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
目的:观察使用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10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5例和治疗组55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纳洛酮。观察两组疗效及治愈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全部治愈;治疗组治愈所用时间远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纳洛酮在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时能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肖素芬;幸军 刊期: 2014年第18期
伤寒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与消化系统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临床表现分期①初期:发热为早症状,伴全身不适、咽痛与咳嗽等。②极期:出现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③缓解期:一切症状逐渐缓解,但仍有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危险。④恢复期:一般在病程第5周。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急性化脓性及坏疽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超声学资料。结果:30例患者中,25例化脓性阑尾炎,5例坏疽性阑尾炎。9例腔内可见粪石强回声,阑尾周围脓肿4例,彩色多普勒超声均明确诊断。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较为准确地显示急性化脓性及坏疽性阑尾炎,值得应用。
作者:马亚杰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肝肝硬化的效果。方法:2012年10月-2013年12月收治乙肝肝硬化患者11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6例,研究组予以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对照组单纯予以拉米夫定,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结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HBV-DNA、ALT、ALB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肝肝硬化效果显著。
作者:刘朝阳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87.5%,较对照组总有效率62.5%有明显提高;试验组治疗后TNL-α、CRP、IL-6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病情,改善其临床症状和指标,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减少患者的死亡,是临床抢救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汪勇;任继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比较布比卡因、左布比卡因、罗哌卡因腰麻对剖宫产术前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300例择期行剖宫产术的产妇,随机分为布比卡因组(A组)、左布比卡因组(B组)、罗哌卡因组(C组)。蛛网膜下腔分别注入等比重的0.5%布比卡因、0.5%左布比卡因与0.5%罗哌卡因各2ml,观察这3种药物引起产妇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在术前不同时间点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三组在药物推注后的前3分钟内,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注入3分钟后,A、B 两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 组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药物推注后前3分钟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在注入局麻药3分钟后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与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B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罗哌卡因在三者中对剖宫产术的血液动力学影响小。
作者:胡志超;孔莉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UAE的影响。方法: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A、B、C三组,每组40例。其中A组单独采用贝那普利作为治疗用药;B组单独采用缬沙坦作为治疗用药;C组采取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作为治疗用药,比较三组在治疗前后,组与组之间的差异和在4、8、12周后的UAE变化情况,并采取统计学方式进行处理分析。结果:三组患者在治疗后的UAE值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其中C组的总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0%,相比较B组65%和A组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治疗时间上来分析,第4周开始,三组患者的UAE都持续下降,并在第12周时效果为明显。从下降趋势上,C组效果要优于A组和B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贾起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老年高龄女性股骨颈骨折护理的一般原则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护理过程和预后,得出其中的经验和不足。结果:30例患者,25例顺利康复出院,5例死亡(死于心血管意外、脑血管意外各2例,死于肺栓塞1例)。结论: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细心的术后护理,以及良好的术后功能锻炼,老年高龄女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可以顺利度过这种老年人常见而严重的打击。
作者:刘维;王莹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烤瓷牙修复的临床常见并发症及有效处理对策。方法:将166例(336颗)安装烤瓷牙的患者分为烤瓷冠组(156颗)和烤瓷桥组(180颗),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36颗牙共307颗(91.37%)恢复良好咀嚼功能,烤瓷冠组和烤瓷桥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烤瓷牙应用于牙体、牙列缺损临床疗效满意,但需注意合理选择适应证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预防并发症。
作者:陈青楷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采取切开挂线术治疗肛门狭窄的疗效。方法: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肛门狭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其中观察组采取切开挂线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切开扩张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在治疗后的实际效果,并且分析术后患者在每天排便数量、时间、疼痛时间、愈合时间、出血时间等因素的差异。结果:两者患者在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后其疗效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患者在每天排便数量、时间、疼痛时间、愈合时间、出血时间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针对肛门狭窄患者,采取切开挂线术比采用切开扩张术具有更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唐玲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丹参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临床上广泛用于肾病的治疗。丹参治疗肾病的药物作用包括:改善微循环障碍、抗凝血、抑制或减弱肾脏变态反应性炎症损害、改善代谢、调节免疫功能、利尿、消除蛋白尿。丹参注射液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作用机制可能和改善肾小管的功能,促进缺血肾的自由基清除以及改善微循环有关。
作者:李永明;夏席云 刊期: 2014年第18期
大量蛋白尿是肾病综合征的主要表现。微小病变时由于某致病因素使较多阴离子丢失,静电屏障作用减退,因此,大量较小、带负电荷的白蛋白由尿中丢失,形成“高选择性蛋白尿”。在其他病理损伤较明显时,比如肾病综合征,毛细血管壁除存在一定的电荷屏障损伤外,还存在分子大小选择性屏障的损伤,所以,分子大小不等的各种蛋白由尿中丢失,形成“非选择性蛋白尿”。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索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及卡前列甲酯栓终止妊娠中期瘢痕子宫的效果。方法:选择瘢痕子宫再次妊娠20~27周215例,随机分为研究组110例和对照组105例。研究组口服米非司酮25mg,服药150mg后经腹羊膜腔注入依沙吖啶100mg,产后肛塞卡前列甲酯栓;对照组单用依沙吖啶100 mg 经腹羊膜腔注入,产后肌注缩宫素。观察两组患者用药至胚胎娩出时间、胎盘娩出时间、产后2小时出血量及产后24小时出血量。结果:两组引产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用药至胚胎娩出时间、胎盘娩出时间、产后2小时出血量及产后24小时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中期瘢痕子宫引产在排除用药禁忌证后,采用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及卡前列甲酯栓进行引产安全有效。
作者:王磊娜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胸腹联合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措施。方法: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胸腹联合伤患者132例,其中采取常规急救护理60例,为对照组;实行科学系统急救护理干预72例,为试验组,对两组患者预后、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治愈率91.67%,死亡率4.17%,并发症发生率2.78%,护理总满意率97.22%;对照组治愈率66.67%,死亡率30%,并发症发生率13.33%,护理总满意率8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腹联合伤患者实行科学系统的急救及护理干预方案,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深入推广应用。
作者:骆素琴;陈品伟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对20例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脑炎组)和20例单纯手足口病患儿(手足口病组)进行了血清 ET-1及 NSE 水平测定,并与20例健康儿(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脑炎组血清 ET-1和 NSE 水平(94.12±12.14pg/ml、8.64±2.55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57.39±8.69pg/ml;5.56±1.79μg/L)和单纯手足口病组(62.03±9.40pg/ml、6.00±1.3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脑炎组血清 ET-1及 NSE 经治疗后下降为(75.85±9.97)pg/ml、(6.81±1.9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时患儿血清 ET-1及NSE显著升高,对血清ET-1及NSE的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
作者:丰炳峰 刊期: 2014年第18期
通过落实村医对高危儿知识的健康教育宣传,落实镇(街)基层儿保医生高危儿知识业务培训,邹城市推广各级儿保门诊开展了高危儿脑损伤简易筛查工作。简易高危儿筛查法能早期发现脑损伤的高危儿,筛查出引起儿童运动发育迟缓的其他疾病。因此,应在儿童保健门诊中全面开展简易高危儿筛查法,以提高儿童系统化保健服务工作实效。
作者:郭红霞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在进展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进展性脑梗死患者76例,按照分层随机法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主要包括保护脑细胞、控制血压、抗血小板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20mg 口服,1次/日,连续治疗6周为1疗程。结果: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有下降,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6.8%,对照组总有效率6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可有效阻断脑梗死的进展,改善进展性脑梗死的预后。
作者:郝金海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了解新疆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精神病患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方法: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精神病患者849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结果:8490例患者中,HBsAg阳性反应性558例(6.57%),略低于健康对照(7.52%)和国内其他地区精神病患者人群。抗-HCV阳性反应性153例(1.80%),高于健康对照(0.93%)和国内其他地区精神病患者人群。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应引起临床和家庭重视,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降低院内感染,减少家庭成员密切接触感染。
作者:方海荣;张金萍;吕淑云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因大咯血行支气管动脉栓塞介入治疗的76例患者。所有患者于回到病房开始进行观察。结果:76例患者采用明胶海绵或明胶海绵加微弹簧圈栓塞,所有患者均即刻止血,其中68例随访中未复发,治愈率89.47%。复发6例(7.9%),肺癌4例,肺曲菌球病1例,肺动脉畸形1例。死亡2例,1例肺动脉畸形放弃治疗死亡,1例肺癌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大咯血,即刻止血率高,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和推广。
作者:张玉溪;王志新;夏玉红;陈宏民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讨论吸入性药物在妊娠期支气管哮喘轻中度急性发作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45例支气管哮喘孕妇随机分为三组:沙丁组、沙异组、沙布组,每组15例,沙丁组给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另两组在沙丁组基础上分别加用异丙托溴胺、布地奈德吸入剂。结果:沙丁组与沙异组、沙布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沙异组与沙布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支气管哮喘轻中度急性发作时,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加抗胆碱药物能有效缓解气道的痉挛,减少炎性细胞介质的释放,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作者:易琳琳;董志强;阳永珍;吴英 刊期: 2014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