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勇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与文拉法辛治疗首发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6月-2014年7月收治首发抑郁症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帕罗西汀口服治疗,起始剂量10 mg/d,然后于1周内增加至30 mg/d。观察组给予文拉法辛治疗,起始治疗剂量75 mg/d,然后于1周内增加至225 mg/d,两组均治疗6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HAMD和SDSS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4、6周观察组明显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痊愈21例(痊愈率70.0%),显效3例,好转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对照组痊愈12例(痊愈率40.0%),显效9例,好转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罗西汀与文拉法辛均为治疗首发抑郁症的有效药物,但是文拉法辛治疗首发抑郁症的疗效更好、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建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分析温阳和营凉血活血法治疗慢性斑块银屑病的价值。方法:2013年1-12月收治慢性斑块银屑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外用药膏加温阳和营凉血活血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外用药膏加凉血活血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PASI评分、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在PASI评分、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方面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温阳和营凉血活血法治疗慢性斑块银屑病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魏峰;左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4年3月收治脑卒中后抑郁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神经系统药物抗抑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帕罗西汀20 mg/d治疗,4周1个疗程。治疗前后行HAMD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评分。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后,治疗组缓解抑郁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HAMD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CSS)评分结果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帕罗西汀应用于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在促进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不良反应少,是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理想药物。
作者:韩永凯;李斯娜;张萍;王旭生;费鹏鸽;张帆;宋景贵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和缬沙坦联合应用在高血压合并高血脂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和缬沙坦治疗,观察组给予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血压和血脂控制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0%)大于对照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脂水平改变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结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作者:卢婉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胸部CT对于肺结核诊断的价值。方法:本文收集近5年来经过治疗确诊的患者133例,同时具有确诊及复查的CT照片。结果:CT正确诊断121例,误诊12例,诊断正确率高达90.7%。结论:胸部CT诊断肺结核有很高价值,优势在于确定病变有无、病变范围形态、结核分型、肺部并发症、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观察。对于个别诊断不明确的病例要密切结合病史、实验性治疗、随访观察,争取做到早确诊、早治疗。
作者:张允;高敏;熊鹏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前置胎盘的类型、妊娠结局。方法:收治前置胎盘患者136例。按照前置胎盘的类型,将其分为中央性前置胎盘组(n=53)、部分性前置胎盘组(n=16)、边缘性前置胎盘组(n=36)和低置胎盘(n=31)。结果:中央性前置胎盘产前出血量、产后出血量、胎盘植入发生率、子宫切除发生率、早产儿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转儿科率均高于其余3种类型前置胎盘。部分性前置胎盘剖宫产率高,中央性前置胎盘次之。结论:前置胎盘的妊娠结局与类型密切相关,低置、边缘性前置胎盘可经阴道试产,部分性及中央性前置需行剖宫产。前置胎盘对母婴的危害以中央性、部分性前置胎盘严重。
作者:郑霖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云南白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根据《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入院后在常规对症处理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云南白药联合凝血酶治疗,观察组给予云南白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有效率分别为93.3%和8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独应用云南白药与应用凝血酶联合云南白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无显著差异。
作者:赵丽静;张媛;付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检验前血液不合格标本的类型和原因,更好地控制临床检验分析前的标本质量。方法:对2010年2月-2014年6月所记录的临床检验血液不合格标本类型进行分析,并作原因分析。结果:2010年2月-2014年6月有不合格标本1315例,其中标本量的原因408例(31.00%),溶血368例(28.00%),血液凝固316例(24.00%),容器错误171例(13.00%),标本与申请单不符52例(4.00%)。结论:所有不合格血液标本类型中以标本量的原因、血液溶血、血液凝固、容器错误为主要类型,分析原因在于临床护士检验知识的不足,如果责任心不强,容易导致不合格血液标本,从而使检验前质量控制得不到保证,损害患者利益。
作者:李小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收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健康教育;对照组单纯给予药物治疗,评定药物治疗前后血压控制情况与健康知识知晓情况。结果:观察组降压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对高血压健康知识知晓度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给予降压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可显著提高患者健康知识认知水平,有利于患者治疗与康复。
作者:孙炤;程亚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人群脉压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方法:2010-2012年体检人员,排除急性炎症、感染、创伤及应用激素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入选755例,以65岁为界,老年组413例,中青年组342例,观察两组脉压;脉压差大于40mmHg 且排除急性炎症、感染、创伤及应用激素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入选脉压增大观察对象,共391例,以65岁为界分为老年组187例和中青年组204例,观察各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结果:老年组脉压增大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1)。结论:老年人群脉压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显著大于中青年人群。
作者:汤泽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在降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呼吸窘迫综合征需要高频振荡通气支持治疗的患者100例。结果:NPM 患儿的 Pose(30.5±3.4)cmH2O、MAP(14.9±3.4)cmH2O、Ti(0.75±0.1)s 均明显比 PM 组 Pose(26.7±1.7)cmH2O、MAP(11.9±2.0)cmH2O、Ti(0.45±0.1)s 高(P<0.05)。NPM组患者的PaCO2(40±10)mmHg明显比PM组(48±6)mmHg低,NPM组OI(19±13)明显对PM组(14±8)高(P<0.05)。NPM 组和 PM 组患儿的 VALI 发生率分别为32%和12%,NPM 组患儿的 VALI 发生率明显比 PM 组高(P<0.05)。结论:高频振荡通气在降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中的作用良好。
作者:毕雷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提高对肝脓肿螺旋 CT 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征象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方法:20例经临床确诊患者,全部行螺旋 CT 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分析其 CT 表现。结果:单发病灶15例,多发病灶 5例。位于肝右叶12例,位于肝左叶5例,肝左右叶同时累及3例。典型肝脓肿表现为中央均匀液化坏死区、边缘有“双靶征”、病灶内有积气等CT表现。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特征性表现,对肝脓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董利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诱发小儿哮喘的临床特征和疗效。方法: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MP感染诱发哮喘患儿42例作观察组,另选同期收治非MP感染诱发哮喘患儿38例作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的发热、咳嗽、喘息控制、肺部炎症,以及支气管扩张剂的治疗效果和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在发热、咳嗽、喘息控制、肺部炎症以及支气管扩张剂的治疗效果和住院时间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小儿哮喘比较,MP感染诱发哮喘的临床特征具有显著差异,采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以及大环类酯类抗生素联合吸入治疗可提高对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的疗效。
作者:俞国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方法:2010年8月-2013年8月收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60例,采用高频超声多切面扫查肠系膜淋巴结的图像,进行肿大淋巴结部位、直径、纵横比、数目及淋巴结内血流信号测定。结果: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脐周、右下腹可探椭圆形肿大淋巴结且均有血流信号。结论:采用高频超声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准确性较高,对临床治疗具显著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李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老年病血液病骨髓检查结果。方法:2012年6月-2014年1月收治首次骨髓涂片干抽或稀释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 B65-01型骨髓活检针,抽取骨髓涂片0.2 cm,进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38例骨髓活检中,33例(确诊率86.8%)患者已经得到明确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16例,骨髓转移性肿瘤5例,骨髓增殖性疾病5例,多发性骨髓瘤3例,自身免疫性疾病1例,继发性骨髓纤维化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诊断不明15例。结论:骨髓活检后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与组织学形态检查等,可以使老年血液病的确诊率得到显著提高,终为临床治疗提供具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东艳蕊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究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应用反馈式健康宣教的效果。方法: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分娩产妇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采用反馈式健康宣教,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加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产妇的自理能力显著提高,观察组产妇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对新生儿的护理情况及出院指导的掌握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馈式健康宣教能够提高产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提高了产妇的自理能力,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与应用。
作者:沈春涛;张灵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传统推拿手法治疗和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NF)治疗落枕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落枕患者60例,随机分为推拿组、运动组,每组30例。推拿组采用中医传统推拿手法治疗,运动组采用PNF技术进行治疗。结果:推拿组治愈19例(63%),好转2例(7%),未愈9例(30%),总有效率70%。运动组治愈27例(90%),好转2例(7%),未愈1例(3%),总有效率90.0%。运动组治疗效果优于推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NF技术治疗落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雷晓辉;王学良;马奔;李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手术室管理中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手术患者20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室护理,试验组接受精细化护理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和手术安全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患者接受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患者手术满意度的提高,保证手术治疗的安全性。
作者:路桂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效果。方法: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急性脑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记录临床观察护理的临床疗效。结果:80例患者中意识障碍42例(52.50%),其中重度昏迷33例(78.57%);体温升高36例(45.00%);血压高31例(38.75%);周围血象升高46例(57.50%);脑疝形成29例(36.25%)。80例患者在接受护理后,消化道出血状况发生了明显了改善,患者意识障碍、体温、高血压以及脑疝形成比明显降低。结论:临床上在护理急性脑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时,通过有效的临床观察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护理效果,提高预后质量,获得非常理想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王丽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究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治疗方案。方法:2014年1-11月收治骨盆骨折并发生失血性休克患者24例,接受输液输血治疗后,采用相应Seldinger完善技术实施造影明确出血灶,利用明胶海绵来实行动脉栓塞。结果:3例患者在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后死亡(12.5%)。15例患者经过紧急治疗后有所好转(62.5%)。6例患者经过紧急治疗后,出现部分肌肉以及皮肤感染坏死,其中3例患者(25%)的盆腔脏器发生了并发症,但通过治疗后,逐渐好转。结论: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给予输血输液、止血固定治疗后能够提升骨盆骨折的生存质量,减少死亡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贺巍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