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磁脉冲造成神经细胞氧化损伤效应研究

王长振;丛建波;先宏;孙存普;吴可

关键词:电磁脉冲, 神经细胞, 自由基, 氧化应激
摘要:电磁脉冲(EMP)作为一种非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广泛,从自由基生物学角度研究其对神经细胞的辐射损伤效应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方法采用自旋捕捉的方法检测自由基的变化,TBA法检测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DTNB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Ca2+浓度.结果电磁脉冲作用大鼠大脑皮层细胞和海马细胞后,脂氧自由基水平升高.MDA水平升高,大脑皮层细胞对照组MDA水平为(6.18±0.29)nmol/mg,EMP作用组为(8.43±0.01)nmol/mg(P<0.01);海马细胞对照组MDA水平为(4.38±0.15)nmol/mg,EMP作用组为(4.98±0.39)nmol/mg(P<0.05).GSH-px活性降低,大脑皮层细胞对照组A值为0.026±0.001,EMP作用组为0.022±0.002(P<0.05),海马细胞对照组A值为0.021±0.002,EMP作用组为0.018±0.001(P<0.05).电磁脉冲不能直接杀死细胞,其存活率约为95%,当脉冲数达到10次时,细胞内Ca2+浓度开始升高.结论电磁脉冲提高了神经细胞脂氧自由基水平,脂质过氧化产物MDA水平升高,GSH-px活性降低,预示氧化损伤效应的发生.另外,电磁脉冲不能直接杀死细胞,但可导致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增多的Ca2+可能成为诱发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相关文献
  • 辐射诱发BEP2D恶性转化中Smad 7对TGF-β/SMADs信号通路的调控

    目的研究BEP 2 D细胞经辐射诱发恶性转化过程中,作为SMAD蛋白家族的抑制分子,Smad 7对TGF-β/SMAD介导信号通路的调控.方法用Northern blot检测TGF-β刺激之后,永生化BEP 2 D细胞及辐射诱发恶性转化的BERP 35 T 2细胞中Smad 7 mRNA的表达水平.人工合成SMAD结合元件(SBE)重复序列,同报告基因碱性磷酸酶融合.构建好的载体同Smad 7真核表达载体共转染,TGF-β刺激,通过报告基因的表达丰度来检测Smad 7对TGF-β/SMADs介导的信号通路的调控.结果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永生化细胞Smad 7基因对TGF-β刺激的应答正常,恶性化细胞的应答降低.基因转染的结果表明,永生化细胞中SBE的基础活性较恶性化细胞高;TGF-β刺激之后,永生化细胞中SBE活性显著增强,恶性化细胞变化不明显;同Smad 7真核表达载体共转染之后,两种细胞中SBE活性均显著降低.结论在辐射诱发细胞发生恶性转化过程中,Smad 7基因对TGF-β信号通路的反馈调节作用发生紊乱,使TGF-β信号通路持续处于抑制状态,TGF-β对细胞的负性调控作用减弱,细胞进一步向恶性化发展.

    作者:霍艳英;张开泰;李邦印;段瑞峰;徐勤枝;胡迎春;项晓琼;李刚;吴德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CT影像质量控制的措施

    CT检查已成为临床诊断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正确的CT诊断是通过优质的CT照片所提供的病灶信息而作出结论,因此对CT影像质量的控制就成为十分关注和探讨的问题[1,2].由于不同型号的CT机所使用的技术参数,以及工作人员素质的条件的限制,所获图像存在质的区别.但各医院可以制定出一系列措施,以保证CT机、照相机、暗室系统的佳工作状态,获取理想的图像.现将我院1994年以来使用日本岛津SCT-4500TE CT机影像质量控制的措施介绍如下.

    作者:李强;张昱苹;谢东;黄伟丽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X射线3D立体放射治疗的临床防护应用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手术(SRS),是采用高能射线聚焦一次性照射病灶使靶组织坏死达到治疗目的.随着医用直线加速器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三维(3D)立体定向分次放射治疗(SRT)在控制肝癌、胰腺癌、肺癌和骨转移方面的有效率可达80%~90%[1],笔者就331例患者临床应用中的防护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王义善;姜鹏;马建军;杨国平;史征;单淑莉;张砚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图书馆2004年外文核心期刊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广州地铁一号线车站氡浓度

    广州地铁一号线是广州市地铁规划路网的东西干线,西起西朗站,东止广州东站.正线全长18.497 km,包括16座车站,于1999年7月正式通车.我们于1999、2000年对通车运营后的地铁车站氡浓度进行了监测分析.

    作者:张林;胡灿云;何展;吴鸣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CYP450和GST基因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研究进展

    研究发现95%以上的致癌物进入体内需经代谢途径激活后才能与DNA等生物大分子结合,引起早期生物学反应,终导致癌变.在这种激活反应过程中涉及两种主要酶系即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CYP450)和谷胱甘肽转硫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CYP450是体内重要的激活酶(又称Ⅰ相酶),GST是体内重要的灭活酶(又称Ⅱ相酶),所以致癌物能否引起靶细胞的癌变很大程度取决于这两类酶的活性及彼此的平衡.近年来,关于这两种酶基因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关系的研究已逐渐成为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热点,笔者仅对CYP450和GST与肿瘤关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简要概述.

    作者:夏英;张翠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四川省CT机头部扫描剂量调查

    结合CT机应用性能的检测,笔者对四川省150台CT机头部单层扫描剂量水平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德明;刘怡刚;李长虹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状态检测结果

    为了贯彻卫生部<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保证医用诊断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应用质量,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笔者对山东省正在应用的45台(占总数84.9%)磁共振诊断设备进行了状态检验.

    作者:范六一;闫平男;丁崇海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鹤草酚对肺腺癌放射增敏的临床前瞻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肺腺癌放射增敏的临床研究,探讨鹤草酚放射增敏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双盲法将122例肺腺癌患者分为两组,放射增敏组病人在放疗过程中,每日两次口服中药提取物鹤草酚,对照组病人口服安慰剂.在基础因素和治疗条件大致相等的情况下,观察两组患者的不同治疗结果.结果放射治疗结束时,增敏组病人的肿瘤完全缓解(CR)率与对照组相比增加41.4%.放疗结束后5年内,增敏组患者1,3,5年生存率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23.2%、17.2%和12.7%.两组患者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和肿瘤远处转移率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增敏组病人胸水发生率和病灶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鹤草酚在对肺腺癌细胞产生放射增敏作用的同时,不仅对肺腺癌患者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和肿瘤远处转移无明显影响,而且还能显著减少其治疗后胸水的发生和病灶的复发.

    作者:韩俊庆;王兴文;王瑜;李冠贞;韩玉萍;杨哲;颜廷秀;洪士强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螺旋CT机的CT值均匀性检测方法的探讨

    目的探讨影响CT值均匀性检测标准的因素,并提出改进意见.方法通过改变模体条件和CT扫描条件,获得2台不同类型CT机的均匀性,观察影响均匀性检测标准的因素.结果用头部条件扫描,模体未包铝环时,普通CT机的均匀性优于有软件校正功能的多层螺旋CT机;包铝环后,恰好相反用体部条件扫描时,2种类型的CT机相差不大.结论在CT值均匀性检测时,若采用头部条件进行扫描时应考虑颅骨的影响,在对带有预校正功能的CT机进行检测时,应在模体四周绕1圈约2 mm厚的铝环;若不加铝环直接进行CT值均匀性检测时应采用体部条件扫描.

    作者:章伟敏;王志康;丁文洪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125I植入对小鼠移植性实体瘤抑制效果

    目的观察12I籽源组织间植入对小鼠移植性实体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建立小鼠艾氏腹水瘤细胞移植性实体肿瘤模型.治疗组在肿瘤组织内平均植入4粒表面放射活性为8.14MBq的BT-125-Ⅰ型125I籽源,对照组植入4粒无放射活性的空心籽源.治疗28 d,记录小鼠存活率.处死存活的小鼠,测量残存肿瘤的体积、重量并计算肿瘤体积抑制率.对摘除的肿瘤组织进行常规病理切片检查,观察籽源对肿瘤组织的破坏程度和范围.结果治疗28 d,治疗组和对照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75%和50%;平均瘤重分别为(0.347±0.25)g,(5.162±1.75)g(t=6.164,P<0.05);肿瘤平均体积分别为(175.9±147.9)mm3,(3974.1±1507.7)mm3(t=5.618,P<0.05),肿瘤体积抑制率为95.6%.常规病理切片结果显示,125I籽源周围0~3 mm范围内肿瘤细胞病理变化由凝固坏死向外逐渐减弱为变性坏死;空心籽源周边区域仅有机械刺激导致的轻微水肿和纤维化.结论125I籽源组织间植入对小鼠实体肿瘤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作者:岳麓;桂律;陈红红;罗伟华;徐萍;刘伟琪;程文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几点要求

    在科研工作的实践中,正确地使用统计学方法关系到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结果的正确解释和认识,以及结论的真实、可靠等重大问题.因此,统计学方法的应用需贯穿在整个科研设计、执行和总结的全过程,这样方有助于研究工作的科学性.为了促进提高科研论文的质量,笔者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作者参考.

    作者:韩育茹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异基因小鼠骨髓细胞程序移植后回巢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骨髓程序移植后移植次数与移植细胞数对回巢的影响.方法采用异基因小鼠骨髓移植模型及流式细胞术,观察不同次数异基因骨髓细胞程序移植后不同时间的回巢状况、不同细胞数异基因骨髓细胞程序移植与单次大剂量移植的回巢状况.结果不同次数移植后各组不同时间阳性回巢细胞数与回巢率均以第3次移植的检测值高,在共同时间点第4天时均以2次移植组高(P<0.05),提示移植后每天都会有回巢发生,但不同移植次数可能在时间上有不同的回巢高峰阶段.不同细胞数异基因骨髓细胞程序移植后,移植细胞数低的移植组与单次大细胞数组比较,回巢细胞数无明显差异,回巢率却远远高于后者(P<0.01).结果显示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次小剂量移植的回巢效果可能等于或好于单次大剂量移植,且总剂量可能降低至105.结论单次大剂量移植会造成移植干细胞的浪费,在一定细胞量范围内改变移植次数有利于改善移植效果.

    作者:孙苏平;蔡建明;项莺松;黄定德;赵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18例转移性肿瘤致脊髓压迫征急诊放疗观察

    转移性肿瘤所致脊髓压迫是肿瘤急症,急诊放疗能够缓解、恢复或保留神经功能、控制局部转移病灶、保持脊柱的稳定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张铁权;李贞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化疗并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中晚期食管癌

    目的观察同期化疗并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后超组)和同期化疗并常规分割放疗治疗食管癌(常规组)的疗效和毒性,寻找更有效的局部控制率和降低远处转移率并提高生存率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病变长度≤12 cm、无远处转移证据的中晚期食管癌分后超组和常规组各40例.两组化疗方案相同.后超组放疗第1~28天,为常规分割放疗,缩野后行加速超分割放疗,总剂量为67 Gy/38次,共42 d.常规组放疗为全程常规分割放疗,总剂量为70 Gy/35次,共49 d.结果近期疗效后超组:Ⅰ+Ⅱ级31例占77.5%,Ⅲ+Ⅳ级9例占22.5%,常规组:Ⅰ+Ⅱ级22例占55.0%,Ⅲ+Ⅳ级18例占45.0%(P<0.05).后超组和常规组1,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7.14%、51.86%和55.21%、31.28%(P=0.049);后超组和常规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72.22%、48.64%和54.09%、27.33%(P=0.041).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后超组明显重于常规组,且持续时间长.白细胞下降、胃肠道不良反应及放射性肺炎两组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同期化疗并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的放射性食管炎虽有所增加,但多数患者能耐受;(2)同期化疗并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较同期化疗并常规分割放射治疗提高了近期疗效、局控率及生存率.

    作者:陈俊强;陈明强;李云英;潘建基;邵凌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内蒙古自治区磁共振成像设备应用质量检测分析

    多年来,磁共振影像诊断质量一直被医学物理学家们高度重视,国际上已广泛开展了磁共振影像质量控制.为促进我国磁共振临床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笔者对应用中的磁共振设备广泛进行了应用质量检测,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9台医用诊断磁共振成像(MRI)设备的应用质量检测结果.

    作者:林志凯;侯长松;丛日辉;任福利;阿拉坦;于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贫铀气溶胶的理化特性研究

    目的研究贫铀(DU)模拟撞击产生气溶胶的理化特性.方法将DU撞击燃烧,采样后分析气溶胶分散度、化学成分和核素组成,气溶胶在模拟肺液中的溶解度,以及气溶胶浓度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结果DU气溶胶浓度在10 min内降低到1/30.DU燃烧烟雾MMAD2次测定值为1.3和4.2μm.DU气溶胶浓度分布不均匀.DU氧化物中U(Ⅳ)含量接近55%,U(Ⅵ)含量约为45%.DU氧化物在模拟肺液中7 d和30 d的溶解度分别为24%,32%.DU气溶胶中放射性核素质量构成为238U(99.79%)、235U(0.21%)、234U(0.001%).结论DU撞击燃烧形成气溶胶粒子多数可吸入,燃烧烟雾扩散/沉降较快,浓度随时间变化较大.撞击形成的氧化物为UO2、UO3和U3O8混合物.

    作者:于水;邹晓颖;赵法;杨陟华;王勇;杨国山;朱茂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低水平特征放射性核素的识别和干扰因素剔除

    目的提出了微粒态空气低水平特征放射性核素识别和干扰因素剔除方法,为监测核事件释放的放射性核素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介绍了γ能谱分析中特征放射性核素的识别技术,探讨了其他可能的干扰因素及其剔除方法,列举了γ能谱的小可测量活度和灵敏阈值的计算方法.结果用本方法识别出了2个国际比对样品中包含的全部特征核素,给出的测量值与IAEA的参考值非常接近.结论提出的低水平特征放射性核素的识别和监测方法是可信和可靠的.

    作者:徐翠华;张庆;周强;任天山;耿秀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电磁脉冲造成神经细胞氧化损伤效应研究

    电磁脉冲(EMP)作为一种非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广泛,从自由基生物学角度研究其对神经细胞的辐射损伤效应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方法采用自旋捕捉的方法检测自由基的变化,TBA法检测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DTNB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Ca2+浓度.结果电磁脉冲作用大鼠大脑皮层细胞和海马细胞后,脂氧自由基水平升高.MDA水平升高,大脑皮层细胞对照组MDA水平为(6.18±0.29)nmol/mg,EMP作用组为(8.43±0.01)nmol/mg(P<0.01);海马细胞对照组MDA水平为(4.38±0.15)nmol/mg,EMP作用组为(4.98±0.39)nmol/mg(P<0.05).GSH-px活性降低,大脑皮层细胞对照组A值为0.026±0.001,EMP作用组为0.022±0.002(P<0.05),海马细胞对照组A值为0.021±0.002,EMP作用组为0.018±0.001(P<0.05).电磁脉冲不能直接杀死细胞,其存活率约为95%,当脉冲数达到10次时,细胞内Ca2+浓度开始升高.结论电磁脉冲提高了神经细胞脂氧自由基水平,脂质过氧化产物MDA水平升高,GSH-px活性降低,预示氧化损伤效应的发生.另外,电磁脉冲不能直接杀死细胞,但可导致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增多的Ca2+可能成为诱发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王长振;丛建波;先宏;孙存普;吴可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γ射线对培养的兔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兔动脉平滑肌细胞(SMCs)对γ射线照射的剂量效应关系,探讨电离辐射抑制SMCs增殖的细胞生物学机理.方法静止期SMCs分别给予γ射线2.5,5,10,20及30Gy一次性照射后继续培养4,24或72 h.以3H-TdR掺入法、流式细胞术分析、微核实验和电镜观察γ射线对SMCs的DNA合成、增殖周期和损伤的影响.结果在2.5 Gy以上剂量γ射线一次性照射时,SMCs增殖明显抑制,细胞G0/G1期阻滞,均呈剂量依赖性.2.5Gy以下剂量γ射线照射后24 h左右可见细胞凋亡增加,2.5 Gy以上剂量γ射线照射可使SMCs发生坏死.结论电离辐射能抑制SMCs增殖,使细胞产生G0/G1期阻滞,并呈剂量依赖关系.SMCs死亡方式与受照射剂量有关.

    作者:王连生;黄峻;马根山;杨志健;周振英;姚玉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