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喆
目的:总结儿科病房的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方法体会。方法对1~3岁199例住院患儿进行研究分析,对患儿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进行探讨。结果经过总结归纳,在临床中应用静脉留置针能够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延长留置时间,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也给予了肯定。199例患儿中,188例对效果满意,满意度为94.5%。结论静脉留置针能够避免患儿多次穿刺,护理人员工作量有所减少,家长也不会过度焦虑,临床用药快速便捷。
作者:潘文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分析妇产科急腹症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80例妇产科急腹症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查阅文献,来进行探讨。结果全部患者经过彩超检查均诊断为妇产科急腹症,其中异位妊娠20例,急性盆腔炎30例,卵巢黄体破裂16例,卵巢囊肿14例。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均痊愈,总有效率达100%。并对患者进行了2年的跟踪随访,均没有出现复发的症状,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产科急腹症临床中发病率高,该疾病比较复杂,病情多变,临床初期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后续的治疗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治疗,为患者的早日康复提供帮助,让其尽快回归社会生活。
作者:杨宏;张翠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加前列地尔注射液及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疗程均为2周,并分别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和6个月的糖化血红蛋白、24 h尿微量白蛋白的量、血肌酐水平。结果两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6个月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肌酐水平无明显差异,而24 h尿微量白蛋白治疗后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延缓了肾功能下降,患者容易接受,为早期治疗提供了良好的治疗方案。
作者:郑洪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二次剖宫产者与非瘢痕子宫剖宫产者手术情况的差异。方法230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且行剖宫产产妇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拟行剖宫产术的110例非瘢痕子宫产妇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手术时间和产后恶露持续时间均显著延长,术中出血量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子宫破裂及盆腔粘连发生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行剖宫产手术风险增加,并发症增多,因此,临床应严格把握剖宫产指征以控制剖宫产率。
作者:曾德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系统护理干预促进胫腓骨骨折行内固定联合封闭负压吸引术患者创面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85例胫腓骨骨折行内固定联合封闭负压吸引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实验组(43例),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给予围术期系统护理干预,观察二期创面修复时间和平均换药次数。结果实验组二期创面修复平均时间(5.61±1.54)d明显低于对照组(10.76±1.61)d (t=15.9342, P<0.01)。实验组平均换药次数(1.65±0.52)次明显低于对照组(7.28±0.55)次(t=51.277, P<0.01)。结论胫腓骨骨折采用内固定联合封闭负压吸引术患者,配合系统护理干预能够促进创面的早期愈合,降低平均换药次数,大程度降低医疗成本和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陈运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马来酸依那普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6.0%(38/50)明显低于观察组总有效率94.0%(47/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5, P<0.05);对照组3例发生不良反应占6.0%,观察组4例发生不良反应,占8.0%,两组不良反应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 P=0.695>0.05)。结论采用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效果显著,不良反应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单文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基础护理对于医院感染控制的干预效果。方法260例来自各科室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组,该组采用基础护理的方式控制医院感染,另选2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该组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未加入基础护理模式控制医院感染,比较两组医院感染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各科室的平均医院感染率为3.08%(8/260),对照组各科室的平均感染率9.23%(24/26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做好基础护理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是提高医护质量的基本,值得推广于护理的全过程。
作者:刘晶晶;刘丽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重度酒精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64例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按照随机、自愿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醒脑静治疗,直到患者完全清醒。比较两组患者苏醒时间、症状消失时间、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苏醒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靳东亮;睢德道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 DUB)是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按发病机制可分为无排卵性功血和排卵性功血,前者占70%~80%,多见于青春期和绝经过渡期妇女,后者占20%~30%,多见于育龄期妇女[1]。青春期功血常见于13~18岁,在青少年中大部分DUB是由于排卵障碍引起,青春期功血的治疗方法有多种方法,甚至多种方法联合治疗以期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本文就DUB治疗方法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面的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临床DUB的诊治和预防提供阅读资料。
作者:郑小敏;陈静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微创方法治疗下尿路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5例下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行膀胱镜大力钳碎石术20例,钬激光碎石术55例、气压弹道碎石术69例,直接钳夹法11例。根据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合临床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一次性治疗成功。碎石时间为10 min~1 h,术后无明显出血和其他并发症。结论微创方法治疗下尿路结石效果良好,但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才能保证安全可靠、疗效确切,同时,应掌握适应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喆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141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1例)。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给予观察组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和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不良反应等来评定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1.4%、91.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488, P=0.002<0.05)。对照组、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4%、2.8%,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 P=0.990>0.05)。结论联合应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和马来酸曲美布汀的疗效显著,明显改善病情,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沈月霖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VSD)患儿术后处理策略及严重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行外科治疗的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实施一期根治16例,二期根治2例,姑息性手术10例。结果术后发生严重低心排3例、早期低氧血症3例、残留室间隔缺损1例、其余8例。术后早期死亡4例,死亡率14.3%,其余患儿均治愈出院。术后1年复查,发绀改善,活动量增加。结论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明确手术指征:根据McGoon比值是否>1.2~1.5、Nakata指数是否≥150 mm2/m2选择实施根治或姑息性手术,加强术后监护及综合治疗措施,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作者:耿俊义;郑鸿翔;郭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卡式配血法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并指导临床安全用血。方法对327例需要输血的患者进行微柱凝胶卡式法交叉配血试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327例患者中,发生凝集的有13例,其中因红细胞浓度过高而凝集的有3例,因纤维蛋白影响的有2例,因疾病因素发生凝集的有7例,因冷凝集的有1例。结论卡式配血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在临床输血工作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何治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尤瑞克林和丹红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从而探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机制及安全性。方法发病48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56例和对照组44例。实验组静脉滴注尤瑞克林0.15 PANU,1次/d;对照组静脉滴注丹红30 ml,1次/d,两组均治疗14 d。同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降压、降糖、降脂等支持对症及神经康复治疗。对入选患者分别在用药前、用药第7、14天进行神经功能损伤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并且监测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在用药后的NIHSS评分较用药前均有所减少, ADL评分较用药前均有所增加。且14 d时实验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例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停止尤瑞克林治疗,停药后血压回升,症状消失,未留不良后果。结论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李晓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测定实验过程中,温浴血液标本析出血清代替常规室温放置自然析出血清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69例门诊患者和健康体检者,采血6 ml分别至2个不抗凝的真空干燥玻璃试管中各3 ml,其中一管室温(20~25°C)放置1 h以上,另一管置于37°C恒温箱中水浴30 min,待血清析出后离心分离血清与同一UniCel DxI800 Access化学发光仪进行检测,进行数据及统计学分析。结果甲状腺功能三项[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测定温浴组与室温放置组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功能三项(FT3、FT4、TSH)测定实验过程中,37°C温浴血液标本析出血清可以代替常规室温放置自然析出血清。
作者:贺淑巍;王旭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社区门诊手术治疗皮脂腺囊肿的方法及体会。方法不同部位和各种不同情况的皮脂腺囊肿206例行手术治疗。结果囊肿未感染者132例,均一期手术切除,愈合良好无复发;囊肿感染者74例,其中52例在抗感染的同时,一期行脓肿切开引流+囊壁刮除,22例抗感染治疗5~9 d,部分脓肿波动明显者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1~2d换药1次至切口愈合,感染基本控制后1~3个月择期手术切除囊肿。结论社区门诊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应及早在囊肿未感染时行手术切除,对于感染的囊肿应根据具体情况早期切开引流或二期手术。
作者:李睿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T导引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60例恶性肿瘤患者在CT导引下经皮穿刺在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所有患者在植入术前均采用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粒子植入计划,然后在CT导引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粒子植入完后行CT扫描观察粒子在瘤体内的分布情况,术后1、2、3、6个月进行CT复查分析其疗效。结果全部患者行粒子植入术后粒子在瘤体内分布满意,随访CT检查24例病灶消失,原病灶处仅残存粒子,28例病灶缩小,4例病灶大小无明显变化,4例病灶复查较前有所增大。结论 CT导引下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是对恶性肿瘤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作者:宋新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究不同麻醉方法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95例行颅脑肿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8例,对照组47例。研究组予以异丙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对照组予以七氟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分析两组脑短暂充血反应率(THRR)、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研究组T3时THRR降低,对照组T2、T3时THRR降低,且研究组各时点THRR均高于对照组;T1~T3两组MAP和HR低于T0,研究组各时点MAP和HR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异丙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可加强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七氟醚+瑞芬太尼则可减弱患者的高血管自身调节功能。
作者:刘宏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于产后泌乳不足女性行产褥期规范化营养干预临床效果。方法产后泌乳不足女性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其中对照组女性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女性则在此基础上加用产褥期规范化营养干预;比较两组女性产后泌乳量、乳房充盈情况及临床护理满意度等。结果对照组女性产后1周和2周泌乳量评分分别为(1.90±0.57)分、(2.04±0.60)分;观察组女性产后1周和2周泌乳量评分分别为(2.52±0.81)分、(2.87±0.94)分;对照组女性产后1周和2周乳房充盈评分分别为(1.53±0.38)分、(1.72±0.42)分;观察组女性产后1周和2周乳房充盈评分分别为(2.11±0.64)分、(2.94±0.80)分;观察组女性产后泌乳量和乳房充盈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照组和观察组女性临床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5.38%(49/65),95.38%(62/65);观察组女性临床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泌乳不足女性行产褥期规范化营养干预可显著增加乳汁分泌量,提高乳房充盈程度,且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
作者:王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PDCA循环在合理用药管理中的效果。方法收集不合理用药病例,运用PDCA循环法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制定措施并实施干预。对实施PDCA前后不合理用药类型、例数进行研究。结果应用PDCA循环法后本院合理用药水平有了显著提升。改善前不合理用药发生频数为621例次,改善后为326例次;10种不合理用药类型中有7项指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项指标极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PDCA循环可以有效地减低不合理用药率,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张江霞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