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溪;王志新;夏玉红;陈宏民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 IGF-1的表达水平与口腔鳞癌患者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口腔鳞癌患者癌组织及2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IGF-1的表达。结果:①高、中、低分化口腔鳞癌IGF-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4.1%、53.6%和72.2%(P>0.05);IGF-1表达与口腔鳞癌的病理分级呈正相关(rs=0.245)。②IGF-1表达阳性率在Ⅲ~Ⅳ期组、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中分别明显高于Ⅰ~Ⅱ期组、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组(P<0.05)。③IGF-1阴性表达的口腔鳞癌患者3年生存率(71.4%)明显高于阳性者的(29.0%)(P<0.05)。结论:口腔鳞癌组织中IGF-1表达与肿瘤的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关。
作者:鲁长来;薛孝娥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妇产科护理人员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分析职业危害的危险因素及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方法:分析2010年12月-2013年12月妇产科护理工作中,10名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效果评价过程。结果:不同职称的护士和助产士均有不同程度的针头、缝合针、刀片等刺伤,发生率76.8%,平均每年有3次锐器损伤情况,损伤后89%的护士立即挤出伤口部位的血液用流动水冲洗伤口,并用2%碘伏消毒伤口,然后登记上报,仍有11%的护士处理伤口不及时,不规范,没及时登记上报。锐器损伤病原菌分析:科室3次锐器伤,其中HBV患者的针头刺伤1例,HCV患者的锐器刺伤1例,不明原因的锐器伤1例。结论:针对职业危害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职业危害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自我防范意识,保证职业安全。
作者:赵东晓;李运峰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讨论吸入性药物在妊娠期支气管哮喘轻中度急性发作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45例支气管哮喘孕妇随机分为三组:沙丁组、沙异组、沙布组,每组15例,沙丁组给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另两组在沙丁组基础上分别加用异丙托溴胺、布地奈德吸入剂。结果:沙丁组与沙异组、沙布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沙异组与沙布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支气管哮喘轻中度急性发作时,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加抗胆碱药物能有效缓解气道的痉挛,减少炎性细胞介质的释放,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作者:易琳琳;董志强;阳永珍;吴英 刊期: 2014年第18期
支原体引起泌尿系感染,其致病特性有时和某些特殊类型的细菌(L型)极为相似,这是为什么?支原体是一种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而且是原核细胞生物中小的。支原体广泛存在于人体、动物体,大多不致病。对人致病的主要有肺炎支原体,可引起原发性非典型肺炎;此外,人型支原体和生殖器支原体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和不育症。细菌在一些影响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溶菌酶、抗体和补体的作用下可变成缺少细胞壁的 L 型细菌。L 型细菌因缺乏细胞壁,其致病性与无细胞壁的支原体和病毒相似,主要引起间质性炎症。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观察光动力联合甘草锌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2例予光动力联合甘草锌治疗,对照组28例仅予光动力治疗,治疗时间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皮损变化,治疗结束后随访2个月评估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6.87%,对照组8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动力联合甘草锌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好,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徐丽红;钟萍;柴宝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彩超在胎儿脐带异常附着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胎儿脐带异常附着患者42例,对该组患者的产前彩超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提示边缘性附着32例(76.19%),帆状附着10例(23.81%)。彩超结果检出36例,诊断符合率85.71%,其中28例边缘性附着,8例帆状附着;漏诊6例(14.29%)。结论:产前彩超检查可以作为早期诊断胎儿脐带异常附着的手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刘培东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绝大多数的支气管哮喘发作期间,都会产生程度、性质不同的酸碱失衡(一项重要的病情变化指标),且形成较为一致的变化规律--“3阶段”。“3阶段”的形成及大致规律如下。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观察3种无痛人工流产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行无痛人流的孕妇302例,分为A组100例,B组96例和C组106例。A组口服米索前列醇,B组利多卡因宫颈旁局部麻醉,C组静脉推注异丙酚麻醉。观察3组镇痛效果、宫颈松弛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A、B、C组行无痛人流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宫颈扩张作用,A组宫颈松弛度明显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明显少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无血压、心率变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米索前列醇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宫颈松弛软化率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不良反应少,效果好。
作者:余国秀;胡晓琼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腭后区和舌后区可能造成阻塞的差别。方法:在医院内随机抽取46例OSAHS患者,分别采用纤维喉镜结合Mǚller检查(FPMM)和整夜上气道压力测定(UAPM)两种方法对患者腭后区和舌后区阻塞进行判定。采用UAPM法的患者要求采用阻塞构成比>30%作为判定阻塞的标准。结果:采用UAPM法的患者,腭后区阻塞36例(72%),舌后区阻塞31例(58%)。采用FPMM法的患者,分别采用塌陷度≥75%,塌陷度≥90%,两个不同的数值范围作为判定腭后区阻塞的标准时,腭后区阻塞的例数、检出率及一致性系数随着塌陷度的增大而增大,分别采用塌陷度≥75%,塌陷度≥50%为判定舌后区阻塞的标准时,阻塞的例数、检出率及一致性系数随着塌陷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用FPMM和UAPM这两种方法对腭后区和舌后区进行判定,腭后区阻塞的一致性高于舌后区,为使FPMM和UAPM这两种方法判断的一致性,可以适当提高FPMM判定腭后区阻塞的标准而降低其判定舌后区阻塞的标准。
作者:张文斌 刊期: 2014年第18期
本报讯(记者刘洋)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暴发信息报告工作的通知》,启用全国医院感染暴发信息报告系统,规范医院感染暴发报告与处置工作。根据通知,发生医院感染暴发而未报告的,医疗机构按照规定承担相应责任。
作者:北京青年报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通过对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包括精神原因、穿刺疼痛原因、晕血和晕针原因、空腹献血、献血者献血知识缺乏以及献血环境原因等,找到合理有效的预防方法,包括做好献血知识的宣传工作、严格的体格检查、改善献血场所环境、提高采血人员业务知识及专业技术水平等,从而控制献血反应的发生率,减少献血者的恐惧心理,使无偿献血队伍得到壮大。
作者:冯颖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64排容积CT(VCT)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病理及临床治疗追踪确诊的肺孤立性结节病变46例。结果:分叶、毛糙(毛刺、棘状突起与锯齿征)、密度不均匀(空泡、支气管充气、磨玻璃密度等)、胸膜凹陷征、血管聚集等征象与恶性结节相关,而边缘光滑、密度均匀、钙化灶与卫星灶等则与良性结节显著相关。动态增强扫描前后病灶CT值增加的幅度对鉴别良恶性很有价值。结论:64排容积CT对孤立性肺结节具有重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杨文;陈开平;颜勇;雷建华;杨昌昌;姚茂银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讨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及MRI表现。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好发于右乳外上象限,病理分级为Ⅱ级多,MRI 上病灶多呈形态不规则的团块状,部分也可呈结节状及分叶状,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多呈高信号影,ADC值降低,20例可见病灶周围多发增生的肿瘤血管影。动态增强扫描,按TIC分型,Ⅰ型(渐增型)5例,Ⅱ型(平台型)11例,Ⅲ型(流出型)9例。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在临床及MRI表现上具有较明显的特征。
作者:李智晞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总结妊娠剧吐患者的诊治经验。方法:对53例妊娠剧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入院后检查患者电解质、酸碱平衡、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根据患者检查结果,给予相应治疗。结果:52例水电解质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得到纠正,1例终止妊娠。52例完成妊娠并且新生儿正常。结论:妊娠剧吐应结合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
作者:许晓荣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与催产素、米索前列醇联合应用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和治疗效果。方法: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产后出血产妇8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米索前列醇联合催产素治疗,观察组采用米索前列醇联合催产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在临床效果上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在用药之后,宫缩效果明显,出血量明显减少,两组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索前列醇联合催产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治疗宫缩乏力的产后性出血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沈粉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宫腔镜治疗剖宫产术后切口瘢痕处妊娠的临床体会。方法: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瘢痕处妊娠患者80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药物引产的方式终止妊娠,观察组采用宫腔镜手术的方法终止妊娠,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率(100%)高于对照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高于对照组,但月经恢复时间和血β-HCG降为正常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宫腔镜终止剖宫产术后切口瘢痕处妊娠较传统药物引产治愈率明显升高,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周艳 刊期: 2014年第18期
胆结石又被称为胆石病,属于慢性、复发性肝胆疾病,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多发性、难治性的特点,还可能导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和胆囊癌等,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人们在胆结石的化学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从结石的成分、成因以及治疗方法三方面对胆结石的化学基础研究作一综述,以期对胆结石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为开发新的治疗药物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作者:陈轶昀;陈琛;吴科能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涎腺肌上皮癌患者的免疫组化特点、临床病理分型情况以及鉴别诊断。方法:2010年3月-2014年1月收治涎腺肌上皮癌患者23例,并对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预后情况以及生物学行为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免疫组织的误诊率4.3%(1/23),病理检查的误诊率8.7%(2/23)。手术根治治疗涎腺肌上皮癌预后情况:6例腮腺区转移,3例颈淋巴结转移,4例血循环转移。患者病死率8.7%。结论:涎腺肌上皮癌采用免疫组化及病理检查进行诊断,具有极高的确诊率。同时给予高效的根治性切除治疗,并在术后进行化、放疗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癌症扩散速度,延长患者存活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付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腹股沟斜疝是普外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可分为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和后天性腹股沟斜疝,两者很少在同一患者身上出现。本文通过分析先天性与后天性并存双疝囊腹股沟斜疝1例,提醒临床医师,对于巨大疝,特别是自幼年发病者,术中还纳疝内容后,精索仍粗大时,应想到双疝囊可能,以免遗漏。
作者:焦广端;朱宏图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分析探讨新疆伊犁地区布氏杆菌病临床特点。方法:2011年1月-2013年9月收治布氏杆菌病患者67例,回顾性分析其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及诊疗转归情况。结果:新疆伊犁地区的布氏杆菌病有较为明显的职业特点,多发生于春、夏、秋季,传播途径复杂,临床表现不典型,易导致误诊,利福平联合多西环素治疗有效。结论:掌握布氏杆菌病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在接诊以“不明原因发热、腰腿痛”为主诉的患者时,应考虑该疾病的可能,避免漏诊、误诊。
作者:黄萍;宋继军 刊期: 2014年第18期