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丽华;杨昌林;王若永;杜鹏;齐颖;张可
目的 探讨不同年代因屈光不正住院的飞行人员的屈光分布及患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51例因屈光不正住院的飞行人员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对各种屈光类型不同年代的构成进行比较.结果 20世纪60~90年代及2000~2005年近视类屈光不正患病人数分别为7、18、23、29和26人,其中不同年代单纯近视分别占同年代屈光不正眼数的8.47%、4.48%、22.22%、30.43%和42.42%, 趋势χ2值为25.86(P<0.01);远视类屈光不正分别为40、40、34、10和1人,不同年代远视分别占同年代屈光不正眼数的67.80%、59.70%、53.97%、21.74%和3.03%,趋势χ2值为26.15(P<0.01).结论 随着年代的推移,远视类屈光不正的发病呈下降趋势,单纯近视类屈光不正则呈增加趋势.飞行人员迟发性近视应予重视.
作者:赵蓉;王恩普;田青;许成波;徐先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 综述国外有关军事飞行中加速度肺不张的发生情况、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的研究. 资料来源与选择 国外该领域相关文献. 资料引用 期刊文献14篇,美国AD报告5篇. 资料综合回顾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军事飞行中加速度肺不张的发生情况和机载分子筛装机应用中对其预防措施的研究. 结论 加速度肺不张的发生主要与高Gz作用时吸入纯氧和抗荷服充气有关.加入空气降低氧浓度、采用无代偿正压呼吸和抗荷动作能取得有效的预防效果.机载分子筛氧气浓缩器由于产氧浓度较高, 对其应用后加速度肺不张发生的问题可通过分流出口流量降低氧浓度预防.对于有代偿正压呼吸的预防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郑晓惠;钟方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方法(ERP)研究刺激耳石器和水平半规管对人听觉认知活动的不同影响.方法 17名受试者进行了相同梯形刺激曲线的Z轴和偏心50 cm旋转.旋转过程分为各持续150 s的3段:10°/s匀速旋转、0.6°/s2的匀角加速度旋转和0.6°/s2减加速度旋转.在旋转过程中,受试者按要求完成听力认知任务,即等概率中文阿拉伯数字语音信号2~9,听到奇数(靶信号)用按键进行反应,听到偶数(非靶信号)不按键.记录试验期间的脑电图,并对记录作了处理.结果 偏心匀速旋转时ERP的N1和P2波幅低于对照,N2和P3潜伏期相对于对照减慢,非靶信号ERP的额区和颞区P2潜伏期相对于对照和Z轴旋转延长.偏心加速度或负加速度旋转时相对于Z轴旋转,反应时缩短.偏心和Z轴加速度旋转时相对于对照ERP的N1和P2波幅降低.偏心加速度旋转相对于Z轴旋转ERP的N1和P3潜伏期减慢,P2潜伏期和靶信号ERP的N2潜伏期加快.偏心和Z轴负加速度旋转时相对于对照靶信号ERP的P3峰值波幅降低,靶信号ERP的N1和P3潜伏期减慢,偏心负加速度旋转时非靶信号ERP的P3潜伏期快于Z轴旋转.结论 偏心匀速旋转单纯刺激耳石感受器对听觉脑认知过程产生抑制作用;偏心加速度旋转同时刺激耳石和半规管时对脑认知过程的抑制作用减弱,可能与前庭感受器向中枢传入冲动增强有关.
作者:王林杰;魏金河;张丹;董卫军;郭建平;胡耄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抑郁状态是临床上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其危险的后果是自杀,给社会和患者的家庭带来严重的影响.由于各种原因飞行员存在与家庭沟通及社会交往少等现实情况,因此更应重视飞行员的心理疾患.
作者:崔丽;徐先荣;刘福麟;郑军;张素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高+Gx过载对猴肾脏组织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 9只雄性恒河猴,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与实验1、2、3组经受+Gx及其作用时间分别为1 Gx/300 s、+15 Gx/200 s、+18 Gx/165 s和+21 Gx/140 s.使用专用动物离心机,过载暴露后的动物即刻处死、取材、制片、染色.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猴肾脏组织c-fos表达.结果 实验组猴肾脏的肾小球充血、肾小管浊肿.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程度呈现出较明显的G值量-效关系.对照组猴肾脏组织结构基本正常.各组动物肾小管上皮细胞有不同程度表达c-fos 蛋白.对照组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呈淡黄色,为c-fos弱阳性表达;实验组c-fos 表达明显增强,阳性产物呈棕黄色颗粒状弥漫分布于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和胞膜,尤其近管腔面染色加深.实验3组(21 Gx/140 s)较实验1、2组c-fos表达有增强趋势.结论 高+Gx过载作用可诱导肾脏组织中c-fos表达,其表达的强度随着+Gx值的增加有所增强.
作者:牛忠英;张建中;施生根;李冬;党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研究人体体位改变时心率变异性(HRV)、血压变异性(BPV)和综合反射系数(SEC)评价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敏感性和可靠性,为航天医学研究探索一种能简单、无创反映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新方法.方法 1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坐位(Z)5 min,平卧位(P1)10 min,头低位(HDT)15°10 min,后转平卧位(P2)10 min,接着+75°被动立位(HUT)10min,采用LXJ12立柱式水银血压计测血压、SZ-Ⅱ型多用途无创心功能检测分析系统和Cardio-Win心电工作站同步检测心血管功能.结果 从Z转P1、HDT和P2期间HRV值增大,动脉收缩压变异性(SBPV)和SEC值减小;HUT期间HRV值显著减小,SBPV和SEC值显著增大.HRV、SBPV和SEC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 HRV、SBPV和SEC均能反映人体体位改变时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状态,SEC作为一种简单、无创和可靠的检测指标,在航天医学研究中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功能评价方面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作者:汪德生;周正民;吴大蔚;沈羡云;袁明;李志利;张淑静;刘朝霞;肖佑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金属硫蛋白(MT)对+Gz暴露后心肌细胞凋亡及其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 将16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Gz组和+Gz +MT组,每组各8只,两组均经受6次峰值为+10 Gz的G暴露,每次30 s,间隔1 min.+Gz+MT组大鼠在+Gz暴露前72 h和48 h腹腔注射21 %乳酸锌0.3 μmol/kg以诱导体内MT合成;+Gz组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应用极谱法测定心肌MT含量,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苷三磷酸末端标记法观察两组心肌细胞凋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并结合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分析. 结果 与+Gz组比较, +Gz +MT组心肌MT含量明显增高(P<0.05),心肌细胞凋亡率和Bax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Bcl-2表达明显增高(P<0.05). 结论 MT可以通过影响心肌组织中Bcl-2和Bax蛋白表达,减少高+Gz暴露后的心肌细胞凋亡.
作者:师绿江;尹昭云;任宏伟;杨毅;陈勇胜;宋蕾;孙雪蕾;张雁歌;武留信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一种以冰胶为制冷介质的降温背心的降温性能.方法 试验环境温度为干球温度(Tdb)45℃,湿球温度(Twb)32℃(相对湿度50%).受试者为6名男性青年.观察其加权平均皮肤温度(s)、躯干皮肤温度(Tt)、直肠温度、出汗量和综合热应激指数(CIHS),记录温度舒适性评价等级.结果 对比受试者穿与不穿降温背心暴露热环境时的各项生理指标后,前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均有显著和非常显著性降低, 主观舒适性评分等级前者的也明显优于后者.但在使用降温背心过程中,存在受试者躯干局部皮肤温度偏低、感觉略凉的现象.结论 该降温背心具有良好的降温性能.建议在重新设计时采取措施纠正躯干局部皮肤温度偏低的现象.
作者:任兆生;石立勇;薛利豪;王琼;臧斌;付丽珊;石强;雍伟;肖华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一、临床资料例1, 男,24岁,波音737副驾驶,1999年年度体检发现血压升高,波动于135~140/90~110 mm Hg,送武汉协和医院检查双肾MRI提示左肾上腺皮质腺瘤,24 h尿游离皮质醇431 nmol/L(参考值55.2~276 nmol/L)增高,血醛固酮正常,24 h动态血压监测平均血压122/84 mm Hg,观察10 d血压波动于临界值之间,诊断为:①功能性左侧肾上腺腺瘤;②皮质醇增多症.
作者:陆军;陈欣杰;王勇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飞行员,43岁,飞行总时间2000 h.因体检发现转氨酶升高,于2006年3月27日入院.患者入院前两周连续饮酒均超过80 g/d,无明显不适.
作者:赵文斌;李燕;贾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体位因素对转鼓诱发的相对运动错觉导致的运动病症状是否有影响.方法 采用可以变换体位的转鼓作为诱发相对运动错觉进而诱发运动病的装置,对24名健康受试者进行试验.采用恶心评定量表和恶心问卷作为测评工具,观察受试者在不同体位情况下运动病的症状程度和旋转耐受时间是否存在差别.结果 卧位体位时旋转后即刻恶心问卷中的消化道不适得分明显高于坐位时的得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卧位时受试者的旋转耐受时间较坐位时短,但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P>0.05).男性受试者在旋转后即刻、旋转后15 min、旋转后30 min恶心评定量表得分均高于女性受试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 不同体位对相对运动错觉诱发的运动病症状有影响.
作者:潘芳;Sibylle Klosterhalfen;Sandra Kellermann;Paul Enck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机型改装是飞行员飞行生涯中都会面临的一种专业训练,航空公司投入成本较大,飞行员也需进行身心调整以适应新机型工作特点.刚改装的飞行员因身体原因停飞或暂时停飞会给航空公司造成损失和运营困扰.
作者:王鲁;肖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2岁,初教六飞行教员,飞行时间4100 h.因腰痛发热4 d,少尿3 d,于2001年7月16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4 d因劳累及受凉后出现腰部持续性隐痛,腹胀痛,伴有发热,全身不适,乏力,体温达40.00C,并伴有恶心呕吐,但无尿频、尿急,无咳嗽、胸闷、胸痛症状.
作者:陈英;刘晓光;陈英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新型飞行救生食品对人体生理和代谢的影响,推断对生存能力的保障效果.方法 10名男性在3 d时间内仅食用280 g新型飞行救生食品,饮用1500 ml纯净水.试验期间进行主观症状问卷调查,并定时测定有关生理生化和人体测量学指标,包括心电图、血压、体温、血常规、血清电解质、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糖、尿常规以及体重、脂肪率、握力,计量每日尿量,采用生活作业观察法计算每日热能消耗.通过上述指标综合评价新型飞行救生食品对人体功能的影响,推断其保障效果.结果 体重明显减轻,脂肪率、握力和体温没有明显变化,血压虽有所升高,但仍在正常范围内.心电图结果表明,72 h试验对心脏没有产生可见的电生理影响.血常规、血清电解质、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血糖虽有变化,但是均在正常值范围.尿量显著减少,72 h试验后尿常规仍在正常值范围.主观感觉包括:口渴感、饥饿感、疲劳感、头晕和头痛随试验时间的推移而明显加重,但所有受试者一般状况良好.结论 新型飞行救生食品可以维持3 d的基本生存需要.
作者:罗丽华;杨昌林;王若永;杜鹏;齐颖;张可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2岁,A320运输机机长,总飞行时间15 000 h.因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可疑阳性20 d,心电图示左心室间壁心肌可逆性心肌缺血15 d,于2003年8月19日入院.
作者:农清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盐酸苯环壬酯左旋体[R(-)-PCH]对晕动病的防治作用.方法 建立两个实验动物模型:①家兔右侧颈总动脉局部帖敷强胆碱酯酶抑制剂对氧磷10 μl(380 μg/10 μl),家兔出现逆向(左侧)转圈,逆向转圈3圈/min以上为晕动病阳性症状,实验前20 min灌胃给药,观察盐酸苯环壬酯及其光学异构体对家兔晕动病的防治作用;②家猫右侧大腿深部肌肉注射毒扁豆碱(0.6 mg/kg),引起家猫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晕动病(MS)样综合征,实验前20 min灌胃给药.观察盐酸苯环壬酯消旋体及其光学异构体对家猫晕动病样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结果 兔逆向转圈综合症模型中盐酸苯环壬酯左旋体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为4.01 mg/kg,外消旋体的ED50为8.94 mg/kg,两者的ED50比为1∶2.23(P<0.05),而盐酸苯环壬酯的右旋体[S(+)-PCH]在34 mg/kg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抗晕动病效果(P>0.05); 在家猫晕动病样综合症模型中,R(-)-PCH的ED50值为0.07 mg/kg,外消旋体的ED50值为0.58 mg/kg,两者的ED50值比为1∶8.29(P<0.01), 而S(+)-PCH在3.0 mg/kg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抗晕动病效果(P>0.05).结论 盐酸苯环壬酯的左旋体抗晕动病效果明显强于外消旋体和右旋体,将来可能会成为抗晕动病的新药.
作者:李更;王丽韫;郑建全;刘河;仲伯华;刘克良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微重力状态下活性氮自由基(RNS)对神经细胞蛋白质氧化修饰的影响.方法 以大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作为神经细胞模型,利用水平轴回转器模拟微重力效应.回转72 h后,对回转和对照组细胞进行一氧化氮合酶和硝基酪氨酸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分析,同时采用硝酸盐还原酶偶联法测定回转PC12细胞的一氧化氮(NO)水平,竞争性ELISA方法定量检测细胞硝基酪氨酸的水平.结果 回转后PC12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硝基酪氨酸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均增强.回转后PC12细胞NO水平升高(P<0.01),蛋白质酪氨酸硝基化程度显著增加(P<0.01).结论 模拟失重可诱导PC12细胞NO的合成,增加蛋白质氧化损伤程度.
作者:曲丽娜;杨唐斌;元艳宏;钟萍;李莹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 回顾与分析国内外有关飞行人员用药对工作能力影响的研究资料,提出用药对飞行工作能力影响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资料来源与选择 国内外相关研究论文、综述和论著. 资料引用论文及综述36篇,专著4本.资料综合 基于用药对飞行工作能力影响的研究文献作者所采用的方法和指标进行分析、综合.结论 初步提出了飞行人员用药对工作能力影响的基本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对制定飞行人员合理用药方案、确保飞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詹皓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飞行人员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患病率,为制定SAHS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1200名军事飞行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对打鼾者和(或)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9分者,随机进行夜间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初筛检测.其中,氧减饱和指数(ODI4)≥10次/h者,进行整夜多导睡眠图(PSG)监测.临床高度怀疑SAHS者,直接进行PSG监测.结果 在有效问卷1065份中打鼾者427例,占40.1%.按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h为标准,飞行人员SAHS的患病率为1.9%(20/1065).结合ESS评分≥9分为标准,估计飞行人员SAHS的患病率为0.8%.结论 飞行人员SAHS发病率低于普通人群,但该病可影响飞行训练和飞行安全,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梁谷米;尚宁;范卫华;秦溱;龚丽;樊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一、临床资料4例患者为本院2004年12月至2005年12月门诊收治的男性在校飞行学员,年龄18~20岁,瘦长体形,既往体健,无吸烟史.3例在无任何诱因的安静状态下发病,1例发病于上呼吸道感染、咳嗽2 d后.
作者:吕慧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