查证实70例,诊断符合率70%.内镜下呈现胃黏膜变薄和白相、胃黏膜粗糙两种征象的受检者所占比率与该征象下病理诊断为CAG的患者所占比率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镜下呈现胃黏膜变薄+白相+胃黏膜粗糙征象患者所占比率与此征象下病理诊断为CAG的患者所占比率间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的表现以胃黏膜变薄、白相、胃黏膜粗糙为主,与病理诊断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联合应用两种检查方法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马艺宁;宋福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50例同期非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肌红蛋白和肌钙蛋白.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Mb和TnI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MI发生的0~8h后,观察组患者的Mb和TnI含量均显著升高;8~24h后,Mb含量明显下降,而TnI含量显著升高.对照组患者的Mb和TnI含量在AMI发生的0~24 h内没有显著变化.结论:肌红蛋白、肌钙蛋白水平的升高可以作为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依据,为临床提供合理的检测指标.

    作者:马云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红河州麻风病疫情分析(1930-2014年)

    目的:了解红河州麻风病流行情况,为制定麻风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红河州1930-2014年的麻风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30-2014年发现麻风病例3 889例,治愈3 670例,死亡、外迁、失访105例,目前还有现症病例114例.结论:本州属于麻风病的高流行区,加强全州的麻风病防治工作,加大麻风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麻风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进一步加强对皮肤科医生及乡村医生的培训,对早期发现患者,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减少发病患者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作者:卢洁;李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孕前和孕期保健在糖尿病孕妇中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糖尿病孕妇实施孕前保健与孕期保健的效果.方法:收治糖尿病妊娠妇女7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实施孕前保健,对照组实施孕期保健,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在观察组,孕妇合并症发生率(25.64%)低于对照组(69.23%),新生儿合并症发生率(10.26%)低于对照组(35.90%)(P<0.05).结论:对糖尿病孕妇实施孕前保健效果明显,对孕妇与新生儿的身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爱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阴道B超与腹部B超诊断异位妊娠的价值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阴道B超与腹部B超诊断异位妊娠的临床价值.方法:收治疑诊为异位妊娠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腹部B超诊断,观察组给予阴道B超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确诊率.结果:对照组诊断确诊率86.7%,观察组诊断确诊率96.7%.结论:阴道B超诊断异位妊娠,更加快速、准确,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立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剖宫产切口疤痕处妊娠腹腔镜联合宫腔镜电切治疗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宫腔镜电切治疗剖宫产切口疤痕处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剖宫产切口疤痕处妊娠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宫腔镜电切治疗,观察组使用腹腔镜联合宫腔镜电切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腹腔镜联合宫腔镜电切治疗剖宫产切口疤痕处妊娠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减少手术时间,产生的并发症少,有助于患者的预后.

    作者:韩培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急腹症患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急腹症患者的早期诊断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收治急腹症患者108例,通过询问现病史,进行全面检查,并借助实验室、X线、B超诊断性腹穿等进行诊断.并查明原因,对症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经对症治疗后,均治愈出院.结论:急腹症患者的早期诊断:要询问患者的现病史,进行全面检查,并借助实验室、X线、B超诊断性腹穿等.查明原因,对症治疗是治疗急腹症的重要措施.

    作者:伏冬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探析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对高血压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对高血压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高血压病患者89例,根据用药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贝那普利,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氨氯地平,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DBP和SBP显著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DBP、SB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死亡率、复发率显者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对高血压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压值,降低死亡率和复发率.

    作者:张宝慧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5万人次静脉输液无严重输液反应的原因剖析

    输液反应是输液治疗时出现的非治疗性反应.本文从输液反应种类及危害、严把供药供货关、严把输液质量关、有计划安排输液顺序、责任明确五个方面总结了无严重输液反应的原因.

    作者:王琴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NICU护理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目的:综述近年来在NICU护理安全隐患产生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查询与分析近年来有关NICU护理安全隐患产生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方面的期刊文献资料,对有关问题进行全面归纳与总结.结果:在NICU护理工作的开展期间,导致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包括多种,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NICU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率.结论:NICU收治患者病情危重,进展快,在临床护理中容易产生各种护理安全隐患事件.针对产生护理安全隐患的原因,可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预防,以降低安全隐患事件的发生率,提高NICU整体护理水平与质量.

    作者:高俊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小儿犬伤的伤口处理与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婴幼儿(≤6岁)在狂犬病暴露后及处置过程中的特点及护理措施.方法:收治犬伤患儿2 068例,按照卫生部《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的要求对其进行暴露后处理及针对性护理.结果:经过正确处理,对2 068例犬伤儿童进行跟踪随访,至今无狂犬病发生.结论:实行必要的心理护理和及时正确的暴露后预防处置,提高了狂犬病免疫成功率.

    作者:黄鹏君;曹进梅;零月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不同剂量的坦索罗辛在输尿管下段结石中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的坦索罗辛在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中的效果.方法:将60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组Ⅰ给予坦索罗辛0.2 mg,1次/d;组Ⅱ给予坦索罗辛0.4 mg,1次/d;观察随访2周.结果:组Ⅰ和组Ⅱ结石完全排出率分别为57%和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Ⅰ和组Ⅱ平均排石时间分别为(7.2±2.6)d和(5.5±2.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内因发生肾绞痛而需镇痛治疗,分别为11例(37%)和4例(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内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坦索罗辛能有效促进输尿管下段结石排出,缩短排石时间,并减少排石过程中肾绞痛的发生;在缩短结石排出时间、降低肾绞痛发生率上,用坦索罗辛0.4 mg/d明显优于用坦索罗辛0.2 mg/d.

    作者:马志远;秦克松;李金乾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心痛安胶囊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心痛安胶囊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心痛安胶囊,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心绞痛发作频率、ST-T持续时间改变,心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痛安胶囊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显著,明显提高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代国方;杨素娟;王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