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成义;孙树怀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所有患儿均于出生后进行头颅B超检查,对早产儿脑损伤患儿进行早期干预。结果:本组160例中早产儿脑损伤67例,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41.9%;胎龄越小、体重越轻,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越高。结论:胎龄和体重是导致早产儿脑损伤的关键,对感官的刺激和运动训练可以明显提高患儿的智力指数和发育商。
作者:李红旗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术在急性胆囊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4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无一例患者死亡,2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后缓解。患者体温、白细胞数以及总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腹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术治疗急性胆囊炎具有安全、有效、简单、可重复、易操作等优点,疗效显著。
作者:高福洋;沈太伟;施保柱;张化玉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分析 HIV 感染母亲分娩婴幼儿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为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HIV感染母亲分娩婴幼儿23例,同时收集非HIV感染母亲分娩婴幼儿23例作为对照。比较监测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指标。结果:HIV感染母亲分娩满18个月龄婴幼儿HIV抗体检测均为阴性。HIV感染母亲分娩婴幼儿3个月龄低体重率17.4%,生长迟缓率8.6%;6~12个月龄低体重率14.3%,生长迟缓率9.5%。对照组3个月龄低体重率8.6%,生长迟缓率9.1%;6~12个月龄低体重率9.5%,生长迟缓率4.8%。结论:HIV感染母亲分娩婴幼儿12个月龄前实行重点监测,及时干预和提供帮助,可减少营养不良和贫血,预防感染性疾病,促进婴幼儿生长发育。
作者:罗玉香;曾寒梅;潘丹园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语言训练治疗脑性瘫痪语言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配合头针治疗组、常规治疗配合头针治疗以及语言训练及治疗组,各40例,3组在完全相同的医疗环境中进行功能康复和语言障碍治疗,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常规治疗配合头针治疗组的临床疗效要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常规治疗配合头针治疗以及语言训练治疗组的临床疗效要优于常规治疗配合头针治疗组(P<0.05)。结论:头针结合语言训练方法对脑性瘫痪语言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具有显著效果。
作者:安春梅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的脑血管影像学特点以及缺血性脑卒中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收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6例,将神经功能出现恶化的患者分入进展性脑卒中组,未出现恶化的患者分入非进展性脑卒中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脑血管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患者的基底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狭窄与多发动脉狭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基底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狭窄与多发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发生恶化的关键原因,可把它们当作一种导致进展性脑卒中的预测标准。
作者:张力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对瘢痕子宫妊娠阴道分娩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收治瘢痕子宫妊娠产妇分娩临床手术治疗病例60例,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剖宫产手术分娩,观察组采用阴道分娩。结果:观察组在产后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各方面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剖宫产手术分娩而言,部分瘢痕子宫的再次妊娠产妇选择阴道分娩方式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修丽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临床康复的影响。方法:收治HMD患儿1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9例,观察组接受早期微量喂养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喂养治疗方式。观察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达全量胃肠道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血胆红素峰值、并发胆汁淤积、住院天数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有利于HMD患儿更好地过渡到全量胃肠道喂养,能有效提高患儿体重,降低胆汁淤积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程书卿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个体化健康教育对消化性溃疡复发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收治消化性溃疡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6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个体化健康教育。结果:经过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出院后医嘱依从性较对照组显著(P<0.01)。干预组出院后复发率较对照组降低(P<0.01)。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治疗顺从率,从而达到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的作用。
作者:张薇;孙萍;王秀梅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不同仪器检测C反应蛋白(CRP)的结果差异及相关性。方法:采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CRP含量,OmlipoTM特定蛋白分析仪及ABX Micros CRP 200血液分析仪测定全血C反应蛋白含量,对比其检测结果。结果:3种仪器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分析仪组(y)与生化分析仪组(x)比较,血液分析仪组(y)与特定蛋白组(x)比较,特定蛋白仪组(y)与生化分析仪组(x)比较,均具有极好的相关性。结论:定期在不同仪器之间比对,通过校正及比对试验后可以取得结果之间的一致性,从而满足临床的需要。
作者:胡传水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分析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手术治疗。方法:收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6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例患者中,采用开腹手术治疗28例,成功治愈26例,治愈率92.9%;行穿孔缝合修补术32例,成功治愈29例,治愈率90.6%;行胃大部切除术8例。结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进行手术治疗有着较高的疗效,有效地促进了患者的健康,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耿润昌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分析慢性胃炎、胃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治慢性胃炎患者60例和胃溃疡患者40例作为庆大霉素组,给予吗叮啉、庆大霉素、奥美拉唑联合治疗;收治同样的患者作为阿莫西林组,给予吗叮啉、阿莫西林、西米替丁联合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庆大霉素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阿莫西林组。结论:庆大霉素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具有显著疗效。
作者:马启林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和开放手术对老年胆囊结石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收治胆囊结石老年患者72例,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CRP浓度、皮质醇浓度、IL-6和IL-10浓度。结果:腹腔镜组的血清IL-6浓度低于开腹组,IL-10明显高于开腹组,CRP 浓度和术后第1天的皮质醇浓度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老年胆囊结石患者具有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等优点,患者的术后应激反应比开放手术轻,可以作为老年胆囊结石的首选手术方式。
作者:赵国华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对头位难产的发生原因和处理方式进行分析讨论。方法:收治头位难产患者56例,了解疾病的发生原因,同时对头位难产的治疗方式进行讨论。结果:阴道分娩24例中,胎头位置为持续性枕横位15例,持续性枕后位9例,阴道助产18例;剖宫产32例中,胎头位置为持续性枕横位13例,持续性枕后位1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处理胎头和骨盆的位置、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是避免头位难产的主要方式。
作者:罗明仙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阴道试产对产妇剖宫产结局的影响及不良预后的防治方法。方法:收治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患者56例,收治择期剖宫产患者85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腹胀、切口愈合情况,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术后住院天数。结果:阴道试产组手术切口感染率、产褥感染率、术后腹胀率明显增加,肛门排气时间延长,平均术后住院天数增加(P<0.05)。结论: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可导致术后近期并发症及不良预后明显增加。
作者:朱梅红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采取血必净注射液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之上给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比较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各观察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采取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可以使患者相关症状得到显著好转,使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
作者:奎映仙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并发血尿的原因,探讨与糖尿病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地总结38例2型糖尿病合并血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血尿原因为多方面,包括糖尿病和非糖尿病因素,如感染、尿路结石、肿瘤、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等。结论:糖尿病合并血尿并不一定存在糖尿病肾脏疾病。大部分血尿原因通过临床检查可以确诊。
作者:谢潜红;沈世忠;杨忠民;胡义阳;孙凌云;蔡佳盈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对肠结核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总结。方法:收治肠结核患者68例,对其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总结。结果:肠结核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腹部肿块、低热和腹痛。对肠结核的诊断要结合活检、纤维结肠镜、X线检查等检查方法。68例患者中通过非手术方法治愈患者44例,其他24例患者由于出现肠瘘、腹部肿块、肠穿孔和肠梗阻等并发症,进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治愈。结论:肠结核诊断的主要检查方法是纤维结肠镜、钡灌肠和钡餐,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式,如果患者出现并发症可以采取手术治疗。
作者:邢彬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内固定术愈合后内固定装置取出困难具体表现与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方法:20例四肢内固定术愈合后内固定装置取出困难患者作为观察组,将209例取出相对容易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器械不匹配25.00%,周围骨痂生长包埋螺钉25.00%,螺钉凹槽损坏55.00%,骨水泥包埋内固定物5.00%;对照组年龄高于观察组,观察组并发症合计例次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肢骨折内固定术愈合后内固定装置取出困难,与骨折伤情、骨水泥包埋质量、医师取出术准备工作等原因有关。
作者:戈光群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不同处理方式对肝胆患者外科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收治肝胆外科手术患者48例,根据不同处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恢复法,试验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恢复方法,比较两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预后营养指数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肛门排气时间和首次进食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效果好,能够改善患者胃肠功能,且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邱进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方法在高危儿脑损伤早期干预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收治高危儿脑损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引导式教育,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发育商前后差值要高于对照组。结论:引导式教育能够有效促进高危儿的健康发育。
作者:万海峡 刊期: 2015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