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霞;缪亚琴
目的:总结急性重度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救经验。方法:2011年2月-2013年12月救治急性重度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30例,对其实施救治措施。结果:本组30例患者经过救治,意识转清醒时间(1.83±1.2)天,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时间(3.2±1.6)天,住院时间(7.3±2.6)天。临床疗效:治愈29例,治愈率96.7%,死亡1例,死亡率3.3%。结论:清洗被污染的皮肤,彻底洗胃,眼污染时用微温水、2%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导泻,阿托品的应用以及早期足量使用氯磷定等,是急救急性重度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的重要措施。
作者:张海燕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2008年1月-2014年1月收治57例HSP患儿的发病季节、诱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7例儿童过敏性紫癜中发病平均(6.5±1.2)岁,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秋冬季节发病居多。85.96%的患儿起病前有明确诱因,其中78.94%的患儿发病前1~4周内有明确的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史。临床表现以皮肤紫癜为首发症状28例,以关节症状为首发10例,以腹部症状为首发19例。误诊8例,以腹部症状为首发症状。57例HSP患儿中D-二聚体升高31例,阳性率54.4%;血小板升高34例,异常率59.65%,显示HSP患儿体内存在高凝状态。57例患儿中发生肾损害5例(8.77%)。治疗后痊愈出院无复发52例,复发再住院1次3例,复发再住院2次2例。结论: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病诱因仍是以感染为第1位。以腹痛为首发症状时,易导致误诊。本病一般预后良好,肾脏损害程度是影响HSP病程和预后的关键因素。
作者:黄少玲;于波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急诊ICU患者病情紧急、疾病多样,危重患者多、特殊人群多(如重度肝肾功能损害),故需平衡药物疗效与不良反应的情况多;透析需调整剂量的情况多,药物使用复杂、疗程长的情况多,故用药方案更换多,药物种类多,以及非常规性使用多。急诊ICU感染患者的特点是基础疾病严重、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耐药菌多,故联合用药多;需侵入性诊疗措施,医院环境易发生交叉感染,重症感染多,故高级别、广谱抗生素使用多;感染类型多,故需考虑组织分布的情况多;静脉药物使用多。临床药师要针对以上情况去考虑用药的合理性。
作者:涂学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改善食管癌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食管癌患者108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发生急性呼吸衰竭进行分组,其中急性呼吸衰竭组(ARF)48例和对照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吸烟史(>500支/年)等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食管癌患者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在所有108例食管癌患者中,共有48例患者发生急性呼吸衰竭,发生率44.44%。经 logistic 多因素分析得出食管癌术后呼吸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长期吸烟史、术前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较长、术后合并胸部并发症、血浆白蛋白浓度降低、术后二次开胸手术以及术后疼痛等8个。结论:临床医师与护理人员应针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
作者:白山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3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7例和对照组68例。全部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疏血通注射液联合治疗,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注射用血塞通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在总有效率、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预后较好。治疗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有所降低。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好,安全性高,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首选药物。
作者:梁春霞;姜德华;姜秀凤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模式在高危妊娠孕产妇护理中作用。方法:2012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高危妊娠产妇60例,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干预组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仅进行一般性护理。结果:两组在护理7天、14天、30天后,SAS、SDS 评分明显降低,干预组 SAS、SDS 评分下降幅度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对高危妊娠孕产妇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庆东丽 刊期: 2014年第17期
针对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特定的工作环境、特定的服务对象、社会偏见、家庭偏见等,探讨其防范措施,包括加强专业学习,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落实工资待遇,改善护患关系,改善医疗环境等方面,从而维护护士自身的心理健康,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作者:朱海珍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评价回生口服液结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将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两组患者均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组加口服回生口服液。结果:两组患者有效率分别为63.3%和46.15%,生活质量比较分别为53%和46%。结论:回生口服液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可以控制肿瘤病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梁芳;张丽娟;张青松;李景梅;邢国臣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单纯修补与胃部分切除术在治疗急性胃穿孔上的疗效差异。方法:收治急性胃穿孔患者84例,随机分为行胃部分切除术治疗的观察组和采取单纯修补保守治疗的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指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在手术时间上则要明显短于观察组(P<0.01)。结论:单纯修补术和胃部分切除术均是治疗急性胃穿孔良好的手段,但相比而言胃部分切除术整体疗效甚佳,建议临床在选择术式时应依据患者实际情况。
作者:王智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临床上剖宫术中难治性大出血的应对措施和治疗效果。方法:2011年4月-到2013年8月收治剖宫产术中难治性大出血患者36例,采取药物缩宫、按摩子宫、宫腔纱布填塞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综合治疗,并对治疗之后患者的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和效果观察。结果:36例大出血患者中,经过以上4种方式处理后,均得到了有效的止血,生育能力没有受到影响。结论:对于剖宫产术中难治疗性大出血患者,在缩宫药物和按摩子宫的基础上,宫腔纱布填充术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等方式能够对生产后由于宫缩乏力所造成的难治性大出血起到有效的控制和干预,并且这些技术简单易学,可行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尚俊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好发于皮肤、眼、外阴、直肠、肛门等部位,多见于30岁以上成人,小儿少见。本文对1例小儿恶性黑色素瘤进行探讨,发现该患儿可能为隐匿性恶性黑色素瘤发生广泛转移至心脏、胸膜及肺。
作者:蔡敏;王芳;姜旭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肺纤维支气管镜细胞病理学检查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12年3月-2014年1月收治肺癌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纤维支气管镜细胞病理学检查,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本组80例肺癌患者经手术病理诊断鳞癌52例(65.0%),腺癌6例(7.5%),小细胞癌22例(27.5%)。经纤维支气管镜细胞病理学检查诊断肺癌77例,其中鳞癌51例,诊断符合率98.1%;腺癌5例,诊断符合率83.3%;小细胞癌21例,诊断符合率95.5%。结论:肺纤维支气管镜细胞病理学检查对诊断肺癌有极高的诊断价值,费用低,患者易接受,值得推广。
作者:展秀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胶体金快速检测法检测霍乱弧菌的可信度。方法:在霍乱疫情标本检测中,分别采用金标法和分离培养法两种方法,对疑似病例进行检测,并结合受试个体的临床反应,对终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金标法检测结果中有4份标本结果为假阳性。假阳性标本检出率占总标本的1.8%。结论:金标法和培养法对受感染人群的检测率非常可靠。
作者:刘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探究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致病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2012年11月-2013年12月收治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2例,对其进行深入的观察分析,运用手术及药物互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出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原因及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结果:32例患者在治疗后均达到愈合标准。术后检查发现,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出现异位,腺体分化良好,组织纤维化,病灶出现周期性出血,给予对症治疗后,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在后期的预后随访过程中,患者并未出现复发或恶变的情况。结论:在进行妇产科手术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注意对患者及产妇会阴处及子宫内膜的保护,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隐患彻底消除,以此确保妇女的手术安全及生命健康。
作者:于永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PCNL)术后尿脓毒血症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260例PCN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60例患者术后发生尿脓毒血症24例。其中结石直径>2cm、鹿角形结石、术前有尿路感染、手术时间>60分钟、术中灌注泵压力>120mmHg 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患者均经抗感染、扩容等治疗后治愈。结论:结石体积大、鹿角形肾结石、术前合并尿路感染、手术时间长、灌注泵压力高是PCNL术后尿脓毒血症的危险因子。抗生素及扩容是其治疗的关键。
作者:葛卫军;杨华伟;谢晓 刊期: 2014年第17期
在临床工作中,护患纠纷时有发生,对医疗安全产生严重的影响。护患纠纷可因护理人员服务态度问题引发,也可因护士护理文件书写的不规范引发,或者因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而引发等。针对原因,需采取相关措施,包括促进护理人员熟悉掌握规章制度,增加护理人员比例,合理配置人力,不断加强护患沟通交流,营造和谐护患关系,加强继续教育,提高护士业务技能,严格护理质量管理等。本文简要分析护患纠纷原因并探讨防范措施。
作者:杨静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SCF)与血浆内皮素水平(ET)的相关分析。方法:2012年8月-2014年2月收治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提示心外膜主要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患者84例。采用校正TIMI血流计帧法(cTFC),将冠状动脉平均帧数>27帧者归为SCF,将患者分为SCF组(36例)和对照组(48例)。应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对ET水平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BMI、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比例、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计数、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SCF组E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ET是SCF的危险因素。结论:ET水平与SCF有关,可能参与了SCF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艾阳;汪坤;李必龙;方淑玲;朱春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锁定锁骨钩钢板治疗成人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0例锁骨远端骨折的成人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锁定锁骨钩钢板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有效率(93.1%)明显高于对照组(79.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例患者均进行了6~12个月的连续随访,两组均恢复良好,未发生钢板断裂、松动,以及再次骨折和脱位情况。手术后满1年时骨折部位及肩锁关节复位良好。结论:锁定锁骨钩钢板手术治疗法避免了传统手术方法的缺陷,具有手术安全性高、疗效确切等优点,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王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注射液,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11%(35/38),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内皮功能各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用于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中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内皮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净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对照1组、对照2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1组只给予氨氯地平治疗,对照2组只给予缬沙坦治疗,观察组给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观察3组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1组总有效率75%,对照2组总有效率70%,观察组总有效率95%,与对照1组、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改善情况与对照1组、对照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和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张璐 刊期: 201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