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于在英;肖明海;肖允楼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心绞痛, 疗效
摘要:心绞痛是临床工作中的一种常见病,特别是在中老年人群中为多见,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产生有严重的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疗效。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善得定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37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73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诊断及治疗方法,探讨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方法: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73例,据入院时间及治疗方法不同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对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临床症状(腹痛腹胀)缓解、淀粉酶恢复正常、通气及排便、腹膜刺激征缓解、住院等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中转手术率、病死率等方面也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西医药联合善得定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有很好疗效;及早判断是否需要手术对降低病死率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孙云孝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腹腔镜与开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手术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腹腔镜与开腹行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4年5月收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7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行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腹腔镜组),37例行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开腹组),观察两组术中、术后一般指标、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开腹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5.26%(2/38),开腹组并发症发生率24.32%(9/3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3,P<0.05)。腹腔镜组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开腹组(t=9.50,P<0.05)。结论: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相对传统开腹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代学峰;崔海燕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奥硝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奥硝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2014年9月收治慢性胃炎患者11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给予法莫替丁20 mg/次,2次/d,饭后或睡前服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滴0.05%奥硝唑100 mL,2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周。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显效42例(71.2%),有效7例(11.9%),无效1例,总有效率98.3%。对照组显效29例(49.2%),有效20例(33.9%),无效10例,总有效率8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轻度恶心1例,不良反应率1.7%。观察组出现皮疹1例,轻度恶心1例,不良反应率3.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硝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翁兴武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早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目的:评价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5月-2014年4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观察组采用胰岛素泵治疗,对照组未使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控制血糖值达标时间比对照组短,且胰岛素的用量相对较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应用胰岛素泵进行糖尿病治疗,比未应用胰岛素泵治疗效果更显著且更稳定。

    作者:杨勇;朱文卓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对老年患者口腔修复的临床探究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口腔修复的效果。方法:采用牙体取模并制作腊牙合垫、处理牙合垫、试戴牙合垫、佩戴牙合垫式的义齿步骤进行口腔修复。结果:共修复活动义齿缺失牙齿1014颗,包括全口义齿的患者38例(33.33%)、上半口义齿的患者33例(28.95%)、下半口义齿的患者32例(28.07%)、赝复体11例(11.40%)。固定义齿修复18例患者,共修复牙单位43个。结论:根据老年患者口腔修复的特点制定合适的方案,从而提高老年患者口腔修复的水平。

    作者:季立山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呼吸内科危重症哮喘的诊断及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总结呼吸内科危重症哮喘的诊断及治疗经验,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2月-2014年3月收治呼吸内科危重症哮喘患者60例,采用糖皮质激素、β受体兴奋剂、茶碱类药物和机械通气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心率(147±23)次/min,呼吸频率(38±8)次/min,pH 值(7.2±0.6),PaO2(51.6±14.3)mmHg, PaCO2(69.2±8.3)mmHg。治疗后24 h,心率(86±12)次/min,呼吸频率(16±4)次/min,pH 值(7.4±0.5),PaO2(92.8±15.2)mmHg,PaCO2(36.1±7.1)mmHg,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β受体兴奋剂、茶碱类药物和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内科危重症哮喘的重要方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韩松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可视喉镜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教学应用

    目的:探讨可视喉镜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气管内插管教学应用与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2月选择规范化培训临床住院医师40名,均为非麻醉专业,采用可视喉镜实施气管内插管教学,时间2个月(8周);分析两组的独立插管考核及问卷调查情况。结果:可视喉镜组暴露声门及1次插管成功率达到96.25%,而插管即刻并发症(口腔咽黏膜与牙齿损伤)及术后咽痛等并发症发生率仅1.25%,与直接喉镜组的(87.5%、85%、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考核平均得分,可视喉镜组(94.07±1.70),直接喉镜组(91.20±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可视喉镜行气管插管的教学法比较满意,认为可视化对气管插管解剖结构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操作学习的兴趣、临床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明显,整体评价与传统的直接喉镜教学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可视喉镜运用于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气管内插管教学,能提高临床医师的临床基本技能,值得在麻醉科的临床带教工作中推广应用。

    作者:覃兴龙;杨小立;黄春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手术室批量微创仪器和器械管理与培训

    为了对批量进入微创器械、仪器进行有效管理和人员培训使其短期内同时正常运行使用,根据购进设备仪器与将开展手术情况,提前安排人员外出学习培训微创手术配合与设备使用管理,根据人员情况进行安排实施专科专管、以点带面分批培训,使其在短期内不仅能确保术中器械设备性能良好,还能及时跟进培训科室人员进行使用配合、保养与维护,确保微创中心手术顺利开展。

    作者:万晓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高压氧治疗时机对一氧化碳中毒预后观察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时机对一氧化碳中毒预后的影响。方法:2011年3月-2014年2月收治一氧化碳中毒患者180例,根据患者实际治疗时间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即中毒后12 h内接受高压氧治疗组(A组),中毒后12 h后接受高压氧治疗组(B组),每组90例。分别在患者中毒后12 h之内和12 h后给予A组、B组患者高压氧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迟发性脑病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压氧治疗第1个疗程后A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7.8%(88/90)明显比B组66.7%(60/90)高(P<0.05);A组的住院时间均明显比B组短(P<0.05),迟发性脑病发生率0,明显比B组4.4%(4/90)低(P<0.05),但两组患者的死亡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中毒后12 h之内给予其高压氧治疗比12 h后效果好,说明一氧化碳中毒后越早做高压氧治疗对其患者的预后越好。

    作者:陈静清;周练兴;易天江;李宁;陆莹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采用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采用无创通气治疗的效果。方法: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95例。对照组给予抗感染、止咳化痰、舒张支气管和氧疗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pH值和血气变化、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和插管使用率。结果: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11.1±0.27)d,明显低于对照组(19.3±0.23)d,其治疗组病死率(3.16%)显著低于对照组(11.58%),治疗组气管插管使用率(17.89%)明显低于对照组(45.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治疗后,两组的外周血pH值均回升显著,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治疗组在治疗后的PaO2、PaCO2、SpO2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疗效显著,对患者的创伤小,可有效减少患者的痛苦、缩短住院的时间、降低住院病死率和提高治愈率,值得推广。

    作者:侯绍元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二级医院传染病管理存在问题以及相应有效解决措施

    本文主要对部分二级综合性医院传染病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部分二级医院存在传染病防控不严、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失基本防控能力等问题。积极发现并解决二级医院传染病的筛查、预警一级防控工作,对于控制传染病传播、保证大众的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余慧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管理手术器械的运作模式及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管理手术器械的运作模式及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月-2013年8月收集手术室使用过的止血钳、持针钳等手术器械等200件,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于观察组的手术室器械送到供应室进行清洗、消毒、包装、杀菌以及发放等一体化管理,而对于对照组的手术器械在手术结束后由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清洗、消毒、包装,然后送到供应室进行杀菌处理,对比两组手术器械的清洗效果以及灭菌效果。结果:对手术器械处理后,观察组手术器械清洗的合格率达到99%,而对照组手术器械清洗合格率仅8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手术器械灭菌的合格率98%,而对照组手术器械灭菌合格率仅80%,观察组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手术器械采用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管理,能够显著提高手术器械的清洗和灭菌合格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值得在医院中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谭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重症胰腺炎消化内科治疗效果

    目的:重点探究重症胰腺炎消化内科的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4月-2013年2月收治重症胰腺炎患者110例,将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一般治疗法,观察组采用消化内科综合治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接受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尿淀粉酶、血氧饱和度、体温等指标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观察组的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中总有效率80.0%,观察组总有效率96.4%。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为81.8%,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为96.4%。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消化内科综合治疗法治疗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疗效显著,值得在重症胰腺炎患者的治疗中推广。

    作者:谢忠学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分级与治疗相关性研究

    目的:进一步验证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分级标准,对T2DM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7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T2DM患者612例;依据FPG、HbA1c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3组,并探讨各组与其治疗方案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FPG、HbA1c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分级均与治疗方案之间有关联性(P<0.005);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分级(γ=0.494)优于FPG(γ=0.293)和HbA1c(γ=0.299)。结论: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分级标准对T2DM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郑金亮;杨正国;陈德芳;王霜;杨波;贾伟;徐磊;蔡新利;王宾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急诊救治腹部闭合性损伤的体会

    目的:提高腹部创伤的快速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124例的诊治情况,总结急诊救治经验。结果:行剖腹手术98例,保守治疗28例。治愈121例,死亡3例。结论:迅速评估伤情及早期确诊是救治成功的关键。积极术前急救和适时果断的剖腹探查有助于提高救治成功率。

    作者:杜安平;李社方;贺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维生素D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响

    目的:探讨维生素D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影响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将COPD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联合维生素 D 治疗,分析维生素 D 对 COPD 的影响及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呼吸困难评分(2.33±1.12)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42.38±9.71)分低于观察组(P<0.05)。治疗组第1秒用力呼气量(54.00±7.33)%、6 min步行试验(336.25±61.57)m,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COPD患者普遍缺乏维生素D,并且维生素D的缺乏和COPD的发生、发展等关系密切,临床上在常规方法治疗基础上联合维生素D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常彩虹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联检对乙型肝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联检对乙型肝炎的诊断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480例乙肝患者的血清标志物,同时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FQ-PCR)检测血清 HBV-DNA 含量。结果:120例HBsAg、HBeAg、HBcAb阳性标本,HBV-DNA的阳性率98.3%(118/120),平均HBV-DNA含量(786 E+07 IU/mL);220例 HBsAg、HBeAb、HBcAb 阳性标本,HBV-DNA 阳性率96.4%(212/220),平均 HBV-DNA 含量(1.18 E+05IU/mL);140例HBsAg、HBcAb单项或多项阳性的标本,HBV-DNA阳性率85.7%(120/140),平均HBV-DNA含量(3.16 E+04 IU/ml);150例HBV血清标志物全阴性的标本中HBV-DNA阳性率2%(3/150)。结论: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均是诊断乙型肝炎的较好指标,两者联检可使诊断更准确,治疗更合理。

    作者:朱琳;赵爱淑;郝俊玲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多西他赛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11年3月-2014年2月收治晚期胃癌患者102例,根据治疗方案分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7例,接受静滴多西他赛联合口服替吉奥胶囊治疗,对照组45例,接受口服替吉奥胶囊治疗,2个化疗周期后评价近期疗效,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近期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白细胞下降、脱发等不良反应分级更为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下降、贫血、腹泻、恶心呕吐、口腔黏膜炎、心电图异常、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分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不良反应均可耐受,所有患者均未中断治疗。结论:多西他赛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可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宋志雨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高血压病的社区管理

    目的:探讨社区管理对高血压病血压控制有效率、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5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管理组、对照组。管理组给予健康宣教、改变生活方式、指导药物治疗、监测与随诊。对照组不予管理,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结果:管理组血压控制有效率、治疗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社区管理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血压控制率,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作者:陈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细菌性肝脓肿合并糖尿病患者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细菌性肝脓肿和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本文简要介绍细菌性肝脓肿合并糖尿病患者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作者:王瑞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