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检查的辐射剂量及其对策

郑树卿;张骏;席仁刚;唐维进;王刚;白燕;向建斯

关键词:检查, 辐射剂量, 照射剂量, 风险意识, 放射剂量, 防范意识, 国内, 公众, 对策
摘要:为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降低CT检查的照射剂量,现就国内外有关CT检查的放射剂量、风险意识及其对策概述如下.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相关文献
  • 1986~2001年荆州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管理

    笔者从1986~2001年,对湖北省荆州市直属放射性单位开展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郭玉松;刘锐;李宏;姚梦雷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异基因小鼠骨髓细胞程序移植后回巢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骨髓程序移植后移植次数与移植细胞数对回巢的影响.方法采用异基因小鼠骨髓移植模型及流式细胞术,观察不同次数异基因骨髓细胞程序移植后不同时间的回巢状况、不同细胞数异基因骨髓细胞程序移植与单次大剂量移植的回巢状况.结果不同次数移植后各组不同时间阳性回巢细胞数与回巢率均以第3次移植的检测值高,在共同时间点第4天时均以2次移植组高(P<0.05),提示移植后每天都会有回巢发生,但不同移植次数可能在时间上有不同的回巢高峰阶段.不同细胞数异基因骨髓细胞程序移植后,移植细胞数低的移植组与单次大细胞数组比较,回巢细胞数无明显差异,回巢率却远远高于后者(P<0.01).结果显示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次小剂量移植的回巢效果可能等于或好于单次大剂量移植,且总剂量可能降低至105.结论单次大剂量移植会造成移植干细胞的浪费,在一定细胞量范围内改变移植次数有利于改善移植效果.

    作者:孙苏平;蔡建明;项莺松;黄定德;赵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胸部肿瘤放疗致放射损伤的防治

    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约65%~75%的病人需要放射治疗[1].由于综合治疗的应用,患者生存期延长,放疗所致胸部病变也相应增加,临床上出现了一些误诊误治现象[2].笔者收集和分析了1 165例胸部肿瘤病人的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郁志龙;吴文魁;张保祯;张哲林;牛广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CT影像质量控制的措施

    CT检查已成为临床诊断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正确的CT诊断是通过优质的CT照片所提供的病灶信息而作出结论,因此对CT影像质量的控制就成为十分关注和探讨的问题[1,2].由于不同型号的CT机所使用的技术参数,以及工作人员素质的条件的限制,所获图像存在质的区别.但各医院可以制定出一系列措施,以保证CT机、照相机、暗室系统的佳工作状态,获取理想的图像.现将我院1994年以来使用日本岛津SCT-4500TE CT机影像质量控制的措施介绍如下.

    作者:李强;张昱苹;谢东;黄伟丽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电磁脉冲造成神经细胞氧化损伤效应研究

    电磁脉冲(EMP)作为一种非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广泛,从自由基生物学角度研究其对神经细胞的辐射损伤效应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方法采用自旋捕捉的方法检测自由基的变化,TBA法检测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DTNB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Ca2+浓度.结果电磁脉冲作用大鼠大脑皮层细胞和海马细胞后,脂氧自由基水平升高.MDA水平升高,大脑皮层细胞对照组MDA水平为(6.18±0.29)nmol/mg,EMP作用组为(8.43±0.01)nmol/mg(P<0.01);海马细胞对照组MDA水平为(4.38±0.15)nmol/mg,EMP作用组为(4.98±0.39)nmol/mg(P<0.05).GSH-px活性降低,大脑皮层细胞对照组A值为0.026±0.001,EMP作用组为0.022±0.002(P<0.05),海马细胞对照组A值为0.021±0.002,EMP作用组为0.018±0.001(P<0.05).电磁脉冲不能直接杀死细胞,其存活率约为95%,当脉冲数达到10次时,细胞内Ca2+浓度开始升高.结论电磁脉冲提高了神经细胞脂氧自由基水平,脂质过氧化产物MDA水平升高,GSH-px活性降低,预示氧化损伤效应的发生.另外,电磁脉冲不能直接杀死细胞,但可导致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增多的Ca2+可能成为诱发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王长振;丛建波;先宏;孙存普;吴可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中药复方对辐射损伤小鼠脾细胞凋亡及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地甘口服液(DGOL)对辐射损伤小鼠脾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 mRNA表达的作用.方法建立辐射损伤模型(一次性7.0Gy的X射线照射),喂饲100%地甘口服液每次0.2 ml/10 g小鼠,每日2次.第10天用原位末端标记的TUNEL技术检测脾组织细胞凋亡和原位杂交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 mRNA的表达.结果地甘口服液组与对照组比脾脏的细胞凋亡率和bax mRNA表达显著减少(P<0.01),bcl-2 mRNA的表达显著增强(P<0.01).结论中药复方地甘口服液可能通过促进bcl-2和降低bax mRNA的表达,促进造血细胞的增生,提高机体免疫力.

    作者:潘琦;何东初;吴江平;陈如泉;黄星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低水平特征放射性核素的识别和干扰因素剔除

    目的提出了微粒态空气低水平特征放射性核素识别和干扰因素剔除方法,为监测核事件释放的放射性核素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介绍了γ能谱分析中特征放射性核素的识别技术,探讨了其他可能的干扰因素及其剔除方法,列举了γ能谱的小可测量活度和灵敏阈值的计算方法.结果用本方法识别出了2个国际比对样品中包含的全部特征核素,给出的测量值与IAEA的参考值非常接近.结论提出的低水平特征放射性核素的识别和监测方法是可信和可靠的.

    作者:徐翠华;张庆;周强;任天山;耿秀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及血清SOD、MDA水平

    我们对长期从事放射性工作的282人的138名健康对照人员的染色体畸变、血SOD、MDA含量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综合评价了职业照射对工作人员健康的影响.

    作者:梁丽君;陈晓东;苗金平;贾恩厚;任海燕;刘志宏;李晓宏;贾天文;李永芳;陈德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125I植入对小鼠移植性实体瘤抑制效果

    目的观察12I籽源组织间植入对小鼠移植性实体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建立小鼠艾氏腹水瘤细胞移植性实体肿瘤模型.治疗组在肿瘤组织内平均植入4粒表面放射活性为8.14MBq的BT-125-Ⅰ型125I籽源,对照组植入4粒无放射活性的空心籽源.治疗28 d,记录小鼠存活率.处死存活的小鼠,测量残存肿瘤的体积、重量并计算肿瘤体积抑制率.对摘除的肿瘤组织进行常规病理切片检查,观察籽源对肿瘤组织的破坏程度和范围.结果治疗28 d,治疗组和对照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75%和50%;平均瘤重分别为(0.347±0.25)g,(5.162±1.75)g(t=6.164,P<0.05);肿瘤平均体积分别为(175.9±147.9)mm3,(3974.1±1507.7)mm3(t=5.618,P<0.05),肿瘤体积抑制率为95.6%.常规病理切片结果显示,125I籽源周围0~3 mm范围内肿瘤细胞病理变化由凝固坏死向外逐渐减弱为变性坏死;空心籽源周边区域仅有机械刺激导致的轻微水肿和纤维化.结论125I籽源组织间植入对小鼠实体肿瘤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作者:岳麓;桂律;陈红红;罗伟华;徐萍;刘伟琪;程文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巴氏膏治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观察

    作者:宇长青;王言;张永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X射线3D立体放射治疗的临床防护应用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手术(SRS),是采用高能射线聚焦一次性照射病灶使靶组织坏死达到治疗目的.随着医用直线加速器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三维(3D)立体定向分次放射治疗(SRT)在控制肝癌、胰腺癌、肺癌和骨转移方面的有效率可达80%~90%[1],笔者就331例患者临床应用中的防护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王义善;姜鹏;马建军;杨国平;史征;单淑莉;张砚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混合射线束的百分深度剂量分布

    在临床治疗中有时使用混合射线.目前有关混合射线剂量分布的报道尚少.笔者用计算机合成方法虚拟了混合射线的百分深度剂量并分析其特点,为临床放射治疗的放射线的选择提供依据.

    作者:单国平;严英师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几点要求

    在科研工作的实践中,正确地使用统计学方法关系到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结果的正确解释和认识,以及结论的真实、可靠等重大问题.因此,统计学方法的应用需贯穿在整个科研设计、执行和总结的全过程,这样方有助于研究工作的科学性.为了促进提高科研论文的质量,笔者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作者参考.

    作者:韩育茹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新乡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人员防护意识及影响因素分析

    从健康的辐射安全文化角度出发,放射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对于电离辐射的实践,应具有正确的思维、丰富的知识、准确的判断和强烈的责任心,严格完成与安全有关的任务[1],为了解新乡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及行为表现,尽可能降低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保证受检者辐射安全,笔者于2001年对新乡市383名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人员进行了有关放射防护知识、态度、行为等问题的问卷调查.

    作者:张冰洁;王聪伟;刘彤桢;贾天合;牛如芳;霍卫东;周世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食管癌后程超分割的放射治疗

    几10年来食管癌常规放射治疗的5年生存率一直在10%左右徘徊.为了探讨后程超分割在食管癌放疗中的疗效,从1995年6月~1996年12月笔者对200例食管癌患者进行了常规放疗和后程超分割放疗的随机分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阳晨;周绍兵;赵莺;高飞;叶宏勋;项其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折叠式床边摄片防护屏的防护效果

    作者:王经方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CYP450和GST基因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研究进展

    研究发现95%以上的致癌物进入体内需经代谢途径激活后才能与DNA等生物大分子结合,引起早期生物学反应,终导致癌变.在这种激活反应过程中涉及两种主要酶系即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CYP450)和谷胱甘肽转硫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CYP450是体内重要的激活酶(又称Ⅰ相酶),GST是体内重要的灭活酶(又称Ⅱ相酶),所以致癌物能否引起靶细胞的癌变很大程度取决于这两类酶的活性及彼此的平衡.近年来,关于这两种酶基因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关系的研究已逐渐成为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热点,笔者仅对CYP450和GST与肿瘤关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简要概述.

    作者:夏英;张翠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抗CD49d McAb联合rhG-CSF动员的PBSC救治放射损伤小鼠

    目的观察抗CD49d单克隆抗体(McAb)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救治放射损伤小鼠的效果.方法8.5 Gy60Co γ射线照射的BALB/c小鼠,分别接受经rhG-CSF(1组)、抗CD49d McAb(2组)、rhG-CSF联合抗CD49d McAb(3组)动员的PBSC移植.并以生理盐水组为对照,观察受体小鼠的4周存活率、外周血白细胞(WBC)、骨髓有核细胞(BMNC),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及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等指标.结果实验3组小鼠的4周存活率、WBC、BMNC,CFU-GM、CFU-S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组和2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抗CD49d McAb联合rhG-CSF使用能协同动员小鼠PBSC,并能成功救治放射损伤小鼠.

    作者:杜遵民;刘传方;张玉昆;唐天华;张立成;任海全;孙军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自制铅挡块对医用加速器电子束输出剂量的影响

    据统计约有15%以上的肿瘤放射治疗病人,在治疗过程中要接受高能电子束的照射.通常用铅挡块改变限光筒的标准照射野适合靶区的形状,保护病人肿瘤周边的正常组织.通常防护是在限光筒的底端放置铅块遮挡或直接放在病人的体表,由于散射的条件变化,会引起射野中心轴上深度剂量的变化[1].为了解铅挡块对射野输出剂量的影响,我们进行了如下测量.

    作者:李勤;陈纪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贫铀气溶胶的理化特性研究

    目的研究贫铀(DU)模拟撞击产生气溶胶的理化特性.方法将DU撞击燃烧,采样后分析气溶胶分散度、化学成分和核素组成,气溶胶在模拟肺液中的溶解度,以及气溶胶浓度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结果DU气溶胶浓度在10 min内降低到1/30.DU燃烧烟雾MMAD2次测定值为1.3和4.2μm.DU气溶胶浓度分布不均匀.DU氧化物中U(Ⅳ)含量接近55%,U(Ⅵ)含量约为45%.DU氧化物在模拟肺液中7 d和30 d的溶解度分别为24%,32%.DU气溶胶中放射性核素质量构成为238U(99.79%)、235U(0.21%)、234U(0.001%).结论DU撞击燃烧形成气溶胶粒子多数可吸入,燃烧烟雾扩散/沉降较快,浓度随时间变化较大.撞击形成的氧化物为UO2、UO3和U3O8混合物.

    作者:于水;邹晓颖;赵法;杨陟华;王勇;杨国山;朱茂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