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佳苓;宋文侠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未足月胎膜早破成因及临床治疗。方法:收治妊娠晚期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3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胎膜早破主要由感染、子宫发育、子宫颈功能、宫腔内压等因素造成,阴道分泌物pH值测定检查均存在阴道排液情况。结论:妊娠晚期未足月胎膜早破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破膜后必须及时分娩,确保母婴健康。
作者:熊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调查护理管理措施的实施和有效性。方法:收集护理风险事件患者100例,分析护理风险的原因,探讨提高医院护理管理措施的有效性。结果:护理不当78例(78.%),由于护理人员自身责任意识淡薄导致的护理风险事件占44.8%。患者自身原因造成的护理风险事件22例(22.0%)。结论:针对护理工作中常发生的问题采用护理管理措施,只有医院护理管理措施具有针对性,才能提高护理管理工作的质量,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作者:冉星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行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比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治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参照组行硬膜外麻醉,观察组行腰-硬联合麻醉,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而观察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100.00%,高于参照组的85.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应用过程中,对患者行腰-硬联合麻醉,不仅麻醉起效快,而且麻醉效果显著,可以为患者的手术治疗创造良好环境。
作者:周玉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GCS 13分以上脑颅损伤患者早期病情变化的特点,及早发现病情变化,为手术提供佳手术时间。方法:收治GCS 13分以上脑颅损伤急性期患者1230例,观察病情变化及处理方法。结果:1230例患者中,161例病情稳定,263例病情恶化,行急诊手术治疗后痊愈。结论:对 GCS 13分以上脑颅损伤患者急性期严密病情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能为手术提供佳时机,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
作者:杨光却端智;李历民;邹鹏程;谭春;林育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心竭宁方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的疗效。方法:收治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10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53)和对照组(n=52),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药心竭宁方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室内径、BNP、6MWT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或P<0.01),其中中医证候积分、BNP、6MWT三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心竭宁方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疗效显著。
作者:何跃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在泌尿系统梗阻临床诊断中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患者82例,对比静脉肾盂造影、磁共振尿路造影、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成像3种检查方法对诊断泌尿系统梗阻的定位准确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诊断泌尿系统梗阻总定位诊断准确率100%,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检查方法(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率,全方位了解病变,有利于清晰、有效显示病变。
作者:熊洪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内科胸腔镜在老年人不明原因胸腔积液和包裹性胸腔积液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治老年人胸腔积液患者62例,评价内科电子胸腔镜在老年人不明原因胸腔积液和包裹性胸腔积液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胸水、胸膜组织和胸腔粘连带结核菌培养阳性情况。结果:62例老年患者中不明原因胸腔积液30例,经内科电子胸腔镜检查确诊28例;包裹性胸腔积液32例,经内科胸腔镜检查确诊24例。结论:内科电子胸腔镜是一种比较安全、诊断率高、操作简单、创伤小的诊疗技术。
作者:徐光艳;赵建军;李正付;陈玲;张建勇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对内固定以及人工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安全性进行调查。方法: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76例,随机平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率94.7%,高于对照组的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3%,低于对照组的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更为理想,安全性更高。
作者:滕建银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淤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收治盆腔淤血综合征的患者90例,分两组,对照组仅服用甲孕酮,结合组在服用甲孕酮的基础上多服用一种自拟益气化瘀汤。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结合组对于腹痛、痛经以及疲劳症状的改善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经过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发现其临床症状都有所改善。结论: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改善并治疗盆腔淤血综合征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能够有效对盆腔淤血进行缓解。
作者:陈伦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现场管理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将现场管理理论引入护理工作中,构建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持续改进护理工作质量,对患者实施优质化护理服务,观察护理效果。结果:实施现场管理后,医院的护理工作质量评分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都显著提高,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现场管理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实施效果显著。
作者:谢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胆囊炎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收治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80例,分析临床资料。结果: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多数隐藏其他疾病,病症多样,增加了临床医疗的难度。所有患者通过手术治疗之后均取得了显著效果,治愈70例,好转8例,死亡2例,死亡当中有1例由糖尿病引发肺部感染致死,1例由伤口感染致死。结论:老年急性胆囊炎采取合适的时机和手术方法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罗正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咪唑安定、芬太尼辅助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收治硬膜外麻醉手术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给予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进行麻醉,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氟芬合剂进行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镇静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咪唑安定联合芬太尼具有更好的镇静效果,能够达到更理想的麻醉作用。
作者:龙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究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对细菌性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以63例细菌性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63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血清降钙素原(PCT)、C 反应蛋白(CRP)以及白细胞计数(WBC),比较3种指标用于细菌性感染疾病诊断敏感性。结果:观察组PCT、CRP以及WB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PCT对于细菌性感染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CRP和WBC(P<0.05)。结论:PCT、CRP以及WBC均可作为细菌性感染临床诊断的重要观察指标,并且PCT诊断敏感性更高。
作者:周李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对比持续性与间歇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肾衰竭的疗效。方法: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86例,分两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方式,对照组采用间歇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持续治疗时间、少尿期持续时间、患者的住院时间、低血压发生率以及患者的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低血压发生率与病死率较低(P<0.05)。结论: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肾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更显著。
作者:郭建慧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CT影像及X线平片诊断脊柱爆裂型骨折的效果和价值。方法:收治脊柱爆裂型骨折患者60例,对其均行 X 线平片及 CT 影像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CT 扫描检出率94.1%,高于 X 线的58.8%,CT扫描检查时间较长,检出率与检查时间与X线平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X线平片为检查基础,结合CT影像诊断脊柱爆裂型骨折可对骨折细节及椎管受累情况进行准确判断。
作者:周亚兴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CT检查在百草枯中毒致肺损害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治百草枯中毒致肺损害患者38例,按照口服量大小分成3组,分别在24 h、48 h、72 h、96 h、120 h进行CT检查。结果:死亡5例,肺水肿7例,肺纤维化18例,胸腔积液6例,磨玻璃影14例,胸膜肥厚5例,肺渗出性改变3例;百草枯的肺损害程度随口服量的增加及病情的逐渐进展而提高,造成肺间质纤维化发生率增加。结论:在百草枯中毒患者病情发展过程中应用CT检查能够有效检出肺纤维化,对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功;陶玉仙;张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病区环境整洁度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组织,选定提高病区环境整洁度为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分析影响病区环境整洁度的原因,制定对策进行整改,并对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的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本次品管圈活动提高了病区环境整洁度。结论:实施品管圈活动,有利于标准化护理流程的制定,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改善了病区环境,提高了医生、护士、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罗宣;万丽莉;温太平;周瑶;罗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的社区管理模式。方法:收治社区高血压患者2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高血压三级管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建立共同参与模式。结果:2年后,观察组血压下降情况、问卷调查结果、自行测量血压的人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临床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共同参与型管理模式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社区高血压患者掌握更多的高血压防治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治疗依从性,减少并发症。
作者:张玖文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PRT)缺陷患者骨与电解质代谢的改变。方法:收治APRT缺陷患儿(患病组)5例,检测其骨密度(BMD)、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钙(Ca)及血清磷(P)的水平,并且与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PRT 缺陷患儿 BMD 及血清 Ca 明显低于正常儿童(P<0.05),血清 PTH、ALP及P明显高于正常儿童(P<0.05)。结论:APRT缺陷患儿骨与电解质代谢明显紊乱,呈高代谢性骨病样改变。因此在治疗时,不仅要保护肾功能,同时应纠正电解质紊乱,调节骨转换率,纠正骨质疏松。
作者:吴志良;欧军;贺利湘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效果。方法:收治手足口病患儿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甲组采用干扰素治疗,乙组采用炎琥宁治疗,丙组采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结果:甲组有效率73.33%,乙组有效率70.0%,丙组有效率9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殷丽红 刊期: 201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