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艳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完善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院前急救患者1554例,按照接诊时间段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传统的院前急救常规监护方案,试验组给予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设计的分诊腕带及院前急救程序化监护方案。对比两组的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24 h 意外事件发生率、30 d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满意率、院内医务人员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设计的分诊腕带及程序化监护方案能够有效地降低院前急救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和30 d病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患者和医务人员满意度,改善院前急救患者的预后,完善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管理。
作者:杨蔚 刊期: 2015年第31期
本文对1例抗生素致凝血功能障碍进行分析,使用头孢哌酮及其复合制剂时应注意密切监测患者 PT、APTT 等凝血指标,可考虑预防性运用维生素 K1及口服肠道菌群调节剂,以预防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的获得性维生素K1缺乏。
作者:李莞婷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的院前急救及护理对策。方法:对57例急性CO中毒患者采取院外急救及护理措施,中毒现场救治及护理措施,转运过程中救治及护理措施,入院后的治疗。结果:除4例患者在医务人员到达中毒现场前已死亡外,其余患者经治疗,均明显好转出院,未出现严重后遗症。结论:及时采取有效的院前急救及护理对策可明显降低急性CO中毒患者的伤残及死亡率。
作者:黎秀英 刊期: 2015年第31期
患者住院安全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医院管理水平和整体医疗质量的重要体现。妇产科安全隐患较多,任何疏忽都会造成严重后果,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因此找出安全隐患,制定防范对策是减少风险事件发生和提高患者住院安全的重要前提。
作者:杜金明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比较环乳晕切口与腋窝隐匿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乳腺纤维瘤患者86例,随机分为环乳晕切口组与腋窝隐匿切口组各4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及美观满意度。结果:环乳晕切口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小于腋窝隐匿切口组(P<0.05)。环乳晕切口组满意度明显高于腋窝隐匿切口组(P<0.05)。结论:环乳晕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且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富晓东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干部保健巡诊对保健对象健康水平的干预价值。方法:选取省干部保健委员会推荐的50例保健人员,随机分两组,各2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保健护理,观察组在常规保健护理的基础上开展干部保健巡诊工作。对比两组保健方法的效果。结果:对照组进行保健护理后,各项指标显示身体状况得到改善概率76%,低于观察组的96%。结论:干部保健巡诊工作的实施能有效改善保健对象的身体状况,提高其健康水平,加强对疾病的预防,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生。
作者:韦福初;谷金梅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研究缩宫素静脉微泵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宫缩乏力性出血的效果。方法:收治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6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给予缩宫素静脉微泵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对照组给予宫缩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用药0.5 h以及2 h内出血量,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子宫收缩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和子宫收缩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用药后0.5 h、2 h内出血量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缩宫素静脉微泵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改善患者子宫收缩,止血效果显著。
作者:何奇志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究交换输血术对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收治高胆红素血症患儿64例,对所有患儿均采取交换输血术进行临床治疗,分为A组(ABO溶血病)、B组(Rh溶血病)、C组(脓毒症)及D组(其他),各16例。结果:术前A组、B组的IgG水平均明显高于C组及D组(P<0.05)。术后A组、B组的IgG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除C组外,其余3组的IgA、IgM水平较之术前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交换输血可降低ABO以及Rh溶血病患儿的IgG水平,提高IgA、IgM水平。
作者:张咏芳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床旁检测B型钠尿肽在鉴别急性呼吸困难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50例呼吸困难患者分为肺源性呼吸困难60例和心源性呼吸困难9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床旁检查 BNP。结果:心源性呼吸困难组 BNP(820.2±450.2)pg/mL,LVEF(43±10)%;肺源性呼吸困难组BNP(212.3±175.3)pg/mL,LVEF(6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分级Ⅱ级 BNP(410.2±189.2)pg/mL, LVEF(53±6)%,Ⅲ级 BNP(860.2±289.2)pg/mL, LVEF(41±10)%,Ⅳ级BNP(1162.3±465.3)pg/mL,LVEF(36±8)%,BNP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LVEF与心功能分级负正相关。结论:BNP检测具有快速、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特点,是鉴别心源性呼吸困难和肺源性呼吸困难的重要指标。
作者:白岩松;夏家冬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主动抗阻运动疗法配合牵引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颈椎病患者72例,平均分两组,对照组给予颈椎牵引治疗,治疗组在牵引治疗的同时,应用主动抗阻运动疗法进行肌肉功能锻炼。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后其颈椎生理曲度降低、项背肌肌肉CT值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项背肌肌力和耐力明显提高(P<0.05)。结论:主动抗阻运动疗法和牵引疗法均能改善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和项背肌肌肉CT值,但主动抗阻运动疗法能够提高项背肌肌力和耐力,从根本上治愈颈椎病。
作者:张涛;刘园;李博;刘阳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炎过程中应用骨科熥药联合骶管点药方法的疗效。方法: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炎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5例。对比组采用单纯骶管点药治疗方法;研究组应用骨科熥药联合骶管点药的治疗方法。记录、分析疼痛指数。结果:研究组疼痛指数下降趋势明显优于对比组(P<0.05)。结论:采用骨科熥药联合骶管点药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提升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刘奋飞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健康指导在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共86例,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研究组给予健康指导,比较两组遵医情况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遵医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研究组血糖、血压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指导在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程度,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李亚楠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研究老年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收治心律失常患者100例,随机分两组,各50例,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上采用比索洛尔治疗方法,对比两组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80%,高于对照组的62%(P<0.05)。结论:采用比索洛尔治疗方法对老年病科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
作者:周雁花;刘红阳;王月香 刊期: 2015年第31期
流动儿童的免疫管理成为基层防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完善流动儿童的免疫管理,使其能像城市儿童一样获得应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本文通过对基层防疫工作中流动儿童免疫管理进行探讨,进一步促进流动儿童免疫管理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王慧平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分析快捷护理路径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重型颅脑外伤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快捷护理路径,对比不同护理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抢救时间及费用、住院时间及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实施快捷护理路径模式,可有效缩短抢救治疗时间。
作者:李蕊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妇女经历分娩后进入产褥期容易出现一些临床问题,这是由这个时期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妇女生产后,经历生理以及心理的变化,对于一些疾病具有易感性。产妇产褥期常见问题有感染、出血、排尿困难以及产后抑郁,影响着产妇的生存质量,而通过合理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预防,从而减少产褥期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产后妇女的生存质量。
作者:刘璐;杜凤英;朱锦明;李丽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中医手法在促进脑卒中偏瘫和失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体会。方法:53例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中医手法进行康复护理,另选取脑卒中患者53例作为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后疗效。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手法在促进脑卒中偏瘫和失语患者康复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作者:李慧鹏;吴平恭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社区基层卫生服务工作的深入发展,全科医学和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明显。本文回顾我国全科医学发展历史,对我国全科医疗服务和全科医师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结合杭州市开展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政策,提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模式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的思考。
作者:邹晨;陈钊娇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研究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1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合并上消化道出血63例。脑干、脑室出血的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几率明显高于基底节脑出血患者。脑出血量30 mL以上的患者容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结论:出血部位在脑室或是脑干、出血量30 mL以上是高血压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患者发病后预后较差,在临床治疗中要注意预防。
作者:贺春兰;胡光宏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对奥马哈系统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收治脑卒中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奥马哈干预模式进行康复干预护理。结果:干预组经奥马哈系统护理干预后,通过对认知、行为、状态等方面进行评价,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他们的生活质量总分及活动能力、认知能力及肢体功能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奥马哈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对提高患者的认知、行为、状态的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刘宏哲 刊期: 2015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