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爱国
目的:总结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患者的急性期护理经验,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2013年8月-2014年9月收治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患者90例,男58例,女32例,年龄46~79岁,平均63.3岁,所有患者均给予稳定血压,改善脑循环、抗自由基等治疗。在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加强常规护理、加强护理观察、及时书写护理记录、制定详细的宣教及康复方案等。结果:本组90例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治愈33例,治愈率36.7%,显著进步27例(30.0%),进步27例(30.0%),无效2例(2.2%),死亡1例(1.1%),总有效率96.7%。结论:加强心理护理、加强常规护理、加强护理观察、及时书写护理记录、制定详细的宣教及康复方案可明显提高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作者:杨学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对肝功能的影响,以提高人们对老年人群高脂血症危害性的认识,为临床有效的干预提供数据。方法:从2013年进行健康体检的60岁以上老年人中,随机抽取167例高脂血症患者和100例健康人群,对其血清谷丙转氨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甘油三酯(TG)组、高胆固醇(TC)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均较健康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 TG 合并高 TC 组的 ALT 高于高 TG 组、高T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TG组与高TC组的ALT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群高脂血症与肝功能受损密切相关。
作者:倪娜;杨惠元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和缬沙坦联合应用在高血压合并高血脂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和缬沙坦治疗,观察组给予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血压和血脂控制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0%)大于对照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脂水平改变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结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作者:卢婉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应用于胎盘早剥的临床价值。方法:2009年3月-2014年3月收治胎盘早剥患者32例,给予早期诊断,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观察孕妇以及新生儿妊娠结局。结果:75.0%的患者选择剖宫产,12.5%的患者选择阴道分娩,9.4%的患者选择产钳术,3.1%的患者选择臀位助产。32例产妇均无死亡。37.5%发生子宫卒中,9.4%发生DIC,31.3%发生产后出血。21.9%发生新生儿窒息,3.1%发生新生儿死亡,37.5%为死胎。新生儿死亡和死胎均发生于Ⅲ度患者。结论:早期诊断应用于胎盘早剥的临床诊疗中能够及时发现病症,可降低胎盘早剥的发生。一旦发现胎盘早剥应尽快给予相应治疗,孕妇和新生儿的妊娠结局较好。
作者:曾繁秀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干预研究,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方法:2010年12月-2014年11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192例,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以疾病为中心的糖尿病教育,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治疗。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SAS、SDS评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存质量上表现出多个方面均受损;社会支持低。药物治疗、心理护理和中医治疗是主要的心理干预技术。
作者:时晓莉;牟清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撕裂的 MRI 影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观察膝关节损伤患者的MRI图像特征50例,对比关节镜所见,分析ACL撕裂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及阴性似然比。结果:MRI诊断ACL撕裂32例,正常18例,灵敏度87.53%,特异度94.44%,阳性似然比15.63,阴性似然比0.132。结论:ACL连续性中断、走行异常及信号异常作为MRI诊断的直接征象,辅以间接征象,能准确地对前交叉韧带的撕裂作出诊断。
作者:宋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下肢动脉血管的DSA影像特征和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为糖尿病足临床介入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7例糖尿病足的下肢动脉行DSA血管造影,证实全部患肢的供血动脉显示血管不同程度的狭窄、闭塞性病变。根据下肢动脉血管狭窄程度依次采用以下介入治疗方法:血管内抗凝溶栓治疗;靶血管内球囊扩张术(PTA);靶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留置造影导管后,经导管注入尿激酶(万 U):肝素钠(mg):NS(mL)为1:1:1的抗凝溶栓溶液,用量2.0 mL/h,用微量泵维持5 d左右。结果:靶血管周围侧枝血管明显增多,占全组病例的100%,狭窄段血管腔较前扩张占70.3%,闭塞段血管重新开通占60.5%。0~Ⅱ级病足溃疡面愈合,Ⅲ~Ⅳ级病足溃疡面干燥、缩小、周围炎症消退。结论:DSA 血管造影可以早期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程度、范围。介入治疗能改善患足的血供,从而预防控制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
作者:李世兴;娄雪磊;吴焕卿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人群脉压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方法:2010-2012年体检人员,排除急性炎症、感染、创伤及应用激素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入选755例,以65岁为界,老年组413例,中青年组342例,观察两组脉压;脉压差大于40mmHg 且排除急性炎症、感染、创伤及应用激素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入选脉压增大观察对象,共391例,以65岁为界分为老年组187例和中青年组204例,观察各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结果:老年组脉压增大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1)。结论:老年人群脉压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显著大于中青年人群。
作者:汤泽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大肠癌的临床价值及优越性。方法:收治大肠癌患者48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肠管切除长度及淋巴结清扫数目等相关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近远期生存时间和术后复发率。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小于开腹手术组。肠管切除长度及淋巴结清扫数目等相关情况,近、远期生存率及术后复发率与开腹手术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对大肠癌采用腹腔镜手术相比传统手术具有创伤小、愈合快等优点,且腹腔镜根治术治疗大肠癌近期疗效优势明显,远期疗效相当。
作者:罗志荣;谢楠;李春满;唐波;朱磊;王军;李启忠;付必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本文通过管理模式、管理措施、管理目标3个方面探讨干休所糖尿病患者的保健管理,将患者的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自我保健能力和疾病控制,大大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作者:蔡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肾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2月-2014年10月收治输尿管结石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开腹治疗,观察组采用经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手术所需的时间、手术全程出血量、手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1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患者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谷傲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传统推拿手法治疗和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NF)治疗落枕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落枕患者60例,随机分为推拿组、运动组,每组30例。推拿组采用中医传统推拿手法治疗,运动组采用PNF技术进行治疗。结果:推拿组治愈19例(63%),好转2例(7%),未愈9例(30%),总有效率70%。运动组治愈27例(90%),好转2例(7%),未愈1例(3%),总有效率90.0%。运动组治疗效果优于推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NF技术治疗落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雷晓辉;王学良;马奔;李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提高对肝脓肿螺旋 CT 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征象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方法:20例经临床确诊患者,全部行螺旋 CT 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分析其 CT 表现。结果:单发病灶15例,多发病灶 5例。位于肝右叶12例,位于肝左叶5例,肝左右叶同时累及3例。典型肝脓肿表现为中央均匀液化坏死区、边缘有“双靶征”、病灶内有积气等CT表现。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特征性表现,对肝脓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董利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小儿哮喘的临床观察。方法:收治小儿重症肺炎患者20例和小儿哮喘患者100例,分别进行临床治疗研究。两种疾病患儿研究前均进行各自随机分组。重症肺炎的观察组给予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对照组给予一般对症支持治疗;小儿哮喘的观察组给予特布他林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比较不同组别治疗效果。结果:多巴胺联合多巴酚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心衰疗效甚好;特布他林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取得很好临床效果,经过统计学分析与各自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用药对临床治疗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特布他林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都可以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案,疗效好,安全性高,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刘翠琴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润肺化痰膏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氨溴索口服,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润肺化痰膏外用。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25例,好转5例,有效20例,无效5例;对照组临床治愈15例,好转6例,有效30例,无效9例。治疗组治疗后症状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CRP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润肺化痰膏治疗慢性咳嗽是临床较好的方法,值得进一步应用。
作者:张昊;谢永曼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老年肿瘤患者化疗后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2012年9月-2014年1月收治化疗后肝损伤老年肿瘤患者90例,对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0例患者化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伤42例(46.7%),其中合并慢性病毒性肝炎3例(7.1%),与未发生肝损伤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转移20例(4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肿瘤类型差异显著,但和肿瘤分期无明显关联。肝损伤主要表现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上升;前两个化疗周期是肝损伤发生的主要时期,化疗显效率达95.2%。结论:老年肿瘤患者化疗后肝损伤与其年龄、肿瘤分期以及合并慢性病毒性肝炎之间无明显关联性,肝脏转移是导致肝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化疗引起的肝损伤预后效果较好,无需进行减量或延迟化疗。
作者:张长海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对糖尿病患者实施西医内科治疗临床方案分析。方法: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糖尿病患者110例,均采用西医内科治疗,其中对照组55例患者采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55例患者采用吡格列酮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结果。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具有明显优势,观察组患者的复发人数明显偏少,差异显著(P<0.05)。结论:西医内科治疗糖尿病能够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其中吡格列酮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二甲双胍,因此可以在临床对其应用加以推广。
作者:郭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尖锐湿疣是一种传播性疾病,应当加强性病的宣传教育,对其发展和蔓延进行控制。治疗过程中本病的护理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23例病例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治疗,患者避免了再次感染疣体,从而减少了疾病传播的几率。
作者:朱衡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方法:2010年8月-2013年8月收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60例,采用高频超声多切面扫查肠系膜淋巴结的图像,进行肿大淋巴结部位、直径、纵横比、数目及淋巴结内血流信号测定。结果: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脐周、右下腹可探椭圆形肿大淋巴结且均有血流信号。结论:采用高频超声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准确性较高,对临床治疗具显著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李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脑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4年7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主要给予止血、脱水治疗,且给予对症、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局部麻醉下选择YL-1型穿刺针予以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结果:观察组治疗前FMA 评分(27.1±10.1)分,Barthel 指数评分(23.1±20.5)分,治疗后 FMA 评分(64.6±18.5)分,Barthel 指数评分(64.1±18.6)分。对照组治疗前 FMA 评分(27.2±10.2)分,Barthel 指数评分(23.2±20.6)分,治疗后 FMA 评分(35.6±8.8)分, Barthel指数评分(34.2±12.0)分,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均明显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静脉血栓、肺部感染、足下垂、足内翻、肩手综合征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外科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王柱起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