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雪丽
目的:研究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与常规磁共振成像(MRI)用于脊髓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治脊髓损伤患者30例,对患者均进行磁敏感加权成像与常规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两种影像学方法对于脊髓损伤的诊断情况,对比两种方法的出血灶阳性检出率。结果:脊髓损伤主要分为脊髓出血、脊髓水肿、脊髓受压、脊髓挫伤及脊髓断裂;SWI的出血灶阳性检出率优于常规MRI(P<0.05)。结论:在诊断出血性脊髓损伤的病变中磁敏感加权成像较常规MRI更加敏感,SWI在出血性脊髓损伤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令狐玲珍;张磊;商利明;耿瑞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术治疗急腹症的价值。方法:收治急腹症患者50例,均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100%,术后无并发症,腹痛得到有效控制。2例患者由于腹腔炎症粘连较重、渗血较多,转为开腹手术,病情得到控制。结论:腹腔镜术治疗急腹症的价值显著。
作者:闵泽;马浩;谢刚;陈勇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的整体护理方式。方法:收治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55例,均予以整体护理干预,观察干预效果。结果:护理后,3例出现皮下红肿,2例出现低血压,对症处理后均康复出院。护理后,焦虑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护理前(P<0.05)。结论:整理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保证患者治疗安全。
作者:庹必灿;范红;黄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甲硝唑和地塞米松治疗牙根尖周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牙根尖周病患者80例,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甲硝唑和地塞米松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2.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硝唑和地塞米松治疗牙根尖周病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病情。
作者:李煜;姚悦 刊期: 2016年第23期
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造成心肌超微结构、功能、代谢及电生理方面等一系列不可逆性损害,进而导致患者并发严重的心功能不全或心律失常,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来防止再灌注损伤的产生,探讨其损伤机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杨天睿;苗云波;张彤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脑苷肌肽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并加用脑活素,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脑苷肌肽,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和新生儿NBN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苷肌肽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蔡春琼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针对高龄白内障手术患者手术中临床护理路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高龄白内障手术患者24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术中护理,观察组实施有针对性的临床术中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3%;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高龄的白内障手术患者应用具有针对性的术中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提高护理满意度和改善术后恢复情况。
作者:王珍珍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羊水过少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17例羊水过少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周以后是羊水过少现象的高发阶段;B超检查准确率高达95%,妊高征和胎儿宫内生长迟缓是出现频率高的妊娠并发症;相比于对照组,羊水过少脐带缠绕、脐带过短情况发生概率以及新生儿窒息率要稍高一些(P<0.01)。随着羊水量的逐渐减少,羊水粪染率、胎儿窘迫情况发生的概率会越来越高。结论:在明确了羊水量之后,应采用剖宫产的方式结束分娩。
作者:万美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CTU诊断输尿管小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收治输尿管小结石患者30例,均行超声检查、腹部平片(KUB)及静脉尿路造影(IVU)检查、CT平扫及增强。结果:CTU显示输尿管小结石29例;CT平扫显示输尿管小结石22例;超声显示输尿管小结石12例;KUB+IVU显示输尿管小结石14例。结论:CTU可以更直观、准确地显示结石的形态大小和解剖关系、位置及梗阻以上输尿管及肾盂肾盏扩张程度,也能客观评价肾脏分泌功能及准确了解肾脏动静脉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的影像资料。
作者:谢勇;彭婧;钟志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洛索洛芬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炎症、类风湿因子及生活领域质量的影响。方法:收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4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洛索洛芬钠片,治疗后比较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水平,并采用卡氏功能状态评分表(KPS)评价生活质量,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RP、RF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观察组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洛索洛芬可降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炎症、类风湿因子水平,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作者:张雨涵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在泌尿系统梗阻临床诊断中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患者82例,对比静脉肾盂造影、磁共振尿路造影、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成像3种检查方法对诊断泌尿系统梗阻的定位准确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诊断泌尿系统梗阻总定位诊断准确率100%,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检查方法(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率,全方位了解病变,有利于清晰、有效显示病变。
作者:熊洪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灌肠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感冒发热患儿10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均在一般常规治疗上,治疗组用自拟中药灌肠退热,对照组用布洛芬悬混液退热,观察两组患儿的体温下降情况及住院天数。结果:治疗组的患儿退热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住院天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灌肠是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有效方法。
作者:齐青青;沈湘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保妇康栓联合微波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的效果。方法:收治宫颈糜烂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微波治疗,观察组给予保妇康联合微波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5%,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脱痂出血发生率及阴道排液持续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保妇康栓联合微波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较好,能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作者:林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查房将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目前医院的教学查房存在许多不足,需要医院、各科教师和学生共同做好临床实习教育工作。本文总结了教学查房不足与原因,提出提高教学查房质量的应对策略。
作者:王静波;肖文苑;周松杰;孙瑜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对比持续性与间歇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肾衰竭的疗效。方法: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86例,分两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方式,对照组采用间歇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持续治疗时间、少尿期持续时间、患者的住院时间、低血压发生率以及患者的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低血压发生率与病死率较低(P<0.05)。结论: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肾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更显著。
作者:郭建慧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和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收治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52例,按照固定治疗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对照组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预后功能。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2.1%,对照组优良率89.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和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均有各自的优点。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从而获得好的预后。
作者:朱一元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急性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收治急性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5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无创正压通气,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气指标、痊愈率、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急性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显著。
作者:谭大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联合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矽肺合并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收治矽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和沐舒坦,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塞米松联合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矽肺合并肺部感染的效果显著。
作者:梁由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慢性胃炎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治慢性胃炎患者76例,随机分平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及生活质量等。结果:观察组睡眠质量评分、生活满意度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胃炎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健康教育干预临床效果良好,能有效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满意度,护理效果满意,改善了护患关系。
作者:苏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PRT)缺陷患者骨与电解质代谢的改变。方法:收治APRT缺陷患儿(患病组)5例,检测其骨密度(BMD)、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钙(Ca)及血清磷(P)的水平,并且与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PRT 缺陷患儿 BMD 及血清 Ca 明显低于正常儿童(P<0.05),血清 PTH、ALP及P明显高于正常儿童(P<0.05)。结论:APRT缺陷患儿骨与电解质代谢明显紊乱,呈高代谢性骨病样改变。因此在治疗时,不仅要保护肾功能,同时应纠正电解质紊乱,调节骨转换率,纠正骨质疏松。
作者:吴志良;欧军;贺利湘 刊期: 201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