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泓毅;马迅
目的 了解重组大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rR-PDGF-AA)在大鼠椎间盘细胞培养过程中的促增殖作用.方法 对大鼠椎间盘细胞单层培养并于传代后建立对照组与实验组,定时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增殖的变化,行HE、甲苯胺蓝及免疫组化染色;对传代细胞于固定时间测定细胞吸光度值(OD),并描绘细胞生长曲线;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处于S(DNA合成)期的细胞百分比值.结果 ①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7 d后原代细胞逐渐贴壁,多为梭形,有伪足伸出;经胰酶消化传代后,细胞贴壁生长速度加快约需4-5 d,而加入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组椎间盘细胞汇合时间缩短,生长加速.HE染色可见细胞形态及胞内变化,甲苯胺蓝及免疫组化染色分别可见细胞外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合成增加;②MTT法测定OD值经过方差分析检验可知,F值为20.276,P=0.000,说明五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五组之间两两比较得出对照组、1 μg/L组和10 μg/L组之间比较无差异,1000 μg/L组和100 μg/L组之间比较无差异,对照组、1 μg/L组、10 μg/L组分别与1000 μg/L组、100 μg/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可见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有效浓度内与处于S期的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结论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的椎间盘细胞的分裂增殖、基质中胶原及蛋白多糖的合成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在有效剂量范围内呈现正相关.
作者:张泓毅;马迅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探讨胸膜腔内注入尿激酶后结核性胸膜炎包裹性积液患者的疗效.方法 结核性胸膜炎包裹性积液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胸膜腔内注入尿激酶.结果 治疗组在并发症及预后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结核性胸膜炎包裹性积液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胸膜腔内注入尿激酶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谢斯芸;彭信平 刊期: 2009年第16期
子宫肌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临床上极少见到某些特殊类型的子宫肌瘤,这些肌瘤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形态或独特的生长方式,不同于普通平滑肌瘤,不易于诊断,但其共同的特点均属良性肿瘤.为了对子宫肌瘤有一较全面的了解,本文对此类罕见的特殊型肌瘤加以叙述,以期有助于临床诊疗,减少误诊、误治带来的不良后果.
作者:王秀芹;李新功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Billroth-Ⅱ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输入襻梗阻的病因、预防、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本组共12例输入襻梗阻,对患者的手术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典型的不完全性输入襻梗阻表现为上腹胀痛、上腹部可触及肿大的肠襻、恶心、腹部阵发性绞痛,其后喷射性呕吐大量含胆汁的液体,呕吐后症状立刻缓解,肿大的肠襻不能再触及.12例均再次剖腹手术,术中见输入襻不同程度的扩张4例行Braun吻合术,8例行Roux-en-Y吻合术.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术后均顺利恢复,梗阻症状消失.术后追踪观察2-10年,全部12例的残胃及吻合口均无溃疡,胃镜检查未见胆汁返流.结论 严格遵守正确的手术操作常规是预防输入襻梗阻的关键;诊断明确后,应尽早再手术;Braun吻合术、Roux-en-Y吻合术为较理想的术式.
作者:张斌;郑江涛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讨论预防或减少结肠癌并发阑尾炎的漏诊措施及两者并存的治疗方法. 方法对30例阑尾炎术前漏诊结肠癌的原因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肿瘤位于盲肠20例,升结肠9例,肝曲1例.肿瘤未破浆膜直径<2 cm11例,直径2-4 cm14例,直径>4 cm5例,肿瘤广泛粘连1例.阑尾肿胀表面脓苔9例,头端充血14例,炎性渗出坏疽7例.结论 对可疑结肠癌并发阑尾炎者需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完善各项检查,手术时好取剖腹探察切口,常规探察右半结肠,是防止结肠癌并发阑尾炎漏诊的有效方法,治疗应根据术中情况采取不同手术方法.
作者:马其洪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2008年收治的50例宫颈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针对护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本组50例患者经精心、细致的护理,均治愈或好转出院.护理要点包括:心理护理,加强对引流管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结论 在围手术期给予科学性、预见性、条理性的护理,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作者:吴洁;魏保华 刊期: 2009年第16期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 varices bleeding,EVB)是肝硬化失代偿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且危险性很大.虽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早期诊断和治疗己经有了明显改善,但是首次静脉曲张出血死亡率仍高达20%-35%.及时准确分析预测EVB的危险因素,对于提出有效的治疗措施,预防出血、改善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期有积极的意义.为此笔者采用Logistic分析方法对肝硬化EVB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决策.现报告如下.
作者:吕静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检测AMI患者血浆PAPP-A和TNF-a水平,探讨AMI病因及辛伐他汀早期干预作用.方法 AMI患者49例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35例和常规治疗组34例,健康体检者25例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PAPP-A及TNF-a浓度.辛伐他汀组40 mg/d治疗4周后再次检测各组血清中PAPP-A及TNF-a的浓度.结果 治疗4周后辛伐他汀组患者CHO,TG,LDLC及血清中PAPP-A和TNF-a的浓度与治疗4周前相比明显降低,而HDLC明显升高,与常规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上述指标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后血浆PAPP-A和TNF-a水平明显升高,辛伐他汀可以降低其表达.
作者:简立国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和诊断、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5月治疗的27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均经胃肠减压,应用生长抑素、肠外营养等支持疗法,平均治愈时间为14.5 d,无一例再手术.结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及腹部X线、CT检查.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可表现为典型的肠梗阻体征,多由小肠无菌性炎症致广泛肠粘连引起,多数病例采用保守治疗,肠绞窄或有肠绞窄趋势应及时手术.
作者:吴道宏 刊期: 2009年第16期
喉痹为咽喉疼痛或声音嘶哑或咽喉梗死之证,外感内伤虚实寒热皆可使咽喉机窍不利,闭塞不通而为痛为肿为嘶哑,临床中属热属火者多常见,而属阴属寒者则很少见,在治疗中很易疏忽,故笔者结合临床,探讨对阴证喉痹的临症心得.
作者:路亮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本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本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并发眼内炎的患者21例临床资料.结果 微生物培养表皮葡萄球菌8例,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其余均为阴性,经消炎治疗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视力<0.1者2例,0.1-0.2者8例,0.2-0.3者11例.结论 白内障手术为复明手术,其术后发生的眼内炎预后欠佳,因此根本的办法还是注意手术的各个环节,避免眼内炎的发生.
作者:林惠岳;吴卫华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西药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大承气汤(大黄20 g,枳实10 g,厚朴10 g,芒硝10 g),1剂/d,加200 ml水煎药,取汤药200 ml,100 ml给以保留灌肠30 min,100 ml行胃管注入(1 h后开放胃管),每日早晚各一次,连续用药7 d为1个疗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75.0%;治疗组总有效率92.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郭夏;彭代秋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通过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行不同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配合活性维生素D3、钙剂和密钙息治疗后骨密度变化,了解两种骨水泥对骨折外其他部位骨密度改善的意义.方法 两组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3-7 d及术后12个月测定骨密度.结果 4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经手术及药物治疗后骨密度均有好转,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磷酸钙骨水泥和预混合磷酸钙骨水泥对骨折外其他部位骨密度改善并无多大意义,而对假体周围骨密度的改变是否存在差别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茹芬;叶青山;姚伟琼;郭汉明;吕汉文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的舒芬太尼应用于胸部手术,患者术后皮下自控镇痛(PCSA)的疗效,探讨舒芬太尼PCSA的安全有效浓度.方法 选择择期胸部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S1组:1.0 μg/ml舒芬太尼+80 μg/ml恩丹西硐+2 mg/ml利多卡因;S2组:1.5 μg/ml舒芬太尼+80 μg/ml恩丹西硐+2 mg/ml利多卡因;S3组:1.8 μg/ml舒芬太尼+80 μg/ml恩丹西硐+2 mg/ml利多卡因.应用PCA泵LCP给药模式设置:总量100 ml背景输注2 ml/h,PCA2 ml锁定时间30 min.观察术后4、8、12、24、48 h各时间点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镇痛效果:S1组较差(P<0.05),S2、S3组相当;镇静、恶心、呕吐发生率:S1、S2组低于S3组(P<0.05).结论 1.5 μg/ml的舒芬太尼为合适镇痛浓度,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胸部手术术后PCSA的镇痛治疗.
作者:姚翠松;李慧珍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总结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26例炎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包括禁食、胃肠减压、全肠外营养、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抑素的应用.结果 26例患者全部保守治愈,平均15.2 d,无复发者.结论 采用非手术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效果满意,并发症少,安全.
作者:刘稳;李华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抗菌药物新的用药方案及实施标准.方法 对29例细菌性小儿支气管肺炎静脉使用阿莫西林3-5 d后即改为口服给药,观察其疗效和住院日,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两组疗效无差异,P>0.05,治疗组住院日明显缩短,P<0.05.结论 抗菌药物的序贯疗法可保证疗效,缩短住院日,减少痛苦及并发症,避免院内感染发生.
作者:邬进辉;杨丽萍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确定芪丹颗粒提取的工艺条件.方法 以黄芪甲苷得率与浸膏得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浸泡时间、加水量、回流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 浸泡1.5 h,加水8、6、6倍量,时间分别为2.0、1.5、1.5 h,可使药材中黄芪甲苷得率与浸膏得率高.结论 以芪丹颗粒提取工艺确定佳提取方案
作者:欧阳春华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急性乌头碱中毒的救治方法,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方法 分析我院近年来救治乌头碱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乌头碱中毒患者全部治愈.结论 及时明确的诊断,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早期、适量使用654-2解除乌头碱对心脏的毒副作用,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李延玲;任行平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掌握暴发流行麻疹患者实验室结果特点.方法 将本地2008年1月-3月暴发流行麻疹患者315例住院患者实验室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315例暴发流行麻疹患者中,血象升高的71例(22.56%),降低者43例(13.59%);有137例贫血(43.49%),CK明显升高者63例(20.18%);MB升高者292例(92.83%),LDH、HBDH升高者分别310例(98.65%)和303例(96.41%)ALT高于正常者106例(33.77%),AST升高者235例(74.89%);用三种不同试剂盒做麻疹Igm测定,阳性率分别为4.85%、23.20%、56.00%.结论 暴发麻疹患者血象一般正常或偏低,合并感染者可升高;大部分患者心肌和肝脏可受到损害,心肌酶及转氨酶可有升高.由于受实验室的因素和病毒变异结果的影响,Igm阳性率可受到较大的影响.
作者:张新华;娜斯曼;谢党恩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后牙早期隐裂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8颗隐裂牙分为两组,治疗组42颗牙采用综合治疗,修复组56颗牙早期直接烤瓷冠修复,进行2年跟踪观察.结果 治疗组2年Ⅰ级疗效为40.48%,修复组Ⅰ级疗效为96.42%.结论 后牙隐裂不易控制,早期烤瓷冠修复疗效可靠.
作者:周平 刊期: 2009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